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 978730024222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谭嗣同哲学思想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魏义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出版《中国近代哲学的宏观透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七子视界——先秦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理学与启蒙——宋元明清道德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儒家的和谐理念与建构》(人民出版社,2010)、《平等与启蒙——从明清之际到五四运动》(中华书局,2011)、《妙语“联”珠——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中国近代国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和《戊戌启蒙四大家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等学术著作14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科研成果多次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和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以及教育部、黑龙江省、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20余项。

目录

第一章导言
第一节谭嗣同其人其行
第二节从气论到心论
第三节早期的气学
第四节后期的心学
第二章论仁学
第一节“仁为天地万物之源”
第二节“以心挽劫”
第三节仁学的近代特征和诉求
第四节仁学的独特气质和神韵
第三章论以太
第一节以太说
第二节以太说与仁学
第三节以太观
第四章论格致
第一节格致与算学
第二节格致之用
第三节格致观
第四节自然科学情结及其误区
第五章论生灭
第一节不生不灭与“仁之体”
第二节不生不灭与万物之微生灭
第三节不生不灭与人生之无我
第四节不生不灭与“贵知,不贵行”
第六章论认识
第一节认识的目的和器官
第二节认识的途径和过程
第三节认识的结果和旨归
第四节谭嗣同认识哲学的时代诉求和哲学变革
第七章论无我
第一节无我的执着
第二节无我的论证
第三节无我的途径
第四节无我的心学意趣和救世宗旨
第五节无我的理论侧重和个性风采
第八章论大同
第一节大同的理论来源
第二节大同的思想前提
第三节大同的价值诉求
第四节大同的世界主义
第五节大同的近代形态
第九章论平等
第一节平等的宣传和论证
第二节平等的武器和途径
第三节启蒙意义和现实回应
第四节历史局限和理论误区
第十章论三纲
第一节对三纲五伦的整体批判
第二节对“君为臣纲”的猛烈批判
第三节对“父为子纲”的批判
第四节对“夫为妻纲”的批判
第五节民主启蒙的勇士
第十一章论变易
第一节“地球之变”
第二节基于尚动的变法主张
第三节由日新走向“融化为一”
第十二章论教学
第一节“酷好谈教”
第二节对教之探究
第三节教与政、学
第四节教与专门之学
第十三章论孔学
第一节孔学的传承、分支和内容
第二节孔学的宗旨和特征
第三节孔学与仁学
第四节孔学与宗教
第五节孔学与中学
第十四章论经典
第一节《周易》解密
第二节《春秋》发微
第三节《大学》释义
第四节经典解读的独特性
第十五章论诸子
第一节推崇、阐扬的人物
第二节抨击、拒斥的人物
第三节诸子观与中学观
第十六章结语
第一节日新宗旨与一以贯之
第二节最具革命精神的戊戌启蒙思想家
第三节处于戊戌启蒙的早期阶段
第四节在戊戌启蒙四大家中的位置
第五节谭嗣同思想的影响和评价
第六节谭嗣同哲学的争议和定性
第七节谭嗣同哲学研究在路上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与此同时,近代心学的四种形态在致思方向和主体内容上相差悬殊,这是因为它们在理论来源上判若云泥:就对中学与西学的选择和侧重来说,仁学形态以中学为主,经验论形态和唯意志论形态则以西学为主。就对西学的借鉴来说,仁学形态对西学的吸收主要侧重自然科学,兼采宗教,而绝少涉及哲学思想;经验论形态和唯意志论形态则对西方的启蒙思想如获至宝,同时兼采达尔文进化论和哲学思想。在这个视界中,谭嗣同的心学以佛学为主要内容,所借鉴的西学主要是源自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以太、电、元素等概念和相关学说。如果说仁学形态使谭嗣同的心学与康有为的相同的话,那么,理论来源则使二者渐行渐远。抛开谭嗣同仁学的佛学本色不谈,仅就对中西之学的取舍而言,谭嗣同与康有为对中学的取舍便泾渭分明,对西方的自然科学也有不同的偏袒。
其次,仁一心识的逻辑构架和仁、心、识的相互涵摄使谭嗣同的仁学独具特色,并且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完备、最系统的仁学体系。对于这一点,拿与谭嗣同一样作为近代仁学派代表的康有为的仁学思想做比较则看得更加清楚、明白。
谭嗣同不仅像康有为那样奉仁为宇宙本原,而且对仁予以系统的哲学沦证。诚然,作为仁学派的代表,康有为承认仁是天地万物本愿。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康有为的哲学也不可能成为仁学派。他断言:“不忍人之心,仁也,电也,以太也,人人皆有之,故谓人性皆善。……为万化之海,为一切根,为一切源。一核而成参天之树,一滴而成大海之水。人道之仁爱,人道之文明,人道之进化,至于太平大同,皆从此出。孟子直指出圣人用心,为儒家治教之本,霹雳震雷,大声抉发,学者宜体验而扩充矣。”
ISBN978730024222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魏义霞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