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传播性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概论》可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学生及广大医学爱好者提供参考。
目录
第一章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动物病、传播性疾病和非传播性疾病
第二节建立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的前提
第三节传播性疾病的自然疫源地性
第四节疾病的自然疫源地是一种病原生物群落
第五节疾病的自然疫源地、疫源地及基础疫源地的形式和空间上的划分
第六节传播性疾病自然疫源地中的媒介,它们的行为和影响它们侵袭力的外部环境因素
第二章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生态一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鼠疫自然疫源地性早期研究简介
第三节病原生物群落中的主要成分
第三章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病原体
第一节病原体的生态学简介
第二节病原体的遗传与变异
第三节病原体在媒介和宿主动物体内的命运
第四节病原体在外环境中保存的形式
第五节土壤和水体中的腐食菌
第六节水生生态系中的食物链
第七节分布在外环境(土壤、水体)中腐食菌的流行病学意义
第四章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媒介
第一节媒介的一些生物学简介
第二节由媒介传播的疾病中病原体通过媒介传递的形式及外环境因素
第三节病原体通过它们的媒介传递的方法
第四节由媒介和供血动物保存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体的意义
第五节媒介与病原体的相互关系
第六节微生物对媒介的感染及它传递病原体的寿命
第七节媒介的迁移以及具体的地理地点内消灭被它们所传播的疾病的经验
第八节某些影响吸血节肢动物传递疾病病原体的感受性及效率的因素
第九节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媒介能转换吗?
第十节保证吸血节肢动物成为疾病病原体的特异性媒介的发育和食性的一些特点
第十一节某些蜱的主要生态学特点
第十二节媒介对病原体种群特征的影响
第五章宿主
几个术语
第一节供血者和受血者在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体循环过程中的一般意义
第二节更换宿主动物对病原体的影响
第三节爬行动物和鸟类在病毒循环中的意义
第四节在感染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时受血者种和年龄的意义
第五节受血者对病原体种和季节的感受性的差别(以鼠疫和其他自然疫源地性疾病为例)
第六节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体受血者哺乳动物生理状况的年龄和季节变化
第七节各种受血者对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体感染的敏感性
第八节多宿主的病原体能传播多种疾病吗(巴通体菌简介)
第六章人兽病的景观流行病学
第一节景观流行病学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人兽疾病的景观流行病学简介
第三节景观流行病学的实际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七章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自然疫源地
第一节自然疫源地
第二节自然疫源地的一些主要特点
第三节飞行性虫媒自然疫源地性疾病在全球的流行动态
第四节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生物群落的散布
第五节非洲锥虫病自然疫源地的特点
第六节旋毛虫病的自然疫源地
第七节蠕虫病的自然疫源地
第八节疾病自然疫源地结构及其动态
本章小结
第八章某些自然疫源地性疾病
第一节鼠疫自然疫源地研究近况
第二节土拉伦菌病
第三节禽流感
第四节冠状病毒病(非典型肺炎)
第五节埃博拉出血热
第九章动物流行病学简介
第一节动物流行病学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动物流行病与动物数量的关系
第三节动物流行病的研究方法举例
本章小结
第十章欧亚大陆非热带地区外的亚洲及非洲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一节鼠疫病病原体的分布
第二节鼠疫病病原体分布的屏障假说
第三节一些概念
第四节亚洲东南亚鼠疫疫源地
第五节非洲鼠疫疫源地
第十一章美洲大陆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一节北美洲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二节南美洲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十二章起源与进化
第一节环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第二节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体的进化方向
第三节病毒的起源
第四节关于昏睡病起源的假说
