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王元兰)(第二版) 978712228905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1.每章后面的思考题和习题附有习题参考答案(电子版),可以方便教师批阅作业和学生自学、复习。
2.为方便教学,本书配套有电子课件。

作者简介

王元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化学类课程负责人兼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1993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1993年7月至今任教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化学教研室,从事大学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2004年硕士毕业于中南林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8年6月博士毕业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产化学加工工程专业。先后担任无机化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绿色化学与技术等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工作。2006开始担任化学类课程负责人兼化学教研室主任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的课题有林业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重点项目1项、林业科技大学青年基金一般项目2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人才引进项目1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改项目4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及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1项,发表论文40多篇,主持校级《仪器分析》精品课程及参加《无机及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的建设。

目录

绪论/001
第1章分散系统/003
1.1分散系统及其分类003
1.1.1分散系统的概念003
1.1.2分散系统的分类003
1.2溶液004
1.2.1溶液的概念004
1.2.2溶液的浓度004
1.3稀溶液的依数性007
1.3.1溶液的蒸气压下降007
1.3.2溶液的沸点升高009
1.3.3溶液的凝固点下降009
1.3.4溶液的渗透压010
1.3.5稀溶液依数性的应用012
1.4电解质溶液013
1.4.1电解质溶液依数性的偏差013
1.4.2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013
1.4.3活度014
1.4.4离子强度(I)014
1.5胶体溶液015
1.5.1分散度和比表面015
1.5.2表面能015
1.5.3吸附作用016
1.5.4溶胶的性质017
1.5.5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020
1.5.6胶团结构020
1.5.7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021
1.5.8高分子化合物溶液023
*1.6表面活性物质和乳浊液024
1.6.1表面活性物质024
1.6.2乳浊液025
知识拓展026
思考题与习题026
第2章化学反应基本理论/029
2.1化学热力学029
2.1.1基本概念030
2.1.2化学反应热031
2.1.3热化学033
2.1.4热化学方程式034
2.1.5标准摩尔生成焓035
2.1.6盖斯定律及其应用036
2.2化学反应的方向037
2.2.1自发过程037
2.2.2混乱度和熵037
2.2.3化学反应的熵变039
2.2.4吉布斯函数与化学反应的方向040
2.2.5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041
2.3化学动力学043
2.3.1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及表示方法043
2.3.2化学反应速率理论044
2.3.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046
2.4化学平衡050
2.4.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050
2.4.2平衡常数051
2.4.3多重平衡规则054
2.4.4化学平衡的移动055
知识拓展059
思考题与习题060
第3章物质结构基础/063
3.1原子的结构063
3.1.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模型063
3.1.2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065
3.1.3海森堡测不准原理066
3.1.4原子轨道和波函数066
3.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068
3.2.1四个量子数068
3.2.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070
素周期律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073
素性质的周期性076
3.3.1原子半径(rA)076
3.3.2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078
3.3.3电负性080
3.3.4价电子和价电子层结构081
3.4化学键081
3.4.1离子键081
3.4.2价键理论084
3.5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089
3.5.1杂化轨道理论要点089
3.5.2杂化轨道类型与分子空间构型089
3.5.3分子轨道理论093
3.6分子间力和氢键097
3.6.1分子的极性097
3.6.2分子间作用力099
3.6.3氢键101
知识拓展103
思考题与习题106
第4章分析化学概论/109
4.1分析化学概述109
4.1.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09
4.1.2分析方法的分类110
4.1.3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111
4.1.4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114
4.2定量分析中的误差115
4.2.1真值115
4.2.2误差的来源及分类116
4.2.3误差的表示方法117
4.2.4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121
4.2.5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122
4.2.6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124
4.3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126
4.3.1有效数字126
4.3.2有效数字的修约126
4.3.3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127
4.4滴定分析128
4.4.1滴定分析概述128
4.4.2滴定分析法的分类129
4.4.3滴定反应的条件129
4.4.4滴定方式129
4.4.5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130
4.4.6滴定分析的计算131
知识拓展133
思考题与习题134
第5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136
5.1酸碱质子理论136
5.1.1酸碱定义137
5.1.2酸碱的共轭关系和共轭酸碱对137
5.1.3酸碱反应的实质138
5.1.4水的离子积和pH139
5.1.5酸碱水溶液中的质子转移平衡和酸碱的解离常数139
5.1.6共轭酸碱对中Ka 和Kb 的关系140
5.2酸碱平衡141
5.2.1溶液中酸碱平衡的处理方法141
5.2.2溶液中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142
5.2.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144
5.3酸碱平衡中有关浓度计算145
5.3.1酸碱溶液中pH的计算145
5.3.2水溶液中酸碱组分不同型体的分布150
5.4缓冲溶液153
5.4.1缓冲作用原理153
5.4.2缓冲溶液pH的计算154
5.4.3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155
5.4.4缓冲溶液的配制和应用155
5.5酸碱指示剂156
5.5.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156
5.5.2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157
5.5.3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主要因素158
5.5.4混合指示剂159
5.6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160
