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机制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7030506391,978703050639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机制研究:以四川省为例》可供人口学、环境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也是从事可持续发展相关管理工作、公益组织与管理人员的可选读物。

作者简介

张果,四川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四川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表论文40余篇,编写著作5部,主编教材2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市级科研奖项6项。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人口发展研究,侧重于研究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人口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土地制度创新、城市化进程动力机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民非农化道路探索、农民工市民化等方面。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意义与目的
1.1.1研究意义
1.1.2研究目的
1.2研究背景
1.2.1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1.2.2可持续发展思潮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广泛涌现
1.2.3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确立
1.2.4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改革实践
1.2.5建设美丽四川、把握推进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
1.3研究区域概况
1.4研究述评
1.4.1国外研究综述
1.4.2国内研究综述
1.5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国家及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概况
2.1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历程
2.1.1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缘起
2.1.2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阶段
2.1.3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分布
2.2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历程
2.2.1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缘起
2.2.2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成就与模式
第3章基于资源—环境的四川省人口容量研究
3.1引言
3.1.1研究背景
3.1.2研究综述
3.1.3研究基础与研究方法
3.2研究理论内涵
3.2.1相关人口理论
3.2.2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3承载力人口推算方法
3.3.1时间递推法
3.3.2回归分析法
3.3.3主成分分析法
3.4四川省最大人口承载力研究
3.4.1四川省人口经济概况
3.4.2四川省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预测
3.4.3四川省经济社会人口承载力预测
3.4.4四川省水资源人口承载力预测
3.4.5四川省最大人口承载力
3.5四川省适度人口研究
3.5.1适度人口影响因素
3.5.2适度人口的计算
3.6四川人口容量与资源需求
3.7本章结论
第4章四川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区域结构研究
4.1研究意义
4.2研究背景
4.3主体功能区划研究进展述评
4.3.1国外区划工作概述
4.3.2国内区划工作概述
4.3.3主体功能区划述评
4.4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主体功能区划
4.4.1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4.4.2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概况及主体功能区内涵
4.4.3功能区划的技术方法
4.4.4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主体功能区划
4.4.5四川省可持续发展主体功能区划结果
4.5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实证研究
4.5.1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
4.5.2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分布
4.5.3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类型、分布与实践
4.5.4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模式评价
4.6本章结论
第5章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调度研究
5.1研究意义
5.2研究的理论内涵
5.2.1可持续发展理论
5.2.2循环经济理论
5.3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评价的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5.3.1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评价的流程
5.3.2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评价的内容
5.3.3可持续发展协调度评价的技术方法
5.4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指标体系的构建
5.4.1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5.4.2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内涵
5.5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调度计算与分析方法
5.5.1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调度计算原理
5.5.2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调度计算过程及结果
5.5.3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调度分析结果
5.6基于协调度的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
5.6.1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运行机制
5.6.2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模式实践
第6章统筹城乡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6.1研究意义
6.2研究区概况
6.2.1南溪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6.2.2南溪区的发展战略定位
6.3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6.3.1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体系
6.3.2研究方法
6.3.3过程及结果分析
6.3.4驱动力因子分析
6.4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功能发展方向
6.4.1主体功能分区结果
6.4.2南溪区各主体功能区发展方向
6.5南溪区主题可持续实验区发展策略:“两化”互动、统筹城乡
6.6本章结论
第7章结论
7.1基于容量研究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
7.1.1四川省人口容量研究的基本结论
7.1.2基于“容量研究”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策略讨论
7.2基于合理布局研究的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
7.2.1基于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划结果的实验区产业经济构建
7.2.2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现状评价
7.2.3基于合理布局的发展策略讨论
7.3基于协调度的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结论
7.3.1协调度研究结果
7.3.2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调性分析与评价
7.4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发展问题、对策与展望
7.4.1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7.4.2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对策
7.4.3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展望
7.5四川省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体系和国土开发格局
参考文献
索引

文摘

版权页:

19世纪末,地理学区域学派的赫特纳指出,区域就其概念而言是整体的一种不断分解;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首先运用全球等温线图进行气候分区;霍迈尔也提出了地表自然区划和区划主要单元内部逐级分区的概念;蒙利亚姆(Merriam)首次以生物作为分区的指标;俄国的道库恰也夫发展了自然地带学说,根据地带演变进行自然区划;罗斯培和翁斯台提出类型的和区域的两类区划概念;美国学者贝利将地图、尺度、界线、单元等工具或概念引入生态系统区划中。从自然地理区划的研究工作中可以看出,地域划分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自然地理事物和现象,未考虑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界影响程度和范围的增加,人与自然结合地域的分异研究更有实际意义,探讨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社会发展机制及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成为区划发展的方向。
4.3.2 国内区划工作概述
我国最早的区划思想渊源于上古时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后初见雏形,人们把华夏划分为九州,九州之间地理风貌和人文习俗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因而具有区划的综合思想,以及区域单元依等级系统区划的模式。近代的区划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以气候、植被等单一自然地理要素作为区划指标。受研究的客观条件和基本资料匮乏等的限制,研究不够严密,缺乏理论基础的指导。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迎来了百废待兴的建设局面,特别是“五年计划”和《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等国民经济规划的实施,需要对国家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了解和梳理,从而结合各区域单元的实际情况开展工农业生产布局。众多学者先后提出了综合自然区划方案,满足了社会生产实践的需求;地理学的区域研究资料得到了充实,形成了我国经济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观点。从20世纪末至今,区划工作进入综合区划研究阶段。
ISBN7030506391,9787030506399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张果
尺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