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真诚有感情的书,充满爱。爱孩子,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长;爱自己,让自己不再执着,抚平自己的伤疤;爱另一半,对他(她)宽容体贴,换来自己的幸福。
这是一本条理很清晰的书,没有复杂的理论,简简单单的将人分成四种性格颜色,每种颜色有什么优点、缺点,优点能带给孩子什么美好,缺点又给孩子埋下怎样的一生“阴影”。只有认识我们自己的性格,扬长补短,孩子才能长成为他本来的样子。
这还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深思我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人?为什么我们会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抓狂?为什么我们总是犯同一种错误?为什么我们和同事总碰到同一种矛盾?
只有认清自己,我们才能长大,孩子才能快乐!
名人推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张春梅老师的这本书,结合了她从事家庭教育的10年精华,用教练技术的方式,梳理出4种性格类型的父母与孩子,以及对应的解决之道。相信对于中国的亿万家长来说,本书就犹如一棵树、一朵云,去唤醒、打动你的心,帮助你的孩子从一棵小树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任卫军,国内知名升学规划专家,知名图书《北大向左 清华向右》作者,好未来(前“学而思”)高考生涯规划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春梅女士的本书,把家庭作为一种文化来经营。她从父母性格出发,立足于儿童培养,给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角和颇为宏观的思考视野,尤其是作者“父母做好自己,孩子成为自己”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谨此诚挚推荐!
——史占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父母是一份终身职业,但合格或称职者寡。怎么做才能直接抓住家庭教育的本质?本书让你明白,教育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彼此唤醒。这是一本让父母与孩子相互成就的书,值得你拥有。
——肖月,超星集团副总经理
媒体推荐
任卫军国内知名升学规划专家,知名图书《北大向左清华向右》作者,好未来(前“学而思”)高考生涯规划研究院执行院长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张春梅老师的这本书,结合了她从事家庭教育的10年精华,用教练技术的方式,梳理出4种性格类型的父母与孩子,以及对应的解决之道。相信对于中国的亿万家长来说,这本书就犹如一棵树、一朵云,去唤醒、打动你的心,帮助你的孩子从一裸小树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史占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张春梅女士的这本书,把家庭作为~种文化来经营。她从父母性格出发,立足于儿童培养,给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角和颇为宏观的思考视野,尤其是作者“父母做好自己,孩子成为自己”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谨此诚挚推荐!
肖月超星集团副总经理
父母是一份终身职业,但合格或称职者寡。怎么做才能直接抓住家庭教育的本质?本书让你明白,教育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彼此唤醒。这是一本让父母与孩子相互成就的书,值得你拥有。
作者简介
张春梅
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网家庭教育特聘专家,获国际父母教练专业资格。
心理咨询师、国际教练协会认证教练、国家管理咨询师、美国NASA卓
越团队认证培训师,并获首期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GCDF)。
曾经作为团队核心,承担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生领导力”开发
项目,武汉、沈阳中职学校“职业素养课程”项目及多所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
项目。通过对老师和孩子们的调查分析,获得了大量关于孩子成长规律的第
一手资料,从而萌生了“教育的源头在家庭,最需要成长的是父母”的想法。
2014年,创立乐育堂,开展“种子家庭”计划,开设线下父母课堂及微
信公众课堂,致力于0~18岁孩子的家庭教育,并对家庭实施个性化教练辅
导,帮助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发现自己,做好自己。
同时,她还是一个10岁男孩的妈妈,一个每天都期待对自己有新发现
的人。
目录
第一章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给孩子最适宜的环境
孩子是种子,父母是土壤、阳光、空气和水
父母的状态就是孩子的成长环境
父母性格测试,你是哪一种?
绿色培养型父母带给孩子快乐、自信
黄色包容型父母带给孩子温柔、体贴
蓝色展望型父母带给孩子勇气、空间
橙色指导型父母带给孩子责任、自律
每种性格类型都能成为好父母!
