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一位教育学博士的九年“陪读”心得
*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推荐
*200部适合0-6岁儿童的国内外优秀绘本独家解读与推荐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每个孩子打开阅读世界的大门,让孩子在悦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名人推荐
《“读”出一个好宝贝》是一本让孩子受益终生的书!
作者多年来专注于早期阅读的理论研究,并在教养女儿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索。9年时间,5000多本的陪读量,让她收获了一个行为习惯出众、想象力丰富、做事专注认真的“小书虫”。我想,这些特质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比好成绩更宝贵的财富。
这本书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心得,对于不了解早期阅读的家长,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指导,早读早受益。
——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
作者简介
桐桐妈
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博士后,上海“阅读越精彩”亲子阅读培训专家志愿者,现供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曾经主修幼儿教育,一直有着深厚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情结,爱女桐桐诞生之后,遂把她当“课题”来“研究”,学习、工作、育儿之间隙坚持撰文分享教养心得,受邀为多家婴幼教育杂志供稿,上刊文章500余篇,著有《爱出一个好宝贝》等。曾受邀为通用汽车公司上海总部、IBM上海分公司、泰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区图书馆、幼儿园、早教中心等做过多场早期阅读专题讲座,近年来也经常在各个亲子家教平台做微课分享。
目录
第一章 阅读习惯 随机培养
“小书虫”桐桐的成长之路 002
(一)“浸润式”的阅读教育 002
(二)某画报带来的转折 003
(三)“怪异”的爱书行为 003
(四)享受亲子“悦读”时光 004
(五)爱上独立阅读 004
培养早期阅读习惯的几个要点 005
(一)可以考虑从胎教开始 006
(二)让图书和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秩序的一部分 008
(三)合适的阅读材料或有决定性的影响 008
(四)父母的参与及参与的方式非常重要 009
(五)尊重孩子阅读兴趣的独特表达方式 010
(六)适当赞美巩固习惯生成中的点滴进步 011
(七)借助老师的力量引导孩子爱上阅读 011
第二章 阅读材料 因龄制宜(上)——0-3 岁的童书选择
0 - 1 岁宝宝的阅读计划 014
(一)“阅龄”特点 014
(二)适合的读物 016
1 - 2 岁宝宝的阅读计划 028
(一)“阅龄”特点 028
(二)适合的读物 030
(三)本年龄阅读的注意事项 043
2 - 3 岁宝宝的阅读计划 044
(一)“阅龄”特点 044
(二)适合的读物 045
第三章 阅读材料 因龄制宜(下)——3-6 岁的童书选择
3 - 4 岁宝宝的阅读计划 066
(一)“阅龄”特点 066
(二)适合的读物 068
4 - 5 岁宝宝的阅读计划 095
(一)“阅龄”特点 095
(二)适合的读物 096
5 - 6 岁宝宝的阅读计划 115
(一)“阅龄”特点 115
(二)适合的读物 116
(三)3-6 岁孩子阅读的相关注意事项 144
第四章 给孩子一个书香童年
谈谈孕期的阅读 148
早期阅读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娱乐性 149
(一)童书是为了孩子的快乐存在的 151
(二)早期阅读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娱乐性 152
(三)早期阅读的娱乐性自有其价值 154
把早期阅读的娱乐性进行到底 156
(一)允许孩子“玩”书 156
(二)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习惯 157
(三)不给孩子制定太多的阅读规矩 157
(四)允许孩子重复喜欢的书 158
(五)尽量让孩子参与选书 158
(六)阅读过程跟着孩子的感觉走 159
(七)读完不提过多要求 159
(八)允许孩子读无用的书 160
打造能唤起孩子阅读欲望的图书环境 161
(一)书架的选择和摆放大有学问 161
(二)图书封面*好朝外陈列 162
(三)阅读区域*好放上地垫、枕头、垫子等 163
(四)图书摆放*好遵循一定的原则 164
亲子阅读的“前奏”和“续章” 165
(一)亲子阅读的“前奏” 165
(二)亲子阅读的“续章” 167
说说早期阅读的多元性 168
撕书,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170
