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鸽子的黄昏 7568006662,978756800666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1.王尚义享年不到27岁,身后作品百万字,《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当年台湾更是狂印100版;
2.王尚义13岁奔台,亲见国民党大崩溃,亲历澎湖征兵杀学事件,与高晓松说的崔大师是同一拨人,《野鸽子的黄昏》就是是内心写照;
3.当年王尚义与李敖并成为台大才子,其妹王尚勤与李敖有一段情,生下女儿李文;
5.被无数大师先后推崇,三毛、龙应台、蔡康永、许知远、曾梵志、马家辉、张家瑜、星云大师、郑鸿生、钱永祥都曾推荐过他的作品。

名人推荐

那套书中,有王尚义的《野鸽子的黄昏》陪伴我们,那是台湾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张家瑜
所以汉典(在“康熙来了—节目里调侃陈汉典)的新书叫《野鸽子的黄昏》,要买的人可以去书店买……好像已经卖断了,绝版了。
——蔡康永
如今罗文嘉—边在桃园乡间种水稻,—边运营他刚刚买下的“水牛出版社”,这家出版社曾在1960、1970年代扮演重要的角色,它的一系列书籍——从王尚义的《野鸽子的黄昏》到殷海光的《思想与方法》——曾影响了—代人,也包括罗文嘉自己。
——许知远

媒体推荐

那套书中,有王尚义的《野鸽子的黄昏》陪伴我们,那是台湾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张家瑜

所以汉典(在“康熙来了”节目里调侃陈汉典)的新书叫《野鸽子的黄昏》,要买的人可以去书店买……好像已经卖断了,绝版了。
——蔡康永

如今罗文嘉一边在桃园乡间种水稻,一边运营他刚刚买下的“水牛出版社”,这家出版社曾在1960、1970年代扮演重要的角色,它的一系列书籍——从王尚义的《野鸽子的黄昏》到殷海光的《思想与方法》——曾影响了一代人,也包括罗文嘉自己。
——许知远

作者简介

王尚义

目录

小说
现实的边缘3
野鸽子的黄昏63
棉花75
散文
失恋85
给璐茜的信91
幻灭三部曲95
初恋101
故乡的秋天105
玄武湖之夏107
墓地111
夜心曲115
我爱夜117
莲花119
母亲121
钓鱼125
祭129
向自然挑战的人135
影子141
蟋蟀145
小学时代149
风筝153
小妹157
表姐的婚事159
野鸽子的黄昏王尚义——作品故乡,童年,秋天163
贝多芬和他的恋人167
大哥173
解剖台边177
桂花元宵183
夏夜187
春雨189
情书
她给王尚义的信193
后记
王尚义的故事221

