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金政治:总统背后的银行家 9787111565703,711156570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献金政治:总统背后的银行家》对美国权力运作历史的描述是前所未有的,它阐明了同一批金融家如何在历史上各个时期运用其权势和地位,把总统操控于股掌之上,而不论其党派归属。按照《献金政治:总统背后的银行家》的分析,若不对公权与私权进行有效隔离,今天所发生的震荡就会继续在全球波及,经久不息。面对这个不祥之兆,普林斯的著作留给我们一个选择:要么让我们去打破这个权力精英联盟,要么让他们撕碎我们。

名人推荐

本书将浩如烟海的研究史料编人这样一部清晰连贯、通俗易懂的著作。在书中,即便对富豪和知名银行家生活方式的不时唠叨也被作者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当然,没有一本书是完美无瑕的,但普林斯女士的这部作品的确十分出色。在做记者之前,她的第1份工作就是从事银行业。她能做到三句话不离本行,义对银行业与公共政策交叉领域的诸多细节了如指掌……能够透过《多德—弗兰克法案》的表象而洞悉如今被准国有化了的银行体系已经潜伏了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危险。
——乔治·梅隆(George Melloan) 《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

媒体推荐

普林斯的长篇铺陈言之有物,而她又能把每章内容分解成较短的小节,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吸收,且把几十个知名银行家的情况介绍得清晰而流畅。极力推荐普通读者和金融史专业的学生阅读本书。
——《图书馆杂志》
本书将浩如炯海的研究史料编入这样一部清晰连贯、通俗易懂的著作。在书中,即便对富豪和知名银行家生活方式的不时唠叨也被作者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当然,没有一本书是完美无瑕的,但普林斯女士的这部作品的确十分出色。在做记者之前,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从事银行业。她能做到三句话不离本行,又对银行业与公共政策交叉领域的诸多细节了如指掌……能够透过《多德-弗兰克法案》的表象而洞悉如今被准国有化了的银行体系已经潜伏了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危险。
——乔治·梅隆《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
这是一部描述白宫和华尔街之间基本上共生共存、偶尔相互攻讦的关系的解密之作……让人从全方位看到银行家的历史及其与美国总统之间的关系。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为什么美国经济体系总是朝着越来越满足那些小圈子的利益发展,为什么作为一个国家整体而言,我们的境况变得越来越变得不如从前。若希望得到这些问题的现实解释,就一定要阅读本书。我建议任何人都读一读本书,并对普林斯拼尽全力传递给读者的警讯给予深刻反思。
——《博林格林每日新闻》(Bowling Green Daily News )
本书对可证实的历史给出了冷静、权威的阐释。
——英国《金融时报》
即使你已经读过威廉·格雷德(William Greider)在1987年出版的关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历史的鸿篇巨著《美联储》(Secrets of the Temple),你仍会发现普林斯女士的此书值得一读。她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视角,用以观察无论在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的总统管理下,新老金融巨头如何决定美国的命运。
——《美国瞭望》杂志(American Prospect)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诺美·普林斯(Nomi Prins) 译者:刘丽娜

诺美·普林斯(Nomi Prins),记者、演说家、备受尊敬的电视和广播评论员,她之前曾做过华尔街的高管。她已有5部著作问世,包括《其他人的钱》(Other People’s Money:The Corporate Mugging of,America)、《掠夺成性》(It Takes a Pillage:An Epic Tail of Power,Deceit,and Untold Trillions)等。她的文章刊登在《纽约时报》《财富》《琼斯夫人》《卫报》《国家》等报刊和杂志,她还是Demos智库的高级研究员。
刘丽娜,哲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新华通讯社高级记者。

