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数据保护与流动规则 9787115439192,711543919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大数据时代数据保护与流动规则》旨在系统介绍当前数据保护的基本规则,并通过典型案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反映数据保护法律原理与具体规范,是企业开展大数据应用与商业实务的可操作性合规指南

媒体推荐

本书立足实务,聚焦前沿问题,系统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个人数据保护法律规则、执法体系,并通过近40个鲜活案例生动展现了规则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围绕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保护困境,如有效的同意机制、数据匿名化、数据跨境流动等现实问题,全面阐述法律规则新进展,为企业开展大数据商业实践提供可具操作性的合规指南,也为政府部门推进相关领域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王融,女,腾讯研究院专家。长期从事电信、互联网立法与监管政策研究。曾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中心副主任,多次主持部级研究课题,出版著作六部(合著),发表论文等五十余篇。近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个人数据保护法、网络信息安全法。

目录

1.大数据时代
1.1大数据诞生的背景
1.2大数据的含义
1.3大数据应用发展
1.4大数据带来隐私风险
典型案例
2.个人数据保护规则概述
2.1大数据与数据保护规则
2.1.1概述
2.1.2二者之关系
2.2个人数据保护法律概述
2.2.1个人数据保护立法的兴起
2.2.2个人数据保护立法的两种基本模式差异与妥协
2.2.3个人数据概念
2.2.4个人数据保护法的法律主体
2.2.5个人数据保护法的主要原则
3.全球典型国家、地区个人数据保护立法及执法基本情况
3.1美国
3.1.1主要立法
3.1.2主要执法机构——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
3.1.3典型案例
3.1.4其他行业的执法机构——以电信业为例
3.1.5典型案例
3.2欧盟
3.2.1主要立法
3.2.2主要执法机构
3.2.3典型案例
3.3英国
3.3.1主要立法年《数据保护法》
3.3.2主管机构
3.3.3典型案例
3.4韩国
3.4.1主要立法
3.4.2主管机构
3.4.3典型案例
3.5日本
3.5.1主要立法
3.5.2主管机构
3.5.3典型案例
3.6新加坡
3.6.1主要立法
3.6.2主管机构
3.7我国大陆地区
3.7.1主要立法
3.7.2主管机构
3.7.3典型案例
3.8我国香港地区
3.8.1主要立法
3.8.2主管机构
3.8.3典型案例
3.9我国澳门地区
3.9.1主要立法
3.9.2主管机构
3.9.3典型案例
3.10我国台湾地区
3.10.主要立法
3.10.主管机构
3.10.典型案例
4.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保护新规则
4.1背景悄然变化的网络世界与隐私观念
4.2个人数据保护法的适用困境与问题
4.3应对大数据挑战,全球个人数据保护立法与政策应对
4.3.1概述
4.3.2欧盟立法与政策应对
4.3.3美国立法政策与应对
4.4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保护规则的新变化
4.4.1个人数据保护法适用的地域范围扩展
4.4.2数据保护监管机构增多,监管权威提升
4.4.3“数据保护官”逐步成为企业的法定标配
4.4.4引入“被遗忘权”
4.4.5引入“数据可携权”
4.4.6隐私保护设计制度
4.4.7数据泄露通知制度
4.4.8对敏感信息的特殊保护
4.4.9针对大数据分析、数据画像的特别规范
4.4.1数据匿名化
4.5大数据时代,公司个人数据保护规则合规要点
4.5.1数据保护合规工作的重要性
4.5.2数据保护合规的主要方面
4.5.3当前数据保护合规的主要困惑与对策
5.数据跨境流动规则
5.1概述
5.2数据跨境流动典型政策
5.2.1联合国个人数据保护指南(1990)
5.2.2OECD《保护个人信息跨国传送及隐私权指导纲领(1980)》
5.2.3APEC《隐私保护框架》与跨境数据流动规则CBPR
5.2.4欧盟跨境数据流动政策
5.2.5典型案例
5.3近年来数据本地化政策趋势
5.3.1概述
5.3.2典型国家的数据本地化政策
5.3.3典型案例
5.4对公司合规的影响
后记: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前路

文摘

版权页:

首先,百度网讯公司在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中运用网络技术收集、利用的是未能与网络用户个人身份对应识别的数据信息,该数据信息的匿名化特征不符合“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要求。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对个人信息的界定,个人信息是指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收集的网络用户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住址、电话号码、账号和密码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用户的信息以及网络用户使用服务的时间、地点等信息。网络用户通过使用搜索引擎形成的检索关键词记录,虽然反映了网络用户的网络活动轨迹及上网偏好,具有隐私属性,但这种网络活动轨迹及上网偏好一旦与网络用户身份相分离,便无法确定具体的信息归属主体,不再属于个人信息范畴。经查,百度网讯公司个性化推荐服务收集和推送信息的终端是浏览器,没有定向识别使用该浏览器的网络用户身份。虽然朱某因长期固定使用同一浏览器,感觉自己的网络活动轨迹和上网偏好被百度网讯公司收集利用,但事实上百度网讯公司在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中没有且无必要将搜索关键词记录和朱某的个人身份信息联系起来。因此,原审法院认定百度网讯公司收集和利用朱某的个人隐私进行商业活动侵犯了朱某隐私权,与事实不符。
ISBN9787115439192,7115439192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作者王融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