你家庭的全面养育方案
身边的成长故事
第二章绿色,养出自信十足的孩子
找优点or找缺点,两种不同的养育方式
孩子的心理力量取决于,父母如何看待他
我的孩子年后会长成什么样儿?
珍视孩子的独特性,就像珍视生命一样
让孩子和自己比:行为调整的好方法
教育,就是把人内在的善引出来
我们都是曾经的孩子,孩子也是未来的我们
孩子青春期了,改变还来得及么?
当代热点互动
第三章黄色,提高孩子的情商
孩子咬手怎么办?
满足孩子的脑发展,是父母最该做的正事
当孩子想与你分享快乐
当孩子愤怒的时刻
当孩子烦躁的时刻
每个孩子都需要陪伴,就是“此刻,
我们在一起”
父母的生命状态,无时不刻不在影响孩子
夫妻之间爱的氛围,是孩子的安全感底色
我的办法好,怎么能让孩子接受?
孩子总会因为一些事情特别担心,怎么办?
当代热点互动
身边的成长故事
第四章蓝色,让孩子独立自主
有一种冷,叫我妈妈觉得我冷
是谁教会了孩子走路?推动生命成长的
是孩子自己
与孩子冲突,绕不开父母内心的恐惧
聆听孩子的内心意图,支持他们去实现
尊重,不是让孩子为所欲为
养育孩子更要关注“重要不紧急”的事儿
孩子面临困境,父母如何引导
尊重孩子,会不会让他们太自我?
当代热点互动
第五章橙色,让孩子成为负责任、自立的人
当代社会,孩子最需要接地气
想法和行动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不想让孩子眼高手低,从小让孩子来动手
最省钱的兴趣班,就是让孩子在家庭中劳动
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最重要是分清责任
放手得越彻底,孩子能力越强
不仅做,还要做成――让孩子体会成就感
孩子爱表达、高情商,就是不爱动手,怎么办?
当代热点互动
第六章用全局观看待孩子发展
孩子生来不同:我和妹妹的故事
四种性格类型的孩子,各不相同
四种性格类型的孩子,长大后会做什么?
哪种性格类型的孩子,适合做领导,更有发展?
孩子,先被接纳本我,才能去发展潜力
不同颜色性格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课题
无论你的孩子何种性格,都需要全面养育环境
缺乏绿色力量的孩子会怎样?
缺乏黄色力量的孩子会怎样?
缺乏蓝色力量的孩子会怎样?
缺乏橙色力量的孩子会怎样?
每个人都要经历:从“不均衡”到“均衡”的成长记
序言
我以前做过企业管理,也从事过一些年的管理咨询工作,那时候常常提到:人需要不断学习与成长。对我而言真正的学习与成长,是从我成为母亲,面对自己的短板开始的。
孩子小时候的一件事对我有很多触动:
那时孩子大概三四岁,最不喜欢理发。每次理发我都是好说歹说,最后以强迫执行、哭闹收场。一次无意中和一位妈妈聊天,她说:“哪个孩子会喜欢理发呢?得给孩子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我急忙分辩:“是让他适应啊,之前沟通了好久呢。”那个妈妈告诉我,为了让她的孩子适应理发器在头上发出的声音和振动,她花了几个星期。每天她拿出理发器让孩子玩,让孩子给玩具理发,把理发器放在孩子的手上振动,在他习惯之后再把理发器放在胳膊上、脸上,最后才到头上。我听了大为吃惊!相比之下,我自认为已经付出了很多耐心,但对孩子来说还是简单粗暴了,我的付出与孩子的需要相比远远不足啊!
