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自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以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箭军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溯及过往,苏俄战略火箭军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经验教训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军种的宝贵财富,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决策提供参考。
冷战时期,苏(俄)战略火箭军虽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但由于保密原因,其相关资料在很长时间内都秘而不宣。如今,本书将向各位读者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作者简介
作者:吴荣华
吴荣华,上海人,二战历史研究者,尤其关注苏俄军事历史,著有《苏俄远程战略航空兵全史》《苏联国土防空军全史》《二战苏联海军史》等作品,并在相关军事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最初的发展
第一章 不断探索
第二章 空气动力研究室
第三章 “喀秋莎”扬名
第四章 喷气科学研究所
第五章 来自德国的挑战
第六章 战时的默默无闻
第二篇 筹备建军
第一章 对德技术争夺
第二章 对德技术复原
第三章 火箭部队建立
第四章 最初的装备
第三篇 初建成军
第一章 进入核时代
第二章 新军种诞生
第三章 扬格利的杰作
第四章 洲际导弹诞生
第五章 新型洲际导弹
第六章 孤注一掷
第七章 从地面转入地下
第八章 积极的探索
第四篇 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 预包装技术的采用
第二章 固体推进剂与多弹头
第三章 提高机动性
第四章 主导的作用
第五章 达到平衡
第五篇 进入巅峰
第一章 第三代导弹
第二章 不幸的机动战略导弹
第三章 轨道弹道导弹
第六篇 谁与争锋
第一章 “白杨”亮相
第二章 恐怖的核导弹列车
第三章 逝去的“流星”
第四章 《中导条约》
第五章 从联盟到解体
第七篇 岁月艰辛
第一章 由盛转衰
第二章 新的改组
第三章 导弹空间防御部队
第四章 旧貌还是新颜
第八篇 走入新世纪
第一章 由军种到兵种
第二章 新的挑战
第三章 再铸雄师
附录
附录一 苏(俄)战略火箭军历任司令
附录二 苏(俄)导弹型号一览表
附录三 主要部队介绍
附录四 苏(俄)战略火箭军历年实力(1960-2000)
附录五 苏(俄)地面战略导弹主要设计单位介绍
参考文献
序言
2015年8月3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宣布,俄武装力量新兵种空天部队组建完毕。据俄卫星新闻网报道,俄空天军队由空军和空天防御部队合并组建。绍伊古说,空天部队从8月1日起已经进入战备值勤。该部队将统一管理空中、防空等力量以及俄轨道卫星集群航天器。此外,导弹袭击预警体系和太空监控体系也属于空天军队管辖范围,可提高用兵效率和确保国家空天防御体系的发展。“组建空天军队是完善俄空天防御体系的最佳方案”。
与此同时,作为俄罗斯国家战略优先选项的战略火箭军继续得到了发展,第六代导弹始终在研发进程中,预计将在2020年左右会装备部队。从冷战后俄罗斯军队历次改革来看,唯yi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的就是战略火箭军,其地位可见一斑。
对于未来战略火箭军装备的构成,目前最理想的方式似乎是公路机动、铁路机动与地下发射井型并存,在燃料选择上也是固体推进剂和液体推进剂并存,当然最终是否如此,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作为曾经的苏联五大军种之首、如今的俄罗斯武装力量三大独立兵种之一,战略火箭军的历史与发展一直被人们高度关注,笔者也不例外,而这也成了写这本书的初衷。成稿后,又传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成立火箭军部队的消息,精神大为之一振,欣慰异常。
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简称“第二炮兵”)为主,将其他军种分属的战略核打击力量合并,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适应新形势下作战需求所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策,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战略举措,将成为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在此祝愿我国建成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