序言

台湾作家王尚义,早夭,仅仅活了不到27岁。出版他的作品的目的,最开始是有大陆的读者在寻找他作品的简体中文版本。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一个与命运抗争的青年人,在与我们对话。甚至能看到,在时代政治和思想文化大变革中,失去信仰的人们,怀着躁动混乱的心,是如何解决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排遣现实的困境的。我们这个时代,何尝不是?青年人,有的忙、有的病、有的孤独、有的无助、有的囊中羞涩、有的埋怨社会不公。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所带来的激荡人心的东西,让人们都有着偏离生活中正确道路的错觉,从而下了很多错误的判断。让我们看看21世纪二战结束到冷战时期的社会和青年,他们所遭受的困境,以及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斗志,有激情,也有悲观。看看他们,想想自己,也许会豁达很多。作者王尚义,在生前,不是一个喜欢热闹的人,没人关心他的过去,也没人关注他的未来,他低调地存活着,抗争着。刚刚参加完台大医学院的毕业典礼,自己就成了台大医院的病人。他最后死于肝癌。直到去世五年后,他的遗作出版,并逐渐受到欢迎,大家才最终发现了他的价值。作者虽年轻,但有可爱之处——他的率真和勇于追求。他学的是医科,可是他对于文章、戏剧、音乐、绘画和一切形式的艺术,都有着异乎寻常的爱好。尤其,他在文学上的追求,更表现出一种爱情般的诚心和火热。他受欧洲近代哲学家和海明威浪漫主义的影响较深,因而他的作品充满着人道的和浪漫的色彩。但他从不游离现实,他努力要表现的,仍是他所处的这个社会的不平和不幸。曾有一位台湾读者说,读完尚义的作品,他颇感惊异,惊异于一个早熟的心灵是那么深邃而繁复。这种惊异有一部分是夸张的,王尚义的全部遗稿将近八十万字,其中有半数不是特别成熟。不过有一部分精粹,十分难得,深邃且有预见性。这次,我们精选他全部遗作的精萃,散发他的芬芳,争取让读者能够发现这颗早逝的“孤星”,感受他的不幸和他那令人扼腕的才华。他的才华也许就是他的悲剧。对于写作,他有着不死不休的精神。他绝大部分的作品都完成在台大医学院上学期间。在那种窘迫的日子里,他不停地创作。他的笔尖犹如一个多面的晶体,虽然短暂,却已光芒四射。他的作品最重要的部分,是他对现代文学思潮的发源和趋向所做的探讨。死去的人,是容易博取人们同情和景仰的。王尚义去世已久,而且作品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就当下的眼光看,其作品是不符合文化快速消费潮流的,我们也无意过高地评价他的思想和作品价值。可是,对于一个年仅二十六七岁的生命,我们还能有什么要求呢?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杰出作家所需要具备的素质,王尚义是一步步在接近的。即便如此,他仍未成熟,有着很多偏激的想法和稍显负能量的态度。我们出版他的作品的目的,也在于此:与当代青年人谈谈心,谈谈历史,谈谈文艺,也谈谈如何克服困境和摆脱不幸的困扰,以便能够让读者在对比和审视中,充满正能量地健康生活。