目录

赞誉
题记
主要人物介绍
前言
导言当总统需要银行家1
第1章20世纪第一个10年初期:金融恐慌和党派竞逐的产物15
第2章20世纪第一个10年中期:银行家卷入战争35
第3章20世纪第一个10年晚期:和平条约和国内政治49
第4章20世纪20年代:政治孤立主义和金融国际主义59
第5章1929年:华尔街23号会议室、股市崩盘和“六巨头”出手82
第6章20世纪30年代早期:动荡年代和逃税大亨89
第7章20世纪30年代中晚期:整顿华尔街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13
第8章20世纪40年代早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银行家和战争融资132
第9章20世纪40年代晚期:世界重建和私人银行150
第10章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的伙伴、冷战和热钱163
第11章20世纪60年代早期:“我行我素”的年轻人、谋杀和全球金融191
第12章20世纪60年代中晚期:进步主义政策和银行家经济210
第13章20世纪70年代早中期:腐败、黄金、石油和破产230
第14章20世纪70年代晚期:通胀、人质和银行家253
第15章20世纪80年代早中期:自由市场规则和银行家竞争268
第16章20世纪80年代晚期:第三世界举步维艰和储贷机构土崩瓦解285
第17章20世纪90年代早中期:杀手本能、银行大战和高盛崛起300
第18章20世纪90年代晚期:货币危机和《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终结317
第19章21世纪第一个10年:多重危机、新“六巨头”和全球灾难330
致谢357
注释359
作者简介417

序言

写作本书的灵感在我创作历史小说《黑色星期二》(Black Tuesday)期间就已经形成了。那本小说描写了一个移民女孩与摩根财团银行家往来的见闻,反映了1929年大危机的来龙去脉。
那本小说中描述了一个真实场景,在黑色星期二那一天,市场情况糟糕透顶,于是那个年代最有权势的几位银行家聚在一起商讨应对之策。当时摩根银行的老板杰克·摩根还在伦敦出差,在家主持大局的负责人是托马斯·拉蒙特,他召来了另外5家主要银行的当家人,这些银行或多或少都与摩根银行有些瓜葛。这几位后来被称为“六巨头”的银行家讨论了不到半小时,就决定把各自银行的资金集中在一起来拯救市场。当然,这种危局是他们自己的鲁莽和不当行为导致的恶果,救市也就是救他们自身。
让我们把镜头快速切换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正如本书相关章节描述的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情形,这场全球大崩溃的序幕看起来也似曾相识。打造毁灭性金融灾难的还是那些人物、那些手段,只不过具体的技术和产品复杂程度带有各自时代的特点而已。但与1929年危机的不同在于,这次是由美国联邦政府和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大刀阔斧的行动拯救了那些顶级银行。相似之处在于,这回仍是由6个主要银行家操刀,他们中的多数仍保有1929年10月那次会议所代表的公司血统和世系。这样的一脉相承结局,令我不禁拍案惊奇。
岂止如此,“六巨头”对美国的影响由来已久。
这些巨头自19世纪80年代后期就与银行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J. P.摩根,他就是那个年代起家致富的典型。他们对1907年的金融恐慌负有责任,之后自己或派代言人参加了在哲基尔岛(Jekyll Island)召开的会议,缔造了美国联邦储备体系,以便对未来造成的金融危机施以援手。同样也是这些人,后来为一战提供资金并获利丰厚。
自1929年大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执掌美国的并非经由民主程序选出来的政治领袖,而是这些君临天下的银行家。无论是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设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随后的冷战、美国金融和军事扩张等历史事件,华尔街与白宫联手制定国家政策的事例无处不在。时至今日,尽管在各个时期升任金融机构老板和官至政治领袖的人士总可以互换角色,推动金融体系发展的仍是精英银行家。
银行与总统及其内阁之间达成的政治和金融同盟,主导了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定,并将持续主导下去。我的研究表明,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之间的旋转门并不是像近来很多著作所讲的那样是20世纪80年代才有的,这一现象其实一直存在。
在研究这一课题时,我采用了两个视角。与每位总统和财政部部长相对应,我发现同时代的6位最有实力的银行家(在多数时候,这6个人以外的其他人与政治家的同盟关系都是较弱的),并将其与参加1929年10月摩根银行会议的那6家银行进行交叉对照。在很多情况下,每个时代的6大银行巨头都与1929年参会的那6个人有所关联,并与当时的总统及其班底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在有些时候,主导同盟、施加影响的就是一两个银行家,就像如今少数公司就可以操纵市场一样。
本书讲述了权势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一部美国金融政治史,它揭示的不只是这种同盟关系如何塑造了美国的国内和外交政策,还有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如何主导世界。
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影响总统决策的银行家也是总统的密友。他们肯定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政策制定施加影响,但在战后的那段艰苦岁月里,其结果对普罗大众而言也还算不错。
70年代,这种同盟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银行家掌握了新的权柄:把中东的石油美元“玩转”到拉丁美洲的能力。关于战争和大萧条的痛苦往事已成回忆,公共意识也日渐淡漠。20世纪70年代,大卫·洛克菲勒和沃尔特·瑞斯顿这样的银行家虽多了督促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卡特按其意思行事的本事,但却少了早期银行家和总统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牢不可分的真性情。
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这种自私自利的情结得到了强化。美国的银行面临着来自欧洲银行和日本银行的竞争,导致一系列银行管制的放松,银行家的权力得以提升并持续至今。人与人的关系变成机会主义的周旋。民主党总统比尔·克林顿和共和党总统小布什都挑选高盛的CEO(分别是罗伯特·鲁宾和亨利·保尔森)做财政部部长,并与私人银行家建立关系网。游说人士和律师纷纷与政府官员频繁互动。人们本应更关注竞选双方的立场表述(尽管决策结果并无差别),却往往被竞选筹款夺去了眼球。
从历史记录看,国家档案馆资料馆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到卡特总统的所有资料都可以全面查阅,而且内容规整,分类有序,精读起来令人兴味盎然,我常常看上几天流连忘返。里根上台以后的档案记录就不怎么全了。在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的克林顿图书馆里,我被告知有些记录可能永远不会浮出水面,除非根据《信息自由法案》的规定提出申请,而这不仅仅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无论如何,随着时间延长,对文件的修改也会增多),还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也不存在编纂如此大量材料的承诺。所以,我依据《信息自由法案》申请希望看到的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时期的档案资料始终未能得见。
好奇之士需要在今后几年查阅小布什和奥巴马两任总统的资料,以了解他们在任期间与主要银行家的关系。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知道他们所讨论的具体内容,银行家留下来的文字不多,而且自尼克松辞职之后白宫也不再对总统办公室进行谈话录音。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银行家及其拥有的银行即是1929年摩根会议参与者的金融后代,几十年后也依旧如此。历史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文摘

