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核心课程系列教材:酶工程 978703037503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生命科学核心课程系列教材:酶工程》可作为高等院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生物科学、食品科学及农、林、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非生物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教材,并可供相关专业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生、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有兴趣者阅读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酶与酶工程基础
1.1 酶的基本概念与本质
1.1.1 酶的基本概念
1.1.2 酶的本质――酶是生物催化剂
1.2 酶的发展历史
1.2.1 酶的发现与发展
1.2.2 酶工程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1.3 酶的分类与命名
1.3.1 国际系统分类法和国际系统命名法
1.3.2 酶的多形性与同工酶
1.3.3 核酶
1.4 酶的催化特点及影响因素
1.4.1 酶的催化特点
1.4.2 酶的活性部位
1.4.3 酶的催化机理
1.4.4 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1.5 酶的活力测定
1.5.1 酶活力单位
1.5.2 酶的比活力
1.5.3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1.6 酶反应动力学
1.6.1 单底物酶反应动力学(米氏方程)
1.6.2 多底物反应的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1.6.3 反应条件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
复习题
第2章 酶的生产
2.1 酶的生产方法
2.1.1 提取分离法
2.1.2 化学合成法
2.1.3 生物合成法
2.2 微生物酶的生产
2.2.1 产酶微生物的获取
2.2.2 微生物酶制剂的发酵
2.2.3 微生物产酶的调控机制
2.2.4 酶发酵动力学
2.2.5 提高酶产量的措施
2.3 植物酶和动物酶的生产
2.3.1 植物细胞培养产酶
2.3.2 动物细胞培养产酶
复习题
第3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
3.1 酶的提取
3.1.1 发酵液的固液分离
3.1.2 细胞破碎
3.1.3 酶的提取方法及影响因素
3.2 酶的分离纯化策略
3.2.1 分离纯化的基本原则
3.2.2 分离纯化方法与策略
3.2.3 纯度鉴定
3.3 酶的分离纯化
3.3.1 沉淀分离
3.3.2 离心分离
3.3.3 过滤与膜分离
3.3.4 层析分离
3.3.5 电泳分离
3.3.6 萃取分离
3.4 酶的浓缩、干燥与结晶
3.4.1 酶的浓缩
3.4.2 酶的干燥
3.4.3 酶的结晶
3.5 酶的剂型与保存
3.5.1 酶的剂型
3.5.2 酶的保存
复习题
第4章 酶与细胞的固定化
4.1 酶的固定化
4.1.1 固定化酶概述
4.1.2 酶的固定化方法
4.1.3 固定化酶的性质及反应动力学
4.2 细胞的固定化
4.2.1 固定化细胞概述
4.2.2 细胞的固定化方法
4.2.3 固定化细胞的特点与制备
4.3 固定化技术的应用
4.3.1 固定化酶的应用
4.3.2 固定化细胞的应用
复习题
第5章 化学酶工程
5.1 酶分子化学修饰
5.1.1 酶分子化学修饰的原理
5.1.2 酶分子化学修饰的方法
5.1.3 修饰酶的性质及特点
5.1.4 酶分子化学修饰的应用
5.2 酶的人工模拟
5.2.1 模拟酶的概念
5.2.2 模拟酶的理论基础
5.2.3 模拟酶的分类
5.2.4 常见的模拟酶
5.3 抗体酶
5.3.1 抗体酶的概念
5.3.2 抗体酶的催化特性
5.3.3 抗体酶的催化机制
5.3.4 抗体酶的催化类型
5.3.5 抗体酶的制备方法
5.3.6 抗体酶的应用
5.4 印迹酶
5.4.1 分子印迹的原理
5.4.2 分子印迹技术
5.4.3 分子印迹酶
5.4.4 生物印迹酶
复习题
第6章 生物酶工程
6.1 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6.1.1 酶基因的克隆
6.1.2 酶的异源表达
6.1.3 酶蛋白修饰
6.2 酶分子的定向进化
6.2.1 定向进化的基本原理
6.2.2 定向进化的历史
6.2.3 定向进化的策略
6.2.4 定向进化的应用
6.2.5 定向进化技术展望
6.3 核酶
6.3.1 核酶
6.3.2 核酶的催化类型
6.3.3 脱氧核酶
复习题
第7章 酶的非水相催化
7.1 酶非水相催化的研究概况
7.1.1 非水相催化反应的介质
7.1.2 非水介质酶催化的反应类型
7.2 有机介质中的酶促反应
7.2.1 酶促反应的有机介质体系
7.2.2 有机介质中酶的结构
7.2.3 有机介质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7.2.4 有机介质中酶的催化特性