第五节关于各种利什曼原虫在发生学上的亲缘关系
第六节追索宿主系统发生的一种方法
第七节流感病毒大流行株的起源
第八节鼠疫和土拉伦菌病的进化
第九节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起源问题(N.X.苏尔塔纳耶夫(1960)的观点)简介
第十节库切鲁克(1965)关于鼠疫古发生中与啮齿动物区系史有关问题的观点简介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野生动物是传染病病原体的储存库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动物不同门类中的动物病的简介
第三节居民点与动物病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对自然疫源地性疾病及其自然疫源地的管理
第一节管理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生产力的生态学基础
第二节对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预防和对自然疫源地的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传染病自然疫源地性的主要术语和概念
致谢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这里值得介绍一下,在过去疫源地的流行病学健康化工作中,人住黏土住房的消杀灭有巨大意义。结果是几乎完全消灭了人蚤(Pirritanus)。这是当地哈萨克斯坦20世纪以来一大灾难。到1956年当地这种蚤几乎完全缺乏。这是当时苏联保健消灭了传染病室内传递的可能机制。
杀灭旱獭的工作,同样取得成功,在外贝加尔地区西伯利亚旱獭的数量在130万hm2面积上进行,从1939~1955年,旱獭数量逐渐下降,导致1946年疫区内鼠疫动物流行病停止,如果不考虑1952年和1960~1961年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相接边境啮齿动物中分离出病原体的个别菌株的话。在天山山地类似工作开始于1943年,到1960年在100万hm2整个疫源地地区内对灰旱獭进行杀灭。遗憾的是很多地方只进行了一次,杀灭效益也差,以致动物流行病未能停止下来。
最后就是中亚平原地区中巨大的区域内的疫源地了。在这块疫源地内之前曾进行过地带性的预防工作,如在咸海附近、卡拉一库玛、土尔克明尼亚西部,在其中几乎杀灭大沙土鼠,从1954~1956年杀灭面积达到万hm2。由于在阿塞拜疆平原中存在着红尾沙土鼠鼠疫动物流行病,从1953~1961年约250万hm2。由于当地属高海拔山地(海拔超过2000m)。在亚高山草甸草原从田鼠蚤及其他小型啮齿动物蚤中分离到病原体。可能与沙土鼠离这些地区较近,不超过15~20km有关。从1959~1960年还在阿尔明尼亚的列宁纳康高原对黄鼠和田鼠进行杀灭,杀灭面积不大,只有30万~40万hm2。
在整个工作中也出现过一些思想认识的分歧。例如,作为农业为害的灭鼠工作的先驱N.N.特拉伍特,他机械地将植保工作中与啮齿动物作斗争的做法引入预防动物流行病的实践中来。如果是植保事业,则可能适合于降低啮齿动物的数量,仅限于个别特殊的占有地段进行灭鼠就行了。而对于目的是净化鼠疫疫源地很重要的则是在大的地理地区内对整个啮齿动物种群进行集中杀灭。经过多次会议的争论,人们制定了第一个相当粗糙的多年健康化工作的计划。
《传播性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概论》可为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学生及广大医学爱好者提供参考。
目录
第一章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动物病、传播性疾病和非传播性疾病
第二节建立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的前提
第三节传播性疾病的自然疫源地性
第四节疾病的自然疫源地是一种病原生物群落
第五节疾病的自然疫源地、疫源地及基础疫源地的形式和空间上的划分
第六节传播性疾病自然疫源地中的媒介,它们的行为和影响它们侵袭力的外部环境因素
第二章疾病自然疫源地性学说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生态一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鼠疫自然疫源地性早期研究简介
第三节病原生物群落中的主要成分
第三章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病原体
第一节病原体的生态学简介
第二节病原体的遗传与变异
第三节病原体在媒介和宿主动物体内的命运
第四节病原体在外环境中保存的形式
第五节土壤和水体中的腐食菌
第六节水生生态系中的食物链
第七节分布在外环境(土壤、水体)中腐食菌的流行病学意义
第四章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媒介
第一节媒介的一些生物学简介
第二节由媒介传播的疾病中病原体通过媒介传递的形式及外环境因素
第三节病原体通过它们的媒介传递的方法
第四节由媒介和供血动物保存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体的意义
第五节媒介与病原体的相互关系
第六节微生物对媒介的感染及它传递病原体的寿命
第七节媒介的迁移以及具体的地理地点内消灭被它们所传播的疾病的经验
第八节某些影响吸血节肢动物传递疾病病原体的感受性及效率的因素
第九节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媒介能转换吗?
