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胎儿期记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徐山,1955年12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文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文学博士。1987年起苏州大学文学院执教,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11月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讲学,2001年4月日本帝塚山学院大学客座教授。著有《雷神崇拜——中国文化源头探索》《汉语言的起源》《徐山训诂文字论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古文字考丛》《为了不惑——徐山短诗1000首》《周易结构与词义分析》《文字训诂稿存》《探义寻根——徐山文字训诂萃编》等多种,发表论文180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大恐龙生蛋
第二章胎儿期记忆的性质
第三章胎儿期记忆精神原型的再现形式
一逐出伊甸园
二涅槃
三面对死亡
四濒死体验
五所谓的“前生”
六屈原现象
七桃花源
八流行歌曲的歌词
九曼达拉
十女儿S的其他的梦的分析
十一《释梦》中一些梦的再分析
十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十三胎儿期记忆的引发实验
第四章道家和儒家经典文本的分析
一《老子》
二《论语》
三《庄子》
四《孟子》
第五章抵抗恐惧
一恐惧的三重来源
二双亲的责任
三自由的人
结语
附录一女儿S画的示意图和梦的回答录
一女儿S叙述“管子”故事的示意图
二女儿S叙述“恐惧的大怪物”梦的示意图
三我和女儿S有关梦的回答录以及S有关梦的话题的自由谈
附录二胎儿期记忆与释梦的进一步研究
胎儿期记忆与穆迪《死亡记忆》濒死体验
释“魂”、“魄”:中国古代濒死体验的字形记录
胎儿期记忆与《荣格自传》中的梦及幻象
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前后的梦的分析
徐山著作目录
文摘
版权页:
在上一章里,从女儿S的“大恐龙生蛋”的故事和作者自我催眠的体验中,确认了个人的精神起点始于双亲精卵结合后自我生命产生的那一瞬间。在母体中,个体的生命形态迅速地走过形成我们人种的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而个体的精神也随之不断成长。胎儿对母体内生长过程的感受已经全部印刻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并形成永远抹不去的人生记忆底层。它塑造了人的精神原坯。
由于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由母亲十月怀胎而来,所以胎儿期记忆构成了古今中外诸人的心理底层结构的一致性,同时也构成了历史中特征重复的最重要的基石。也正是如此,当我们在解读人的心灵和人类文化历史时,许多令人困惑之处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上一章的观察体验的材料中,结合人类文化的历史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有关胎儿期记忆的一些主要性质:
1.个体生命产生的瞬间,其强烈的撞击过程所留下的心理感受是“杀”义,发生过程是父亲对母亲的“杀”义,结果是自我生命融进了“杀”的氛围,自己也被“杀”。由杀而死所造成的死亡恐惧心理是生命形体诞生的副产品。以个体生命的心理而言,生就是死亡,即所谓生中有死,生命之初就是对死亡的第一次体验。从观旁者的角度而言,个体生命形体上的开始和死亡心理的感受混一不分,因而人的存在一开始就是死亡对个体生命的挑战以及个体生命对死亡的抗争。
由于父亲是“杀”事件的肇事者,而被杀者是母亲以及自己,婴儿降生后对双亲的心理基础是不同的。婴儿无论是男是女,对母亲总是怀着本能的依恋。而对父亲的态度就会不一样:如果婴儿是男的,则父子关系有可能由于后来的某些诱发因素而紧张起来直至剧烈冲突;但如果婴儿是女的,则父女关系有可能因异性关系而得到改善。不难看出,在父、母、子、女四者的两两关系中,父亲的角色扮演为家庭和谐的焦点。作为父亲,有责任去承担化解诸如父子间隐含的紧张关系的义务。
2.个体生命形成后,个体生命从其诞生地输卵管向子宫移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运动方向本来是属于母亲卵子的,和父亲精子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换言之,自我生命的运动方向是和双亲结合体中原母方的运动方向一致,而原父方的运动方向则被迫改变了。此外,在撞击事件发生后到确定向子宫方向移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个体生命处于僵滞茫然的状态之中。
