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代宗师谭鑫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
——梁启超
集众家之特长,成一人之绝艺,自皮黄以来,谭氏一人而已。
——陈彦衡《旧剧丛谈》
“我不是梅派,我是谭派”,“谭鑫培的名字,代表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
——梅兰芳
作者简介
陈本豪,男,湖北省作协会员,武汉市江夏区文联驻会副主席。自上世纪末开始文学创作,尤以散文见长,作品曾在《读者》《散文》等30多家省市和国级刊物发表,多篇散文入编《长江文艺60年散文卷》《2003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2005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读者十年精华文丛》《散文海外版》《南方文鉴》《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等多部国内外名家经典文集。先后出版散文集《沃野》《秋声》《咸叶草》,长篇纪实文学《与教育约定今生》《金港车城》。《长尾巴的小姑娘》曾荣获《中国作家》小说类二等奖。
目录
序言
1汉上源流
谭门幸事
九朝之庆
米业与捕快
逆训中追梦
定向与发展
含泪别故土
2天津岁月
北漂路上
风尘卖艺
抵达天津
入科深造
智闯侯府
粥班正气
进京前夜
3挺进都城
南城戏苑
被踏离京
夜奔激将法
护院捉贼
北京戏界的年前年后
城乡之间
4三庆前后
拜师大老板
《同光十三绝》
倒仓跑帘外
失符遇劫
三胜意外收鑫培
初演老生《战北原》
长庚病托新班主
5皇宫艺海
第一次进宫
五天德和大戏楼
宴客李莲英
夜宿总管府
无常西太后
戏场误卯
伶界恩遇第一人
6红墙内外
南府精忠庙
那相下跪
中西文化观
晚清的政局与戏曲
京剧之外
红豆馆主学戏
大家之家
7艺德佛心
戒台寺进香
谭梅合演((汾河湾》
设计前推杨小楼
善心德艺
又进戒台寺
兰芳眼中的谭大王
8成名上海
神秘的女人
提前辞沪返京
两异戏园
与牛相同台
《盗魂铃》风波
第六次赴上海
七张半唱片
9一派风流
使命与担当
锐意改革的典范
第一部无声电影
红花与绿叶
乡音犹在
琴声悠远
谭派的创律与发展
10霜露无声
叔岩用心观谭戏
虔诚以进
春阳友会
精妙绝伦的刀法
谭余渊源
总统府禁戏
参考文献
序言
江夏籍作家陈本豪先生,历经十余年采集创作,《京剧谭门》第一卷,适逢“一代宗师谭鑫培诞辰1 70周年”之际荣誉出版,深表祝贺!
谭鑫培的祖父谭成奎,童年习武,后入公门,因破案神速,屡破积案要案,享有“快手神捕”的美誉。其父亲谭志道系汉戏名票,擅长老生和老旦表演艺术,年轻时就唱响武昌城及临近省市,曾与早期在汉的余三胜和多位汉剧名家同台演出。他宽广洪亮的嗓音可声传数里,享有“谭叫天”的雅号,最终成为戏剧界老旦第一人。
谭鑫培出生武昌八埠街,根系江夏流芳谭左湾,鲜嫩的足迹烙印了古老的江城土地。谭左湾,一块神奇的凤凰宝地;谭氏家族,经营一门独有的米业生意——打贩挑。写不完的民俗古风,道不尽的趣闻轶事……其据可考,其闻可信,其情可感。《京剧谭门》中字字有声处处动人,那些鲜活的往昔拾遗,填补了众多文本中北京谭家故土根系的空缺,实为难得。
1853年,为避战火与灾祸,六岁的谭鑫培随父离汉北上,一步步走上艰难而光辉的戏曲之路。他登台于天津,艺成于北平,成名于上海,唱响于皇宫,开创中国京剧的第一个门派,营造了“天下无派不谭”的千秋气象,为京剧成为国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谭鑫培自幼酷爱戏曲,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又先后拜师程长庚和余三胜,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中国戏曲史上实属罕见。他采百家之长,文武昆乱不挡,将中国戏曲引上一条由唱到演的宽阔之路,实现了由听众到观众的华丽转身。谭鑫培融智慧和胆略于一身,敢于身先士卒锐意创新,一改高声大嗓的传统老生唱法,独辟韵昧派先河,使戏曲演唱艺术得到破茧的蝶变。他不忘童稚记忆中的家乡情结,成功地将母语融入戏曲唱腔,使湖广音中州韵成为京剧艺术的典范。《秦琼卖马》中的一句经典唱词,风靡北平的街头巷尾,一时之间“国家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