我一边对那位妈妈满是钦佩,一边陷入了沉思。
如果一位妈妈凡事都能从孩子的内心感受出发,放慢脚步慢慢地适应孩子,孩子在每一件事上接收的都是理解和耐心,那么孩子自然会心情舒畅,
同样他也会用理解的心去体谅妈妈。如果每件事都如此,真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如果像我一样,带着温柔和理解的面具,好言相劝,一旦孩子不从,就露出强制的面孔,逼迫孩子顺从,长此下去,孩子的心没有被妈妈尊重和体会,就会心里憋闷。这种憋闷积压久了,就会从心底喷发出来,孩子会表现得不好沟通、不懂事,甚至是脾气不好。我终于能理解孩子平时的表现了。
认识到这些,我开始去观察那位妈妈,发现她是一位特别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的人,所以理解孩子、耐心对待孩子对她来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很多事情她都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她的孩子也表现出好商量、懂事、喜欢照顾其他小朋友的样子。但她也有自己的苦恼,因为把孩子照顾得细致周到,遇到不安全、有挑战的事情时她常会担心孩子,孩子就会在户外活动时有些缩手缩脚。她很羡慕我家孩子登梯爬高,一副啥也不怕的样子,那是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大条,对孩子的限制比较少,任他自由探索,所以孩子的身体也灵活一些,胆子也大一些。
这些观察和思考让我觉得很有趣:孩子的状态和我们成人的表现好像是一种因果关系,有了我们的“因”,才有了孩子的“果”。孩子像是一张白纸,输入方是我们,我们对事情的态度和给孩子的反馈,在白纸上都一目了然。
就这样,通过对不同父母的观察和体会,通过孩子的表现反思自己,我一点一点发现了自己很多毛病,比如:生活懒散没有规律、爱和别人比较(比人好就高兴,不如人就生气)、有时强势专制、遇到事情急于求成又爱抱怨他人……从前这些毛病睁一眼闭一眼,得过且过,可为了孩子,我必须勇敢地面对自己,出于责任我无处藏身。
随着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领域的实践,接触越来越多的父母,我越来越意识到生养孩子,对我们来说真是一次人生的重新开始,前半生的遗憾都可以慢慢得到弥补。
这些年我接触了很多父母,每对父母的个性、习惯、能力、价值观都不尽相同,因为这些不同的“因”,我们的孩子也有不同的“果”。与其拿着小棍纠偏孩子,不如把目光转向自己,注意到那里,哪里就会发生改变。
应该说,我们身上的“因”又是上一代人的“果”。每个家族都带有他们特有的代际传承,因因果果,不断继承,成为这个家族的符号特征。但是
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新的,从我们自身开始,一切都可以重新来过。
在人的成长中,每一个生命体,他都需要四种“心之力量”:
看到他独特内在的力量;
理解他情感的力量;
尊重他意志的力量;
让他为自我负责的力量。
孩子在这4种力量中,能够茁壮成长,开出自己的花朵!我们每一个已经长大的父母,内心又都有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在内心深处我们何尝不想要被看到、被理解、被尊重和自我负责呢?如果想给予孩子,我们内心的自己首先需要理解、呵护和尊重。照顾好我们自己,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支持。我们好了,孩子自然好。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环境。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在那里我们照见自己,让我们重新长大。
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我引用了身边很多朋友及其孩子的故事。感谢朋友们和我一起走在越来越有觉察的路上,感谢孩子们对我们的错误和不断的尝试给予的包容。
感谢先生和儿子对我的一路扶持和厚爱!爱你们!
最后,生命不息,探索不止,欢迎大家批评和指正本书中的不成熟之处,谢谢!