5.6.1强酸与强碱的相互滴定160
5.6.2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163
5.6.3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167
5.7酸碱滴定法的应用170
5.7.1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70
5.7.2应用实例171
知识拓展175
思考题与习题176
第6章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法/178
6.1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及溶度积规则178
6.1.1溶度积常数178
6.1.2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179
6.1.3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180
6.1.4溶度积规则181
6.2沉淀的生成与溶解182
6.2.1沉淀的生成182
6.2.2分步沉淀183
6.2.3沉淀的溶解185
6.2.4沉淀的转化186
*6.3沉淀滴定法187
6.3.1沉淀滴定法概述187
6.3.2莫尔法——用铬酸钾作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的银量法187
6.3.3佛尔哈德法——用铁铵矾[NH4Fe(SO4)2·12H2O]作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的银量法188
6.3.4法扬司法——用吸附指示剂确定滴定终点的银量法189
6.3.5银量法应用示例190
6.3.6沉淀滴定结果计算191
*6.4重量分析法192
6.4.1沉淀重量分析法概述192
6.4.2影响沉淀的因素193
6.4.3沉淀条件的选择194
6.4.4沉淀的过滤与洗涤196
6.4.5沉淀的烘干或灼烧197
6.4.6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197
知识拓展198
思考题与习题198
第7章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200
7.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与命名200
7.1.1配位键200
7.1.2配位化合物的定义201
7.1.3配合物的组成201
7.1.4配合物的化学式和命名204
7.2配合物的价键理论205
7.2.1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205
7.2.2配合物的空间构型205
7.2.3外轨型和内轨型配合物208
7.3配位平衡209
7.3.1配合物的平衡常数209
7.3.2配位平衡的移动211
7.4螯合物215
7.4.1螯合物215
7.4.2螯合物的稳定性215
7.4.3螯合物的应用216
7.5EDTA的性质217
7.5.1EDTA的解离平衡217
7.5.2影响EDTA配合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218
7.5.3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221
7.6金属指示剂221
7.6.1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221
7.6.2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222
7.6.3金属指示剂的选择223
7.6.4金属指示剂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223
7.7配位滴定法223
7.7.1配位滴定曲线224
7.7.2准确滴定某一金属的条件225
7.7.3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和酸效应曲线226
7.8配位滴定法的分类及干扰离子的消除228
7.8.1配位滴定法的分类228
7.8.2滴定干扰的消除229
7.9配位滴定的应用230
7.9.1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230
7.9.2应用实例231
知识拓展231
思考题与习题232
第8章氧化还原平衡和氧化还原滴定法/235
8.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35
8.1.1氧化数235
8.1.2氧化还原反应236
8.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236
8.2.1氧化数法237
8.2.2离子-电子法238
8.3原电池与电极电势239
8.3.1原电池和氧化还原反应239
8.3.2电极、电对和原电池符号240
8.3.3电极电势241
8.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245
8.4.1能斯特方程245
8.4.2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246
8.5电极电势的应用248
8.5.1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248
8.5.2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249
8.5.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250
8.5.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251
8.5.5测定某些化学平衡常数252
素电势图及其应用253
素电势图253
素电势图的应用254
8.7氧化还原滴定法255
8.7.1概述255
8.7.2氧化还原滴定曲线257
8.7.3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260
8.8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261
8.8.1高锰酸钾法262
8.8.2重铬酸钾法265
8.8.3碘量法266
知识拓展270
思考题与习题270
第9章电势分析法/274
9.1电势分析法概述274
9.1.1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274
9.1.2电势分析法的特点275
9.1.3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275
9.2电势分析法的应用276
9.2.1溶液pH的测定276
9.2.2其他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279
9.3电势滴定法282
9.3.1电势滴定法的原理282
9.3.2电势滴定法终点的确定282
9.3.3电势滴定法的应用283
知识拓展284
思考题与习题284
第10章分光光度法/286
10.1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286
10.1.1电磁波谱286
10.1.2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87
10.1.3吸收曲线288
10.1.4吸光光度法的特点288
10.2光吸收的基本定律289
10.2.1朗伯-比尔定律289
10.2.2吸光系数和摩尔吸光系数289
10.2.3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290
10.3分光光度计292
10.3.1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292
10.3.2分光光度计的类型294
10.4分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295
10.4.1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295
10.4.2吸光度范围的选择298
10.4.3参比溶液的选择298
10.4.4干扰及其消除方法299
10.5分光光度法的应用299
10.5.1单组分的测定299
10.5.2多组分定量方法301
10.5.3示差分光光度法302
知识拓展302
思考题与习题303
第11章元素选述/305
11.1s区元素305
11.1.1氢305
11.1.2碱金属和碱土金属307
11.2p区元素309
11.2.1硼族元素309
11.2.2碳族元素311
11.2.3氮族元素314
11.2.4氧族元素316
11.2.5卤素317
11.3d区元素321
11.3.1过渡元素的通性321
11.3.2铬副族321
11.3.3锰副族323
11.3.4铁系元素323
11.4ds区元素325
11.4.1铜族元素325
11.4.2锌族元素330
知识拓展335
思考题与习题336
附录/338
附录1基本物理常数表338
附录2单位换算338
附录3一些物质的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Gibbs函数和标准熵(298.15K)338
附录4一些水合离子的标准生成焓、标准生成Gibbs函数和标准熵341
附录5难溶化合物溶度积(298.15K)342
附录6配合物的稳定常数343
附录7金属离子与氨羧螯合剂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345
附录8标准电极电势表(298.15K)346
附录9一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势(298.15K)348
附录10分子量表349
参考文献/352
元素周期表