谭鑫培六下上海,使京派和海派戏曲艺术有机地融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全面发展,获得了“伶界大王”的国民加冕。他勇于破冰,担当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的拍摄主角,创造了中国戏曲演员主演电影的历史。谭鑫培打破世俗偏见,接受法国人乐邦生的请求,灌注了七张半唱片,成为京剧戏曲教育的稀世宝典。他能戏数百出,是为关汉卿、汤显祖之后的一代戏曲宗师,经他创作与改编的谭派经典剧目,至今被戏剧界宗法为经典。梅兰芳曾说过“谭鑫培的名字代表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他对戏曲贡献,足可誉为东方的莎土比亚。
谭鑫培自小受母亲信仰佛教的熏陶,他逢地访庙,进寺烧香,每年都去戒台寺静修,常与方丈彻夜交流,至情深处皆忘日月轮转。佛教与戏曲,一为苍生从善于修,一为万民寓教于乐,佛域伶界,禅意艺理,两归一统,既无上下之分,更无雅俗之别。他们深信伶人的卑贱地位不是历史的选择,终究会有翻身的一天。谭鑫培将深奥的佛学原理融入到高雅的艺术表演之中,使谭派京剧抵达出神入化之境,成为华夏文明的瑰宝。
谭鑫培善恶分明,艺德传家。他的演出所得丰厚,却不忘节俭持家,留德不留财,是谭家不变的古训。他爱戏爱才又爱家,是一位备受众生膜拜的戏曲艺术宗师。谭鑫培从不吝啬救灾义演,大笔捐赠慈善事业,每遇寺庙修缮甘愿倾囊相授。他虽风光于皇宫舞台之上,深得太后青睐,却不惧个人安危,暗助维新变革。他乐为黎元洪就任深情演出,却不愿上演袁世凯的《新安天会》。他率先登台为义贞女校试演新戏,却被军阀江朝宗武装逼演《洪洋洞》,乃至血溅高台,铸就了千古绝唱!
《京剧谭门》后续三卷,定于201 8年底前相继出版,其内容分别介绍继谭志道和谭鑫培之后谭门历代,传承与发扬一门艺术的罕世传奇与生活点滴:铁肩担承、继往开来的谭小培,将谭派艺术推向崭新顶峰的须生泰斗谭富英,被国人传唱不衰的经典样板谭元寿,备受观众喜爱和拥戴的名家老生谭孝曾,肩负发展重任和未来希望的青年英才谭正岩……笔者力争在后三卷中,将以温暖生动的写生,务求带给所有关怀者全真的解读。
一位本土作家,深具家乡情结,满怀对国粹艺术的虔敬崇尚之心,走进历史,走进京剧,走进谭派,由衷地书写一部让无声的汉字散发出生命芳香的力作,让人兀感意外又实在意料之中。作者以智慧和良知,在正本清源中写人写事,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充分展开文学描写,作品耐读耐品且回昧悠长。因身在谭门,纵有万般感慨和赞叹,亦无须过从溢美,唯有诚荐高明的读者打开书页,濯足字里行间,沐浴大师光泽,重温艺术经典,获取无边的惊叹与快感,是为序。
文摘
版权页:
据传,谭鑫培在搭粥班时期,有一天,他带着一班伶人到天津外郊的某县去演戏,行进途中因天色已晚,连夜赶路一是不便,二是难以当天抵达,不得已夜宿关帝庙。当地有人告知他们说,这座关帝庙中历来闹鬼,即使是周围再大胆的百姓,也没有一个人敢夜间进庙。众伶人听了此说,不由得浑身汗毛直竖,甚至有的人双腿开始颤抖,谭鑫培却不以为然。他吩咐一个演大净的角色假扮关云长,正襟危坐以观究竟。恰到半夜时分,忽然一阵阴风吹来,竟有一个披头散发、满脸流血的“女鬼”扑通一声跪在装扮的关云长面前。那个净角竟吓得魂飞魄散地往后一倒,众伶人赶紧把被子紧紧地蒙着头,屏住呼吸,不敢发出丝毫声晌,整座庙堂死一样的静寂。只有谭鑫培盘膝而坐,一手搭在被他扶起的那个净角的肩头,给他以胆量与温暖,一边大胆地与“女鬼”交流。只听那“女鬼”哭诉说:“我的丈夫和嫂嫂通奸,先杀了哥哥,然后又将我害死,还把我的尸首抛在这庙里。因我娘家贫寒,又人单力薄,无能力替我申冤。我的一缕孤魂只得一直在这里漂荡,不能转世投胎,今天路遇大官人,便大胆显身,有心相托替我申冤……”那“女鬼”说完这些话,就向谭鑫培叩了三个响头,顷刻不见了踪影。见过刚才那一幕,谭鑫培心中直替那“女鬼”鸣不平,真想替她报仇雪恨,却苦无能力,一个唱戏的怎能搬得动大堂呢?