文摘
插图:
当孩子愤怒的时刻
每一种情感都是有智慧的,情感在我们身体里是为了保障和延续我们的生命力, 情感是帮助我们适应外界的天线,能够让我们对外界非常快的做出反馈,有利于我们生命的延续。
每一种情感对人来说都有用,悲伤是我们对丧失的哀悼,愤怒是对外界威胁的边界捍卫,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愤怒,那么就没有办法保护好自己,愤怒对人来说是一种力量,对自身生存权的坚守。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智慧在那里,对孩子也同样如此,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情很愤怒那么一定是他想要捍卫自己的某种权利。
孩子回来了对你说:”今天特别生气,就因为上课说了几句话,老师就罚我在外面站了一节课,我又冷又不能上课,快气死了,我再也不爱上王老师的课,讨厌死他了。” 听到这样的话,因为我们对孩子是怀着教育意图的,理性脑就会跳出来说话:“你为什么上课要说话,不好好听讲?”有时还带着威胁:“这次被老师抓住了,下次还敢说话? !” 我们的心情很复杂,既心疼孩子,又怕他没有好的学习状态,担心老师不喜欢孩子, 又忧虑孩子不喜欢这门课,我们想得很多,内心充满恐惧的时候就无法关注到孩子当下的感受,而是把自己的感受一股脑儿的倒给他们。
孩子希望的首先是情感上的被理解,因为他感觉自己很屈辱,又尴尬,如果我们能理解他这种感受,听他说说内心的想法,孩子才愿意继续跟你交流下去,然后我们可能会问:“你以前都上课听讲很认真的,今天怎么这么想跟同桌说话呢,都聊什么了?” 可能会说:“王老师平时不至于如此啊,今天为什么让你出去?他是怎么想的?” 孩子可能说: “他不想让我打扰其他同学吧,看他今天心情也不好,拿我出气!”我们在情感上跟孩子共鸣之后,会帮孩子理出头绪,孩子自己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地方, 或者老师心情不好时候,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面对?这样孩子会坦然的接受自己犯了点小错儿,也能心情平和的看待这些小小的波澜,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有时候幽默一些:“谁没有被老师罚过站?”我们理解孩子的感受,他们才愿意把内心的想法告诉父母,亲子关系通畅了才能让孩子听得进去父母的话。小时候在亲子关系上把通路堵住了, 孩子长大自然才会离我们渐行渐远。
我们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理性脑特别勤奋,一旦我们认为和孩子的学习、品行有关的或者是某些行为会影响孩子未来,理性脑就像哨兵一样一下子就把小旗子打起来了——“警惕”,是因为我们太爱孩子,总怕他们行差踏错,怕他们受伤害,却忘记了他们有强大的自愈能力,他们正是在不断犯错、不断纠偏中自我学习的,他们需要被倾听,能理解他们,如此而已。
本书是一本真诚有感情的书,充满爱。爱孩子,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长;爱自己,让自己不再执着,抚平自己的伤疤;爱另一半,对他(她)宽容体贴,换来自己的幸福。
这是一本条理很清晰的书,没有复杂的理论,简简单单的将人分成四种性格颜色,每种颜色有什么优点、缺点,优点能带给孩子什么美好,缺点又给孩子埋下怎样的一生“阴影”。只有认识我们自己的性格,扬长补短,孩子才能长成为他本来的样子。
这还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深思我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人?为什么我们会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抓狂?为什么我们总是犯同一种错误?为什么我们和同事总碰到同一种矛盾?
只有认清自己,我们才能长大,孩子才能快乐!
名人推荐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张春梅老师的这本书,结合了她从事家庭教育的10年精华,用教练技术的方式,梳理出4种性格类型的父母与孩子,以及对应的解决之道。相信对于中国的亿万家长来说,本书就犹如一棵树、一朵云,去唤醒、打动你的心,帮助你的孩子从一棵小树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任卫军,国内知名升学规划专家,知名图书《北大向左 清华向右》作者,好未来(前“学而思”)高考生涯规划研究院执行院长
张春梅女士的本书,把家庭作为一种文化来经营。她从父母性格出发,立足于儿童培养,给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角和颇为宏观的思考视野,尤其是作者“父母做好自己,孩子成为自己”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谨此诚挚推荐!
——史占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父母是一份终身职业,但合格或称职者寡。怎么做才能直接抓住家庭教育的本质?本书让你明白,教育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彼此唤醒。这是一本让父母与孩子相互成就的书,值得你拥有。
——肖月,超星集团副总经理
媒体推荐
任卫军国内知名升学规划专家,知名图书《北大向左清华向右》作者,好未来(前“学而思”)高考生涯规划研究院执行院长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张春梅老师的这本书,结合了她从事家庭教育的10年精华,用教练技术的方式,梳理出4种性格类型的父母与孩子,以及对应的解决之道。相信对于中国的亿万家长来说,这本书就犹如一棵树、一朵云,去唤醒、打动你的心,帮助你的孩子从一裸小树苗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史占彪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张春梅女士的这本书,把家庭作为~种文化来经营。她从父母性格出发,立足于儿童培养,给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新颖的视角和颇为宏观的思考视野,尤其是作者“父母做好自己,孩子成为自己”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谨此诚挚推荐!
