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美国广告批判研究》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广告市场,对于广告的反思和批判变得刻不容缓。美国的相炎研究对于中国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一直以来,广告批判研究作为广告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和研究范式,尽管得到了中国学者—定的关注,但在对世界范围内广告批判研究的翻译介绍和梳理中,中国学者已有的研究偏重于欧洲学者的广告批判研究。相形之下,对美国广告批判研究的译介和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和深入的把握。《美国广告批判研究》在美国具体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通过梳理美国广告批判研究的重要成果,在三个层面做出了探索:系统地梳理美国广告批判研究的路径与脉络;剖析美国广告批判研究发展的背景与逻辑;探索、再现更为全面的美国广告学术研究图景。
作者简介
余晓莉(1978—),安徽阜阳人,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讲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发展广告学与中国案例研究创新团队”成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费曼项目学者,主要从事美国广告研究以及新媒体广告研究。2010年获得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称号。主持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一般项目“美国广告研究100年”。代表作有:《广告营销功能观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转型》《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美国广告定性研究》《对中国微博用户关注品牌动机的探索性研究》《发展广告学研究述评》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我国对美国广告学研究成果导入的偏向
二、广告学的三种研究范式
三、国内的美国广告研究与广告批判研究
第二章 美国广告学术研究图景
一、源自19世纪末的实用主义哲学传统与美国广告研究的实证主义范式
二、还原美国广告学术研究图景:对美国广告批判研究脉络的挖掘
第三章 对消费文化的嘲讽:基于新教伦理对广告的朴素批判
一、19世纪末新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广告业的勃兴
二、以凡勃伦、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批判路径
第四章 广告阴谋论:二战后对侵犯和操纵公众的反思
一、万斯·帕卡德与《幕后说客》
二、对广告阴谋论的误读
第五章 多元化视角:后工业时代美国广告批判的重构
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与禁欲主义的终结
二、对广告传统批评的重新审视与多元化批判路径的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另一方面,帕卡德对于广告的反思和批判并没有停留在凡勃伦和加尔布雷斯的层面。帕卡德感到更为忧虑的是美国人内心深处很多秘而不宣的,甚至可能是尚未意识到的深层次动机正在被训练有素的广告人和心理学家挖掘出来,成为麦迪逊大道操纵美国消费者的利器。帕卡德明确地表述了他的担忧,他写道:“所有这些对潜意识的探究和操纵都有其建设性同时也令人感兴趣的一面,但是,公允地说,这些探究也具有严重的反人道主义倾向。对于人类通过长期的斗争使自己具有理性同时能够自我掌控的努力而言,这些探究代表了一种退步而不是进步。实际上,随着这些说服者力量的增长,一些新的东西正在逐渐进入美国人的生活形态当中……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说服者,我更多地谈到商人们的原因在于对于他们而言,这种对深层动机的研究关乎他们亿万金钱的得失,因而他们也率先对动机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努力。而其他的说客,包括宣传人员、基金募捐者、政客、人事专家等也都在迅速进入这一领域。而且,其他任何有推广需要的人都将跟进。”
彼得·沃森在《20世纪思想史》中指出:帕卡德相信动机研究技巧是反民主的,吸引的是那些非理性的,思想尚不成熟的人。这类技术运用于政治会使我们更接近于《1984》和《动物庄园》中的世界;而且帕卡德还追随利斯曼,认为“外在导向”类型的大众社会是危机四伏的;他认为广告不仅促成了消费社会,而且它还剥夺了人们的自主选择权。如果说,凡勃伦和加尔布雷斯对广告的拷问更多的是建立在美国社会文化中清教传统的影响之上,那么帕卡德则在反思广告是如何动摇了美国社会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个人主义。
《美国广告批判研究》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广告市场,对于广告的反思和批判变得刻不容缓。美国的相炎研究对于中国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一直以来,广告批判研究作为广告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和研究范式,尽管得到了中国学者—定的关注,但在对世界范围内广告批判研究的翻译介绍和梳理中,中国学者已有的研究偏重于欧洲学者的广告批判研究。相形之下,对美国广告批判研究的译介和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和深入的把握。《美国广告批判研究》在美国具体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通过梳理美国广告批判研究的重要成果,在三个层面做出了探索:系统地梳理美国广告批判研究的路径与脉络;剖析美国广告批判研究发展的背景与逻辑;探索、再现更为全面的美国广告学术研究图景。
作者简介
余晓莉(1978—),安徽阜阳人,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讲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发展广告学与中国案例研究创新团队”成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费曼项目学者,主要从事美国广告研究以及新媒体广告研究。2010年获得湖北省“青年教学能手”称号。主持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一般项目“美国广告研究100年”。代表作有:《广告营销功能观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转型》《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美国广告定性研究》《对中国微博用户关注品牌动机的探索性研究》《发展广告学研究述评》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我国对美国广告学研究成果导入的偏向
二、广告学的三种研究范式
三、国内的美国广告研究与广告批判研究
第二章 美国广告学术研究图景
一、源自19世纪末的实用主义哲学传统与美国广告研究的实证主义范式
二、还原美国广告学术研究图景:对美国广告批判研究脉络的挖掘
第三章 对消费文化的嘲讽:基于新教伦理对广告的朴素批判
一、19世纪末新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广告业的勃兴
二、以凡勃伦、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批判路径
第四章 广告阴谋论:二战后对侵犯和操纵公众的反思
一、万斯·帕卡德与《幕后说客》
二、对广告阴谋论的误读
第五章 多元化视角:后工业时代美国广告批判的重构
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与禁欲主义的终结
二、对广告传统批评的重新审视与多元化批判路径的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另一方面,帕卡德对于广告的反思和批判并没有停留在凡勃伦和加尔布雷斯的层面。帕卡德感到更为忧虑的是美国人内心深处很多秘而不宣的,甚至可能是尚未意识到的深层次动机正在被训练有素的广告人和心理学家挖掘出来,成为麦迪逊大道操纵美国消费者的利器。帕卡德明确地表述了他的担忧,他写道:“所有这些对潜意识的探究和操纵都有其建设性同时也令人感兴趣的一面,但是,公允地说,这些探究也具有严重的反人道主义倾向。对于人类通过长期的斗争使自己具有理性同时能够自我掌控的努力而言,这些探究代表了一种退步而不是进步。实际上,随着这些说服者力量的增长,一些新的东西正在逐渐进入美国人的生活形态当中……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说服者,我更多地谈到商人们的原因在于对于他们而言,这种对深层动机的研究关乎他们亿万金钱的得失,因而他们也率先对动机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努力。而其他的说客,包括宣传人员、基金募捐者、政客、人事专家等也都在迅速进入这一领域。而且,其他任何有推广需要的人都将跟进。”
彼得·沃森在《20世纪思想史》中指出:帕卡德相信动机研究技巧是反民主的,吸引的是那些非理性的,思想尚不成熟的人。这类技术运用于政治会使我们更接近于《1984》和《动物庄园》中的世界;而且帕卡德还追随利斯曼,认为“外在导向”类型的大众社会是危机四伏的;他认为广告不仅促成了消费社会,而且它还剥夺了人们的自主选择权。如果说,凡勃伦和加尔布雷斯对广告的拷问更多的是建立在美国社会文化中清教传统的影响之上,那么帕卡德则在反思广告是如何动摇了美国社会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个人主义。
ISBN | 9787010160979,701016097X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余晓莉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