《一代宗师谭鑫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媒体推荐
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
——梁启超
集众家之特长,成一人之绝艺,自皮黄以来,谭氏一人而已。
——陈彦衡《旧剧丛谈》
“我不是梅派,我是谭派”,“谭鑫培的名字,代表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
——梅兰芳
作者简介
陈本豪,男,湖北省作协会员,武汉市江夏区文联驻会副主席。自上世纪末开始文学创作,尤以散文见长,作品曾在《读者》《散文》等30多家省市和国级刊物发表,多篇散文入编《长江文艺60年散文卷》《2003年中国年度最佳散文》《2005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读者十年精华文丛》《散文海外版》《南方文鉴》《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等多部国内外名家经典文集。先后出版散文集《沃野》《秋声》《咸叶草》,长篇纪实文学《与教育约定今生》《金港车城》。《长尾巴的小姑娘》曾荣获《中国作家》小说类二等奖。
目录
序言
1汉上源流
谭门幸事
九朝之庆
米业与捕快
逆训中追梦
定向与发展
含泪别故土
2天津岁月
北漂路上
风尘卖艺
抵达天津
入科深造
智闯侯府
粥班正气
进京前夜
3挺进都城
南城戏苑
被踏离京
夜奔激将法
护院捉贼
北京戏界的年前年后
城乡之间
4三庆前后
拜师大老板
《同光十三绝》
倒仓跑帘外
失符遇劫
三胜意外收鑫培
初演老生《战北原》
长庚病托新班主
5皇宫艺海
第一次进宫
五天德和大戏楼
宴客李莲英
夜宿总管府
无常西太后
戏场误卯
伶界恩遇第一人
6红墙内外
南府精忠庙
那相下跪
中西文化观
晚清的政局与戏曲
京剧之外
红豆馆主学戏
大家之家
7艺德佛心
戒台寺进香
谭梅合演((汾河湾》
设计前推杨小楼
善心德艺
又进戒台寺
兰芳眼中的谭大王
8成名上海
神秘的女人
提前辞沪返京
两异戏园
与牛相同台
《盗魂铃》风波
第六次赴上海
七张半唱片
9一派风流
使命与担当
锐意改革的典范
第一部无声电影
红花与绿叶
乡音犹在
琴声悠远
谭派的创律与发展
10霜露无声
叔岩用心观谭戏
虔诚以进
春阳友会
精妙绝伦的刀法
谭余渊源
总统府禁戏
参考文献
序言
江夏籍作家陈本豪先生,历经十余年采集创作,《京剧谭门》第一卷,适逢“一代宗师谭鑫培诞辰1 70周年”之际荣誉出版,深表祝贺!
谭鑫培的祖父谭成奎,童年习武,后入公门,因破案神速,屡破积案要案,享有“快手神捕”的美誉。其父亲谭志道系汉戏名票,擅长老生和老旦表演艺术,年轻时就唱响武昌城及临近省市,曾与早期在汉的余三胜和多位汉剧名家同台演出。他宽广洪亮的嗓音可声传数里,享有“谭叫天”的雅号,最终成为戏剧界老旦第一人。
谭鑫培出生武昌八埠街,根系江夏流芳谭左湾,鲜嫩的足迹烙印了古老的江城土地。谭左湾,一块神奇的凤凰宝地;谭氏家族,经营一门独有的米业生意——打贩挑。写不完的民俗古风,道不尽的趣闻轶事……其据可考,其闻可信,其情可感。《京剧谭门》中字字有声处处动人,那些鲜活的往昔拾遗,填补了众多文本中北京谭家故土根系的空缺,实为难得。
1853年,为避战火与灾祸,六岁的谭鑫培随父离汉北上,一步步走上艰难而光辉的戏曲之路。他登台于天津,艺成于北平,成名于上海,唱响于皇宫,开创中国京剧的第一个门派,营造了“天下无派不谭”的千秋气象,为京剧成为国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谭鑫培自幼酷爱戏曲,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又先后拜师程长庚和余三胜,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中国戏曲史上实属罕见。他采百家之长,文武昆乱不挡,将中国戏曲引上一条由唱到演的宽阔之路,实现了由听众到观众的华丽转身。谭鑫培融智慧和胆略于一身,敢于身先士卒锐意创新,一改高声大嗓的传统老生唱法,独辟韵昧派先河,使戏曲演唱艺术得到破茧的蝶变。他不忘童稚记忆中的家乡情结,成功地将母语融入戏曲唱腔,使湖广音中州韵成为京剧艺术的典范。《秦琼卖马》中的一句经典唱词,风靡北平的街头巷尾,一时之间“国家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