肖月超星集团副总经理
父母是一份终身职业,但合格或称职者寡。怎么做才能直接抓住家庭教育的本质?本书让你明白,教育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彼此唤醒。这是一本让父母与孩子相互成就的书,值得你拥有。
作者简介
张春梅
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网家庭教育特聘专家,获国际父母教练专业资格。
心理咨询师、国际教练协会认证教练、国家管理咨询师、美国NASA卓
越团队认证培训师,并获首期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GCDF)。
曾经作为团队核心,承担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生领导力”开发
项目,武汉、沈阳中职学校“职业素养课程”项目及多所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
项目。通过对老师和孩子们的调查分析,获得了大量关于孩子成长规律的第
一手资料,从而萌生了“教育的源头在家庭,最需要成长的是父母”的想法。
2014年,创立乐育堂,开展“种子家庭”计划,开设线下父母课堂及微
信公众课堂,致力于0~18岁孩子的家庭教育,并对家庭实施个性化教练辅
导,帮助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发现自己,做好自己。
同时,她还是一个10岁男孩的妈妈,一个每天都期待对自己有新发现
的人。
目录
第一章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给孩子最适宜的环境
孩子是种子,父母是土壤、阳光、空气和水
父母的状态就是孩子的成长环境
父母性格测试,你是哪一种?
绿色培养型父母带给孩子快乐、自信
黄色包容型父母带给孩子温柔、体贴
蓝色展望型父母带给孩子勇气、空间
橙色指导型父母带给孩子责任、自律
每种性格类型都能成为好父母!
你家庭的全面养育方案
身边的成长故事
第二章绿色,养出自信十足的孩子
找优点or找缺点,两种不同的养育方式
孩子的心理力量取决于,父母如何看待他
我的孩子年后会长成什么样儿?
珍视孩子的独特性,就像珍视生命一样
让孩子和自己比:行为调整的好方法
教育,就是把人内在的善引出来
我们都是曾经的孩子,孩子也是未来的我们
孩子青春期了,改变还来得及么?
当代热点互动
第三章黄色,提高孩子的情商
孩子咬手怎么办?
满足孩子的脑发展,是父母最该做的正事
当孩子想与你分享快乐
当孩子愤怒的时刻
当孩子烦躁的时刻
每个孩子都需要陪伴,就是“此刻,
我们在一起”
父母的生命状态,无时不刻不在影响孩子
夫妻之间爱的氛围,是孩子的安全感底色
我的办法好,怎么能让孩子接受?
孩子总会因为一些事情特别担心,怎么办?
当代热点互动
身边的成长故事
第四章蓝色,让孩子独立自主
有一种冷,叫我妈妈觉得我冷
是谁教会了孩子走路?推动生命成长的
是孩子自己
与孩子冲突,绕不开父母内心的恐惧
聆听孩子的内心意图,支持他们去实现
尊重,不是让孩子为所欲为
养育孩子更要关注“重要不紧急”的事儿
孩子面临困境,父母如何引导
尊重孩子,会不会让他们太自我?
当代热点互动
第五章橙色,让孩子成为负责任、自立的人
当代社会,孩子最需要接地气
想法和行动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不想让孩子眼高手低,从小让孩子来动手
最省钱的兴趣班,就是让孩子在家庭中劳动
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最重要是分清责任
放手得越彻底,孩子能力越强
不仅做,还要做成――让孩子体会成就感
孩子爱表达、高情商,就是不爱动手,怎么办?
当代热点互动
第六章用全局观看待孩子发展
孩子生来不同:我和妹妹的故事
四种性格类型的孩子,各不相同
四种性格类型的孩子,长大后会做什么?
哪种性格类型的孩子,适合做领导,更有发展?