后记

王尚义的故事
——不屈的勇士,纸上的玫瑰
王尚义是河南汜水人(现为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西马固村),出生于1936年9月25日,殁于1963年8月26日,享年不满27岁。他生下来一岁不到就开始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他家一共有七个兄弟姐妹,在战乱中母亲带着他和其他几个弟弟妹妹辗转来到台湾,另外两个弟弟则留在河南老家跟着祖母。
我们此次重新编辑王尚义的书,发现书中很多语言、风格、观点都有些灰色,不大向上、积极,这固然与其中有很多哲学评论有关,哲学本就不是一门讨喜的学问,但是尚义一生都在凄苦中度过,可以说没有任何欢愉时刻,不幸时代的境遇才是他灰色思维的根源。
1936年,1岁,全面抗战爆发,父亲参战,一家数口逃难,中间经历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
1945年,9岁,抗战结束,生活稍安,但他是长子,要带弟妹。
1946年,10岁,他父亲作为国民党军官,在外服役,他们也因此无法在家乡逗留,只能东奔西跑,最后一路南下,来到香港。
1949年,13岁,在香港,他是长子,为母亲和弟妹觅食,保护孤儿寡母不受英国人和香港地痞的欺负。
1951年,15岁,刚到台湾,社会动荡,百废待兴,他的青春期可以说是在节衣缩食中慢慢地被消磨的。他父亲来台后当了一个清苦的小学校长,收入难以供给五个子女生活和念书。王尚义为了节省家庭开支,进了为流亡青年而设的员林实验中学,学费不贵。这个经历,她的母亲在《我的义儿》一文中写道:“……每天两顿糙米饭,吃不饱穿不暖,每次回家都是冻得手脚冰冷,嘴唇发紫;每顿糙米饭都要抢着吃,他常饿得胃痛……我给他的零用钱,他常常帮助更苦的同学……”。他的肝病很有可能是在这个时候种下的。
1954年,18岁,即便生活艰难,尚义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台大医学院,可与此同时,父亲失去公职,家中经济日渐困难,他必须要兼家教才能继续他和弟妹的学业,又被父母约束,必须学医,学制为7年,十分难熬,他对此专业毫无兴趣,只能违背自己的意愿,痛苦修业,身心俱惫。
1959年,23岁,越南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战争开始,台湾经济慢慢有起色,本给了尚义大好的发展机会,可他却偏偏身患重疾,庸医误诊,久治不愈。又因与感情至深的女友分手,长期生活在痛苦之中。
1963年,27岁生日的前一个月,久治不愈的肝病夺走了他的生命,他的离开给亲友带来巨大打击,也让华语文坛损失了一颗未来之星。
以上就是王尚义短暂的一生,哪一个阶段是幸福的呢?似乎没有,从出生到离世,尽是动荡。人生拼图,每一块都是残缺的。纵观历史上的艰辛人物,司马迁受宫刑之苦,编撰《史记》也是静娴,少年游历也是欢愉。而尚义,27年的惨痛人生,竟也产出了近八十万字的作品,而且部分是超级畅销之作,影响了后世众多文化人和音乐人。他的《野百合花》和《野鸽子的黄昏》与罗大佑的《野百合也有春天》是否有某种关联?我们不好下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作品,他的思维,他的哲学辩证,对后世的文化,应该有一定的影响。
存在主义
要了解王尚义,我们一定要了解什么是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一词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强调存在的思考主张。西方哲学传统自苏格拉底以来到德国康德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特色,就是寻找客观真理。即以客观观点寻找永恒的真理或知识。而存在主义可算是对这种思维路径的革命。以海德格尔为例,他主张所有的一切知识其实都由主观观点获得,当我们跳脱主观寻找客观知识时,我们的知识系统就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我们无法证明客观世界真的存在等等。所以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必须返回主观世界重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西方哲学的另一个传统特色是,理性思考的内容重于感性心灵的感受。存在主义理论支持者认为应该要反过来。因为心灵感受才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东西。举例来说,存在主义者反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用思考作为人类存在的根据(笛卡尔认为思考是人类的本质),但是,存在主义者却认为存在本身的自觉就是存在的依据,而存在之后,才有所谓的思考,所以,对存在主义来说应该是:“我在故我思”,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存在先于本质”。
