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英轺日记》介绍:“走向世界丛书”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国出使、考察、游历西方各国的记录,全都是亲身经历的见闻,共收书65种。这和已出版的“初编”35种一起构成了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记录世界、剖析世界、接纳世界艰难历程的全景图。《英轺日记》为其中一册。
目录
丛书新序
丛书原序
丛书凡例
叙论:一本被漠视的出使日记(吴仰湘)
载振英轺日记
英轺日记序
凡例
载振英轺日记
索引与简释
序言
“走向世界丛书”一百种,只收晚清时期fromeast to west(从东方到西方)的记述,这并不等于说,只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人,才需要面对走向世界的问题。
纵观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决不是什么地区性和阶段性的活动,而是不断出现在全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并与之同步的历史现象。一百万年前,人类开始从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一万年前,又从亚洲进入北美洲和大洋洲,就是在不断地走向世界。
从有史以来的文献、文物看,三千多年前的《奥德赛》和《出埃及记》,说的是古希腊人和以色列入走向世界——走向地中海和巴勒斯坦。两千多年前的《史记》和《汉书》,写了张骞和后来汉朝“益发使”走向世界——曾走到罗马在西亚的边陲。一千三百年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七百年前的《马可·波罗游记》和四百年前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记下了阿罗本、马可·波罗、利玛窦的from west to east,这和from east towest一样,都是在走向世界。
人类曾因地理、种族、制度、意识形态等原因而互相分离,甚至隔绝。夜郎国的君长初见汉使时问:“汉孰与我大?”当是时,夜郎的世界僻处黔西,其“大”可知;连夜郎都未入版图,则汉之“大”亦远不如今之中国。但人为万物之灵,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总不能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总会要想方设法走向世界——走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于是,汉要“通西南夷”,要前往原来“道险终不能有”的夜郎;夜郎要问“汉孰与我大”,要想改变原来“不知汉广大”的状况。由互相隔绝变而互相接近,互求了解,这就是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无论是自己走出去还是让别人走进来(总比让别人杀进来好),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从总的历史进程看,用大的历史眼光看,都有利于发展,都是一种进步。对汉朝来说是如此,对夜郎来说亦是如此。两千年前是如此,两千年后亦是如此。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编辑出版“走向世界丛书”时是如此,如今来继续编辑出版这部丛书时亦是如此。
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七十年代的中国,虽然仍称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却早已“超英”,正在“赶美”,但走向世界的路还“漫漫其修远”。时至现代,走向世界当然是要走向现代化的世界,也就是要高度现代化,全盘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的“四个”——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已经“化”出了很大的成绩,而我们的管理现代化,我们的服务现代化,我们的制度现代化……要走的路的确还很长。
现代人走向世界,首先要使自己成为能接受全球文明,有世界知识,有世界眼光,有世界理想的人。“走向世界丛书”杰出的作者,如郭嵩焘、黄遵宪……又如邹代钧、金绍城……他们看到的新技术还是德律风(送话器和最早的手摇电话机)、火轮车(蒸汽机车)……我们如今却已经用上了智能手机、坐上了波音飞机……但在思想层面上,我(不敢称我们)反省自己的世界眼光和世界理想,甚至在世界知识的某些方面,比起一个多世纪以前的郭、黄他们来,差距实在还不小。在这方面,也就是人的现代化这方面,要走的路就更“漫漫其修远”了。
五年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世公认,它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大标志。它的口号:
ONE WORLD, ONE DREAM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也应该是现代人走向世界的志向和目的,是我们继续编辑出版“走向世界丛书”的志向和目的。
文摘
版权页:
推原其故,由于尽免出口税,而重征进口税。盖土产免税,则商贾踊跃而货价贱,货价贱则销畅广。物产丰饶,利以倍蓰,胥基于此。此隐用鼓舞之法也。至于收税之制,贫富宜有分等,必使富者多出,贫者少出,既公且均,庶巨资可以立集。今重征进口税,则货价昂,货价昂则买者富人多而贫人少。灌输出于不觉,且税加于货价之内,并非抽自卖者之手,则商贾亦无裹足之虞。此隐用平均之法也。印度以此二法交相为用,故下有馀而上自足。国债虽多,而经制不匮,其道繇此。然则英人之善营商务,于斯亦可见矣。
三十日 舟颠簸益甚,殊困惫。案:印度为佛教所自兴,汉、唐以来,传播中国,可称极盛。自阿刺伯回教兴,印度之民又从而奉之。近则天主、耶稣教与佛、回并传,入主出奴,迭相轩轾。论者谓教门盛衰,可以观世运之升降,国俗之强弱,斯言颇有至理。盖佛氏之学,以清静慈悲为宗,回教坚忍,得以代之,是犹老、庄之后必为申、韩也。天主、耶稣,又于佛、回两教之外,别树一帜。其言弥近理,而稍附以格致之说,则虚实之机判,而胜负之数将有所归矣。夫天下之事,莫患乎舍实而求虚。中国圣人之道,大而能博,函盖万汇。顾其微言大义,要在乎开物成务,实践躬行,经纶参赞,以辅相天地之不足,而使万物各得其所。斯其所以为真体,所以为实用也。乃今世士大夫,必欲遗其实而课其虚,逐影寻声,沾沾自足,驯至世运、风俗滔滔日下,孰谓非圣教之沦胥以至斯极耶!
