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风险投资策略》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罗国锋,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博士后,中国火炬创业导师,北京大学公司上市培育工程理事,现任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贸学院副院长,创新创业与风险投资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风险投资年鉴》常务编委,《中国风险投资》杂志编委,CSSCI核心期刊《华东经济管理》杂志编委。曾任中国风险投资五十强机构“华工创投”投资经理,目前受聘为国内多家创业园区“创业导师”和十多家创新创业企业“融资与战略顾问”或“上市顾问”,为三十多家企业提供过商业计划、融资和并购服务,指导数家公司成功完成股份制改造。
目录
第一章风险投资策略概论
第一节风险投资策略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风险投资策略的分类
第二章价值认知策略
第一节价值认知策略指标的文本分析
第二节价值认知策略测量结果
第三节研究结论
第三章人力资本与价值认知策略
第一节人力资本概述
第二节人力资本与价值认知策略实证研究
第三节研究结论
第四章价值认知策略与投资绩效
第一节企业绩效及风险投资家认知概述
第二节研究假设,变量与数据
第三节统计分析结果
第四节价值认知策略与投资绩效关系
第五节价值认知策略与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
第六节研究结论
第五章行业偏好与行业专注策略
第一节风险投资行业概述
第二节不同行业投资事件数量纵向分析
第三节VC、PE机构的投资行业分布
第四节中外资机构的投资行业分布
第五节风险投资机构的新技术行业投资分布
第六节关于特定行业的风险投资机构专注排名
第六章阶段偏好策略
第一节阶段选择偏好概述
第二节行业与阶段选择偏好
第三节资本来源与阶段选择偏好
第四节VC机构的阶段选择偏好
第五节研究结论
第七章地理亲近策略
第一节中国风险投资地域分布现状概述
第二节风险投资聚集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地理亲近对投资绩效的影响
第四节研究结论
第八章联合投资策略
第一节联合投资总体概述
第二节联合投资地域聚集性分析
第三节不同的机构类型对联合投资的影响
第四节联合投资网络特征研究
第五节研究结论
第九章风险投资策略案例研究
第一节案例样本概述
第二节案例研究结果
第三节研究结论
第十章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与投资绩效
第一节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第二节样本选取、变量描述及数据检验
第三节研究假设检验
第四节实证结果分析及建议
序言
1986年中国有了第一家风险投资(也即创业投资,下同)公司。自那时算起,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走过了近28个春秋,到现在有1100多家机构,管理资本超过3300亿元。即便把全行业都加总,还比不过一个中等规模的银行。一定要注意的是,就这样一个“小”行业,从党的十六大报告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等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几乎都有提及;《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等重要法律先后修订;国务院有关文件、条例以及部门规章不断出台和调整。由此可见,风险投资带来的不是一般性的资金,而是资金之外的某种力量,我个人将之称为技术创新风险的经营能力。这正是其他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制不能比拟的,是其核心价值所在。现代风险投资源发于美国,破解了金融体系日益集中垄断,日益追求流动性、安全性的滞局,与需要分散、多元和允许试错的电子信息技术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催化了信息产业革命,深刻地变革了世界经济,至今方兴未艾,波澜迭起。为应对新技术浪潮挑战,中国不仅在相应的科学技术领域中投入资源跟踪研究,同时引入风险投资、科研经费竞争性分配、高新园区等促进机制。作为调动市场积极性的有力手段,风险投资在各方面的热切期待和支持中,虽有曲折起伏,总体从快向好,与各项要素与机制共同作用,成就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今天。面向未来,中国风险投资尤其要着力解决好相互牵扣的两个问题。
第一,需要更加清晰地明辨风险投资概念和本质,最终使中国风险投资从“名似”、“形似”阶段进入“神似”阶段。什么是“名似”?就是起名叫“风险投资”。早期不少机构挂个“风险投资”的牌子就可以是风险投资,却大搞房地产、股票二级市场,有的已经失败了,有的直到现在还没有开展过像样的风险投资业务。那什么是“形似”呢?有了“风险投资”机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知道真正的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和我们的并不一样,采用有限合伙制而非我们采用的公司制,而且是投管分离的,还要有一整套机制体系支撑,如募资、管理、控制、中介和退出等。各项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健全,标志着进入追求“形似”阶段。但是,必须要看到我们离真正“神似”的境界尚有距离。这期间恰逢风险投资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成长、演化、分叉出私募股权基金、并购基金、产业基金、对冲基金等近远亲邻。如此热闹的场面冲淡了我们对本质的理解,很多机构故意混淆概念,有些地方政府也乐得糊涂,一大批比银行还要短视的所谓“私募股权投资”被热捧起来,很多纯属于多余的机构却随时可以打着风险投资的名义,获得从地价房租补助到直接补助的公共资源投入。
所以,必须回到本质和前提。什么是技术创新风险的经营能力,说白了就是主要做“技术高、年龄小”的投资项目。先说坏消息,这多年来这种“经典的”风险投资总体上还是很少,与快速膨胀的私募股权投资很不相称,而且一些功能被设定为做经典风险投资的机构——主要指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由于套用了一般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考核指标体系,快速淡出这一领域,向一般性的持股公司退化。好的消息是,有一些真正做风险投资的机构以各种形式新生,如从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机构拓展出的一批风险投资,很可能在推动中国从制造中心转变为创业中心乃至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成长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引领下一个全球风险投资的风向。这比“神似”还要高一个层次,可称为“升华”。
