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韩汉君
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银行学、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成果有《经济发展中的利率》、《金融监管》等。
徐美芳
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金融与资本市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寿保险需求、健康险需求、保险产业政策、巨灾保险研究及保险业功能发挥等。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寿险需求决定因素研究》等。
目录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国际理论前沿概论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及国际理论发展现状
一、 发展脉络
二、 主要流派和争论焦点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国际理论前沿的重要领域
一、 宏观审慎管理
二、 金融发展理论
三、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四、 其他重要研究领域
第三节2012—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研究成果
一、 2012年获奖成果: 不同经济主体匹配
二、 2013年获奖成果: 资产定价理论
三、 2014年获奖成果: 对市场力量的规制分析
四、 2015年获奖成果: 消费、贫困及福利制度分析
五、 2016年获奖成果: 契约理论
第四节西方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
第一节实验和制度分析方法
一、 实验分析方法
二、 制度分析方法
三、 实验金融学和神经经济学分析方法
四、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第二节数理分析方法
一、 博弈分析
二、 因果推断分析
三、 高维数据分析
四、 其他计量和统计方法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机制设计理论
第一节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
一、 机制设计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 机制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 机制设计理论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信息效率
一、 媒体对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
二、 市场参与者对信息效率的影响
第三节激励相容
一、 股权激励
二、 政策激励
第四节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
一、 环境规制
二、 内部审计
三、 银行监管
第四章转型发展理论
第一节社会转型发展的秩序路径理论
第二节GDP发展指标的合理性及其替代
一、 GDP指标的“伊斯特林悖论”
二、 GDP指标替代方案
第三节结构转型的多部门模型及产业政策有效性
一、 结构转型的多部门模型
二、 结构转型中的产业政策
第四节创新发展: 贸易、就业与创新
一、 贸易出口与创新
二、 就业与创新
三、 进口、就业与创新
第五节绿色增长: 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研究
一、 绿色增长与反增长
二、 能源政策、绿色悖论与绿色增长机制
第五章货币金融理论
第一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利率
一、 货币政策及其影响传导
二、 货币政策与利率
三、 质化宽松
第二节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
一、 汇率决定和汇率波动
二、 资本管制、跨境股权投资与国际资本流动
第三节金融市场与公司金融
一、 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
二、 股票市场做空与上市公司回购
三、 其他金融市场和公司金融问题
第四节主权债务、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
一、 主权债务
二、 欧债危机
三、 金融危机
四、 金融风险
第六章金融发展理论
第一节经济金融化及金融功能反思
一、 金融深化与金融冲击
二、 商品市场的“金融化”
三、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普惠金融
一、 普惠金融的效用
二、 普惠金融的水平测试
三、 金融宽化及互联网金融
第三节金融市场波动
一、 金融风险及其量化
二、 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摩擦
三、 金融市场波动及其影响
第四节新金融开放观
一、 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
二、 外汇储备的正负效应
第七章金融监管理论
第一节国际金融监管的趋势性改革
一、 金融监管改革的总体趋势
二、 金融监管改革的具体问题
第二节宏观金融风险的度量与分析
一、 基于金融脆弱性的测度理论及方法
二、 基于系统性风险角度的测度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基于国别比较的金融监管理论
一、 欧美国家的金融监管
二、 新兴经济体的金融监管改革
第四节金融监管模式的研究
第八章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
第一节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及反思
一、 区域经济与贸易一体化
二、 跨国公司与全球产业链
三、 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一体化
第二节碳排放和国际贸易
一、 总量管制与国际贸易
二、 碳价格和国际贸易
三、 碳税和国际贸易
第三节国际贸易政策
第九章经济和金融危机理论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
一、 流动性创造
二、 流动性监管
第二节信贷危机理论
一、 危机后的金融“去杠杆化”
二、 信贷和房地产价格波动
三、 收入不平等与金融脆弱性
第三节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 金融危机的起因分析
二、 金融危机传染
三、 金融周期和金融波动
第四节金融教育
一、 金融素养
二、 金融消费者权益
第十章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第一节经济周期理论
一、 外生性经济周期理论
二、 基于稳定与非稳定机制视角的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节宏观审慎管理理论
一、 宏观审慎管理的提出
二、 宏观审慎管理研究对象
三、 宏观审慎管理有效性研究
第三节经济政策评估
一、 经济政策效应评估
二、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影响
第四节消费者角色及其选择
一、 消费者权益保护
二、 消费者选择
序言
当前,社会科学领域正面临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理论界的证明和创新。上海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机构、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近年来,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先行先试”高端智库建设目标,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一百年”战略构想、“十三五”规划、国家安全战略、全球治理等领域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完成了一批中央决策需要的、具有战略和全局意义、现实针对性强的高质量成果。
在“创新工程”机制下,上海社会科学院结合研究生教学和高端智库建设方向,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学术前沿”编撰和出版项目,力图反映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探索前沿,为硕士研究生理论积累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提供引导,也为授课教师提供基础性材料。此次组织出版的丛书,是201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研究生院共同资助的第二批集中成果,重在梳理国际领域相关哲学社会科学近年的重要观点和成果。丛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习近平“5?17”讲话为原则,以我院60个创新团队为骨干力量编撰。