7.2.5 有机介质中酶催化反应的条件及其控制
7.3 气相介质中的酶促反应
7.4 超临界流体介质中的酶促反应
7.4.1 超临界流体的选择
7.4.2 酶的选择和固定化
7.4.3 超临界流体介质酶催化的特点
7.4.4 超临界流体介质中酶促反应条件及其控制
7.5 离子液介质中的酶促反应
7.5.1 离子液的种类和制备
7.5.2 离子液的性质和选择
7.5.3 离子液介质酶催化的特性
7.5.4 离子液介质酶催化的反应体系及其应用
7.6 酶非水相催化的应用
7.6.1 手性化合物的制备
7.6.2 功能高分子聚合物的合成
7.6.3 食品添加剂的生产
7.6.4 生物柴油的生产
复习题
第8章 酶反应器与酶传感器
8.1 酶反应器
8.1.1 酶反应器的类型与特点
8.1.2 酶反应器的选择
8.1.3 酶反应器的设计
8.1.4 酶反应器的操作
8.1.5 酶反应器的发展
8.2 酶传感器
8.2.1 生物传感器
8.2.2 酶传感器
复习题
第9章 酶的应用
9.1 酶在轻工业领域的应用
9.1.1 饲料工业
9.1.2 纺织品加工
9.1.3 造纸工业
9.1.4 制革工业
9.1.5 洗涤剂工业
9.2 酶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应用
9.2.1 制糖工业
9.2.2 啤酒酿造
9.2.3 蛋白制品
9.2.4 水果与蔬菜加工
9.2.5 乳品工业
9.2.6 肉类加工
9.2.7 鱼类加工
9.2.8 蛋品加工
9.2.9 面包烘焙
9.2.10 食品保藏
9.2.11 食品检测
9.3 酶在医学中的应用
9.3.1 酶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9.3.2 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9.3.3 在药物生产方面的应用
9.3.4 现代酶工程技术在制药工作中的应用
9.3.5 酶在分析检测方面的应用
9.3.6 酶与生物医学工程
9.4 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9.4.1 水净化
9.4.2 石油和工业废油
9.4.3 白色污染
9.4.4 环境监测
9.5 酶在能源开发方面的应用
9.5.1 乙醇生产
9.5.2 生物柴油
9.5.3 氢气
9.5.4 生物电池
9.5.5 沼气的生产
9.6 酶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
9.6.1 分子切割酶
9.6.2 DNA连接酶
复习题
主要参考文献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3)厚层通气法 厚层通气培养法是在浅盘法的生产实践基础上改进而来,将固体培养基经过蒸煮灭菌后拌入种曲,平铺在水泥制的具有多孔假底大池内,使培养基保持在20~30cm的厚度。培养基铺好后,待微生物开始生长,曲温升高时,从池内假底下通入一定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空气,使室内保持恒定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使微生物能比较适宜地生长繁殖和产酶。有些厚层制曲、蒸料和培养使用同一装置,麸皮拌谷糠加稀酸溶液置于曲箱底,通入自动调温、调湿及控制O2比例的无菌空气。有时在原料中加入甲醛或β—丙烯内酯灭菌,防止杂菌的污染。近年来,国外的厚层通气法培养微生物厚度可达数英尺。
通过厚层通气法发酵产酶,设备利用率大大提高,发酵中途也不必人工经常翻曲,劳动强度减轻,是固体发酵法中较为便利的方法。
4)机械化固体发酵装置 用霉菌发酵生产酶制剂,在国外采用固体发酵法较多,尤其是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霉菌发酵产酶生产中就实现了固体发酵全部机械化,比较著名的机械装置有美国Underkoflery设计的机械制曲机,用于淀粉酶的生产;日本山崎铁工所制造的自动制曲装置,解决了厚层通风曲盘中产酶菌繁殖不均匀的问题;日本研制的薄层多段川田式制曲装置的特点是进行必要的强制通风,即好氧和厌氧条件的交互通风。国内近几年也研究和开发了固体发酵的单层或多层机械装置。
综上所述,微生物固体发酵产酶具有以下优点:①使用的原料不必经过复杂的加工,发酵过程中糖化与发酵同步进行,简化了操作程序,节约了能量;②可使微生物保持自然环境中的生长存在状态,模拟自然中的生长环境,这也是许多丝状真菌适宜采用固体发酵的原因之一;③适用于特殊微生物代谢,能耗低,对于纤维素酶、多聚糖酶、果胶酶等酶类的生产,固体发酵产率比液体深层发酵高得多;④发酵结束的后处理简单,许多产品可直接烘干而无须提取,易于储藏、运输,稳定性好。
2.液体发酵法
液体发酵是指采用液体培养基,灭菌后在生物反应器内接入产酶菌种,通入无菌空气并进行搅拌,控制适宜的培养条件,进行微生物细胞大量培养繁殖和产酶的过程。工业化发酵生产必须采用发酵罐,而实验室中发酵培养多采用三角瓶。得到的发酵液中含有菌体、被菌体分解及未分解的营养成分、菌体细胞合成的产物——酶。发酵液直接供作酶分离提取,也可以作液体菌种。液体发酵技术是目前酶制剂和其他发酵产品生产的主要培养方式。我国酶制剂、抗生素、氨基酸、有机酸和维生素等发酵产品均采用液体深层通气发酵进行生产。液体发酵生产酶制剂主要有分段式液体发酵和连续式液体发酵两种方法。
ISBN978703037503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作者聂国兴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