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阕《兰亭序》绝唱千古,魏晋之风流熠熠生辉。
书法之中的王羲之,彰名士之风流。
书法之外的王羲之,历宦海之沉浮。
这本书以鲜活生动的文字,通俗流畅地再现“书圣”王羲之坎坷的一生及巨大成就。
带你领略其书法上的成就,了解其书法外的生平,为你再现魏晋名士王羲之有血有肉的一生。
作者简介
宋蒙,1975年出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副研究员,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艺术学、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现已出版专著三本,参编、参著数本,发表论文十余篇,多次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项目。
目录
引言
第1章琅琊王氏南渡江左之兴衰
一、显赫的家世渊源
二、乌衣巷口夕阳斜
三、门阀世族间的政治联姻
四、讷言少年一宴成名
五、素无廊庙之志的右军
第2章魏晋风流与文人雅集
一、魏晋玄学与林下之风
二、名士竞风流
三、士的精神与文人书法精髓
四、晋人之美重神韵
五、纸与土族社会交往方式
第3章少学与家风家学
一、书香翰墨传承正脉
二、枕中秘、衣带帖与临池功
三、字如其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四、家鸡输野鹜
五、书、画、论兼撮众法
六、自有后来人
第4章失意的宦海生涯
一、迟仕的秘书郎
二、权臣相争的漩涡
三、志图复兴却劝阻北伐
四、注重民生的地方官
五、兰亭雅集传千古
六、踩鸡蛋的对头
七、愤而辞官仍心系家国
第5章五斗米道与服食之好
一、书扇济贫与黄庭换鹅
二、名不避讳的秘密
三、宗教信仰:精道、通佛
四、养生就靠药和酒
五、乐游山水,心向巴蜀
六、置田买地,开发江南
七、频有哀祸,终老金庭
第6章新体书法成就
一、要除隶意先去波挑
二、三过折法与一拓直下
三、尖锋入纸,顿笔为收
四、鼠须蚕茧写兰亭
五、古质今妍,二王流风
第7章帝王与千古“书圣”
一、南朝梁武帝独尊
二、隋炀帝的沉船
三、唐太宗死也要带走的《兰亭序》
四、武则天的《万岁通天帖》
五、宋太宗的《淳化秘阁法帖》
六、乾隆帝的《三希堂法帖》
七、碑帖之争与“兰亭论辩”
附录
年谱
主要作品
参考书目
序言
王羲之——东晋时期最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千百年来为百姓乃至帝王们所推崇、敬仰,他被尊为“书圣”。几千年来,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书法脉络,因而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史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
王羲之生于西晋末年,一生经历了东晋皇权和琅琊王氏家族的兴衰更替。在他的一生中,门阀世族争斗不断,整个中原地区战乱频发、政局动荡不堪,朝野始终充斥着宗室、世族和豪强间残暴、血腥的争斗与杀戮。但在思想史上,这一阶段却是中国古代继先秦之后的又一次思想大融合时期,儒、释、道三大向度基本形成,构建起了中国传统精神的三大基础;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乱世,书法逐渐衍化成传统艺术之精髓,而晋人书法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难以逾越的巅峰,创造出古代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主要以家族相承的模式传递、衍化,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家族文化的直接产物,在他的父系、母系、妻系和友系中聚集了一群出类拔萃的书法大家,他们为中国古代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形成了晋代辉煌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纵观王羲之的一生,同时也从家族史的角度深刻展示出书法由底层之“技”向士族之“艺”的转化过程,书法由手工匠人的低级技艺转变成为上流士族、文人知识分子的高雅艺术;文字书写的实用、记载功能转变为书法,以形式取代内容,从而具有了抒发、表达内心情感的美学功能。
王羲之及同时代的南朝诸书法家,以轻便的帖、尺牍传世,形神潇洒不具,开创了南帖北碑的局面,自此碑学与帖学成为后世书法的两条延学途径。王羲之的草隶、八分、飞白、章、行,自成一家,达到了“古今莫二”的境界。