整个申报评审过程秉承了院“创新工程”公开竞争,择优选取、差额资助原则,所有立项申请均委托第三方组织评审,根据申报质量进行差额资助,确定通过名单向全院公示。为确保编撰质量,成立了院领导牵头、各研究所所长组织、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领衔、院部相关处室协同“四位一体”的组织框架和工作机制,为丛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保障。
丛书编委会
2017年4月15日
文摘
二、 主要流派和争论焦点
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脉络看,自凯恩斯经济学发展到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衰落之后,各流派林立、意见纷呈,其间影响较大的是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即形成所谓的“理性预期革命”。而后,新凯恩斯主义兴起,该学派在分析中引入了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所忽视的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假设,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假设,建立了具有微观经济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逐步占据主流经济学的地位。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是以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和相对价格的黏性为基本理论,坚持“非市场出清”这个最重要的假设,认为在货币非中性的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市场的失效需要政府干预来发挥积极作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有其一致性,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超额劳动供给,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经济政策在绝大多数年份是重要的。主要代表人物有Stanley Fischer、Larry Summers、 Joseph Stiglitz、Janet Yellen、John Taylor、Richard Clarida、Ben Bernanke等人。
从最新的动态看,即使是位居主流的经济学流派,也在吸收其他理论或者说与其进行综合,即前文所言的呈现不断综合的特征。
西方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主要是是否需要政府干预及其干预政策是否有效的问题。以萨缪尔森、劳伦斯?克莱因、詹姆斯?托宾以及罗伯特?索洛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应当积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例如在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上,萨缪尔森和索洛将菲利普斯曲线演变为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埃德蒙?费尔普斯进一步将其发展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将预期通货膨胀作为重要变量纳入其中,较好地阐释了政府政策在通胀、增长及失业之间的权衡。詹姆斯?米德讨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张通过各国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相互协调,实现各国经济的有效平衡。
相反,哈耶克、弗里德曼、卢卡斯、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萨金特等人则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的市场经济。卢卡斯等人认为,由于人们理性预期的存在,政府干预的政策往往失效;托马斯?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建立了基于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动态模型,对宏观经济中的各种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也得出结论认为,政府干预政策的效果是很不确定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政策的危机。
韩汉君
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银行学、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成果有《经济发展中的利率》、《金融监管》等。
徐美芳
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金融与资本市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寿保险需求、健康险需求、保险产业政策、巨灾保险研究及保险业功能发挥等。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寿险需求决定因素研究》等。
目录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国际理论前沿概论
第一节西方经济学发展脉络及国际理论发展现状
一、 发展脉络
二、 主要流派和争论焦点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国际理论前沿的重要领域
一、 宏观审慎管理
二、 金融发展理论
三、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四、 其他重要研究领域
第三节2012—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研究成果
一、 2012年获奖成果: 不同经济主体匹配
二、 2013年获奖成果: 资产定价理论
三、 2014年获奖成果: 对市场力量的规制分析
四、 2015年获奖成果: 消费、贫困及福利制度分析
五、 2016年获奖成果: 契约理论
第四节西方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
第一节实验和制度分析方法
一、 实验分析方法
二、 制度分析方法
三、 实验金融学和神经经济学分析方法
四、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第二节数理分析方法
一、 博弈分析
二、 因果推断分析
三、 高维数据分析
四、 其他计量和统计方法
第三节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机制设计理论
第一节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
一、 机制设计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 机制设计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 机制设计理论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信息效率
一、 媒体对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
二、 市场参与者对信息效率的影响
第三节激励相容
一、 股权激励
二、 政策激励
第四节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
一、 环境规制
二、 内部审计
三、 银行监管
第四章转型发展理论
第一节社会转型发展的秩序路径理论
第二节GDP发展指标的合理性及其替代
一、 GDP指标的“伊斯特林悖论”
二、 GDP指标替代方案
第三节结构转型的多部门模型及产业政策有效性
一、 结构转型的多部门模型
二、 结构转型中的产业政策
第四节创新发展: 贸易、就业与创新
一、 贸易出口与创新
二、 就业与创新
三、 进口、就业与创新
第五节绿色增长: 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研究
一、 绿色增长与反增长
二、 能源政策、绿色悖论与绿色增长机制
第五章货币金融理论
第一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利率
一、 货币政策及其影响传导
二、 货币政策与利率
三、 质化宽松
第二节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
一、 汇率决定和汇率波动
二、 资本管制、跨境股权投资与国际资本流动
第三节金融市场与公司金融
一、 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
二、 股票市场做空与上市公司回购
三、 其他金融市场和公司金融问题
第四节主权债务、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
一、 主权债务
二、 欧债危机
三、 金融危机
四、 金融风险
第六章金融发展理论
第一节经济金融化及金融功能反思
一、 金融深化与金融冲击
二、 商品市场的“金融化”
