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国梦与中国外交:历史、现实与未来》以“中国梦”为观角解读近现代。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丰富“中国梦”的理论内容、深化对“中国梦”理论内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近现代中国外交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及中国外交面向世界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张静主编,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出版有《现代化新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郭嵩焘思想文化研究》、《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晚清卷》等专著。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先后主持多项教育部重大项目、天津市重点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吴志成参撰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当代国际关系、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欧洲一体化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入选“万人计划”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 家 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出版论译著20余部,发表论译文100余篇。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外交部重大政策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外宣办、欧盟重大项目等30余项。获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学术奖励20多项。兼任中国欧洲政治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政治学会副会长。纪亚光参撰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共对外关系史。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天津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5部,发表论文50余篇,所撰《战后中国政党与政治研究》获天津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共全面内战的缘起》获亚洲研究中心第六届优秀著作奖。刘晓琴参撰作者,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留学史,目前主要从事清末民初归国留学生的职业选择研究。主要著述和论文有《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严复与晚清留学生归国考试研究》等。
目录
第一部分屈辱与觉醒:近代中国外交的起步
第一章天朝上国与万方来朝
一、中华帝国的世界中心意识
二、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与天朝体制的动摇
第二章“天朝梦”的破灭与屈辱外交
一、鸦片战争与“天朝梦”的破灭
二、不平等条约:条约体系的形成
第三章走向世界的外交努力与“自强梦”
一、从开眼看世界到懵懂二十年
二、自强求富的洋务思想与外交实践
三、清末新政时期的外交变革
四、从“守约”到“修约”的晚清外交观念与实践
五、“振兴中华”梦想与外交“自强梦”
第二部分平等与自主:民国时期的主权抗争与大国梦想
第一章北洋时期的融入与抗争
一、民国初年走向世界的努力
二、巴黎和会的失败与国民外交的发展
三、修约与废约:南北外交维权的竞争与合流
第二章南京政府的“图国际之平等和平”
一、“国际之平等和平”之梦与改订新约
二、现代化之梦与外交走向
三、抗战建国之梦与不平等条约的废除
四、大国地位的确立与战后亲美外交失败
五、自由、独立梦与“群众运动的国民外交”
第三章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解放”梦想
一、早期的解放、反帝追求与加入共产国际
二、反法西斯的统战梦与扩大对美、苏、英等大国的交往
三、解放全中国与对苏美交往的独立自主
第三部分平等与共处:社会主义强国梦的外交战略选择
第一章新中国外交格局的开辟
一、冷战格局下新中国外交方针的确立
二、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三、民间外交的广泛运用
四、新中国外部环境的改善
第二章美苏争霸与中国的外交策略
一、中苏同盟关系的演变
二、寻求建立反美反帝统一战线
三、“两个中间地带”理论的提出
第三章“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一、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二、小球转动大球的外交突破
三、“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提出与影响
第四部分和平与发展:新时期和平发展道路的外交选择
第一章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
一、时代潮流的推动
二、改革开放的需要
三、“韬光养晦”外交方针的确立
第二章抓住发展的外部机遇
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二、趋向缓和的国际形势
三、服务于经济建设外交原则的确立
第三章站在历史新起点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崛起与外交机遇
二、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
三、民族复兴命题的提出
第五部分现实与未来:中国梦与中国外交的作为
第一章和谐世界:中国梦的世界维度
一、中国梦的追寻与中国外交历程紧密相连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三、和谐世界理念对中国外交的内在要求
四、实现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的统筹契合
第二章总体和稳:中国圆梦的国际有利条件
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
四、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
五、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和平指向
第三章局部动荡:实现中国梦的外部制约
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思维
三、全球问题的有效治理不足
四、美国战略再平衡与遏制中国
五、并不安宁的周边安全环境
第四章梦想成真:中国外交的大作为
一、履行向世界解读与推介中国梦的使命
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营造和平稳定外部环境
三、发展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四、构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五、巩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多次发表宣言、作出决议,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出中国。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北平、上海、南京、天津、汉口、青岛、太原、长沙、重庆、 芜湖、桂林、汕头等许多大中城市相继举行各界抗日救国大会,游行请愿。参加阶层之广,规模之大,为几年来所未见。
在中国的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爆发高潮之际,日本为转移国际上对中国东北问题的关注,迫使国民党当局承认其占领东北的既成事实,又很快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企图把上海变成它侵略中国内地的新基地。1932年1月28日,日本发动对上海 闸北区的进攻(即“一·二八”事变),蔡廷锴、蒋光鼐率领十九路军英勇抵抗,上海各界纷纷协助作战。中共通过上海党组织发动群众以支援前线,全国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侨迅速义务募捐援战。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成立的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在这一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蒋介石、汪精卫联合掌权的国民党政府,对“一·二八”事变提出所谓的“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中日双方于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让日本获得了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许多地方驻扎军队的权利。这个屈辱的停战协定一经传出,立刻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也即刻通电反对这一协定。