第二,无论在微观层面还是在宏观层面,中国风险投资必须以更好的策略,发挥对技术路径市场化决定方面的特有功能。目前流行的观念还在于风险投资对新生技术和企业育成作用,这个观念要从两个方面给予进一步深化,方法是从宏观看微观,从微观看宏观,无论是业界实操者还是政府政策制定者都将会有新发现和深发现。美国风险投资总体数据表明,有风险投资介入的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R&D)强度必高,将R&D投入转变为工业专利的速度更快,更能显著减少从研发到销售收入的时间。这毡汇总统计数据清晰地说明,创业风险投资以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服务的高强度研发企业为目标对象,使得研发产生的知识尽快产权化和资本化,为新产品打开销路,这是风险投资降低自身风险的核心经营策略,其他增值服务应以此为落脚点。同时,从风险投资在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看,其主要的工作是在不断地撮合技术项目以及提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前一个功能主要是尽可能把互补性强的技术项目组合在一起,发挥“1+1>2”的整体功效;后一个主要是针对某一个技术环节。尽可能拿出新的、不同以往的技术方案,在各种技术之间创造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如果“俯瞰”风险投资的这些重要活动,就发现对于全部经济活动来说,风险投资是功能强大的“筛选器”和“放大器”,在它的媒介作用下,不断试错和竞争,产生出了对社会而言的较优技术“路径”。原本封闭在一个产业、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被改造为开放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效率大大增加。因此,从国家层面要增加技术创新体系的开放性,提高效率和效益,找到市场化决定技术项目和经费的方法,培育合格优质的风险投资是一种上佳“策略”。宏微观相互换位使得对问题的分析更加清晰。
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说,中国的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定位偏差,所以自身的策略过于注重财务层面的对赌协议、包装上市,自身能力也只能做一般性财务投资人,即“搭便车”式的分享者,能裨益于跨界撮合技术,营造技术路线竞争的不多。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凡是“搭便车”者多的领域,资源配置总是效率低下的。我们说,第一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越是以“技术高、年龄小”的项目人手,越是能锻炼出技术风险经营能力,也就越是发挥了信号“放大器”、“筛选器”的功能,对社会技术路线的优化功能也就越强,反之亦然。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创新创业与风险投资研究所的罗国锋博士及他所带领的团队,多年来孜孜不倦地研究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策略》一书是众多成果中的一例,希望读者能从该书的观点、事实和论述中得到相应启发。由于我个人水平、眼界有限,仅是泛泛而谈,但对这个话题却十分关注,是为序。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科技投资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秘书长
郭戎
2013年11月25日
文摘
版权页: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和劳动具有同质性,资本和劳动的报酬取决于其边际生产率。然而,这一传统的资本理论曾经面临着许多无法解释的经济之谜。第一,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国民收入的增加应该伴随着净资本的增长,然而在对美国资本形成的研究中发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传统资本形成的速度却不升反降;第二,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工人的实际收入是不大可能提高的,而美国和西方工人实际收入水平却表现出了普遍的大幅提高;第三,“里昂惕夫之谜”( Leontief Paradox)。沃西里·里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对美国1947年贸易要素和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美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当时流行的比较利益贸易理论恰恰相反。上述种种经济之谜使得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对人力资本的系统研究。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一个高峰。
西奥多·舒尔茨( Theodore Schultz)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就源于他对这些经济增长之谜的探索。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悖论”是因为在研究中可能遗漏了某些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个要素就是人力资本。他认为,只要把人力资本纳入传统资本范畴,并重视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对出口结构和收入分配变化产生的影响,就能够解开上述经济之谜。当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他没有从对人力资本的微观考察,没有从产权角度探讨企业中人力资本的权利配置。
加里·贝克尔( Garys Becker)与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于1964年出版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认为是“经济思想史中的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因此两位学者一起并列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该书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对人类行为做出了普遍分析,对人力资本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更注重微观分析,较好地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