始于汉、终于唐的琅琊王氏一族在东晋登上了“王与马,共天下”的高峰,在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成为傲视诸门阀世族的佼佼者。千百年过去,仕宦贵族随着封建王权制度的消亡而烟消云散。唯有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穿越了历史的尘烟流传下来,泽被万世,为后人所敬仰,并沉淀为传统艺术的核心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写照。
正史《晋书》对于王羲之生平的记载并不多,只有短短几千字,而历史上对于王羲之的描述与刻画,则散见于其同时代的人物传记、典籍以及众多民间传说中。由于年代相距久远,其真实面目湮没不清,因此只有寻找到王羲之的生活轨迹、历史脉络和思想渊源,了解到与其相关的时代特点,才能深入认识历史人物的本质,并更好地了解王羲之的书法精髓以及他留存千古的文人精神。
文摘
版权页:
书摘一: 王羲之幼年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善于与人交流,看上去是个很普通的孩子,长大后却像换了一个人,变得能言善辩。《晋书》说他“幼纳于言,人未奇之”。《世说新语·轻诋》记载:“王右军少时甚涩纳。”一次他在王敦家,听到王导、庾亮来拜访王敦,他站起身马上就要走。王敦留住他说:“王导是你的伯父,庾亮也没什么的,这两个人你有什么为难不能见的呀?”连自家的伯父来都要躲着跑,王羲之幼年性格之内向可见一斑。 除了不爱说话以外,王羲之小时候还患有癫痫症,每隔一两年发作一次。他有一次在写诗作答许询的时候,又突然犯病,他居然在病中还做了一首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泠涧下濑,历落松竹林。”醒来后,旁边的人把诗念给他听,他自己也很感慨。但是,王羲之患有癫痫疾病这个事情只在《太平御览》的《语林》中有记载,其他史籍均未见记载,因此也有人认为这件事情不太可信。 名士周的侄女是王羲之的兄嫂。王羲之在十三岁那年,有一次跟随家人一道拜见周。王羲之在宴席之间与周及众宾客交谈,谈吐间流露出的知识、气度和学养被周察觉到,认定这个孩子将来会是一个很有出息的人,对他另眼相看,给予他待客的最高礼遇。当时,江东盛行在宴会上吃烤牛心,宾客们都还没有品尝,周作为主人,把敬给最尊贵客人的第一刀牛心递给王羲之,以示对他的器重。周官至礼部尚书,对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年竟然给予如此高的礼遇,此举顿时震惊四座。从此以后,王羲之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大为改观、名声远播。周的礼遇对于王羲之的个人成长非常重要,在注重人物品藻和清谈的东晋,得到名士的赏识就等于打开了与各士族交往、游历的大门。就是这样一个“人未奇之”的孩子,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突然一举成名,此后成为备受美誉的“王门三少”。 书摘二: 永和七年(351),王羲之终于改任会稽内史,接替丁忧的前任内史王述,赴山阴(今绍兴)就职,开始了他最后一段政治生涯。会稽地处宁绍平原,会稽郡初为秦置,统领山阴、上虞、余姚、句章、鄞、、剡、始宁、诸暨、永兴十个县,有人口三万户。会稽最高行政长官为内史,王羲之以右军将军加内史衔,从三品,俸禄二千石。 ………… 禁酒令是王羲之执政期间的另一项重要举措。酿酒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而魏晋饮酒成风,高门雅士常喜乐游饮酒,饮酒成为贵族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为了节约粮食,自汉始,各朝代都曾经颁布禁酒令。葛洪在《抱朴子》中也开设“酒诫篇”讨论饮酒的弊端,年荒而谷贵,常有喝醉酒而杀人的,各地方官因此颁布禁酒令。一为节约粮食,二为整肃社会风气。王羲之推行禁酒令,禁酒一年大约能节约下来上百万斛的粮食。王羲之素能饮酒,他自己有饮酒服食之好,但是为任一方,他约束自己的嗜好,要求朝廷颁布禁酒令,以百姓的生计和国家的繁荣兴旺为根本出发点。可惜的是,王羲之的这个提议也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两晋之际饮酒服食之盛,已经到了非几个良臣廉吏就能够扭转的膏肓地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会稽的情况得到稳定,百姓能休养生息,政策的宽松使得北方侨民和流民在会稽一带安顿,而人口、“黄籍”也慢慢增长。李贽在《焚书序》对王羲之的政绩作出评价,认为他时虑精深,有经济之才,但是这些政绩为其书名所盖,后世人只知其翰墨之名,“艺之为累大矣哉!” 东晋世族政治不看重个人的才能,而以出身和门第为主要标准,世族大家皆穷奢极欲、横征暴敛、歧视寒门,更轻视黎民,地方官吏喜清谈不理实务。王羲之作为东晋第一高门的名士,能够不以门第待人、反清谈而强调务实、注重民生的执政思想,不仅突破了门第限制,而且超越了东晋门阀政治的一般性。这一点,在那个时代里尤显得弥足珍贵!