这些变化直接改变了许多哲学与文学作品。传统哲学强调内心的感受,而大多数人在内心深处却找不到神的存在,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所在,因为这些都是推理的产物。于是,虚无主义就成了存在主义的一个代名词,而且透过文学作品被夸大。虚无主义强调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是痛苦的。在存在主义蔓延的时候,还有许多人受这种文学作品影响而自我了结了生命。海明威就是其中的代表。王尚义或多或少也受了这些理论的影响,不自觉会在作品中表露出轻生的念头。
事实上,存在主义虽然很可能带来虚无主义,但是,所带来的虚无应该是无关于神与生命意义的,存在主义不是一种对生命的否定。这种虚无主义也并不必然带来生之痛苦。真正的存在主义并不必然带有对生的抗拒,相反,生命本身的另一股蓬勃的生之欲望却经常被忽略了。
灰色与蓬勃
尽管王尚义的文章中有很多灰色的东西,让人看完后心绪低落,情感不振。但是,他的遗文中也有很多歌颂蓬勃春天的文章,《迎向春天》就是一个例子。譬如在《春雨》中他写道:“我终于悟了,醒了!……我为何悲愁?为何叹息?我该低下头来,伏在春雨的脚前,求她赐我一些生机,一些勇气。不然,云帐拉开时,阳光微笑的节日,每一棵树都戴遍绿叶,每一株花都缀满红朵,每一根苗都挂满果实,向自然齐唱欢乐的颂歌,我怎有颜去仰望造育的苍天?”(《春雨》王尚义)
这就是这个可怜的青年挣扎的自白。现实是贫困的经济环境,不谅解自己的父母,沉重的课业,无止境的稿债,但他多希望卸下他肩上沉重的担子。大自然的景物在王尚义的脑海中是和故乡以及童年的往事联结在一起而不可分的。现实是:他是失落的异乡人,肩上背着沉重的枷锁,对春天的憧憬是那么遥远,甚至只有在梦中才能企及。
李敖与王尚义
在20世纪六十年代,正处于紧张的冷战时期,世界格局变化多端,台湾的青年是苦闷的一代。他们在经历了当局“反攻大陆”幻想破灭后,偷安苟全,青年们言论思想被钳制,大多数看不到光明的前景。
稍微有能力的人都拼命想出洋留学,也有少数人从写作中寻找出路。此时,文星杂志吸收了一批台大才子型的穷学生为其撰稿。最有名的要数当时《传统下的独白》的作者李敖,另一位就是写《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的王尚义。
李敖和王尚义虽然熟识而属于这个才子军团,然而两人并不投机,李敖认为王尚义很矫情,多才多艺但性格柔弱,多愁善感,既信耶稣又信佛,没有原则性,太好虚荣,“多其不应多之愁,感其不必感之感”。而更要命的是王尚义的妹妹王尚勤爱上了李敖。王尚义几次劝她不要陷得太深,他评价李敖:“李是个享乐主义者,是个不羁的才子,有钱时挥金如土,穷起来可以饿肚子的人……他否定爱情……痛恨传统,痛恨礼教,他敢于反抗社会,他有勇气,但缺乏责任……”。
王尚义对李敖的观察都极其敏锐,对李敖的发展的预言大都成真,唯一王尚义没有料到的是李敖长袖善舞,加上台湾经济起飞,李敖坐过牢可是从没挨过饿。王尚义想阻止王尚勤和李敖感情有进一步发展,他还不时到王尚勤的宿舍察看,但都是徒劳无功。在尚义去世后,王尚勤从台大毕业,随后飞去美国,一年后,在美国产下了与李敖的女儿,取名李文。
了解完以上的几点,我们再来重新审视王尚义的作品,他的《狂流》、《从异乡人到失落的一代》、《野鸽子的黄昏》和《野百合花》等,无一例外透露着对人生、对生命、对哲学深深的思考。也只有他这样置身于极端残酷现实中的人,才能有如此细微且有深度的认识。当代的知识分子一直在呼喊当代大师的出现,希望重现20世纪初那般名家荟萃的场景,可又有谁能够在时代的波澜中和浪潮之巅上,历练及品味出对非同凡响的人生意义?没有这些体验、苦难和感悟,怎么可能有惊世骇俗且影响后世的超凡作品出现?
王尚义虽然享世短暂,但人生历练却不亚于生活了五、六十岁的人,他有资格,且有能力写出令人深思的文章。固然有些文章在当代有些过时,但其精神和思维永不褪色,我们需要在五光十色、奢华享乐的当代,有一剂清凉药,给当代人消消气、去去火,重新回到书屋间,静坐下来,思考思考有意义的事了……

文摘

版权页:



姑母在城里办育幼院,姑父又一天到晚忙着开会,我与她的儿女相处,便成了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我有心帮助读初中的表弟温习功课,可是却无法打消他对收音机的热衷;准备升高中的二表妹,又常在我面前表现出一种难以捉摸的情绪,无谓的亲热和莫名的冷淡,搅得我心神不安;大表妹即将考大学,她鄙弃一切的专心,也会使我感到紧张和惶恐,所以我索性背着画架,带着书,到田野里追寻我的安宁,我喜欢在河湾边写生,在竹林旁的干草堆上看小说,晚间在院子的一角倾听虫声。
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对大表妹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她并不美,而且是个书呆子,这一点早已使我觉得厌烦;可是她却如此单纯,她简直是许多东西的综合,她绘画、唱歌、喜爱文学,而且她又是个虔诚的教徒,她身上有许多相对的成分,像美与丑,爱与尊严,智慧与青春。在她的性格里和谐地隐藏着。你很难说出她哪一点可爱,但当你接触那一点的时候,你与她相同的部分会引起共鸣,那样的共鸣,所带来的困惑,是超乎理智的,既无法抑止,也无法逃避,并且它与时俱增。
ISBN7568006662,9787568006668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尚义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