孩子,先被接纳本我,才能去发展潜力
不同颜色性格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课题
无论你的孩子何种性格,都需要全面养育环境
缺乏绿色力量的孩子会怎样?
缺乏黄色力量的孩子会怎样?
缺乏蓝色力量的孩子会怎样?
缺乏橙色力量的孩子会怎样?
每个人都要经历:从“不均衡”到“均衡”的成长记
序言
我以前做过企业管理,也从事过一些年的管理咨询工作,那时候常常提到:人需要不断学习与成长。对我而言真正的学习与成长,是从我成为母亲,面对自己的短板开始的。
孩子小时候的一件事对我有很多触动:
那时孩子大概三四岁,最不喜欢理发。每次理发我都是好说歹说,最后以强迫执行、哭闹收场。一次无意中和一位妈妈聊天,她说:“哪个孩子会喜欢理发呢?得给孩子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我急忙分辩:“是让他适应啊,之前沟通了好久呢。”那个妈妈告诉我,为了让她的孩子适应理发器在头上发出的声音和振动,她花了几个星期。每天她拿出理发器让孩子玩,让孩子给玩具理发,把理发器放在孩子的手上振动,在他习惯之后再把理发器放在胳膊上、脸上,最后才到头上。我听了大为吃惊!相比之下,我自认为已经付出了很多耐心,但对孩子来说还是简单粗暴了,我的付出与孩子的需要相比远远不足啊!
我一边对那位妈妈满是钦佩,一边陷入了沉思。
如果一位妈妈凡事都能从孩子的内心感受出发,放慢脚步慢慢地适应孩子,孩子在每一件事上接收的都是理解和耐心,那么孩子自然会心情舒畅,
同样他也会用理解的心去体谅妈妈。如果每件事都如此,真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如果像我一样,带着温柔和理解的面具,好言相劝,一旦孩子不从,就露出强制的面孔,逼迫孩子顺从,长此下去,孩子的心没有被妈妈尊重和体会,就会心里憋闷。这种憋闷积压久了,就会从心底喷发出来,孩子会表现得不好沟通、不懂事,甚至是脾气不好。我终于能理解孩子平时的表现了。
认识到这些,我开始去观察那位妈妈,发现她是一位特别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的人,所以理解孩子、耐心对待孩子对她来说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很多事情她都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她的孩子也表现出好商量、懂事、喜欢照顾其他小朋友的样子。但她也有自己的苦恼,因为把孩子照顾得细致周到,遇到不安全、有挑战的事情时她常会担心孩子,孩子就会在户外活动时有些缩手缩脚。她很羡慕我家孩子登梯爬高,一副啥也不怕的样子,那是因为我这个人比较大条,对孩子的限制比较少,任他自由探索,所以孩子的身体也灵活一些,胆子也大一些。
这些观察和思考让我觉得很有趣:孩子的状态和我们成人的表现好像是一种因果关系,有了我们的“因”,才有了孩子的“果”。孩子像是一张白纸,输入方是我们,我们对事情的态度和给孩子的反馈,在白纸上都一目了然。
就这样,通过对不同父母的观察和体会,通过孩子的表现反思自己,我一点一点发现了自己很多毛病,比如:生活懒散没有规律、爱和别人比较(比人好就高兴,不如人就生气)、有时强势专制、遇到事情急于求成又爱抱怨他人……从前这些毛病睁一眼闭一眼,得过且过,可为了孩子,我必须勇敢地面对自己,出于责任我无处藏身。
随着越来越多在家庭教育领域的实践,接触越来越多的父母,我越来越意识到生养孩子,对我们来说真是一次人生的重新开始,前半生的遗憾都可以慢慢得到弥补。
这些年我接触了很多父母,每对父母的个性、习惯、能力、价值观都不尽相同,因为这些不同的“因”,我们的孩子也有不同的“果”。与其拿着小棍纠偏孩子,不如把目光转向自己,注意到那里,哪里就会发生改变。
应该说,我们身上的“因”又是上一代人的“果”。每个家族都带有他们特有的代际传承,因因果果,不断继承,成为这个家族的符号特征。但是
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新的,从我们自身开始,一切都可以重新来过。
在人的成长中,每一个生命体,他都需要四种“心之力量”:
看到他独特内在的力量;
理解他情感的力量;
尊重他意志的力量;
让他为自我负责的力量。
孩子在这4种力量中,能够茁壮成长,开出自己的花朵!我们每一个已经长大的父母,内心又都有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在内心深处我们何尝不想要被看到、被理解、被尊重和自我负责呢?如果想给予孩子,我们内心的自己首先需要理解、呵护和尊重。照顾好我们自己,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支持。我们好了,孩子自然好。
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环境。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在那里我们照见自己,让我们重新长大。
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我引用了身边很多朋友及其孩子的故事。感谢朋友们和我一起走在越来越有觉察的路上,感谢孩子们对我们的错误和不断的尝试给予的包容。
感谢先生和儿子对我的一路扶持和厚爱!爱你们!
