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综合运用问卷、访谈、语料分析、教学实验等研究方法,调查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总体水平及在口译过程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发掘学生在口译产出(包括语言使用、信息传递、表达流利度等方面)及口译策略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以考察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此外,本书还分别从学生需求角度和记忆训练环节探讨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培养问题。本书可供广大外语教师和研究者口译教学和研究之用。
作者简介
王文宇,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访学。有丰富的口译实践与口译教学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口译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译能力研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界》、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等国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段燕,长期从事英语口语教学及研究,在外语核心期刊发表语言教学及研究论文数篇。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口译与口译能力
1.1.1 口译
1.1.2 口译能力
1.2 口译研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本研究意义
1.3 本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本书结构
第2章 英语专业学生口译能力现状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问题
2.2.2 研究对象
2.2.3 口译材料
2.2.4 数据收集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总体口译水平
2.3.2 口译中的难点
2.3.21 英译汉中的难点
2.3.22 汉译英中的难点
2.4 结论
第3章 英语专业学生汉英口译中的语块使用
3.1 引言
3.2 研究背景
3.2.1 语块的定义与特征
3.2.2 语块对语言习得的作用
3.2.3 二语语块习得研究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问题
3.3.2 语料来源
3.3.3 语料分析方法与步骤
3.3.3.1 语块的提取
3.3.3.2 语块的分类
3.3.3.3 统计分析
3.3.4 访谈数据收集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语块使用的总体特征
3.4.2 语块使用的准确度
3.4.3 错误语块产出的原因
3.4.3.1 语法错误型语块产出的原因
3.4.3.2 搭配不当型语块产出的原因
3.4.4 语块使用与口译成绩的关系
3.4.5 不同口译水平组在正确语块使用上的差异
3.4.6 不同口译水平组在错误语块使用上的差异
3.5 结论
第4章 英语专业学生交替传译中的信息传递
4.1 引言
4.2 研究背景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信息不全
4.4.2 信息不准确
4.5 结论
第5章 英语专业学生交替传译中的信息省略
5.1 引言
5.2 研究背景
5.2.1 Gile的口译注意力分配模式
5.2.2 有关口译中省略现象的研究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口译材料
5.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省略产生的原因
5.4.2 省略的分布特征
5.4.2.1 长句段中的省略分布特征
5.4.2.2 短句段中的省略分布特征
5.5 结论
第6章 英语专业学生交替传译中的非流利现象
6.1 引言
6.2 研究背景
6.3 研究方法
6.3.1 研究对象
6.3.2 口译任务
6.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非流利类型在三个时间指标上的发生次数和特点
6.4.1.1 语速(SR)指标
6.4.1.2 TT非流利时长(DD)
6.4.1.3 TT平均语流长度(MLR)
6.4.2 造成非流利现象的原因
6.4.2.1 语言能力不足
6.4.2.2 策略使用不熟练
6.5 结论
第7章 英语专业学生口译笔记能力与口译产出质量
7.1 引言
7.2 研究背景
7.3 研究方法
7.3.1 研究问题
7.3.2 研究对象
7.3.3 数据收集
7.3.4 数据分析
7.3.4.1 口译笔记内容分析
7.3.4.2 口译笔记特征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笔记数量
7.4.2 笔记内容
7.4.2.1 笔记内容上的特点
7.4.2.2 笔记内容与口译产出
7.4.3 笔记形式
7.4.3.1 符号
7.4.3.2 缩写
7.4.4 笔记语言
7.5 结论
……
第8章 基于学生需求的口译能力培养
第9章 口译短时记忆训练模式
第10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摘
版权页:
例如,仲伟合(1998)在介绍口译理论(如口译工作的特征、口译的标准、口译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阐述口译技能的训练方法、训练原则与程序,包括记忆的训练、口译笔记与数字的训练等。纪康丽(1997)认为口译教学法是由口译的性质与口译的标准所决定的,她建议根据语篇、语场的不同,采用口语义翻译法”或“交际翻译法”,最大限度地达到从语义到风格的对等。而林巍(2006)则根据自己在国内外长期从事同声传译及教学的经验,并结合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思维过程和语言应用为主线,对同声传译教学的设计与操作进行探索。涉及的主要问题有:特殊能力的开启、注意力分配机制的建立、思维模式的转换、同声传译中的“预测”以及相应的语言处理技巧等。
还有学者介绍了国外的口译训练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口译教学。例如,张吉良和柴明颍(2008)对全球部分高校翻译院系和研究机构的口译办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以网站访问和文献查阅的方式进行,涉及中国大陆之外24个国家和地区的61所高等院校,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港台地区、英、美、加、澳等英语国家、以及法、德、比、意、捷、奥、荷等有着较长口译教学历史和较高口译教学质量的国家。调查显示,世界各地高校口译院系从招生选拔到毕业考核都有一套严格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其中包括:考生需提供语言能力证明或通过严格的语言及综合素质测试方能入学;学生在学业中期要参加口译技能测试以检验阶段性学习成果,考试不合格者即被淘汰;学生毕业时若想获得口译学位或专业证书,必须撰写学位论文或接受专业能力考试。作者认为,这些措施对我国的口译专业办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黄建凤(2005)阐述了英国利兹大学口译硕士课程,探讨其成功方法,详细介绍各项交替传译技能的训练,并评析英国开设的口笔译硕士课程的不足之处,从而为我国开展更高质量的专业口译教学提供借鉴。