《中国梦与中国外交:历史、现实与未来》以“中国梦”为观角解读近现代。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丰富“中国梦”的理论内容、深化对“中国梦”理论内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近现代中国外交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及中国外交面向世界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张静主编,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院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出版有《现代化新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革命与建设史论》、《郭嵩焘思想文化研究》、《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晚清卷》等专著。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先后主持多项教育部重大项目、天津市重点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吴志成参撰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当代国际关系、全球化与全球治理、欧洲一体化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入选“万人计划”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 家 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出版论译著20余部,发表论译文100余篇。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外交部重大政策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外宣办、欧盟重大项目等30余项。获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学术奖励20多项。兼任中国欧洲政治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政治学会副会长。纪亚光参撰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院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共对外关系史。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天津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5部,发表论文50余篇,所撰《战后中国政党与政治研究》获天津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共全面内战的缘起》获亚洲研究中心第六届优秀著作奖。刘晓琴参撰作者,博士,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留学史,目前主要从事清末民初归国留学生的职业选择研究。主要著述和论文有《中国留学通史?新中国卷》、《严复与晚清留学生归国考试研究》等。
目录
第一部分屈辱与觉醒:近代中国外交的起步
第一章天朝上国与万方来朝
一、中华帝国的世界中心意识
二、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与天朝体制的动摇
第二章“天朝梦”的破灭与屈辱外交
一、鸦片战争与“天朝梦”的破灭
二、不平等条约:条约体系的形成
第三章走向世界的外交努力与“自强梦”
一、从开眼看世界到懵懂二十年
二、自强求富的洋务思想与外交实践
三、清末新政时期的外交变革
四、从“守约”到“修约”的晚清外交观念与实践
五、“振兴中华”梦想与外交“自强梦”
第二部分平等与自主:民国时期的主权抗争与大国梦想
第一章北洋时期的融入与抗争
一、民国初年走向世界的努力
二、巴黎和会的失败与国民外交的发展
三、修约与废约:南北外交维权的竞争与合流
第二章南京政府的“图国际之平等和平”
一、“国际之平等和平”之梦与改订新约
二、现代化之梦与外交走向
三、抗战建国之梦与不平等条约的废除
四、大国地位的确立与战后亲美外交失败
五、自由、独立梦与“群众运动的国民外交”
第三章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解放”梦想
一、早期的解放、反帝追求与加入共产国际
二、反法西斯的统战梦与扩大对美、苏、英等大国的交往
三、解放全中国与对苏美交往的独立自主
第三部分平等与共处:社会主义强国梦的外交战略选择
第一章新中国外交格局的开辟
一、冷战格局下新中国外交方针的确立
二、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三、民间外交的广泛运用
四、新中国外部环境的改善
第二章美苏争霸与中国的外交策略
一、中苏同盟关系的演变
二、寻求建立反美反帝统一战线
三、“两个中间地带”理论的提出
第三章“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一、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二、小球转动大球的外交突破
三、“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的提出与影响
第四部分和平与发展:新时期和平发展道路的外交选择
第一章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
一、时代潮流的推动
二、改革开放的需要
三、“韬光养晦”外交方针的确立
第二章抓住发展的外部机遇
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二、趋向缓和的国际形势
三、服务于经济建设外交原则的确立
第三章站在历史新起点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崛起与外交机遇
二、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
三、民族复兴命题的提出
第五部分现实与未来:中国梦与中国外交的作为
第一章和谐世界:中国梦的世界维度
一、中国梦的追寻与中国外交历程紧密相连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三、和谐世界理念对中国外交的内在要求
四、实现中国梦与和谐世界的统筹契合
第二章总体和稳:中国圆梦的国际有利条件
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二、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
四、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
五、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和平指向
第三章局部动荡:实现中国梦的外部制约
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思维
三、全球问题的有效治理不足
四、美国战略再平衡与遏制中国
五、并不安宁的周边安全环境
第四章梦想成真:中国外交的大作为
一、履行向世界解读与推介中国梦的使命
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营造和平稳定外部环境
三、发展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四、构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五、巩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多次发表宣言、作出决议,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出中国。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北平、上海、南京、天津、汉口、青岛、太原、长沙、重庆、 芜湖、桂林、汕头等许多大中城市相继举行各界抗日救国大会,游行请愿。参加阶层之广,规模之大,为几年来所未见。
在中国的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爆发高潮之际,日本为转移国际上对中国东北问题的关注,迫使国民党当局承认其占领东北的既成事实,又很快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企图把上海变成它侵略中国内地的新基地。1932年1月28日,日本发动对上海 闸北区的进攻(即“一·二八”事变),蔡廷锴、蒋光鼐率领十九路军英勇抵抗,上海各界纷纷协助作战。中共通过上海党组织发动群众以支援前线,全国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侨迅速义务募捐援战。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成立的上海民众反日救国联合会在这一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蒋介石、汪精卫联合掌权的国民党政府,对“一·二八”事变提出所谓的“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针,中日双方于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让日本获得了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许多地方驻扎军队的权利。这个屈辱的停战协定一经传出,立刻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也即刻通电反对这一协定。
ISBN | 9787501251513 |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作者 | 张静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