谭鑫培六下上海,使京派和海派戏曲艺术有机地融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全面发展,获得了“伶界大王”的国民加冕。他勇于破冰,担当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的拍摄主角,创造了中国戏曲演员主演电影的历史。谭鑫培打破世俗偏见,接受法国人乐邦生的请求,灌注了七张半唱片,成为京剧戏曲教育的稀世宝典。他能戏数百出,是为关汉卿、汤显祖之后的一代戏曲宗师,经他创作与改编的谭派经典剧目,至今被戏剧界宗法为经典。梅兰芳曾说过“谭鑫培的名字代表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他对戏曲贡献,足可誉为东方的莎土比亚。
谭鑫培自小受母亲信仰佛教的熏陶,他逢地访庙,进寺烧香,每年都去戒台寺静修,常与方丈彻夜交流,至情深处皆忘日月轮转。佛教与戏曲,一为苍生从善于修,一为万民寓教于乐,佛域伶界,禅意艺理,两归一统,既无上下之分,更无雅俗之别。他们深信伶人的卑贱地位不是历史的选择,终究会有翻身的一天。谭鑫培将深奥的佛学原理融入到高雅的艺术表演之中,使谭派京剧抵达出神入化之境,成为华夏文明的瑰宝。
谭鑫培善恶分明,艺德传家。他的演出所得丰厚,却不忘节俭持家,留德不留财,是谭家不变的古训。他爱戏爱才又爱家,是一位备受众生膜拜的戏曲艺术宗师。谭鑫培从不吝啬救灾义演,大笔捐赠慈善事业,每遇寺庙修缮甘愿倾囊相授。他虽风光于皇宫舞台之上,深得太后青睐,却不惧个人安危,暗助维新变革。他乐为黎元洪就任深情演出,却不愿上演袁世凯的《新安天会》。他率先登台为义贞女校试演新戏,却被军阀江朝宗武装逼演《洪洋洞》,乃至血溅高台,铸就了千古绝唱!
《京剧谭门》后续三卷,定于201 8年底前相继出版,其内容分别介绍继谭志道和谭鑫培之后谭门历代,传承与发扬一门艺术的罕世传奇与生活点滴:铁肩担承、继往开来的谭小培,将谭派艺术推向崭新顶峰的须生泰斗谭富英,被国人传唱不衰的经典样板谭元寿,备受观众喜爱和拥戴的名家老生谭孝曾,肩负发展重任和未来希望的青年英才谭正岩……笔者力争在后三卷中,将以温暖生动的写生,务求带给所有关怀者全真的解读。
一位本土作家,深具家乡情结,满怀对国粹艺术的虔敬崇尚之心,走进历史,走进京剧,走进谭派,由衷地书写一部让无声的汉字散发出生命芳香的力作,让人兀感意外又实在意料之中。作者以智慧和良知,在正本清源中写人写事,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充分展开文学描写,作品耐读耐品且回昧悠长。因身在谭门,纵有万般感慨和赞叹,亦无须过从溢美,唯有诚荐高明的读者打开书页,濯足字里行间,沐浴大师光泽,重温艺术经典,获取无边的惊叹与快感,是为序。
文摘
版权页:
据传,谭鑫培在搭粥班时期,有一天,他带着一班伶人到天津外郊的某县去演戏,行进途中因天色已晚,连夜赶路一是不便,二是难以当天抵达,不得已夜宿关帝庙。当地有人告知他们说,这座关帝庙中历来闹鬼,即使是周围再大胆的百姓,也没有一个人敢夜间进庙。众伶人听了此说,不由得浑身汗毛直竖,甚至有的人双腿开始颤抖,谭鑫培却不以为然。他吩咐一个演大净的角色假扮关云长,正襟危坐以观究竟。恰到半夜时分,忽然一阵阴风吹来,竟有一个披头散发、满脸流血的“女鬼”扑通一声跪在装扮的关云长面前。那个净角竟吓得魂飞魄散地往后一倒,众伶人赶紧把被子紧紧地蒙着头,屏住呼吸,不敢发出丝毫声晌,整座庙堂死一样的静寂。只有谭鑫培盘膝而坐,一手搭在被他扶起的那个净角的肩头,给他以胆量与温暖,一边大胆地与“女鬼”交流。只听那“女鬼”哭诉说:“我的丈夫和嫂嫂通奸,先杀了哥哥,然后又将我害死,还把我的尸首抛在这庙里。因我娘家贫寒,又人单力薄,无能力替我申冤。我的一缕孤魂只得一直在这里漂荡,不能转世投胎,今天路遇大官人,便大胆显身,有心相托替我申冤……”那“女鬼”说完这些话,就向谭鑫培叩了三个响头,顷刻不见了踪影。见过刚才那一幕,谭鑫培心中直替那“女鬼”鸣不平,真想替她报仇雪恨,却苦无能力,一个唱戏的怎能搬得动大堂呢?
| ISBN | 9787010174549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作者 | 陈本豪 |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