序言
周文彬
在现代文坛上,自学成才而又勤奋多产的沈从文既以小说著称,又以散文见长。“五四”以后,我国出现了不少有成就的散文作家,沈从文就是其中一个。
一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笔名尚有休芸芸、凤哥等。湖南省凤凰县人,1902年生。他的家庭原是当地名流,祖父沈洪富。20岁获满清提督衔,曾任云南昭通镇守使和贵州总督;父亲沈宗嗣,也在军中供职,作过裨降,当过上校军医官,后为中医院长。军人世家的期望使沈从文很早进入私塾,然而,他却不能容忍那逼窄的天地,经常逃学,到处与大自然为友,“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近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政权频繁更迭。
在战争中,沈家每况愈下,逐渐败落。14岁的沈从文终于离开学校,加入地方土著部队。六年间,他随军移防,辗转流徙,足至黔北、川东、湘西边境各县以及沅水流域一带,有机会深入阅读“人生这本大书”,在接触各种各类的人中,对湘西社会各个生活层面也有了感性的直观的认识。
幼年与大自然的交往和行伍的生活体验,不仅培养了他精细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他对文学感兴趣也是在军队期间。一位姓文的秘书、一部《辞源》、一份《申报》、一大批碑帖、字画与古书,使他学到不少知识,明白好些道理。
当“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到湘西时,沈从文经一位从长沙来的印刷工人指点,开始接触白话文,并通过阅读《创造周报》、《新潮》、《改造》等书刊。了解另一新的世界,新的人生。新文学扇起他“追求知识,追求光明的勇气”,他说“为了读这些新书,知识与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
在新文学的影响下,他怀疑往昔生活,倾心于湘西以外的新地方,神往于更宽广的新世界。而促使他下决心改变生活的直接原因,是一位好友在洄流中的沉没。
1922年,年仅20岁的沈从文抛开在湘西军队中很有希望的前程,结束了半流浪式的士兵生涯,告别了熟悉的边城,来到人地生疏的北平,开始进入一个“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
从苗区荒僻小县到繁华的大都会,跨越的岂止是六千里的路程,简直“就是跨过一个历史时代到另一时代。”
到北平后,他报考大学遭到失败,又不愿做仰人鼻息的小职员,于是在失业、贫困和世人的白眼中,一面到北大旁听、到京师图书馆自学,一面在公寓“窄而霉小斋”中开始伏案写作,以每千字五毛左右的最低市价卖文维生。
然而,创作对于一个小学尚未毕业、标点符号的使用还不熟悉的人来说,谈何容易啊!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他的投稿均如泥牛入海,甚至还遭到某编辑的当众嘲笑。可是,他仍旧“简单愚直”“坚忍不拔”,在孤独寂寞中埋头写作。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
作者 | 沈从文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