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道德论 9787210087519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公共道德论》是《当代中国政治伦理丛书》之一。在有关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讨论中,公共道德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焦点。《公共道德论》在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对如何看待当代中国公共生活领域存在的道德问题,解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探寻公共道德建设的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作者简介

王伟,1982年出生,吉林四平人,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各1项,主持省级项目6项;在《道德与文明》、《伦理学研究》、《齐鲁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9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成果获教育部德育创新成果三等奖等省级以上奖励3项。

目录

第一章公共道德概说
一、公共道德的界定
二、公共道德的特征
三、公共道德的类型
四、公共道德的主要内容
五、公共道德的功能
第二章公共道德的价值分析
一、公共道德的经济价值
二、公共道德的政治价值
三、公共道德的文化价值
四、公共道德的社会价值
五、公共道德的生态价值
六、公共道德的个体价值
第三章公共道德建设的理论探源与实践借鉴
一、中国历史上有关公共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二、西方有关公共道德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当代中国公共道德现状审视
一、当代中国公共道德存在的问题
三、当代中国公共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五章当代中国公共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集体主义原则
二、尊重原则
三、宽容原则
四、诚信原则
第六章当代中国公共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公共道德建设的现实可能性
二、公共道德建设的两个维度
三、公共道德建设的具体策略
第七章公共道德热点聚焦
一、“中国式过马路”的道德之殇
二、“路怒症”的道德审视
三、“小悦悦事件”的道德拷问——兼评道德冷漠现象
四、“感动中国”的道德价值
五、法治社会中的公共道德治理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社会责任感是个人对其存在社会所负责任的理性表达。孟子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都可以落实到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上,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可以彰显出个人的精神境界。社会责任感是个体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责任感是一切高尚的思想与行为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黏合剂。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社会成员间需要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社会要稳定和发展,需要社会成员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如果在公共生活中,人人自保,每个人都不愿意履行其社会责任,社会就会处于分离分散的状态,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和动荡。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泯灭了,就相当于其丢弃了个人的部分良心,其动物性也就随之失去了约束,在利益得失面前就会唯利是图,变得自私自利。
ISBN9787210087519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伟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