版权页:

为了落实把更多融资负担放到市民身上的想法,沃伦·伦道夫·伯吉斯发起针对更多个人的第二轮发债筹资行动。他给美联储主席马里纳·埃克尔斯写信说:“要想抑制通货膨胀,覆盖面必须更广泛。”
伯吉斯终生都在为通货膨胀而担忧、奋斗;债券购买者的全国覆盖面越广,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通过银行销售债券来采取金融行动。既要通过发行战争债券筹资,也需要动员客户资金来筹资。在国民城市银行开个账户,就相当于有了爱国主义行动。以此方式就可以汇聚储蓄资金,以便采取国际军事行动,为打败希特勒而浴血奋战。
通过扩张,国民城市银行在全世界遍设分支机构,尤其是在那些同情美国及其同盟国的国家。这种扩张被当作爱国事迹。该银行的广告描绘了其国外分支机构的状况,哪里有战场,哪里就有新开设的分支机构。二战胜利后,国民城市银行将对那些国家提供重建所需的基金,不仅是代表美国,也为了自己。从当地优势的角度看,该银行未来发展的能力将势不可挡。
此外,随着国家步入高产量和充分就业模式,国民收入有望达到新水平,伯吉斯认为人们将会自愿储蓄,或购买债券以抑制通货膨胀。银行家因此支持这一过程,以使人们与政府保持一致。
ISBN9787111565703,7111565703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诺美·普林斯 (Nomi Prins)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