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处理关键细节与实践 978703050737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复杂山地地震资料处理关键细节与实践》适用于地震勘探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地球物理勘探研究生与博士生,尤其对于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工程实践和技术研究的人员具有指导作用。

目录

1 资料处理目标
2 确保空间关系检查
2.1 共检波点检查
2.2 初至切除检查
3 静校正
3.1 野外静校正
3.1.1 高程静校正
3.1.2 控制点数据线性内插法
3.1.3 延迟时法
3.1.4 数据库法
3.2 折射波静校正
3.2.1 FARR静校正
3.2.2 相对折射静校正
3.2.3 时间项延迟时消去法
3.2.4 模型约束初至折射静校正方法
3.2.5 扩展的广义互换法
3.2.6 三维折射波静校正技术
3.3 层析反演静校正
3.3.1 基本原理
3.3.2 应用实例
3.4 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
3.5 剩余静校正
3.5.1 自动剩余静校正
3.5.2 自动剩余静校正(模拟退火)
3.5.3 分频剩余静校正
3.5.4 共地面点多域迭代剩余静校正法
4 去噪技术
4.1 噪声的分类
4.1.1 随机噪声
4.1.2 规则噪声
4.2 压制随机噪声
4.2.1 利用多项式拟合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
4.2.2 f—x域中随机噪声衰减
4.2.3 f—x域EMD滤波法去随机噪声
4.2.4 异常振幅噪声的分频压制
4.2.5 f—x域最小平方线性噪声
4.2.6 强能量干扰的分频压制
4.3 压制规则噪声
4.3.1 时间域单频干扰波的压制
4.3.2 自适应面波压制
4.3.3 叠前线性噪声压制
4.4 多次反射波衰减技术
4.4.1 去多次波的方法
4.4.2 聚束滤波方法
4.4.3 基于波动方程压制多次波的方法
5 吸收衰减补偿
5.1 常规吸收衰减补偿
5.2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5.3 时频域吸收衰减补偿
5.4 基于微测井的衰减补偿
5.5 基于微VSP的衰减补偿
6 反褶积技术
6.1 脉冲反褶积与预测反褶积
6.2 同态反褶积与最小熵反褶积
6.3 混合相位反褶积
6.4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及零相位化
6.5 两步法反褶积
6.5.1 地震记录最小相位化
6.5.2 功率谱多道估算
6.5.3 子波估算
6.5.4 反子波求取
6.6 反Q滤波
6.7 谱白化
6.8 其他反褶积方法简介
7 速度分析
7.1 速度谱
7.2 常速扫描
7.3 变速扫描
7.4 速度计算方法
7.5 速度场建立
7.5.1 速度场数据库建立
7.5.2 速度场数据库的构成
7.5.3 结论
8 各向异性的处理
8.1 各向异性的起因
8.2 各向异性的应用
8.2.1 层状介质的符向异性体
8.2.2 裂缝引起的各向异性体
9 三维地震资料处理
9.1 三维网格定义
9.1.1 为什么要定义网格
9.1.2 网格定义方法
9.1.3 网格交互定义法
9.1.4 网格的应用
9.2 宽线地震勘探技术
9.3 三维连片处理技术
9.3.1 子波处理
9.3.2 面元均一化处理
9.3.3 静校正方法
9.3.4 歧口三维连片实例
9.3.5 地震资料处理符步质量监控
9.4 高精度三维地震成功实例
9.4.1 吉林扶余油田
9.4.2 大庆油田
9.4.3 塔中地区
9.4.4 中原油田尔濮凹陷马厂实例
9.4.5 泌阳凹陷陡坡带实例
10 四维时移地震研究
10.1 非重复性采集时移地震勘探实例
10.23.5D地宸勘探实例
11 叠加
11.1 真地表动校叠加技术
11.1.1 真地表下的动校正公式
11.1.2 建立浮动基准面(与常规相同)
11.1.3 真地表方案特点
11.1.4 无拉仲动校正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
11.2 DMO叠加技术
11.2.1 DMO的定义
11.2.2 DMO的发展回顾
11.2.3 DMO原理
11.2.4 DMO应用
11.2.5 DMO的复杂性
11.2.6 结论
11.3 二维共反射面叠加技术
11.3.1 概述
11.3.2 方法原理
11.3.3 实际数据处理效果
11.3.4 通过倾角扫描优化CRS叠加
12 偏移
12.1 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
12.2 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
12.2.1 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技术
12.2.2 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
12.2.3 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13 多波勘探技术
13.1 三维多分量各向异性处理的基本流程
13.2 多分量处理关键技术
13.3 三维C波速度建模
13.4 三维C波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
13.5 多波勘探实例
14 井间地震技术
14.1 井间地震资料处理
14.2 层析成像技术
14.3 井间地震勘探实例
14.4 激发井、接收井互换的井中地震观测法
15 地震信号处理技术
15.1 基于时频重排的地震信号Wigner—Ville分布时频分析
15.2 小波包变换
15.2.1 小波包变换与小波变换
15.2.2 关于“基函数”
15.2.3 时频分辨能力
15.2.4 小波包分解树的节点与对应频段关系
15.2.5 应用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4 去噪技术
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是地震数据处理的重要步骤,也是高分辨率与高保真度处理的重要环节。本章将介绍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压制噪声的新方法。
4.1 噪声的分类
根据噪声的规律性分为规则噪声与非规则(随机)噪声两大类。
4.1.1 随机噪声
随机噪声频带较宽、传播方向不固定。其来源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南风吹草动、人为等因素引起的地面微动:第二类是由仪器引起的噪声;第三类是激发地震波时所产生的不规则噪声,包括介质的非均匀性引起的弹性地震波的散射以及来自各方向上相位无规律变化引起的干扰波等。在水塘、沙漠、砾石和黄土覆盖等特殊地表条件下,这三类噪声比较严重。根据噪声的随机性,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频带宽、能量分布均匀的背景噪声;另外一类是频带宽、能量分布不均匀的异常振幅干扰。
在地震记录中随机噪声表现为杂乱无章的振动,其频谱很宽,无一定视速度,很难利用其与有效波在频谱或传播方向上的差异来对其进行压制。
4.1.2 规则噪声
这是—种有—定主频和视速度的噪声,主要包括五类。
1.面波
通常面波的频率在20Hz以下,视速度一般为100~2000m/s,常见的速度范围为500~1000m/s(视速度的高低与近地表结构有关)。面波的时距曲线是直线,在小排列(100~150m)的波形记录中,面波同相轴是直线型的。随着地震波传播距离的增大,面波振动的时间变长,在地震记录上形成“扫帚状”,即发生散射现象。地震波激发岩性、激发深度以及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影响面波的能量。在低速带较大的地区,地震波能量受到地层介质吸收影响,有效波能量逐渐降低,而面波能量相对较强:在疏松的低速岩层中激发地震波或所用药量过大时,地震波激发频率相对增强,炮井浅时面波较强。
ISBN978703050737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罗仁泽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