历史上,“苏俄”时期为1917-1922年,“苏联”时期为1922-1991年,“俄罗斯”时期为1991-今。本书讲述战略火箭军的起源、发展,直到现状,跨越好几个时代,重点介绍苏联和俄罗斯时期,为便于表述,书名仅用“苏俄”简称。
由于资料限制及笔者学识浅陋,书中错误与疏漏难免,还请广大读者指正!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在时任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命令下,苏联准备着手组建战略遏制力量,其编成包括战略火箭军的地面集团、导弹潜艇、战略轰炸机、军事航天力量、导弹-太空防御兵以及国防部第12总局。不过,这个计划终究成为无法完成的任务。
1991年12月25日晚7时许,苏联第一任总统也是最后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在他的总统办公室里,神情严肃地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这是苏联正式解体的重要标志。演说结束后,他将核手提箱移交给了叶利钦。
在苏联解体后,原先保密的苏联战略武器发射程序渐渐公开。程序采用“双重核按钮制度”,即每一级都有2套核按钮和2组密码。只有当2组密码准确无误拼在一起,才可以逐级下达命令,最终将核武器投入使用。在苏联时期,核按钮密码分别由苏共中央总书记(或苏联总统)和国防部部长分别掌管。一旦做出核打击决策,总书记身边的特设专家小组负责译出平日存放在核手提箱内的密码。与此同时,国防部长也会译出由他保管的指令密码。随后,两人分别在电脑按键上发出指令,将密码发送到总参谋部作战局特种通讯中心,通讯中心的电脑将两组密码混合并确认无误后,组成一组12位数字密码,最后再通过特别通讯频道传递给战略火箭军司令部,或直接下达给各导弹部队指挥所。
导弹部队指挥所在收到密码指令后,两名主要指挥官须立即将收到的密码与本单位保管的密码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两人会用各自掌握的钥匙共同启动核武器发射按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2个发射钥匙孔和按钮的位置、距离也进行过特别设计,确保当仅有一人时绝对无法发射战略核武器!
在核手提箱移交到叶利钦手中后,原先设定核按钮密码进行了修改,战略武器发射程序也进行了调整,比之前更为可靠和高效。如果需要使用战略核武器,总统会和国防部长像之前一样敲出密码指令,随后命令通过卫星传到各指挥中心和各导弹基地……此时,如果总统最终决定使用核武器,他就输入第二组密码,并按下决定性的按钮……
自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成立以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箭军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溯及过往,苏俄战略火箭军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经验教训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军种的宝贵财富,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决策提供参考。
冷战时期,苏(俄)战略火箭军虽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但由于保密原因,其相关资料在很长时间内都秘而不宣。如今,本书将向各位读者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作者简介
作者:吴荣华
吴荣华,上海人,二战历史研究者,尤其关注苏俄军事历史,著有《苏俄远程战略航空兵全史》《苏联国土防空军全史》《二战苏联海军史》等作品,并在相关军事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最初的发展
第一章 不断探索
第二章 空气动力研究室
第三章 “喀秋莎”扬名
第四章 喷气科学研究所
第五章 来自德国的挑战
第六章 战时的默默无闻
第二篇 筹备建军
第一章 对德技术争夺
第二章 对德技术复原
第三章 火箭部队建立
第四章 最初的装备
第三篇 初建成军
第一章 进入核时代
第二章 新军种诞生
第三章 扬格利的杰作
第四章 洲际导弹诞生
第五章 新型洲际导弹
第六章 孤注一掷
第七章 从地面转入地下
第八章 积极的探索
第四篇 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 预包装技术的采用
第二章 固体推进剂与多弹头
第三章 提高机动性
第四章 主导的作用
第五章 达到平衡
第五篇 进入巅峰
第一章 第三代导弹
第二章 不幸的机动战略导弹
第三章 轨道弹道导弹
第六篇 谁与争锋
第一章 “白杨”亮相
第二章 恐怖的核导弹列车
第三章 逝去的“流星”
第四章 《中导条约》
第五章 从联盟到解体
第七篇 岁月艰辛
第一章 由盛转衰
第二章 新的改组
第三章 导弹空间防御部队
第四章 旧貌还是新颜
第八篇 走入新世纪
第一章 由军种到兵种
第二章 新的挑战
第三章 再铸雄师
附录
附录一 苏(俄)战略火箭军历任司令
附录二 苏(俄)导弹型号一览表
附录三 主要部队介绍
附录四 苏(俄)战略火箭军历年实力(1960-2000)