英轺日记卷三
四月初一日 辰刻,舟抵锡兰岛之格仑埠。岛在印度东南,地势平衍,别无岛屿环抱,不足以障风潮,盛夏风起,累月不息。英人以塞门土筑堤海中,长里许,留口门为轮舟出入处。水激堤岸,高寻尺,形如瀑布,而堤内水势甚平,便于杖舟。巳刻,下碇。知英驻格仑长官已归国庆贺,其代理者亦以出巡离埠,余率参随乘公司小轮登陆,坐马车至英官署,投一刺。南行至澉淀,游古佛寺。寺去码头二十馀里。傍海边行,林木夹道,葱茏蓊翳,新蝉一声,掩抑树杪。道左民居隘陋,三五错落。其民黧黑,与巫来由同,童稚裸体跣足,逐车喧呼,或徒手,或折道旁草花以献,伸手攀辕,意在乞钱,与之则十数成群,叫嚣益甚,知编氓之穷蹙为已甚矣。行十数里,有小铁桥一,桥堍有卡,每一马车收税二罗比。过桥,参议梁诚谓余曰:“时已过午,请先至客馆午餐。”
《英轺日记》介绍:“走向世界丛书”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国出使、考察、游历西方各国的记录,全都是亲身经历的见闻,共收书65种。这和已出版的“初编”35种一起构成了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记录世界、剖析世界、接纳世界艰难历程的全景图。《英轺日记》为其中一册。
目录
丛书新序
丛书原序
丛书凡例
叙论:一本被漠视的出使日记(吴仰湘)
载振英轺日记
英轺日记序
凡例
载振英轺日记
索引与简释
序言
“走向世界丛书”一百种,只收晚清时期fromeast to west(从东方到西方)的记述,这并不等于说,只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人,才需要面对走向世界的问题。
纵观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决不是什么地区性和阶段性的活动,而是不断出现在全人类发展进步过程中并与之同步的历史现象。一百万年前,人类开始从非洲进入亚洲和欧洲,一万年前,又从亚洲进入北美洲和大洋洲,就是在不断地走向世界。
从有史以来的文献、文物看,三千多年前的《奥德赛》和《出埃及记》,说的是古希腊人和以色列入走向世界——走向地中海和巴勒斯坦。两千多年前的《史记》和《汉书》,写了张骞和后来汉朝“益发使”走向世界——曾走到罗马在西亚的边陲。一千三百年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七百年前的《马可·波罗游记》和四百年前的《利玛窦中国札记》,记下了阿罗本、马可·波罗、利玛窦的from west to east,这和from east towest一样,都是在走向世界。
人类曾因地理、种族、制度、意识形态等原因而互相分离,甚至隔绝。夜郎国的君长初见汉使时问:“汉孰与我大?”当是时,夜郎的世界僻处黔西,其“大”可知;连夜郎都未入版图,则汉之“大”亦远不如今之中国。但人为万物之灵,为了求生存谋发展,总不能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总会要想方设法走向世界——走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于是,汉要“通西南夷”,要前往原来“道险终不能有”的夜郎;夜郎要问“汉孰与我大”,要想改变原来“不知汉广大”的状况。由互相隔绝变而互相接近,互求了解,这就是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无论是自己走出去还是让别人走进来(总比让别人杀进来好),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从总的历史进程看,用大的历史眼光看,都有利于发展,都是一种进步。对汉朝来说是如此,对夜郎来说亦是如此。两千年前是如此,两千年后亦是如此。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编辑出版“走向世界丛书”时是如此,如今来继续编辑出版这部丛书时亦是如此。