说说早期阅读中的“重复”现象 174
(一)重复让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输出成为可能 175
(二)重复让孩子有机会面对其内心的某种体验 175
(三)重复让事物变得可以预测,进而增强孩子的自信 176
绘本图文,谁更给力? 178
“诵读”胜于“编读” 181
亲子共读的价值是自主阅读难以替代的 183
(一)亲子共读:那些鲜为人知的价值 184
(二)别把自主阅读和亲子阅读截然分开 186
(三)循序渐进地过渡到自主阅读 187
阅读中的亲子互动要自然 187
(一)选择能激发孩子互动欲望的阅读材料 187
(二)互动方式应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188
(三)努力创新亲子互动技巧 189
提供科普读物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189
童书选购那些事儿 191
(一)童书选购的“大原则” 191
(二)童书选购的“小窍门” 194
第五章 早期阅读的常见困惑
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 202
阅读时要不要教孩子认字? 204
要给孩子制定阅读规矩吗? 205
早期阅读需要固定时间吗? 206
如何看待早期阅读中的指读? 207
孩子突然不爱阅读了怎么办? 207
孩子只对特定的书和内容感兴趣怎么办? 208
杂志和图书同样有价值吗? 209
识字的孩子还要陪读吗? 210
该不该让孩子自己选书呢? 211
孩子对读物的注意力与我们不同步怎么办? 211
孩子喜欢看很幼稚的读物怎么办? 213
妈妈不理解绘本的内蕴怎么办? 213
孩子不喜欢读新买的书怎么办? 214
阅读后要立即引导孩子思考书中的内容吗? 215
孩子的阅读习惯养成后家长还可以做些什么? 216
家长亲自阅读好还是播放音频好? 216
孩子不爱看文字书怎么办? 217
拿着书读给孩子好还是撇开书讲故事好? 218
孩子看书喜欢随大流怎么办? 218
给孩子读书,几天增加一本新书好? 219
能不能让孩子接触改编后的名著? 219
附 一 桐桐妈的育儿观 221
附 二 桐桐妈的早期阅读观 222
附 三 我和桐桐喜欢的200 本童书 224
后 记 235
序言
阅读,让成长更美好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史斯克兰?吉利兰(Strickland Gillilan)
《阅读的妈妈》(The Reading Mother)
《最受美国人喜爱的诗》(Best Loved Poems of the American People)
每每看到《朗读手册》绪论中的这句话,都禁不住为自己感到骄傲,骄傲自己这些年在陪女儿读书方面的执着和狂热,8年多的坚持,5000多本的阅读量,其中有的还不止重复一遍,我相信这不是每个妈妈都能做到的。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妈妈,因为自己的这种喜好,我特别希望女儿桐桐也能喜欢阅读。爱读书的女人通常都是沉静、纯真的,能够远离低级趣味,这是我向往的生命状态,我希望桐桐能成为这样的人。为此,自她出生以来,我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她的阅读兴趣,不是为了让她从中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希望她能从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让人欣慰的是,桐桐在11个月大的时候,就基本养成了阅读习惯,后来更是成了名副其实的“小书虫”——小时候,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天必定要我给她读书听;不会自主阅读的时候,如果我没空陪她读,她就让我播放绘本或故事音频给她听,或者自己跑到专门为她准备的低矮小书架前,翻出过往的书看得乐此不疲;有时让她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她也会以陪她读几本书为条件跟我“谈判”;现在会自己读书了,阅读的自由度更是大了许多,不仅“不可一日无书”,而且阅读量让我都惊叹不已,有时候厚厚的几百页大部头经典,像《草房子》《青铜葵花》等,一两天就可以读完!??虽然陪她读书曾经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但我还是喜在心头,乐在其中,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桐桐和我都获益良多。
阅读是女儿身心发展的“复合维生素”
9岁多的桐桐是个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强、想象力丰富、行为习惯良好、做事能够静心专注的小姑娘。经常有不少谦虚的朋友就孩子的教养问题向我“取经”,由于孩子的成长存在个体差异,我给他们的建议通常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有一点我却会不厌其烦地提及,那就是阅读。因为,就促进桐桐身心全面发展而言,阅读所起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远远超过了我当初的期待!