一阕《兰亭序》绝唱千古,魏晋之风流熠熠生辉。
书法之中的王羲之,彰名士之风流。
书法之外的王羲之,历宦海之沉浮。
这本书以鲜活生动的文字,通俗流畅地再现“书圣”王羲之坎坷的一生及巨大成就。
带你领略其书法上的成就,了解其书法外的生平,为你再现魏晋名士王羲之有血有肉的一生。
作者简介
宋蒙,1975年出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副研究员,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艺术学、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现已出版专著三本,参编、参著数本,发表论文十余篇,多次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项目。
目录
引言
第1章琅琊王氏南渡江左之兴衰
一、显赫的家世渊源
二、乌衣巷口夕阳斜
三、门阀世族间的政治联姻
四、讷言少年一宴成名
五、素无廊庙之志的右军
第2章魏晋风流与文人雅集
一、魏晋玄学与林下之风
二、名士竞风流
三、士的精神与文人书法精髓
四、晋人之美重神韵
五、纸与土族社会交往方式
第3章少学与家风家学
一、书香翰墨传承正脉
二、枕中秘、衣带帖与临池功
三、字如其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四、家鸡输野鹜
五、书、画、论兼撮众法
六、自有后来人
第4章失意的宦海生涯
一、迟仕的秘书郎
二、权臣相争的漩涡
三、志图复兴却劝阻北伐
四、注重民生的地方官
五、兰亭雅集传千古
六、踩鸡蛋的对头
七、愤而辞官仍心系家国
第5章五斗米道与服食之好
一、书扇济贫与黄庭换鹅
二、名不避讳的秘密
三、宗教信仰:精道、通佛
四、养生就靠药和酒
五、乐游山水,心向巴蜀
六、置田买地,开发江南
七、频有哀祸,终老金庭
第6章新体书法成就
一、要除隶意先去波挑
二、三过折法与一拓直下
三、尖锋入纸,顿笔为收
四、鼠须蚕茧写兰亭
五、古质今妍,二王流风
第7章帝王与千古“书圣”
一、南朝梁武帝独尊
二、隋炀帝的沉船
三、唐太宗死也要带走的《兰亭序》
四、武则天的《万岁通天帖》
五、宋太宗的《淳化秘阁法帖》
六、乾隆帝的《三希堂法帖》
七、碑帖之争与“兰亭论辩”
附录
年谱
主要作品
参考书目
序言
王羲之——东晋时期最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千百年来为百姓乃至帝王们所推崇、敬仰,他被尊为“书圣”。几千年来,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书法脉络,因而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史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历史地位。
王羲之生于西晋末年,一生经历了东晋皇权和琅琊王氏家族的兴衰更替。在他的一生中,门阀世族争斗不断,整个中原地区战乱频发、政局动荡不堪,朝野始终充斥着宗室、世族和豪强间残暴、血腥的争斗与杀戮。但在思想史上,这一阶段却是中国古代继先秦之后的又一次思想大融合时期,儒、释、道三大向度基本形成,构建起了中国传统精神的三大基础;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乱世,书法逐渐衍化成传统艺术之精髓,而晋人书法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难以逾越的巅峰,创造出古代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主要以家族相承的模式传递、衍化,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家族文化的直接产物,在他的父系、母系、妻系和友系中聚集了一群出类拔萃的书法大家,他们为中国古代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形成了晋代辉煌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纵观王羲之的一生,同时也从家族史的角度深刻展示出书法由底层之“技”向士族之“艺”的转化过程,书法由手工匠人的低级技艺转变成为上流士族、文人知识分子的高雅艺术;文字书写的实用、记载功能转变为书法,以形式取代内容,从而具有了抒发、表达内心情感的美学功能。
王羲之及同时代的南朝诸书法家,以轻便的帖、尺牍传世,形神潇洒不具,开创了南帖北碑的局面,自此碑学与帖学成为后世书法的两条延学途径。王羲之的草隶、八分、飞白、章、行,自成一家,达到了“古今莫二”的境界。
始于汉、终于唐的琅琊王氏一族在东晋登上了“王与马,共天下”的高峰,在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成为傲视诸门阀世族的佼佼者。千百年过去,仕宦贵族随着封建王权制度的消亡而烟消云散。唯有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穿越了历史的尘烟流传下来,泽被万世,为后人所敬仰,并沉淀为传统艺术的核心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写照。