本书综合运用问卷、访谈、语料分析、教学实验等研究方法,调查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总体水平及在口译过程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发掘学生在口译产出(包括语言使用、信息传递、表达流利度等方面)及口译策略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以考察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此外,本书还分别从学生需求角度和记忆训练环节探讨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培养问题。本书可供广大外语教师和研究者口译教学和研究之用。
作者简介
王文宇,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访学。有丰富的口译实践与口译教学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口译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译能力研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界》、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等国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段燕,长期从事英语口语教学及研究,在外语核心期刊发表语言教学及研究论文数篇。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口译与口译能力
1.1.1 口译
1.1.2 口译能力
1.2 口译研究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3 本研究意义
1.3 本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本书结构
第2章 英语专业学生口译能力现状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问题
2.2.2 研究对象
2.2.3 口译材料
2.2.4 数据收集与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总体口译水平
2.3.2 口译中的难点
2.3.21 英译汉中的难点
2.3.22 汉译英中的难点
2.4 结论
第3章 英语专业学生汉英口译中的语块使用
3.1 引言
3.2 研究背景
3.2.1 语块的定义与特征
3.2.2 语块对语言习得的作用
3.2.3 二语语块习得研究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问题
3.3.2 语料来源
3.3.3 语料分析方法与步骤
3.3.3.1 语块的提取
3.3.3.2 语块的分类
3.3.3.3 统计分析
3.3.4 访谈数据收集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语块使用的总体特征
3.4.2 语块使用的准确度
3.4.3 错误语块产出的原因
3.4.3.1 语法错误型语块产出的原因
3.4.3.2 搭配不当型语块产出的原因
3.4.4 语块使用与口译成绩的关系
3.4.5 不同口译水平组在正确语块使用上的差异
3.4.6 不同口译水平组在错误语块使用上的差异
3.5 结论
第4章 英语专业学生交替传译中的信息传递
4.1 引言
4.2 研究背景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信息不全
4.4.2 信息不准确
4.5 结论
第5章 英语专业学生交替传译中的信息省略
5.1 引言
5.2 研究背景
5.2.1 Gile的口译注意力分配模式
5.2.2 有关口译中省略现象的研究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对象
5.3.2 口译材料
5.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省略产生的原因
5.4.2 省略的分布特征
5.4.2.1 长句段中的省略分布特征
5.4.2.2 短句段中的省略分布特征
5.5 结论
第6章 英语专业学生交替传译中的非流利现象
6.1 引言
6.2 研究背景
6.3 研究方法
6.3.1 研究对象
6.3.2 口译任务
6.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非流利类型在三个时间指标上的发生次数和特点
6.4.1.1 语速(SR)指标
6.4.1.2 TT非流利时长(DD)
6.4.1.3 TT平均语流长度(MLR)
6.4.2 造成非流利现象的原因
6.4.2.1 语言能力不足
6.4.2.2 策略使用不熟练
6.5 结论
第7章 英语专业学生口译笔记能力与口译产出质量
7.1 引言
7.2 研究背景
7.3 研究方法
7.3.1 研究问题
7.3.2 研究对象
7.3.3 数据收集
7.3.4 数据分析
7.3.4.1 口译笔记内容分析
7.3.4.2 口译笔记特征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笔记数量
7.4.2 笔记内容
7.4.2.1 笔记内容上的特点
7.4.2.2 笔记内容与口译产出
7.4.3 笔记形式
7.4.3.1 符号
7.4.3.2 缩写
7.4.4 笔记语言
7.5 结论
……
第8章 基于学生需求的口译能力培养
第9章 口译短时记忆训练模式
第10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摘
版权页:
例如,仲伟合(1998)在介绍口译理论(如口译工作的特征、口译的标准、口译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阐述口译技能的训练方法、训练原则与程序,包括记忆的训练、口译笔记与数字的训练等。纪康丽(1997)认为口译教学法是由口译的性质与口译的标准所决定的,她建议根据语篇、语场的不同,采用口语义翻译法”或“交际翻译法”,最大限度地达到从语义到风格的对等。而林巍(2006)则根据自己在国内外长期从事同声传译及教学的经验,并结合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思维过程和语言应用为主线,对同声传译教学的设计与操作进行探索。涉及的主要问题有:特殊能力的开启、注意力分配机制的建立、思维模式的转换、同声传译中的“预测”以及相应的语言处理技巧等。
还有学者介绍了国外的口译训练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口译教学。例如,张吉良和柴明颍(2008)对全球部分高校翻译院系和研究机构的口译办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以网站访问和文献查阅的方式进行,涉及中国大陆之外24个国家和地区的61所高等院校,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港台地区、英、美、加、澳等英语国家、以及法、德、比、意、捷、奥、荷等有着较长口译教学历史和较高口译教学质量的国家。调查显示,世界各地高校口译院系从招生选拔到毕业考核都有一套严格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其中包括:考生需提供语言能力证明或通过严格的语言及综合素质测试方能入学;学生在学业中期要参加口译技能测试以检验阶段性学习成果,考试不合格者即被淘汰;学生毕业时若想获得口译学位或专业证书,必须撰写学位论文或接受专业能力考试。作者认为,这些措施对我国的口译专业办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黄建凤(2005)阐述了英国利兹大学口译硕士课程,探讨其成功方法,详细介绍各项交替传译技能的训练,并评析英国开设的口笔译硕士课程的不足之处,从而为我国开展更高质量的专业口译教学提供借鉴。
ISBN | 7513535426,9787513535427 |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作者 | 王文宇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