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观念、利益和制度:国内政治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名人推荐
该书聚焦“当代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一重大议题,切实遵循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分析相链接这一有效研究路径,依据丰富、可靠而又鲜活的资料,运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选择观念、社会联盟和国内制度三个变量,逐一分析了它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政策选择的不同影响,得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重要结论。……深切地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发国内国际关系学界更多的同仁更为关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问题”的研究,努力用学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并且勇于提出新的分析框架,建构新的研究范式,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中国学派”建设这一宏大学术工程不断增添富有建设性的内容。
——王存刚,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
作者简介
柳彦,1977年8月生,山西和顺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与中国外交。代表性学术论文有《东欧共产主义后继党的政治转型》、《中国国际经济合作观的历史变迁》、《平衡部门利益和国家利益: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决策制度》等,主持有山西省软科学项目“中西部省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差异化研究”。
目录
序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
二、国内政治缘何重要?
三、对外经济政策的国内政治研究文献综述
四、解释模型和行文安排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
一、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政策工具
三、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历史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念: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来源
一、政策观念的来源和变化
二、观念影响政策的途径
三、观念变革与政策创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联盟:对外经济政策的国内支持
一、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社会学视角:社会联盟理论
二、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联盟格局
三、90年代的国内社会联盟格局
四、21世纪初期的国内社会联盟格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制度:对外经济政策的框架
一、国内制度及其分层
二、制度变迁下的决策逻辑
三、微观制度变迁与对外经济决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国内政治与政策选择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和理论价值
三、后续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多边主义不仅仅具有政策工具的意义,而且构成政策目标本身。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指出:“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十六大报告继续声明:“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从国家领导人在党的政治报告中的措词表达可以看出,中国对多边制度的参与正在实现范围延伸和功能拓展。范嗣延伸是指参与由联合同向其他全球性国际组织拓展,由全球性国际组织向区域性国际组织延伸;功能拓展是指从综合性国际组织向专门性国际组织拓展;从权利和义务对等程度上看,中国对多边制度的参与注重责任和义务并重。中国选择多边主义,体现了主权国家对国际秩序和国际道义的永久追求,代表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对国际规范和国际法义务的遵守,进入新世纪,中国不仅主动参与全球的多边经济体系,而且成为亚洲地区多边主义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的地区经济战略和全球战略进一步整合,借助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中国可以积累全球经济治理的经验和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国际议程创设能力打下基础。
(三)回归社会
回归社会是指对外经济政策中的“经济主义”倾向减弱,“社会福利”倾向增强,集中表现为:开放战略服务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国内各产业部门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借助多边主义和地区主义实现综合利益。
首先,开放战略服务于国内经济转型。对外经济政策再次和国内经济社会改革接轨,主要表现为对进出口战略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通过政策调整,推行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的对外贸易政策,坚持“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原则,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观念、利益和制度:国内政治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名人推荐
该书聚焦“当代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一重大议题,切实遵循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分析相链接这一有效研究路径,依据丰富、可靠而又鲜活的资料,运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选择观念、社会联盟和国内制度三个变量,逐一分析了它们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政策选择的不同影响,得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重要结论。……深切地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激发国内国际关系学界更多的同仁更为关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问题”的研究,努力用学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并且勇于提出新的分析框架,建构新的研究范式,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中国学派”建设这一宏大学术工程不断增添富有建设性的内容。
——王存刚,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
作者简介
柳彦,1977年8月生,山西和顺人。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与中国外交。代表性学术论文有《东欧共产主义后继党的政治转型》、《中国国际经济合作观的历史变迁》、《平衡部门利益和国家利益: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决策制度》等,主持有山西省软科学项目“中西部省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差异化研究”。
目录
序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
二、国内政治缘何重要?
三、对外经济政策的国内政治研究文献综述
四、解释模型和行文安排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
一、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战略目标
二、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政策工具
三、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历史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观念: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来源
一、政策观念的来源和变化
二、观念影响政策的途径
三、观念变革与政策创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联盟:对外经济政策的国内支持
一、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社会学视角:社会联盟理论
二、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联盟格局
三、90年代的国内社会联盟格局
四、21世纪初期的国内社会联盟格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制度:对外经济政策的框架
一、国内制度及其分层
二、制度变迁下的决策逻辑
三、微观制度变迁与对外经济决策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国内政治与政策选择
一、基本结论
二、创新和理论价值
三、后续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多边主义不仅仅具有政策工具的意义,而且构成政策目标本身。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指出:“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十六大报告继续声明:“我们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支持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从国家领导人在党的政治报告中的措词表达可以看出,中国对多边制度的参与正在实现范围延伸和功能拓展。范嗣延伸是指参与由联合同向其他全球性国际组织拓展,由全球性国际组织向区域性国际组织延伸;功能拓展是指从综合性国际组织向专门性国际组织拓展;从权利和义务对等程度上看,中国对多边制度的参与注重责任和义务并重。中国选择多边主义,体现了主权国家对国际秩序和国际道义的永久追求,代表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对国际规范和国际法义务的遵守,进入新世纪,中国不仅主动参与全球的多边经济体系,而且成为亚洲地区多边主义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的地区经济战略和全球战略进一步整合,借助区域经济合作的平台,中国可以积累全球经济治理的经验和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国际议程创设能力打下基础。
(三)回归社会
回归社会是指对外经济政策中的“经济主义”倾向减弱,“社会福利”倾向增强,集中表现为:开放战略服务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国内各产业部门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借助多边主义和地区主义实现综合利益。
首先,开放战略服务于国内经济转型。对外经济政策再次和国内经济社会改革接轨,主要表现为对进出口战略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通过政策调整,推行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的对外贸易政策,坚持“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原则,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
ISBN | 9787511732439 |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作者 | 柳彦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