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材:有机化学实验 978704047294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高等学校教材:有机化学实验》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药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及材料类相关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也可作为实验室常用参考书供其他读者参阅。

目录

第一章有机化学实验简介
1.1有机化学实验室的注意事项
1.1.1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
1.1.2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知识
1.2有机化学与文献资源
1.2.1有机化学文献简介
1.2.2一级资源
1.2.3二级资源
1.3实验预习、记录和实验报告
1.3.1预习
1.3.2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
1.3.3实验报告格式
第二章试剂与玻璃仪器
2.1试剂的种类及储存
2.1.1试剂的种类”
2.1.2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2.1.3试剂存放的一般原则
2.1.4特殊试剂的存放
2.1.5试剂的纯化与干燥
2.1.6三废的处理“
2.2玻璃仪器
2.2.1玻璃与标准磨砂接头
2.2.2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干燥
2.2.3有机实验室常用玻璃仪器
2.3有机实验室及常用设施
2.3.1公用设备
2.3.2个人使用设备
第三章有机反应的进行
3.1仪器的选择
3.2仪器的安装与拆卸
3.3搅拌与振荡
3.3.1磁力搅拌
3.3.2机械搅拌
3.3.3振荡
3.4试剂的称量与转移
3.4.1液体试剂的取用
3.4.2固体试剂的取用
3.4.3气体钢瓶、减压阀及使用
3.5反应温度的控制
3.5.1加热
3.5.2制冷
3.6实验过程中的真空操作
3.6.1真空的产生
3.6.2真空的表示、测量与计算
3.6.3真空下的操作
第四章分离与纯化
4.1固液分离
4.1.1倾泻法
4.1.2过滤法
4.1.3离心分离法
4.2萃取
4.2.1固体的提取
4.2.2液体的萃取
4.3干燥
4.3.1干燥及干燥剂
4.3.2液体的干燥
4.3.3固体的干燥
4.4蒸馏
4.4.1液体沸点与蒸馏
4.4.2简单蒸馏
4.4.3减压蒸馏
4.4.4分馏
4.4.5水蒸气蒸馏
4.4.6共沸蒸馏
4.5重结晶
4.5.1溶剂的选择
4.5.2重结晶的步骤
4.6升华
4.7色谱分离
4.7.1吸附与洗脱
4.7.2溶液的脱色
4.7.3薄层色谱
4.7.4柱色谱
第五章产品的表征
5.1熔点的测定方法
5.1.1熔点测定仪器的安装
5.1.2样品的装入
5.1.3熔点的测定
5.2沸程与沸点
5.3密度
5.4折射率
5.5旋光度
第六章仪器分析
6.1气相色谱
6.1.1气相色谱仪
6.1.2色谱常用术语
6.1.3分析方法
6.2高效液相色谱
6.3核磁共振波谱
6.3.1基本原理
6.3.2仪器与测试
6.3.3谱图解析
6.3.4”C核磁共振谱简介
6.4红外光谱
6.4.1基本原理
6.4.2仪器及测试
6.4.3红外光谱图的解析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
7.1烃的制备
实验一环己烯
实验二乙苯
实验三反—1,2—二苯乙烯
实验四内型5—二环(2.2.1)庚烯—2,3—二酸酐
实验五设计实验4—甲基环已烯
7.2卤代烃的制备
实验六1—溴丁烷
实验七叔丁基氯
实验八3—溴环己烯
实验九7,7—二氯二环(4.1.0)庚烷
实验十2—甲基—4—溴苯甲醚
实验十一设计实验由己醇制备
1—溴己烷
7.3醇和酚的制备
实验十二二苯甲醇
实验十三三苯甲醇
实验十四反—1,2—环己二醇
实验十五对叔丁基苯酚
实验十六间硝基苯酚
实验十七设计实验由二苯甲酮制备三苯甲醇
实验十八设计实验由苯乙酮制备α—苯乙醇
7.4醚的制备
实验十九β—萘乙醚
实验二十2—苄氧基四氢吡喃
实验二十—1,2—环氧环己烷
实验二十二设计实验由苯酚和1—溴丁烷制备苯丁醚
7.5醛和酮的制备
实验二十三环己酮
实验二十四对甲基苯乙酮
实验二十五4—苯基—2—丁酮及其亚硫酸钠加成物的制备
实验二十六设计实验由二苯甲醇制备二苯甲酮
实验二十七设计实验由氯苯制备对氯苯乙酮
7.6羧酸及其衍生物
实验二十八苯甲酸
实验二十九乙酸乙酯
实验三十乙酰水杨酸
实验三十一乙酰苯胺
实验三十二设计实验由对叔丁基甲苯制备对叔丁基苯甲酸
实验三十三设计实验由苯甲酸和乙醇制备苯甲酸乙酯
7.7硝基化合物、胺、偶氮化合物的制备
实验三十四苯胺
实验三十五1—氨基—2—萘酚盐酸盐
实验三十六设计实验由对硝基甲苯制备对甲苯胺
7.8缩合与重排反应
实验三十七查耳酮
实验三十八肉桂酸
实验三十九乙酰乙酸乙酯
实验四十己内酰胺
实验四十一设计实验3—苯基—1—(4—甲苯基)—2—丙烯—1—酮
7.9含硫化合物
实验四十二对甲基苯磺酸钠
实验四十三对氨基苯磺酰胺
7.10杂环化合物
实验四十四呋喃甲醇与呋哺甲酸
实验四十五8—羟基喹啉
实验四十六香豆素—3—甲酸
7.11综合与验证性实验
实验四十七三苯甲基正离子和自由基
实验四十八固体超强酸与乙酸丁酯的制备
实验四十九番茄酱中天然色素的提取及薄层色谱分析
7.12多步骤合成实验
实验五十乙酰二茂铁的制备
实验五十一手性Salen配体的制备
实验五十二2,6—二甲基—4—苄基
3,5—二乙氧羰基毗啶的制备
附录
附录1文献检索
附录2常见试剂的纯化与处理
附录31HNMR中常见的溶剂残留
附录4溶剂互溶性
附录5压力—温度算图
附录6TLC显色剂配方
附录7水的饱和蒸气压
附录8常用干燥剂的饱和蒸气压
附录9常用无机物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附录10一些无机物水溶液的相对密度
附录11无机盐在水中的溶解度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新填充柱和毛细管柱在使用前均需老化处理,以除去残留溶剂及易流失的物质;色谱柱如长期未用,使用前应老化处理,使基线稳定。
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随柱长度增加而增加。此外,理论塔板数还取决于其他参数,如固定相的类型、数量、柱温、气流流速、载气性质和压力等。
使用2m长填充柱的气相色谱,分离效果约相当于2000块理论塔板。用30m长的毛细管柱时,分离效率还可提高10~20倍。精密的仪器能达到500000块理论塔板的分离效果。
正确选择固定相类型对于柱的分离效率有决定性作用。非极性物质在非极性固定液中的分离顺序是按沸点顺序进行的;极性混合物在非极性固定相上的移动比非极性混合物快,随固定相极性的增加,极性化合物比同沸点的非极性物质更易于滞留在色谱柱内。
如果固定液的选择性不足以解决分离问题,还可将极性不同的色谱柱串联使用。
ISBN9787040472943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赵温涛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