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环境与贵州民族墓葬文化 9787030516817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喀斯特环境与贵州民族墓葬文化》可供历史地理学、历史学、人文地理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学者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和参考。

作者简介

严奇岩,1971年生,江西莲花人。2007年6月毕业于西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暨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历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秘书长。近年来,主要从事民族文化史和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3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喀斯特环境与贵州喀斯特文化
第一节贵州喀斯特溶洞与人类的穴居
第二节喀斯特溶洞与贵州古人类遗址
第三节贵州喀斯特墓葬文化
第二章喀斯特环境与贵州石葬文化
第一节贵州石板墓
第二节水族干栏式石板墓
第三节彝族的向天墓
第四节石室墓
第三章喀斯特环境与贵州崖葬文化
第一节贵州的悬棺葬
第二节贵州的岩洞葬
第三节贵州的岩腔葬
第四节贵州的岩墓
第四章喀斯特环境与贵州各民族喀斯特墓葬文化的生成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贵州喀斯特墓葬文化
第二节社会环境与贵州喀斯特墓葬文化
第三节文化环境与贵州喀斯特墓葬文化
第五章贵州民族墓葬文化对喀斯特环境的响应
第一节喀斯特墓葬文化中的风水信仰
第二节风水信仰与贵州各民族墓地风水林的保护
第三节从碑刻看贵州苗族对洞葬环境的保护
第四节从墓葬方式看喀斯特墓葬文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五节从喀斯特墓葬看贵州喀斯特环境的变迁
第六章贵州各民族喀斯特墓葬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第一节贵州各民族喀斯特墓葬文化的特点
第二节贵州喀斯特墓葬文化的价值
第七章贵州喀斯特墓葬文化的时空变迁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贵州喀斯特墓葬文化的时空变迁
第二节贵州喀斯特墓葬文化与我国当前的殡葬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赤水市岩墓主要分布于复兴镇、官渡镇和葫市镇等地,已登记的约有30座。代表性的岩墓有马鞍山崖墓群、万友号崖墓、官渡岩墓和小关子崖墓等。
马鞍山崖墓群位于赤水市复兴镇长江第二村民组的马鞍山南侧,自西向东依次排列21座崖墓,均为带墓道的单室墓。墓群中未见木质葬具,但有9座墓依岩凿有石棺,7座墓为单棺,1座墓为双棺,1座墓为三棺,均未发现棺盖。石棺均由原岩凿成,外侧呈棺具形式,其余三面与岩壁相连。这种墓葬形制与在赤水河上游清理的习水土城东汉崖墓相同,也与贵州省邻近地区清理的东汉石室墓、砖室墓形制相似。墓室内部结构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演变过程,因而马鞍山崖墓群中,自西向东可初步将其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墓室结构简单,无石棺、石灶等,随葬品只有东汉晚期的罐、甑、钵等残片,其时代为东汉晚期;中期墓室内部变得复杂,大多凿有石棺、石灶、侧龛等,墓内开始出现雕刻图案,但随葬品变化不大,其时代约在蜀汉至两晋之际;晚期墓室结构又变得简单起来,石棺基本消失,侧龛、石灶减少,呈衰变趋势。随葬品则出现青瓷器,涌现出现新的造型特征,其时代应在南北朝。这批崖墓均属结构简单的小型墓,但它是贵州迄今为止清理的墓葬最多、分布最密、时间跨度最长的崖墓群。
ISBN9787030516817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严奇岩
尺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