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西南山区复杂岩土工程研究与实践:瀑布沟水电站汉源新县城移民迁建工程》编辑推荐:汉源新县城建成运行6年来,整体安全稳定,是西南山区复杂移民集中安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成功的典范。《西南山区复杂岩土工程研究与实践:瀑布沟水电站汉源新县城移民迁建工程》可供从事水电水利行业和其他行业岩土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及有关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李文纲(1944年7月—),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师(投资),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先后担任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国家能源水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力学协会委员,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中国组成员,国务院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先后主持了鲁布革、天生桥一级、锦屏一级、紫坪铺、官地、溪洛渡、大岗山、两河口、双江口、长河坝、猴子岩等众多巨型、大中型重点水电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解决了诸如水电工程区域与坝区构造稳定、岩溶渗漏、超高拱坝坝基岩体稳定、深厚覆盖层坝基稳定、高地应力条件下高陡边坡与大跨度地下洞室围岩稳定、高水头围岩稳定、高坝天然建筑材料筑坝适应性研究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技术难题;参与了国内外巨型、大型水电工程的技术咨询、审查、评估、安全鉴定及验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数十个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的编制;获国家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4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1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序
前言
第1篇概论
1瀑布沟水电站枢纽工程与移民工程概况
1.1水电枢纽工程概况
1.1.1地理位置及工程规模
1.1.2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1.1.3勘测设计过程
1.1.4工程建设情况
1.2水库移民工程概况
1.2.1水库淹没及移民搬迁规模
1.2.2水库移民安置实施规划
1.2.3专项基础设施实施规划
2汉源新县城选址与建设
2.1概述
2.2县城新址选择
2.2.1新址初选
2.2.2新址比较与选定
2.3新县城规划勘察设计
2.3.1总体规划勘察设计
2.3.2详细规划勘察设计
2.4施工详图设计
3汉源新县城勘察设计主要内容和特点
3.1岩土工程勘察
3.1.1场平工程
3.1.2工业与民用建筑
3.2岩土工程设计
3.2.1地质灾害治理设计
3.2.2挡墙工程设计
3.3岩土工程监测
第2篇岩土工程勘察
4区域地质环境
4.1地貌形态特征
4.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4.3地震地质特征及地震动参数
4.3.1地震地质特征
4.3.2地震动参数
4.4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5新县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5.1地形地貌
5.2地层岩性
5.3地质构造
5.3.1次级褶皱
5.3.2小断层
5.3.3层间错动带与软弱夹层
5.3.4节理裂隙
5.4水文地质条件
5.4.1含水系统组成特征
5.4.2地下水基本类型及其赋存特征
5.4.3地下水水质类型及其腐蚀性评价
5.5不良地质现象
5.5.1岩体风化
5.5.2岩体卸荷
5.5.3崩塌
5.5.4滑坡
5.5.5岩溶
5.5.6采空区
5.5.7膨胀土
5.5.8“昔格达组”岩层
5.5.9冲沟泥石流
5.6场地稳定性与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5.6.1场地工程地质分区
5.6.2场地稳定性评价
5.6.3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6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
6.1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6.1.1研究思路及内容
6.1.2研究技术路线
6.2岩体结构及工程地质特性
6.2.1地层岩性及其组合特征
6.2.2岩体结构类型及特征’
6.2.3岩体物理力学特性
6.3软弱夹层类型及工程地质特性
6.3.1软弱夹层成因类型及特征
6.3.2软弱夹层物理力学特性
6.4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机理研究
6.4.1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因素分析
6.4.2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6.4.3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6.5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6.5.1计算方法选取
6.5.2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6.5.3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
6.6小结
7高切坡稳定性研究
7.1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7.1.1研究思路
7.1.2技术路线
7.2高切坡分类及特征
7.2.1高切坡分类
7.2.2高切坡特征
7.3高切坡变形破坏模式
7.3.1土质高切坡
7.3.2岩质高切坡
7.3.3岩土混合高切坡
7.4高切坡稳定性评价及工程处理建议
7.4.1稳定性定性分析评价
7.4.2稳定性定量分析评价
7.4.3稳定性综合评价
7.4.4处理措施建议
7.5实例分析
7.5.1西区M—2复合安置1号B地块土质高切坡
7.5.2扩大西区N—2内部道路西侧岩质高切坡
7.5.3西区9号次干道西侧岩土混合高切坡
7.5.4东区T4地块1号挡墙南段高切坡
7.6小结
8滑坡稳定性研究
8.1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8.1.1研究思路
8.1.2技术路线
8.2滑坡类型及特征
8.2.1滑坡分布与分类
8.2.2滑坡发育特征
8.3乱石岗滑坡及影响区
8.3.1概述
8.3.2滑坡基本特征
8.3.3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8.3.4滑坡及影响区稳定性评价
8.3.5滑坡及影响区变形岩体治理措施建议
8.4汉源二中体育场后侧滑坡
8.4.1概述
8.4.2滑坡基本特征
8.4.3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8.4.4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
8.5肖家沟滑坡
8.5.1概述
8.5.2滑坡基本特征
8.5.3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8.5.4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
8.6西区8号次干道滑坡群
8.6.1概述
8.6.2滑坡群基本特征
8.6.3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8.6.4典型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
8.7污水处理厂潜在不稳定斜坡
8.7.1概述
8.7.2潜在不稳定斜坡
8.7.3潜在不稳定斜坡变形机制
8.7.4潜在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
8.8小结
……
9采空区稳定性研究
10岩溶地基稳定性研究
11特殊土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第3篇岩土工程设计