附录五 苏(俄)地面战略导弹主要设计单位介绍
参考文献
序言
2015年8月3日,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宣布,俄武装力量新兵种空天部队组建完毕。据俄卫星新闻网报道,俄空天军队由空军和空天防御部队合并组建。绍伊古说,空天部队从8月1日起已经进入战备值勤。该部队将统一管理空中、防空等力量以及俄轨道卫星集群航天器。此外,导弹袭击预警体系和太空监控体系也属于空天军队管辖范围,可提高用兵效率和确保国家空天防御体系的发展。“组建空天军队是完善俄空天防御体系的最佳方案”。
与此同时,作为俄罗斯国家战略优先选项的战略火箭军继续得到了发展,第六代导弹始终在研发进程中,预计将在2020年左右会装备部队。从冷战后俄罗斯军队历次改革来看,唯yi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的就是战略火箭军,其地位可见一斑。
对于未来战略火箭军装备的构成,目前最理想的方式似乎是公路机动、铁路机动与地下发射井型并存,在燃料选择上也是固体推进剂和液体推进剂并存,当然最终是否如此,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作为曾经的苏联五大军种之首、如今的俄罗斯武装力量三大独立兵种之一,战略火箭军的历史与发展一直被人们高度关注,笔者也不例外,而这也成了写这本书的初衷。成稿后,又传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成立火箭军部队的消息,精神大为之一振,欣慰异常。
201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简称“第二炮兵”)为主,将其他军种分属的战略核打击力量合并,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适应新形势下作战需求所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策,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战略举措,将成为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在此祝愿我国建成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火箭军!
历史上,“苏俄”时期为1917-1922年,“苏联”时期为1922-1991年,“俄罗斯”时期为1991-今。本书讲述战略火箭军的起源、发展,直到现状,跨越好几个时代,重点介绍苏联和俄罗斯时期,为便于表述,书名仅用“苏俄”简称。
由于资料限制及笔者学识浅陋,书中错误与疏漏难免,还请广大读者指正!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在时任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命令下,苏联准备着手组建战略遏制力量,其编成包括战略火箭军的地面集团、导弹潜艇、战略轰炸机、军事航天力量、导弹-太空防御兵以及国防部第12总局。不过,这个计划终究成为无法完成的任务。
1991年12月25日晚7时许,苏联第一任总统也是最后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在他的总统办公室里,神情严肃地面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讲话。这是苏联正式解体的重要标志。演说结束后,他将核手提箱移交给了叶利钦。
在苏联解体后,原先保密的苏联战略武器发射程序渐渐公开。程序采用“双重核按钮制度”,即每一级都有2套核按钮和2组密码。只有当2组密码准确无误拼在一起,才可以逐级下达命令,最终将核武器投入使用。在苏联时期,核按钮密码分别由苏共中央总书记(或苏联总统)和国防部部长分别掌管。一旦做出核打击决策,总书记身边的特设专家小组负责译出平日存放在核手提箱内的密码。与此同时,国防部长也会译出由他保管的指令密码。随后,两人分别在电脑按键上发出指令,将密码发送到总参谋部作战局特种通讯中心,通讯中心的电脑将两组密码混合并确认无误后,组成一组12位数字密码,最后再通过特别通讯频道传递给战略火箭军司令部,或直接下达给各导弹部队指挥所。
导弹部队指挥所在收到密码指令后,两名主要指挥官须立即将收到的密码与本单位保管的密码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两人会用各自掌握的钥匙共同启动核武器发射按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2个发射钥匙孔和按钮的位置、距离也进行过特别设计,确保当仅有一人时绝对无法发射战略核武器!
在核手提箱移交到叶利钦手中后,原先设定核按钮密码进行了修改,战略武器发射程序也进行了调整,比之前更为可靠和高效。如果需要使用战略核武器,总统会和国防部长像之前一样敲出密码指令,随后命令通过卫星传到各指挥中心和各导弹基地……此时,如果总统最终决定使用核武器,他就输入第二组密码,并按下决定性的按钮……
ISBN | 978751070963001 |
---|---|
出版社 | 中国长安出版社 |
作者 | 吴荣华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