正史《晋书》对于王羲之生平的记载并不多,只有短短几千字,而历史上对于王羲之的描述与刻画,则散见于其同时代的人物传记、典籍以及众多民间传说中。由于年代相距久远,其真实面目湮没不清,因此只有寻找到王羲之的生活轨迹、历史脉络和思想渊源,了解到与其相关的时代特点,才能深入认识历史人物的本质,并更好地了解王羲之的书法精髓以及他留存千古的文人精神。
文摘
版权页:
书摘一: 王羲之幼年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也不善于与人交流,看上去是个很普通的孩子,长大后却像换了一个人,变得能言善辩。《晋书》说他“幼纳于言,人未奇之”。《世说新语·轻诋》记载:“王右军少时甚涩纳。”一次他在王敦家,听到王导、庾亮来拜访王敦,他站起身马上就要走。王敦留住他说:“王导是你的伯父,庾亮也没什么的,这两个人你有什么为难不能见的呀?”连自家的伯父来都要躲着跑,王羲之幼年性格之内向可见一斑。 除了不爱说话以外,王羲之小时候还患有癫痫症,每隔一两年发作一次。他有一次在写诗作答许询的时候,又突然犯病,他居然在病中还做了一首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泠涧下濑,历落松竹林。”醒来后,旁边的人把诗念给他听,他自己也很感慨。但是,王羲之患有癫痫疾病这个事情只在《太平御览》的《语林》中有记载,其他史籍均未见记载,因此也有人认为这件事情不太可信。 名士周的侄女是王羲之的兄嫂。王羲之在十三岁那年,有一次跟随家人一道拜见周。王羲之在宴席之间与周及众宾客交谈,谈吐间流露出的知识、气度和学养被周察觉到,认定这个孩子将来会是一个很有出息的人,对他另眼相看,给予他待客的最高礼遇。当时,江东盛行在宴会上吃烤牛心,宾客们都还没有品尝,周作为主人,把敬给最尊贵客人的第一刀牛心递给王羲之,以示对他的器重。周官至礼部尚书,对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少年竟然给予如此高的礼遇,此举顿时震惊四座。从此以后,王羲之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大为改观、名声远播。周的礼遇对于王羲之的个人成长非常重要,在注重人物品藻和清谈的东晋,得到名士的赏识就等于打开了与各士族交往、游历的大门。就是这样一个“人未奇之”的孩子,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突然一举成名,此后成为备受美誉的“王门三少”。 书摘二: 永和七年(351),王羲之终于改任会稽内史,接替丁忧的前任内史王述,赴山阴(今绍兴)就职,开始了他最后一段政治生涯。会稽地处宁绍平原,会稽郡初为秦置,统领山阴、上虞、余姚、句章、鄞、、剡、始宁、诸暨、永兴十个县,有人口三万户。会稽最高行政长官为内史,王羲之以右军将军加内史衔,从三品,俸禄二千石。 ………… 禁酒令是王羲之执政期间的另一项重要举措。酿酒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而魏晋饮酒成风,高门雅士常喜乐游饮酒,饮酒成为贵族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为了节约粮食,自汉始,各朝代都曾经颁布禁酒令。葛洪在《抱朴子》中也开设“酒诫篇”讨论饮酒的弊端,年荒而谷贵,常有喝醉酒而杀人的,各地方官因此颁布禁酒令。一为节约粮食,二为整肃社会风气。王羲之推行禁酒令,禁酒一年大约能节约下来上百万斛的粮食。王羲之素能饮酒,他自己有饮酒服食之好,但是为任一方,他约束自己的嗜好,要求朝廷颁布禁酒令,以百姓的生计和国家的繁荣兴旺为根本出发点。可惜的是,王羲之的这个提议也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两晋之际饮酒服食之盛,已经到了非几个良臣廉吏就能够扭转的膏肓地步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会稽的情况得到稳定,百姓能休养生息,政策的宽松使得北方侨民和流民在会稽一带安顿,而人口、“黄籍”也慢慢增长。李贽在《焚书序》对王羲之的政绩作出评价,认为他时虑精深,有经济之才,但是这些政绩为其书名所盖,后世人只知其翰墨之名,“艺之为累大矣哉!” 东晋世族政治不看重个人的才能,而以出身和门第为主要标准,世族大家皆穷奢极欲、横征暴敛、歧视寒门,更轻视黎民,地方官吏喜清谈不理实务。王羲之作为东晋第一高门的名士,能够不以门第待人、反清谈而强调务实、注重民生的执政思想,不仅突破了门第限制,而且超越了东晋门阀政治的一般性。这一点,在那个时代里尤显得弥足珍贵!
| ISBN | 9787561387351,7561387350 |
|---|---|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
| 作者 | 宋蒙 |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