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与口岸疫情防控 978750264389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寨卡病毒病与口岸疫情防控》由中国质检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流行病学
第一节流行概况及流行特征
第二节传染源
第三节传播媒介传播途径
第四节易感人群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
第一节临床表现
第二节诊断
第三节治疗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病原学
第一节病毒起源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基因组结构
第四节病毒型别
第五节寨卡病毒的最新研究进展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实验室检测
第一节实验室检测技术简介
第二节样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处理及保存
第三节常规实验室检查
第四节血清学检测
第五节分子生物学检测
第六节病毒分离和鉴定
第七节全国口岸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实验室检测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一节个人防护
第二节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要求
第三节实验室消毒处理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监测、预防与控制措施
第一节监测
第二节控制传染源
第三节控制传播媒介
第四节保护易感人群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寨卡疫情防控措施
第一节寨卡疫情防控的国际应对
第二节我国国内的寨卡疫情防控措施
第三节国境口岸寨卡疫情防控措施
第四节广东口岸寨卡疫情防控措施
第五节输人性寨卡病毒典型案例的发现与处置
本章参考文献
附录文件
附录1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防控寨卡病毒疫情应急预案的函
附录2质检总局卫生司关于加强国际交通工具上寨卡病毒等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附录3质检总局卫生司: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等重点传染病口岸防控工作指导方案
附录4关于防控寨卡病毒病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
附录5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2版)的通知
附录6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第二版)的通知
口岸寨卡工作纪实

文摘

版权页:

一、病毒的发现
1947年,实验人员将在距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约25千米处抓来的一些恒河猴放在笼子里,准备用于黄热病的研究。其中1只猴子突然出现发热症状,研究人员从这只猴子体内分离到一种新型病毒。由于这些猴子生长在乌干达的杂草丛中,“杂草”乌干达语读作“Zika”,因此科学家将这种病毒命名为“Zika virus”即“寨卡病毒”。1948年初,科学家从乌干达非洲伊蚊体内分离出寨卡病毒;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成功分离到寨卡病毒;1964年在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病例。
二、病毒的传播
自从被发现以来,寨卡病毒感染已经在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暴发过。2007年以前,尽管该病毒已在非洲和亚洲进行了病毒学监测和昆虫学的研究,鲜有人感染寨卡病毒病,自1947年寨卡病毒被人类发现,直至2007年西太平洋雅浦(Yap)岛发生第1次人类寨卡病毒暴发流行,这60年间,仅见14~18例感染病例,且均分布在非洲和南亚的热带地区。1952年在乌干达和尼日利亚进行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寨卡病毒已经感染人类。一项针对所有年龄段的84人为调查对象的血清学调查显示,其中50人的血清中含有抗体,所有40岁以上调查对象均已产生免疫。同年印度的一项研究表明,大量印度人已经对寨卡病毒产生免疫反应,提示该病毒早已广泛感染人群。1951~1981年,人感染寨卡病毒的情况陆续出现在其他靠近赤道的非洲国家,如中非共和国、埃及、加蓬、塞拉利昂、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
ISBN9787502643898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
作者詹思明
尺寸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