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白诗探索 780190210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商品编号: 371741 类别: 图书 文学 诗歌词曲 外国
前言 自白诗是20世纪美国诗人罗伯特·罗威尔倡导的。罗威尔最初是一个形式主义诗人,1950年代改变诗风,出版了一部题为《生活研究》的诗集。此诗集从单数第一人称说话人这一浪漫主义惯例开始,将浪漫主义的“经验诗歌”同19世纪晚期的散文现实主义融合,以惊人的坦白方式揭示了诗人个人的生活和内心活动,被罗森瑟尔命名为自白诗。随后,自白诗运动开始逐渐形成,到1960年代中期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歌运动。自白诗最著名的代表是罗伯特·罗威尔、约翰·贝里曼、西尔维亚·普拉斯和安妮·塞克斯顿。西奥多·罗斯克、斯诺德格拉 斯和艾伦·金斯堡也对自白诗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自白诗产生的原因很复杂。1950~1960年间,面对美国社会的情绪、观点和文化的巨大、迅疾的变化,个人被迫在自我和世界之间的疆界上徘徊,自我的堡垒发生了动摇,美国人感到有必要重新思考关于他们自身的许多问题,有必要重新界定他们的自我。于是精神分析、存在主义、致幻药、各种令人震惊的艺术形式流行开来,这便是产生自白诗的大环境。就自白派诗人个人来说写自白诗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他们所处的时代要求他们以坦率的方式表现自己,另一方面是为了解除种种心理负担、治疗所患的精神疾病。自白派诗人大都患有或轻或重的精神疾病,罗威尔和罗斯克患的是躁狂抑郁症,贝里曼患的是一般性抑郁症,塞克斯顿患的是歇斯底里症,普拉斯没有明显的精神病症状,但有精神病史。他们都接受过心理治疗,创作也带有自我“治疗”的目的。他们在诗中探索自我的过程同心理治疗的过程颇为相似,在进行心理治疗或精神分析时需要病人叙述自己最亲近的经验,包括各种隐私。这样一来私人生活在心理危机的压力下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诗的主题。 自白派诗人在诗中表现的姿态颇有气度,他们敢于在读者面前暴露自我,邀请读者分享他们寻找身份的过程,目睹他们戏剧化的日常生活经验,加入他们的梦和意识流,了解他们与朋友和情人的关系,同他们一起体验恐惧、疯狂和精神疾病,同他们一起经受时代和社会的折磨。自白派诗人表现的是大多数人本能地不愿暴露的生活中更私人的方面和经验中更私人的领域,他们直接使用经验的素材,进行令人心碎的自我分析,让心灵“忏悔”,发掘精神折磨的底层,为个人绝望开出了一块园地。20世纪是一个非人性和充满暴力的时代,这要求艺术家对痛苦和不幸绝对开放,艺术家必须在绝望面前挺住,勇于探索人类遭受的恐怖。在对痛苦的深切体验中,自白派诗人认识到有意义的经验是痛苦的经验,诗人必须痛苦才能深刻,痛苦是诗人具有超常接受能力的证明,是个性成熟的重要标志。他们对痛苦普遍持欣赏态度,有时甚至渴望体验痛苦,似乎痛苦就是他们的缪斯。 除了痛苦之外,疯狂也是自白诗的主要特征。文学作品中的疯狂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真实的疯狂的模仿,它根植于一个把扭曲接受为表达模式的神话或文学传统,它不仅揭示了适应各种不同环境的精神心理现象,也揭示了自我在与它同社会和历史的关系中被不断地创造、损害且重新规定的过程。至于诗人本人的疯狂,他们的疯狂主要是个人的,但同时也说明了整个社会传统的失败和政治制度的失败,被道德、精神、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堕落所包围,他们的心理也就垮掉了。 自杀是自白派诗人共有的特征,在四位最著名的自白派诗人中有三人自杀身亡。自白派诗人不同程度地迷恋死亡,他们常常在作品中描写死亡,以释放他们身上的自毁冲动。自杀作为对死亡的渴望这一主题在西方文学中很常见。许多人并不把死亡看成是生命的终结而看成是一种充满希望的逃避或一个重获已失去的东西的途径。他们从自杀的念头中寻求着支持和慰藉,每一次陷入生活极度的痛苦和绝望时,便产生以死来摆脱的欲念。自白派诗人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自己的痛苦和绝望,这是自杀性的痛苦和绝望。然而,诗是无力表现纯粹的痛苦和绝望的,只有自杀能。 ……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彭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