《胎儿期记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徐山,1955年12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文学硕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文学博士。1987年起苏州大学文学院执教,现为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11月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讲学,2001年4月日本帝塚山学院大学客座教授。著有《雷神崇拜——中国文化源头探索》《汉语言的起源》《徐山训诂文字论集》《人的精神文化原型的发现》《古文字考丛》《为了不惑——徐山短诗1000首》《周易结构与词义分析》《文字训诂稿存》《探义寻根——徐山文字训诂萃编》等多种,发表论文180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大恐龙生蛋
第二章胎儿期记忆的性质
第三章胎儿期记忆精神原型的再现形式
一逐出伊甸园
二涅槃
三面对死亡
四濒死体验
五所谓的“前生”
六屈原现象
七桃花源
八流行歌曲的歌词
九曼达拉
十女儿S的其他的梦的分析
十一《释梦》中一些梦的再分析
十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
十三胎儿期记忆的引发实验
第四章道家和儒家经典文本的分析
一《老子》
二《论语》
三《庄子》
四《孟子》
第五章抵抗恐惧
一恐惧的三重来源
二双亲的责任
三自由的人
结语
附录一女儿S画的示意图和梦的回答录
一女儿S叙述“管子”故事的示意图
二女儿S叙述“恐惧的大怪物”梦的示意图
三我和女儿S有关梦的回答录以及S有关梦的话题的自由谈
附录二胎儿期记忆与释梦的进一步研究
胎儿期记忆与穆迪《死亡记忆》濒死体验
释“魂”、“魄”:中国古代濒死体验的字形记录
胎儿期记忆与《荣格自传》中的梦及幻象
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前后的梦的分析
徐山著作目录
文摘
版权页:
在上一章里,从女儿S的“大恐龙生蛋”的故事和作者自我催眠的体验中,确认了个人的精神起点始于双亲精卵结合后自我生命产生的那一瞬间。在母体中,个体的生命形态迅速地走过形成我们人种的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而个体的精神也随之不断成长。胎儿对母体内生长过程的感受已经全部印刻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并形成永远抹不去的人生记忆底层。它塑造了人的精神原坯。
由于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由母亲十月怀胎而来,所以胎儿期记忆构成了古今中外诸人的心理底层结构的一致性,同时也构成了历史中特征重复的最重要的基石。也正是如此,当我们在解读人的心灵和人类文化历史时,许多令人困惑之处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上一章的观察体验的材料中,结合人类文化的历史现象,我们可以得出有关胎儿期记忆的一些主要性质:
1.个体生命产生的瞬间,其强烈的撞击过程所留下的心理感受是“杀”义,发生过程是父亲对母亲的“杀”义,结果是自我生命融进了“杀”的氛围,自己也被“杀”。由杀而死所造成的死亡恐惧心理是生命形体诞生的副产品。以个体生命的心理而言,生就是死亡,即所谓生中有死,生命之初就是对死亡的第一次体验。从观旁者的角度而言,个体生命形体上的开始和死亡心理的感受混一不分,因而人的存在一开始就是死亡对个体生命的挑战以及个体生命对死亡的抗争。
由于父亲是“杀”事件的肇事者,而被杀者是母亲以及自己,婴儿降生后对双亲的心理基础是不同的。婴儿无论是男是女,对母亲总是怀着本能的依恋。而对父亲的态度就会不一样:如果婴儿是男的,则父子关系有可能由于后来的某些诱发因素而紧张起来直至剧烈冲突;但如果婴儿是女的,则父女关系有可能因异性关系而得到改善。不难看出,在父、母、子、女四者的两两关系中,父亲的角色扮演为家庭和谐的焦点。作为父亲,有责任去承担化解诸如父子间隐含的紧张关系的义务。
2.个体生命形成后,个体生命从其诞生地输卵管向子宫移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运动方向本来是属于母亲卵子的,和父亲精子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换言之,自我生命的运动方向是和双亲结合体中原母方的运动方向一致,而原父方的运动方向则被迫改变了。此外,在撞击事件发生后到确定向子宫方向移动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个体生命处于僵滞茫然的状态之中。
ISBN | 9787504497307,7504497304 |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作者 | 徐山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