第4篇岩士工程监测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西南山区复杂岩土工程研究与实践:瀑布沟水电站汉源新县城移民迁建工程》编辑推荐:汉源新县城建成运行6年来,整体安全稳定,是西南山区复杂移民集中安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成功的典范。《西南山区复杂岩土工程研究与实践:瀑布沟水电站汉源新县城移民迁建工程》可供从事水电水利行业和其他行业岩土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及有关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李文纲(1944年7月—),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专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咨询师(投资),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先后担任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国家能源水电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地质灾害防控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力学协会委员,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中国组成员,国务院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验收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客座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等职。先后主持了鲁布革、天生桥一级、锦屏一级、紫坪铺、官地、溪洛渡、大岗山、两河口、双江口、长河坝、猴子岩等众多巨型、大中型重点水电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解决了诸如水电工程区域与坝区构造稳定、岩溶渗漏、超高拱坝坝基岩体稳定、深厚覆盖层坝基稳定、高地应力条件下高陡边坡与大跨度地下洞室围岩稳定、高水头围岩稳定、高坝天然建筑材料筑坝适应性研究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技术难题;参与了国内外巨型、大型水电工程的技术咨询、审查、评估、安全鉴定及验收工作;主持和参与了数十个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的编制;获国家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奖4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10余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序
前言
第1篇概论
1瀑布沟水电站枢纽工程与移民工程概况
1.1水电枢纽工程概况
1.1.1地理位置及工程规模
1.1.2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1.1.3勘测设计过程
1.1.4工程建设情况
1.2水库移民工程概况
1.2.1水库淹没及移民搬迁规模
1.2.2水库移民安置实施规划
1.2.3专项基础设施实施规划
2汉源新县城选址与建设
2.1概述
2.2县城新址选择
2.2.1新址初选
2.2.2新址比较与选定
2.3新县城规划勘察设计
2.3.1总体规划勘察设计
2.3.2详细规划勘察设计
2.4施工详图设计
3汉源新县城勘察设计主要内容和特点
3.1岩土工程勘察
3.1.1场平工程
3.1.2工业与民用建筑
3.2岩土工程设计
3.2.1地质灾害治理设计
3.2.2挡墙工程设计
3.3岩土工程监测
第2篇岩土工程勘察
4区域地质环境
4.1地貌形态特征
4.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4.3地震地质特征及地震动参数
4.3.1地震地质特征
4.3.2地震动参数
4.4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5新县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5.1地形地貌
5.2地层岩性
5.3地质构造
5.3.1次级褶皱
5.3.2小断层
5.3.3层间错动带与软弱夹层
5.3.4节理裂隙
5.4水文地质条件
5.4.1含水系统组成特征
5.4.2地下水基本类型及其赋存特征
5.4.3地下水水质类型及其腐蚀性评价
5.5不良地质现象
5.5.1岩体风化
5.5.2岩体卸荷
5.5.3崩塌
5.5.4滑坡
5.5.5岩溶
5.5.6采空区
5.5.7膨胀土
5.5.8“昔格达组”岩层
5.5.9冲沟泥石流
5.6场地稳定性与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5.6.1场地工程地质分区
5.6.2场地稳定性评价
5.6.3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6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
6.1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6.1.1研究思路及内容
6.1.2研究技术路线
6.2岩体结构及工程地质特性
6.2.1地层岩性及其组合特征
6.2.2岩体结构类型及特征’
6.2.3岩体物理力学特性
6.3软弱夹层类型及工程地质特性
6.3.1软弱夹层成因类型及特征
6.3.2软弱夹层物理力学特性
6.4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机理研究
6.4.1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因素分析
6.4.2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6.4.3顺向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6.5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6.5.1计算方法选取
6.5.2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6.5.3顺向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
6.6小结
7高切坡稳定性研究
7.1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7.1.1研究思路
7.1.2技术路线
7.2高切坡分类及特征
7.2.1高切坡分类
7.2.2高切坡特征
7.3高切坡变形破坏模式
7.3.1土质高切坡
7.3.2岩质高切坡
7.3.3岩土混合高切坡
7.4高切坡稳定性评价及工程处理建议
7.4.1稳定性定性分析评价
7.4.2稳定性定量分析评价
7.4.3稳定性综合评价
7.4.4处理措施建议
7.5实例分析
7.5.1西区M—2复合安置1号B地块土质高切坡
7.5.2扩大西区N—2内部道路西侧岩质高切坡
7.5.3西区9号次干道西侧岩土混合高切坡
7.5.4东区T4地块1号挡墙南段高切坡
7.6小结
8滑坡稳定性研究
8.1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8.1.1研究思路
8.1.2技术路线
8.2滑坡类型及特征
8.2.1滑坡分布与分类
8.2.2滑坡发育特征
8.3乱石岗滑坡及影响区
8.3.1概述
8.3.2滑坡基本特征
8.3.3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8.3.4滑坡及影响区稳定性评价
8.3.5滑坡及影响区变形岩体治理措施建议
8.4汉源二中体育场后侧滑坡
8.4.1概述
8.4.2滑坡基本特征
8.4.3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8.4.4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
8.5肖家沟滑坡
8.5.1概述
8.5.2滑坡基本特征
8.5.3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8.5.4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
8.6西区8号次干道滑坡群
8.6.1概述
8.6.2滑坡群基本特征
8.6.3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8.6.4典型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
8.7污水处理厂潜在不稳定斜坡
8.7.1概述
8.7.2潜在不稳定斜坡
8.7.3潜在不稳定斜坡变形机制
8.7.4潜在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评价及治理建议
8.8小结
……
9采空区稳定性研究
10岩溶地基稳定性研究
11特殊土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第3篇岩土工程设计
第4篇岩士工程监测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ISBN | 9787517048213 |
---|---|
出版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作者 | 李文纲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