三、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普惠金融
一、 普惠金融的效用
二、 普惠金融的水平测试
三、 金融宽化及互联网金融
第三节金融市场波动
一、 金融风险及其量化
二、 信息不对称和金融摩擦
三、 金融市场波动及其影响
第四节新金融开放观
一、 金融开放促进经济增长
二、 外汇储备的正负效应
第七章金融监管理论
第一节国际金融监管的趋势性改革
一、 金融监管改革的总体趋势
二、 金融监管改革的具体问题
第二节宏观金融风险的度量与分析
一、 基于金融脆弱性的测度理论及方法
二、 基于系统性风险角度的测度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基于国别比较的金融监管理论
一、 欧美国家的金融监管
二、 新兴经济体的金融监管改革
第四节金融监管模式的研究
第八章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
第一节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及反思
一、 区域经济与贸易一体化
二、 跨国公司与全球产业链
三、 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一体化
第二节碳排放和国际贸易
一、 总量管制与国际贸易
二、 碳价格和国际贸易
三、 碳税和国际贸易
第三节国际贸易政策
第九章经济和金融危机理论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
一、 流动性创造
二、 流动性监管
第二节信贷危机理论
一、 危机后的金融“去杠杆化”
二、 信贷和房地产价格波动
三、 收入不平等与金融脆弱性
第三节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 金融危机的起因分析
二、 金融危机传染
三、 金融周期和金融波动
第四节金融教育
一、 金融素养
二、 金融消费者权益
第十章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第一节经济周期理论
一、 外生性经济周期理论
二、 基于稳定与非稳定机制视角的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节宏观审慎管理理论
一、 宏观审慎管理的提出
二、 宏观审慎管理研究对象
三、 宏观审慎管理有效性研究
第三节经济政策评估
一、 经济政策效应评估
二、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影响
第四节消费者角色及其选择
一、 消费者权益保护
二、 消费者选择
序言
当前,社会科学领域正面临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理论界的证明和创新。上海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机构、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近年来,围绕“国家战略和上海先行先试”高端智库建设目标,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一百年”战略构想、“十三五”规划、国家安全战略、全球治理等领域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完成了一批中央决策需要的、具有战略和全局意义、现实针对性强的高质量成果。
在“创新工程”机制下,上海社会科学院结合研究生教学和高端智库建设方向,于2015年初正式启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学术前沿”编撰和出版项目,力图反映相关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探索前沿,为硕士研究生理论积累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提供引导,也为授课教师提供基础性材料。此次组织出版的丛书,是201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研究生院共同资助的第二批集中成果,重在梳理国际领域相关哲学社会科学近年的重要观点和成果。丛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四个全面”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习近平“5?17”讲话为原则,以我院60个创新团队为骨干力量编撰。
整个申报评审过程秉承了院“创新工程”公开竞争,择优选取、差额资助原则,所有立项申请均委托第三方组织评审,根据申报质量进行差额资助,确定通过名单向全院公示。为确保编撰质量,成立了院领导牵头、各研究所所长组织、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领衔、院部相关处室协同“四位一体”的组织框架和工作机制,为丛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保障。
丛书编委会
2017年4月15日
文摘
二、 主要流派和争论焦点
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脉络看,自凯恩斯经济学发展到新古典综合派,新古典综合派衰落之后,各流派林立、意见纷呈,其间影响较大的是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即形成所谓的“理性预期革命”。而后,新凯恩斯主义兴起,该学派在分析中引入了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所忽视的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家庭效用最大化假设,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假设,建立了具有微观经济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逐步占据主流经济学的地位。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是以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不对称信息和相对价格的黏性为基本理论,坚持“非市场出清”这个最重要的假设,认为在货币非中性的情况下,政府的经济政策能够影响就业和产量,市场的失效需要政府干预来发挥积极作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与原凯恩斯主义学派在理论上有其一致性,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超额劳动供给,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经济政策在绝大多数年份是重要的。主要代表人物有Stanley Fischer、Larry Summers、 Joseph Stiglitz、Janet Yellen、John Taylor、Richard Clarida、Ben Bernanke等人。
从最新的动态看,即使是位居主流的经济学流派,也在吸收其他理论或者说与其进行综合,即前文所言的呈现不断综合的特征。
西方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主要是是否需要政府干预及其干预政策是否有效的问题。以萨缪尔森、劳伦斯?克莱因、詹姆斯?托宾以及罗伯特?索洛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主张政府应当积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例如在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上,萨缪尔森和索洛将菲利普斯曲线演变为解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埃德蒙?费尔普斯进一步将其发展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将预期通货膨胀作为重要变量纳入其中,较好地阐释了政府政策在通胀、增长及失业之间的权衡。詹姆斯?米德讨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张通过各国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相互协调,实现各国经济的有效平衡。
相反,哈耶克、弗里德曼、卢卡斯、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萨金特等人则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的市场经济。卢卡斯等人认为,由于人们理性预期的存在,政府干预的政策往往失效;托马斯?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建立了基于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动态模型,对宏观经济中的各种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也得出结论认为,政府干预政策的效果是很不确定的,经济危机实际上是政策的危机。
| ISBN | 9787552019612,7552019611 |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 作者 | 韩汉君 |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