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当代中美民间交流史(1969-2008年)》从体育交流、经济往来、民间团体、相互认知、亲缘纽带及日常生活六个方面梳理了中美两国的民间关系如何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直至相互交融的过程。
作者简介
何慧,1963年生,200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13年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3~2014年富布莱特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美国史、中美关系史等方向的研究,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曾主编《世纪难题丛书》,出版专著《尼克松与中国——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主持翻译《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第5卷上),并在《世界历史》《二十一世纪》《冷战国际史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总论1
第一节历史回顾与学术梳理1
第二节关于民间关系的理论与现实9
第二章体育交流:从政治到文化23
第一节“乒乓外交”缘起23
第二节“乒乓外交”与文化碰撞35
第三节从专业交流到大众共享44
第三章经济往来:从产品到观念68
第一节广交会上的美国人69
第二节从贸易禁运到恢复航运82
第三节美国品牌与“中国制造”98
第四章民间团体:从激情到理性110
第一节“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访华111
第二节“对华学术交流委员会”与中美科技交流128
第三节“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历程144
第五章相互认知:从单一到多元162
第一节新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认知162
第二节美国的公众舆论与中美关系177
第三节留美潮与汉语热190
第六章亲缘纽带:从异族到家人208
第一节华人华侨的中国情208
第二节放开旅行限制222
第三节通婚与收养237
第七章生活互动:从口味到风情256
第一节美国的中餐和中国艺术256
第二节中医中药在美国276
第三节美国文艺重返中国292
结语307
参考文献312
索引326
后记339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从认知的特点看,首先,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认知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认知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中美处于敌对状态时,由于没有正常的交往与全面的报道,普通民众只能在国家主导的政策和宣传之下认识美国。当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的时候,大多数的中国人认识到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与最发达的国家。
其次,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认知也体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惯性与文化传统的影响。例如,在改革开放以前,出于“根深蒂固的乐于接受当局要求的习性”,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国家机器所制造的舆论是不存疑问的。同时,百年来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始终是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新打开国门之初,政府总是告诫人们对于外国人要“不卑不亢”,实际上就是中国人复杂心态的体现。
再次,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认知分层明显。中国的人口结构注定了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着巨大差异。根据2005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内地的总人口为126583万人。其中接受大学教育的457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61%;接受高中教育的14109万人,约占11%: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45191万人,文盲人口为8507万人,三者合计占了总人口的约76%。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低文化水平的农村人口占多数。随着中国加速城市化进程,许多农村人口迁徙到城市,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也能够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信息,特别是大多数年轻人都会上网,从而通过网络来认知美国,但他们的知识基础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
《当代中美民间交流史(1969-2008年)》从体育交流、经济往来、民间团体、相互认知、亲缘纽带及日常生活六个方面梳理了中美两国的民间关系如何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直至相互交融的过程。
作者简介
何慧,1963年生,200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13年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3~2014年富布莱特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美国史、中美关系史等方向的研究,现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曾主编《世纪难题丛书》,出版专著《尼克松与中国——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主持翻译《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第5卷上),并在《世界历史》《二十一世纪》《冷战国际史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等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第一章总论1
第一节历史回顾与学术梳理1
第二节关于民间关系的理论与现实9
第二章体育交流:从政治到文化23
第一节“乒乓外交”缘起23
第二节“乒乓外交”与文化碰撞35
第三节从专业交流到大众共享44
第三章经济往来:从产品到观念68
第一节广交会上的美国人69
第二节从贸易禁运到恢复航运82
第三节美国品牌与“中国制造”98
第四章民间团体:从激情到理性110
第一节“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访华111
第二节“对华学术交流委员会”与中美科技交流128
第三节“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历程144
第五章相互认知:从单一到多元162
第一节新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认知162
第二节美国的公众舆论与中美关系177
第三节留美潮与汉语热190
第六章亲缘纽带:从异族到家人208
第一节华人华侨的中国情208
第二节放开旅行限制222
第三节通婚与收养237
第七章生活互动:从口味到风情256
第一节美国的中餐和中国艺术256
第二节中医中药在美国276
第三节美国文艺重返中国292
结语307
参考文献312
索引326
后记339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从认知的特点看,首先,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认知有深深的时代烙印。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认知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中美处于敌对状态时,由于没有正常的交往与全面的报道,普通民众只能在国家主导的政策和宣传之下认识美国。当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的时候,大多数的中国人认识到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与最发达的国家。
其次,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认知也体现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惯性与文化传统的影响。例如,在改革开放以前,出于“根深蒂固的乐于接受当局要求的习性”,大多数中国人对于国家机器所制造的舆论是不存疑问的。同时,百年来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始终是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重新打开国门之初,政府总是告诫人们对于外国人要“不卑不亢”,实际上就是中国人复杂心态的体现。
再次,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认知分层明显。中国的人口结构注定了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能力有着巨大差异。根据2005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内地的总人口为126583万人。其中接受大学教育的457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61%;接受高中教育的14109万人,约占11%: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45191万人,文盲人口为8507万人,三者合计占了总人口的约76%。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低文化水平的农村人口占多数。随着中国加速城市化进程,许多农村人口迁徙到城市,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也能够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信息,特别是大多数年轻人都会上网,从而通过网络来认知美国,但他们的知识基础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
ISBN | 9787030516527,7030516524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何慧 |
尺寸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