最后,生命不息,探索不止,欢迎大家批评和指正本书中的不成熟之处,谢谢!
文摘
插图:
当孩子愤怒的时刻
每一种情感都是有智慧的,情感在我们身体里是为了保障和延续我们的生命力, 情感是帮助我们适应外界的天线,能够让我们对外界非常快的做出反馈,有利于我们生命的延续。
每一种情感对人来说都有用,悲伤是我们对丧失的哀悼,愤怒是对外界威胁的边界捍卫,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愤怒,那么就没有办法保护好自己,愤怒对人来说是一种力量,对自身生存权的坚守。每一种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智慧在那里,对孩子也同样如此,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情很愤怒那么一定是他想要捍卫自己的某种权利。
孩子回来了对你说:”今天特别生气,就因为上课说了几句话,老师就罚我在外面站了一节课,我又冷又不能上课,快气死了,我再也不爱上王老师的课,讨厌死他了。” 听到这样的话,因为我们对孩子是怀着教育意图的,理性脑就会跳出来说话:“你为什么上课要说话,不好好听讲?”有时还带着威胁:“这次被老师抓住了,下次还敢说话? !” 我们的心情很复杂,既心疼孩子,又怕他没有好的学习状态,担心老师不喜欢孩子, 又忧虑孩子不喜欢这门课,我们想得很多,内心充满恐惧的时候就无法关注到孩子当下的感受,而是把自己的感受一股脑儿的倒给他们。
孩子希望的首先是情感上的被理解,因为他感觉自己很屈辱,又尴尬,如果我们能理解他这种感受,听他说说内心的想法,孩子才愿意继续跟你交流下去,然后我们可能会问:“你以前都上课听讲很认真的,今天怎么这么想跟同桌说话呢,都聊什么了?” 可能会说:“王老师平时不至于如此啊,今天为什么让你出去?他是怎么想的?” 孩子可能说: “他不想让我打扰其他同学吧,看他今天心情也不好,拿我出气!”我们在情感上跟孩子共鸣之后,会帮孩子理出头绪,孩子自己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地方, 或者老师心情不好时候,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面对?这样孩子会坦然的接受自己犯了点小错儿,也能心情平和的看待这些小小的波澜,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有时候幽默一些:“谁没有被老师罚过站?”我们理解孩子的感受,他们才愿意把内心的想法告诉父母,亲子关系通畅了才能让孩子听得进去父母的话。小时候在亲子关系上把通路堵住了, 孩子长大自然才会离我们渐行渐远。
我们在跟孩子相处的时候理性脑特别勤奋,一旦我们认为和孩子的学习、品行有关的或者是某些行为会影响孩子未来,理性脑就像哨兵一样一下子就把小旗子打起来了——“警惕”,是因为我们太爱孩子,总怕他们行差踏错,怕他们受伤害,却忘记了他们有强大的自愈能力,他们正是在不断犯错、不断纠偏中自我学习的,他们需要被倾听,能理解他们,如此而已。
ISBN | 7121302519,9787121302510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者 | 张春梅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