序言

前言
本书第一版自2015年出版以来,已在多所高等院校的非化工类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广泛使用,来自教学第一线的反馈信息表明:本教材的内容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编排科学、合理,便于教师系统实施教学,使学生易于学习和掌握课程要求的基本知识。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如有些章节顺序需要进行调整,物质平衡浓度的表示需更加规范和统一。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教材更新的原则,以及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新的兄弟院校的加盟,决定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本教材进行如下修改。
(1)教材基本保留第一版的编写系统和格局,但在内容上进行了适当调整和更新,更注重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力图展现无机及分析化学发展的新趋势。
(2)考虑到学时和各专业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并对相关章节顺序进行了调整。参照法定计量单位的国家标准和应用习惯,更改了一些符号及叙述方式,如物质的平衡浓度都统一采用相对浓度表示,如A物质的平衡浓度表示为\[c(A)/cθ]。
(3)对每章后面的思考题和习题进行了部分删减,并附有习题参考答案(电子版),可以方便教师批阅作业和学生自学、复习。
(4)对知识拓展部分进行了部分更新。知识拓展重点介绍了无机及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动态,为学生将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打开了一扇窗,为学生将来在学科交叉领域进行创新打下基础。
(5)为方便教学,本书配套有电子课件,思考题与习题也配套有电子版参考答案。
(6)在编写过程中,考虑到各学校各专业的授课学时不尽相同,书中某些章节加有“*”号,便于不同的专业选用。
本书由王元兰、邓斌任主编,并负责全书的策划、编排和审订及最后的统稿、复核工作;段培高、王枫、郭鑫、王文磊任副主编,负责本书部分内容的核对。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王元兰编写绪论、第1、第2章及附录,段培高编写第3、第4章,郭鑫编写第5章,王文磊编写第6章,王枫编写第7、第10章,邓斌编写第8章,杨余芳编写第9章,周崇松编写第11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湘南学院、河南理工大学和韩山师范学院化学教研室同仁的支持,特别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化学教研室的谢练武副教授及各位同仁提供了不少素材和修改建议,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鉴于水平有限,书中仍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1月

第一版前言
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配合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思维开阔的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对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就显得十分重要。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按照新的课程体系,将原来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理论部分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课程。它是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动物医学类、水产类以及生命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制药工程、林产化工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对于非化工类各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是十分重要的。本书考虑到农林、生物、环境、中医药类院校对本课程的要求及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内容选择和章节安排上不仅保持了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性、科学性、先进性和新颖性,同时体现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主要内容包括分散体系(稀溶液、胶体)的基本知识和有关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与相关理论,定量化学分析的基础知识以及各种类型的化学平衡及其在滴定分析中的应用,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介绍等。
本书在内容选编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专业需要。本书重点以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作为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原子、分子结构的研究揭示物质变化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以溶液中四大平衡理论为主线,通过计算阐述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化学分析的相关问题。同时,如分光光度法等仪器分析的相关内容在本书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体现。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为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每章后编写了知识拓展部分。知识拓展重点介绍了无机及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最新动态,为学生将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打开了一扇窗口。我们试图用这种方式将最新和最前沿的知识引进教材和课堂,为学生将来在学科交叉领域进行创新打下基础。
3.本书在每章前均附有学习要求,每章后面精选了思考题与习题,并附有习题参考答案(电子版),可以方便教师批阅作业和学生自学、复习。
4.为方便教师使用本教材进行教学,精心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PPT)。
5.在编写过程中,考虑到各学校各专业的授课学时不尽相同,书中某些章节加有*号,便于不同学校和不同的专业选用。
6. 为配合理论教学,本教材配套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本书由王元兰、邓斌任主编,并负责全书的策划、编排和审订及最后的统稿、复核工作,王文磊、郭鑫任副主编。参加编写工作的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王元兰(绪论,第1、2、3、8章及附录)、王文磊(第4、6章)、郭鑫(第5章),湘南学院的邓斌(第7章)、周崇松(第11章),韩山师范学院的杨余芳(第9章)和湖南中医药大学的肖美凤(第10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湘南学院和湖南中医药大学化学教研室同仁的支持,特别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陈学泽教授和湘南学院的邓斌教授提供了不少素材和修改建议。化学工业出版社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编写时也参考了兄弟院校的教材和公开出版的书刊及互联网上的相关内容,在此对相关的作者和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时力求做到开拓创新、尽善尽美,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仍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3月
ISBN9787122289056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王元兰、邓斌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