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生物科学系列:遗传学综合实验(第二版) 978703027754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生物科学系列:遗传学综合实验(第二版)》参考多部国内外相关教材,适用于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相关专业实验教学使用。

目录

第一版序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植物细胞遗传学系列实验
实验一植物细胞周期观察
实验二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三植物减数分裂过程观察
实验四植物多倍体细胞的诱发实验及多倍体细胞观察
实验五植物微核检测实验
实验六植物细胞分裂的同步化诱导
第二章动物与人类细胞遗传学系列实验
实验七蝗虫减数分裂过程观察
实验八蟾蜍骨髓细胞染色体观察
实验九姊妹染色单体色差分析
实验十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
实验十一人体细胞巴氏小体观察
实验十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与染色体标本制备
实验十三人体细胞染色体显带技术分析
第三章果蝇遗传学系列实验
实验十四果蝇的野外采集、培养和生活史观察实验
实验十五果蝇杂交实验
实验十六果蝇唾腺染色体的观察实验
第四章微生物遗传学系列实验
实验十七大肠杆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实验十八大肠杆菌基因的功能等位性测验——互补测验
实验十九大肠杆菌杂交分析试验
实验二十大肠杆菌Pl噬菌体普遍性转导及基因定位
实验二十一大肠杆菌λ噬菌体局限性转导分析
实验二十二啤酒酵母菌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实验二十三啤酒酵母杂交实验
实验二十四基于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的化学诱变物检测实验——Ames试验
实验二十五啤酒酵母的转化实验以及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带GFP标
签的蛋白(Oswl—GFP)在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定位
实验二十六鼠伤寒沙门氏菌Mini—Tn10插入突变体库的建立
实验二十七粗糙链孢霉的杂交
第五章数量与群体遗传学系列实验
实验二十八小麦数量性状统计和遗传率的估算
实验二十九果蝇数量性状遗传率的估算
实验三十农作物杂种优势的测定
实验三十一群体遗传平衡分析和基因频率的估算
第六章分子遗传学系列实验
实验三十二人类基因组DNA的提取
实验三十三PCR扩增目的基因
实验三十四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目的基因片段的回收
实验三十五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酶切及结果分析
实验三十六植物DNA的提取及纯化
实验三十七Trizol法提取总RNA
实验三十八RNA反转录扩增cDNA(RT—PCR)
实验三十九重组质粒的构建、转化和蓝白筛选
实验四十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实验
实验四十一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蛋白质分析
实验四十二小麦同工酶的等电聚焦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一、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二、常用缓冲液的配制
三、部分特种缓冲液的配制
四、部分常用试剂的配制
五、实验相关统计表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一、实验目的
掌握果蝇的杂交技术,验证遗传的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规律,加深对遗传规律的认识与了解。
二、实验原理
果蝇是遗传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模式生物,应用不同品系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可以对三大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规律进行验证,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确定决定性状的基因的显隐性关系。
在生物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控制某一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会彼此分离,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理论上配子的分离比是1:1,子二代基因型的分离比是1:2:1,若显性完全,子二代表型的分离比是3:1。这就是分离定律。
当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时,如果这些性状是由分别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则表现为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出现(3:1)n的性状分离比。两对不相互连锁的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在杂种第二代就呈现9:3:3:1的比例。
而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随染色体一起传递的,则这些基因是连锁的,在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会发生一定频率的交换,因此其连锁关系发生改变,导致子代中出现一定数量的重组型。重组型出现的多少反映出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的高低。基因在染色体上是呈直线排列的,基因间距离越远,其间发生交换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交换频率越高。反之则小,交换频率就低。也就是说基因间距离与交换频率有一定对应关系。基因图距就是通过重组值的测定而得到的。如果基因座位相距很近,重组率与交换率的值相等,可以直接根据重组率的大小作为有关基因间的相对距离,把基因顺序地排列在染色体上,绘制出基因连锁图。如果基因间相距较远,两个基因间往往发生两次以上的交换,这时如简单地把重组率看作交换率,那么交换率就会被低估,图距就会偏小。这时需要利用实验数据进行校正,以便正确估计图距。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确定除进行两个基因间的测交外,更常用的是三点测交法,即同时研究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ISBN978703027754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李雅轩
尺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