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医学技能 9787030171238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分子医学技能》是从事分子医学以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工具书,同时可作为高等院校医学和生命科学专业教材使用。

目录

前言
本书内容说明
分子医学概论
1疾病的分子机制
2疾病的基因诊断
3疾病的基因治疗
4疾病的基因预防
5分子医学技术
6分子医学的社会、伦理问题
7分子医学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意义
7.1分子医学使临床思维方式不断更新
7.2分子医学促进实验医学和经验医学的融合
7.3分子医学加快了医学教育的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篇核酸技术
第1章核酸制备与扩增
1.1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1.1.1原理
1.1.2材料
1.1.3实验方案
1.1.4常见问题及可能原因
1.2RNA的提取和cDNA合成
1.2.1原理
1.2.2实验方案
1.2.3注意事项
1.3聚合酶链反应(PCR)
1.3.1PCR技术原理
1.3.2材料
1.3.3方案
1.3.4注意事项
第2章核酸的检测
2.1电泳分析法
2.1.1原理
2.1.2材料
2.1.3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实验方案
2.1.4注意事项
2.1.5结果讨论
2.2分光光度分析法
2.2.1原理
2.2.2紫外光谱分析法检测DNA含量
2.2.3分光光度法检测RNA浓度
第3章核酸杂交与核酸探针
3.1概论
3.1.1探针的种类
3.1.2标记物的选择
3.1.3核酸探针标记的方法
3.1.4几种常见的杂交方法
3.2核酸探针与杂交常规实验
3.2.1核酸探针的制备和标记
3.2.2原位杂交法进行重组质粒的筛选
3.2.3Southern杂交
3.2.4Northern杂交
第4章基因克隆
4.1分离目的基因和基因载体
4.1.1概论
4.1.2目的基因的获取
4.1.3质粒制备的常规方案
4.2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割目的基因和基因载体
4.2.1概论
4.2.2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酶切与鉴定
4.3目的基因和基因载体的体外连接
4.3.1概论
4.3.2载体与目的基因的连接
4.4重组DNA转化宿主细胞
4.4.1概论
4.4.2重组DNA转化大肠杆菌
4.5重组体阳性克隆的筛选
4.5.1概论
4.5.2实验方案
4.6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
4.6.1概论
4.6.2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蛋白产物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篇蛋白质技术
第5章蛋白质样品的制备技术
5.1蛋白质样品的预处理
5.2细胞的破碎
5.2.1机械方法
5.2.2物理方法
5.2.3化学及生物化学方法
5.3蛋白质的提取
5.3.1水溶液提取法
5.3.2有机溶剂提取法
5.3.3表面活性剂的利用
5.3.4提取过程中的蛋白质保护
5.4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5.4.1根据蛋白质溶解度不同的分离方法
5.4.2根据蛋白质分子质量大小不同的分离方法
5.4.3根据蛋白质带电性质进行分离
5.4.4根据配体特异性的分离方法——亲和层析法
5.5蛋白质浓缩、干燥和保存
5.5.1蛋白质的浓缩
5.5.2蛋白质的干燥
5.5.3蛋白质的储存
第6章蛋白质定量检测技术
6.1紫外(UV)吸收测定法
6.1.1实验原理
6.1.2试剂和设备
6.1.3操作方法
6.1.4注意事项
6.2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
6.2.1基本原理
6.2.2试剂和设备
6.2.3操作步骤
62.4注意事项
6.3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检测法)
6.3.1基本原理
6.3.2试剂与设备
6.3.3操作步骤
6.3.4注意事项
6.4二喹啉甲酸(BCA)检测法
6.4.1基本原理
6.4.2试剂与设备
64.3操作步骤
64.4注意事项
第7章蛋白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7.1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合成和结构
7.2聚丙烯酰胺凝胶浓度和孔径的选择
7.3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
7.4实验材料和试剂
7.5实验步骤
7.5.1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灌制
7.6胶的染色及处理
7.6.1用考马斯亮蓝对SDS—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染色
7.6.2用银盐对SDS—聚丙烯酰胺凝胶进行染色
7.6.3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干燥
7.7注意事项
附:圆盘电泳
材料
操作
第8章蛋白质的免疫印迹技术
8.1蛋白质的SDS—聚丙烯酰胺电泳
8.2蛋白质从凝胶转移至膜上
8.2.1基本原理
8.2.2试剂与器材
8.2.3操作步骤
8.2.4注意事项
8.3蛋白质转移膜的免疫检测
&3.1基本原理
8.3.2试剂
8.3.3操作步骤
8.4免疫印迹后膜的重复使用
8.4.1消除缓冲液(100ml)
8.4.2操作步骤
8.5免疫印迹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8.5.1抗体的性质与使用
8.5.2样品中待检测蛋白质的含量
8.5.3背景问题
8.5.4转印效率低
8.5.5设置对照与解释结果
8.5.6免疫印迹技术的灵敏度
第9章蛋白质层析技术
9.1层析的基本概念
9.2层析的基本理论
9.3层析法的分类
9.4柱层析的基本装置及基本操作
9.4.1柱层析的基本装置
9.4.2柱层析的基本操作
9.5几种常见的蛋白质层析技术
9.5.1凝胶层析
9.5.2离子交换层析
9.5.3亲和层析
9.5.4高效液相色谱法
附:实验
实验一血清γ—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分子筛层析法)
实验二血清蛋白质的分离(离子交换层析法)
实验三凝胶层析法分离蛋白质
主要参考文献
……
第三篇免疫分析技术
第四篇细胞培养技术
第五篇分子医学前沿技术
第六篇分子医学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七篇分子医学技术数据库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8.5.2样品中待检测蛋白质的含量
影响免疫印迹实施的因素是蛋白质原液中抗原的浓度。采用目前的技术,一般可以检测出浓度低至0.1ng的蛋白质。含量极低的蛋白质在进行凝胶电泳之前要进行部分纯化,用免疫沉淀方法制备样品,能够扩大免疫印迹检测范围。免疫印迹不需要高亲和力抗体。例如,某些在溶液中和抗原结合能力较弱的抗体,用于免疫印迹可获得满意效果,这是由于膜上局部抗原浓度较高。局部高浓度的抗原提供了较多的与抗体结合的机会,因此大大提高了相互作用的亲和力。抗原密度也有利于将低亲和力的抗体保留在膜上。由于反应的频率增强,脱离膜的抗体可与临近的抗原位点重新结合。
8.5.3背景问题
本底高和非特异性条带可能是由于抗体制剂中存在与印迹膜上其他蛋白质结合的抗体(非特异性抗体)。对于免疫印迹来说,理想的抗体应是仅能特异性识别待测抗原,但实情并非如此,印迹膜上总会出现一些额外的条带。这些条带的来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制剂中存在的非特异性抗体产生的背景条带:另一种则是由于特异性抗体与含有与待测抗原类似表位的多肽发生的交叉反应。
ISBN9787030171238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周俊宜
尺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