《风险投资策略》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罗国锋,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博士后,中国火炬创业导师,北京大学公司上市培育工程理事,现任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贸学院副院长,创新创业与风险投资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风险投资年鉴》常务编委,《中国风险投资》杂志编委,CSSCI核心期刊《华东经济管理》杂志编委。曾任中国风险投资五十强机构“华工创投”投资经理,目前受聘为国内多家创业园区“创业导师”和十多家创新创业企业“融资与战略顾问”或“上市顾问”,为三十多家企业提供过商业计划、融资和并购服务,指导数家公司成功完成股份制改造。
目录
第一章风险投资策略概论
第一节风险投资策略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风险投资策略的分类
第二章价值认知策略
第一节价值认知策略指标的文本分析
第二节价值认知策略测量结果
第三节研究结论
第三章人力资本与价值认知策略
第一节人力资本概述
第二节人力资本与价值认知策略实证研究
第三节研究结论
第四章价值认知策略与投资绩效
第一节企业绩效及风险投资家认知概述
第二节研究假设,变量与数据
第三节统计分析结果
第四节价值认知策略与投资绩效关系
第五节价值认知策略与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
第六节研究结论
第五章行业偏好与行业专注策略
第一节风险投资行业概述
第二节不同行业投资事件数量纵向分析
第三节VC、PE机构的投资行业分布
第四节中外资机构的投资行业分布
第五节风险投资机构的新技术行业投资分布
第六节关于特定行业的风险投资机构专注排名
第六章阶段偏好策略
第一节阶段选择偏好概述
第二节行业与阶段选择偏好
第三节资本来源与阶段选择偏好
第四节VC机构的阶段选择偏好
第五节研究结论
第七章地理亲近策略
第一节中国风险投资地域分布现状概述
第二节风险投资聚集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地理亲近对投资绩效的影响
第四节研究结论
第八章联合投资策略
第一节联合投资总体概述
第二节联合投资地域聚集性分析
第三节不同的机构类型对联合投资的影响
第四节联合投资网络特征研究
第五节研究结论
第九章风险投资策略案例研究
第一节案例样本概述
第二节案例研究结果
第三节研究结论
第十章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与投资绩效
第一节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第二节样本选取、变量描述及数据检验
第三节研究假设检验
第四节实证结果分析及建议
序言
1986年中国有了第一家风险投资(也即创业投资,下同)公司。自那时算起,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走过了近28个春秋,到现在有1100多家机构,管理资本超过3300亿元。即便把全行业都加总,还比不过一个中等规模的银行。一定要注意的是,就这样一个“小”行业,从党的十六大报告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等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几乎都有提及;《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等重要法律先后修订;国务院有关文件、条例以及部门规章不断出台和调整。由此可见,风险投资带来的不是一般性的资金,而是资金之外的某种力量,我个人将之称为技术创新风险的经营能力。这正是其他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机制不能比拟的,是其核心价值所在。现代风险投资源发于美国,破解了金融体系日益集中垄断,日益追求流动性、安全性的滞局,与需要分散、多元和允许试错的电子信息技术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催化了信息产业革命,深刻地变革了世界经济,至今方兴未艾,波澜迭起。为应对新技术浪潮挑战,中国不仅在相应的科学技术领域中投入资源跟踪研究,同时引入风险投资、科研经费竞争性分配、高新园区等促进机制。作为调动市场积极性的有力手段,风险投资在各方面的热切期待和支持中,虽有曲折起伏,总体从快向好,与各项要素与机制共同作用,成就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今天。面向未来,中国风险投资尤其要着力解决好相互牵扣的两个问题。
第一,需要更加清晰地明辨风险投资概念和本质,最终使中国风险投资从“名似”、“形似”阶段进入“神似”阶段。什么是“名似”?就是起名叫“风险投资”。早期不少机构挂个“风险投资”的牌子就可以是风险投资,却大搞房地产、股票二级市场,有的已经失败了,有的直到现在还没有开展过像样的风险投资业务。那什么是“形似”呢?有了“风险投资”机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知道真正的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和我们的并不一样,采用有限合伙制而非我们采用的公司制,而且是投管分离的,还要有一整套机制体系支撑,如募资、管理、控制、中介和退出等。各项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健全,标志着进入追求“形似”阶段。但是,必须要看到我们离真正“神似”的境界尚有距离。这期间恰逢风险投资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成长、演化、分叉出私募股权基金、并购基金、产业基金、对冲基金等近远亲邻。如此热闹的场面冲淡了我们对本质的理解,很多机构故意混淆概念,有些地方政府也乐得糊涂,一大批比银行还要短视的所谓“私募股权投资”被热捧起来,很多纯属于多余的机构却随时可以打着风险投资的名义,获得从地价房租补助到直接补助的公共资源投入。
所以,必须回到本质和前提。什么是技术创新风险的经营能力,说白了就是主要做“技术高、年龄小”的投资项目。先说坏消息,这多年来这种“经典的”风险投资总体上还是很少,与快速膨胀的私募股权投资很不相称,而且一些功能被设定为做经典风险投资的机构——主要指国有风险投资机构,由于套用了一般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考核指标体系,快速淡出这一领域,向一般性的持股公司退化。好的消息是,有一些真正做风险投资的机构以各种形式新生,如从孵化器、工程技术研究机构拓展出的一批风险投资,很可能在推动中国从制造中心转变为创业中心乃至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成长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投资,引领下一个全球风险投资的风向。这比“神似”还要高一个层次,可称为“升华”。