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七十年代的中国,虽然仍称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却早已“超英”,正在“赶美”,但走向世界的路还“漫漫其修远”。时至现代,走向世界当然是要走向现代化的世界,也就是要高度现代化,全盘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的“四个”——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已经“化”出了很大的成绩,而我们的管理现代化,我们的服务现代化,我们的制度现代化……要走的路的确还很长。
现代人走向世界,首先要使自己成为能接受全球文明,有世界知识,有世界眼光,有世界理想的人。“走向世界丛书”杰出的作者,如郭嵩焘、黄遵宪……又如邹代钧、金绍城……他们看到的新技术还是德律风(送话器和最早的手摇电话机)、火轮车(蒸汽机车)……我们如今却已经用上了智能手机、坐上了波音飞机……但在思想层面上,我(不敢称我们)反省自己的世界眼光和世界理想,甚至在世界知识的某些方面,比起一个多世纪以前的郭、黄他们来,差距实在还不小。在这方面,也就是人的现代化这方面,要走的路就更“漫漫其修远”了。
五年前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世公认,它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大标志。它的口号:
ONE WORLD, ONE DREAM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也应该是现代人走向世界的志向和目的,是我们继续编辑出版“走向世界丛书”的志向和目的。
文摘
版权页:
推原其故,由于尽免出口税,而重征进口税。盖土产免税,则商贾踊跃而货价贱,货价贱则销畅广。物产丰饶,利以倍蓰,胥基于此。此隐用鼓舞之法也。至于收税之制,贫富宜有分等,必使富者多出,贫者少出,既公且均,庶巨资可以立集。今重征进口税,则货价昂,货价昂则买者富人多而贫人少。灌输出于不觉,且税加于货价之内,并非抽自卖者之手,则商贾亦无裹足之虞。此隐用平均之法也。印度以此二法交相为用,故下有馀而上自足。国债虽多,而经制不匮,其道繇此。然则英人之善营商务,于斯亦可见矣。
三十日 舟颠簸益甚,殊困惫。案:印度为佛教所自兴,汉、唐以来,传播中国,可称极盛。自阿刺伯回教兴,印度之民又从而奉之。近则天主、耶稣教与佛、回并传,入主出奴,迭相轩轾。论者谓教门盛衰,可以观世运之升降,国俗之强弱,斯言颇有至理。盖佛氏之学,以清静慈悲为宗,回教坚忍,得以代之,是犹老、庄之后必为申、韩也。天主、耶稣,又于佛、回两教之外,别树一帜。其言弥近理,而稍附以格致之说,则虚实之机判,而胜负之数将有所归矣。夫天下之事,莫患乎舍实而求虚。中国圣人之道,大而能博,函盖万汇。顾其微言大义,要在乎开物成务,实践躬行,经纶参赞,以辅相天地之不足,而使万物各得其所。斯其所以为真体,所以为实用也。乃今世士大夫,必欲遗其实而课其虚,逐影寻声,沾沾自足,驯至世运、风俗滔滔日下,孰谓非圣教之沦胥以至斯极耶!
英轺日记卷三
四月初一日 辰刻,舟抵锡兰岛之格仑埠。岛在印度东南,地势平衍,别无岛屿环抱,不足以障风潮,盛夏风起,累月不息。英人以塞门土筑堤海中,长里许,留口门为轮舟出入处。水激堤岸,高寻尺,形如瀑布,而堤内水势甚平,便于杖舟。巳刻,下碇。知英驻格仑长官已归国庆贺,其代理者亦以出巡离埠,余率参随乘公司小轮登陆,坐马车至英官署,投一刺。南行至澉淀,游古佛寺。寺去码头二十馀里。傍海边行,林木夹道,葱茏蓊翳,新蝉一声,掩抑树杪。道左民居隘陋,三五错落。其民黧黑,与巫来由同,童稚裸体跣足,逐车喧呼,或徒手,或折道旁草花以献,伸手攀辕,意在乞钱,与之则十数成群,叫嚣益甚,知编氓之穷蹙为已甚矣。行十数里,有小铁桥一,桥堍有卡,每一马车收税二罗比。过桥,参议梁诚谓余曰:“时已过午,请先至客馆午餐。”
ISBN | 9787553806426 |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作者 | 载振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