第十节保证吸血节肢动物成为疾病病原体的特异性媒介的发育和食性的一些特点
第十一节某些蜱的主要生态学特点
第十二节媒介对病原体种群特征的影响
第五章宿主
几个术语
第一节供血者和受血者在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体循环过程中的一般意义
第二节更换宿主动物对病原体的影响
第三节爬行动物和鸟类在病毒循环中的意义
第四节在感染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时受血者种和年龄的意义
第五节受血者对病原体种和季节的感受性的差别(以鼠疫和其他自然疫源地性疾病为例)
第六节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体受血者哺乳动物生理状况的年龄和季节变化
第七节各种受血者对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体感染的敏感性
第八节多宿主的病原体能传播多种疾病吗(巴通体菌简介)
第六章人兽病的景观流行病学
第一节景观流行病学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人兽疾病的景观流行病学简介
第三节景观流行病学的实际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七章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自然疫源地
第一节自然疫源地
第二节自然疫源地的一些主要特点
第三节飞行性虫媒自然疫源地性疾病在全球的流行动态
第四节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生物群落的散布
第五节非洲锥虫病自然疫源地的特点
第六节旋毛虫病的自然疫源地
第七节蠕虫病的自然疫源地
第八节疾病自然疫源地结构及其动态
本章小结
第八章某些自然疫源地性疾病
第一节鼠疫自然疫源地研究近况
第二节土拉伦菌病
第三节禽流感
第四节冠状病毒病(非典型肺炎)
第五节埃博拉出血热
第九章动物流行病学简介
第一节动物流行病学的定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节动物流行病与动物数量的关系
第三节动物流行病的研究方法举例
本章小结
第十章欧亚大陆非热带地区外的亚洲及非洲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一节鼠疫病病原体的分布
第二节鼠疫病病原体分布的屏障假说
第三节一些概念
第四节亚洲东南亚鼠疫疫源地
第五节非洲鼠疫疫源地
第十一章美洲大陆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一节北美洲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二节南美洲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十二章起源与进化
第一节环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第二节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病原体的进化方向
第三节病毒的起源
第四节关于昏睡病起源的假说
第五节关于各种利什曼原虫在发生学上的亲缘关系
第六节追索宿主系统发生的一种方法
第七节流感病毒大流行株的起源
第八节鼠疫和土拉伦菌病的进化
第九节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起源问题(N.X.苏尔塔纳耶夫(1960)的观点)简介
第十节库切鲁克(1965)关于鼠疫古发生中与啮齿动物区系史有关问题的观点简介
本章小结
第十三章野生动物是传染病病原体的储存库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动物不同门类中的动物病的简介
第三节居民点与动物病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对自然疫源地性疾病及其自然疫源地的管理
第一节管理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生产力的生态学基础
第二节对自然疫源地性疾病的预防和对自然疫源地的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传染病自然疫源地性的主要术语和概念
致谢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这里值得介绍一下,在过去疫源地的流行病学健康化工作中,人住黏土住房的消杀灭有巨大意义。结果是几乎完全消灭了人蚤(Pirritanus)。这是当地哈萨克斯坦20世纪以来一大灾难。到1956年当地这种蚤几乎完全缺乏。这是当时苏联保健消灭了传染病室内传递的可能机制。
杀灭旱獭的工作,同样取得成功,在外贝加尔地区西伯利亚旱獭的数量在130万hm2面积上进行,从1939~1955年,旱獭数量逐渐下降,导致1946年疫区内鼠疫动物流行病停止,如果不考虑1952年和1960~1961年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相接边境啮齿动物中分离出病原体的个别菌株的话。在天山山地类似工作开始于1943年,到1960年在100万hm2整个疫源地地区内对灰旱獭进行杀灭。遗憾的是很多地方只进行了一次,杀灭效益也差,以致动物流行病未能停止下来。
最后就是中亚平原地区中巨大的区域内的疫源地了。在这块疫源地内之前曾进行过地带性的预防工作,如在咸海附近、卡拉一库玛、土尔克明尼亚西部,在其中几乎杀灭大沙土鼠,从1954~1956年杀灭面积达到万hm2。由于在阿塞拜疆平原中存在着红尾沙土鼠鼠疫动物流行病,从1953~1961年约250万hm2。由于当地属高海拔山地(海拔超过2000m)。在亚高山草甸草原从田鼠蚤及其他小型啮齿动物蚤中分离到病原体。可能与沙土鼠离这些地区较近,不超过15~20km有关。从1959~1960年还在阿尔明尼亚的列宁纳康高原对黄鼠和田鼠进行杀灭,杀灭面积不大,只有30万~40万hm2。
在整个工作中也出现过一些思想认识的分歧。例如,作为农业为害的灭鼠工作的先驱N.N.特拉伍特,他机械地将植保工作中与啮齿动物作斗争的做法引入预防动物流行病的实践中来。如果是植保事业,则可能适合于降低啮齿动物的数量,仅限于个别特殊的占有地段进行灭鼠就行了。而对于目的是净化鼠疫疫源地很重要的则是在大的地理地区内对整个啮齿动物种群进行集中杀灭。经过多次会议的争论,人们制定了第一个相当粗糙的多年健康化工作的计划。
ISBN | 9787030515476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 马德三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