第二,无论在微观层面还是在宏观层面,中国风险投资必须以更好的策略,发挥对技术路径市场化决定方面的特有功能。目前流行的观念还在于风险投资对新生技术和企业育成作用,这个观念要从两个方面给予进一步深化,方法是从宏观看微观,从微观看宏观,无论是业界实操者还是政府政策制定者都将会有新发现和深发现。美国风险投资总体数据表明,有风险投资介入的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R&D)强度必高,将R&D投入转变为工业专利的速度更快,更能显著减少从研发到销售收入的时间。这毡汇总统计数据清晰地说明,创业风险投资以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服务的高强度研发企业为目标对象,使得研发产生的知识尽快产权化和资本化,为新产品打开销路,这是风险投资降低自身风险的核心经营策略,其他增值服务应以此为落脚点。同时,从风险投资在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看,其主要的工作是在不断地撮合技术项目以及提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前一个功能主要是尽可能把互补性强的技术项目组合在一起,发挥“1+1>2”的整体功效;后一个主要是针对某一个技术环节。尽可能拿出新的、不同以往的技术方案,在各种技术之间创造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如果“俯瞰”风险投资的这些重要活动,就发现对于全部经济活动来说,风险投资是功能强大的“筛选器”和“放大器”,在它的媒介作用下,不断试错和竞争,产生出了对社会而言的较优技术“路径”。原本封闭在一个产业、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被改造为开放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效率大大增加。因此,从国家层面要增加技术创新体系的开放性,提高效率和效益,找到市场化决定技术项目和经费的方法,培育合格优质的风险投资是一种上佳“策略”。宏微观相互换位使得对问题的分析更加清晰。
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说,中国的很多风险投资机构定位偏差,所以自身的策略过于注重财务层面的对赌协议、包装上市,自身能力也只能做一般性财务投资人,即“搭便车”式的分享者,能裨益于跨界撮合技术,营造技术路线竞争的不多。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凡是“搭便车”者多的领域,资源配置总是效率低下的。我们说,第一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越是以“技术高、年龄小”的项目人手,越是能锻炼出技术风险经营能力,也就越是发挥了信号“放大器”、“筛选器”的功能,对社会技术路线的优化功能也就越强,反之亦然。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创新创业与风险投资研究所的罗国锋博士及他所带领的团队,多年来孜孜不倦地研究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策略》一书是众多成果中的一例,希望读者能从该书的观点、事实和论述中得到相应启发。由于我个人水平、眼界有限,仅是泛泛而谈,但对这个话题却十分关注,是为序。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科技投资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秘书长
郭戎
2013年11月25日
文摘
版权页: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资本和劳动具有同质性,资本和劳动的报酬取决于其边际生产率。然而,这一传统的资本理论曾经面临着许多无法解释的经济之谜。第一,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国民收入的增加应该伴随着净资本的增长,然而在对美国资本形成的研究中发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传统资本形成的速度却不升反降;第二,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工人的实际收入是不大可能提高的,而美国和西方工人实际收入水平却表现出了普遍的大幅提高;第三,“里昂惕夫之谜”( Leontief Paradox)。沃西里·里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对美国1947年贸易要素和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美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当时流行的比较利益贸易理论恰恰相反。上述种种经济之谜使得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对人力资本的系统研究。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一个高峰。
西奥多·舒尔茨( Theodore Schultz)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就源于他对这些经济增长之谜的探索。他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悖论”是因为在研究中可能遗漏了某些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个要素就是人力资本。他认为,只要把人力资本纳入传统资本范畴,并重视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对出口结构和收入分配变化产生的影响,就能够解开上述经济之谜。当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他没有从对人力资本的微观考察,没有从产权角度探讨企业中人力资本的权利配置。
加里·贝克尔( Garys Becker)与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于1964年出版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认为是“经济思想史中的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因此两位学者一起并列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该书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对人类行为做出了普遍分析,对人力资本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更注重微观分析,较好地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
ISBN | 9787509549902,7509549906 |
---|---|
出版社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作者 | 罗国锋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