阅读给她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
因为阅读,桐桐不仅经常神游在奇思妙想的世界,还认识了大量日常生活中没有机会接触的东西,比如形态各异的自然现象、林林总总的动物、千奇百怪的风土人情等。在不断拓展认知范围的过程中,桐桐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而她的想象力,则由此插上了翅膀。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喜欢自编故事,而且编起来内容题材天马行空,很多都是直接经验无从涉及的形象和情节,比如,少了一条腿的锡兵、跑得很快的羚羊、激光和微波等。只有作为她忠实听众的我知道,个中的很多素材都是从看过的书里迁移过来的。
因为敢于想象,又充满童趣,桐桐编的故事,还受到了一些编辑阿姨的欢迎,还没上小学,她就先后有两篇文字稿的故事、四篇电子版的故事发表。
阅读促进了她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美国著名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认为,孩子的词汇量,并非由日常对话中的5000个常用词和另外5000个不那么常用的词决定的,而是由生僻词决定的,在孩子获取生僻词方面,即使是最简单的童书,平均每千字中生僻词的量也是日常对话最大生僻词量的三倍之多,是更有效的生僻词来源。我在女儿桐桐身上也观察到了这一点,经常阅读的她,词汇量明显比一般的同龄孩子丰富许多。
还不到3岁时,桐桐就能自如地运用很多形象生动的话语。比如“太阳火辣辣的”“我迫不及待地下了床”“爸爸,快来拯救我”等。她读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也一直夸她表达能力强。她刚上托班不久,有一次开家长会,我坐在老师身边,就看到老师的发言稿上写着桐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好的,真是异常欣慰。要知道,生于7月底的桐桐在班里年龄算是偏小的呢。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桐桐的思维有了相对超前的发展。很小的时候,她就已经具备了简单的推理能力,能够反过来理解大人的话了。比如,很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说“如果你不吃水果,就会便秘的”,她就会反过来对我们说“如果我多吃水果的话,就不会便秘了”。
上小学后,我在跟她讲话的时候,偶尔就会用一些带有哲思色彩的语言,比如“宝贝,你做的事情不是你”“本领给你自由”“爱你的人也会犯错误”等等。原以为她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没想到她都能有所领悟,这样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也为我们的说服教育提供了方便。
女儿的作文能力也从丰富的词汇中受益匪浅,仅举最近一个例子吧,老师让三年级的孩子们写一篇《吹泡泡》的命题作文,要求写200字,从微信群里看到,有的小朋友很难达到这个字数要求,桐桐则一口气写了523字,而且句子通顺,用词生动活泼!
阅读优化了她的行为习惯
如今,图画书的题材越来越广泛,其中不乏一些引导习惯养成、发展道德认知、培养安全意识的故事。桐桐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摄取了许多行为规范常识,明白了什么是正确可取的行为,什么是不受欢迎或危险的行为。很多正面的图书形象成了她认同的榜样,很小的时候,桐桐就经常在生活中模仿他们的行为,如刷牙、洗手、穿衣服、把垃圾丢进垃圾桶等。遇到负面的行为,小家伙也会表明自己的立场:那样做是不对的!
阅读让她的成长更快乐
没什么比做喜欢的事情更能带给人快乐了。阅读之于桐桐,就是如此。每次看到小家伙阅读时满足的表情,我就会有种莫名的感动。我想,即使阅读无法带来功利意义上的教益,仅仅就能为孩子带来快乐这一点来说,花多少时间陪她阅读,花多少钱给她买书,也都是一千个值得。我相信,只有内心充满快乐的孩子,才能正常地思维,才能专注于探索,才能获得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
阅读带来高质量亲子时光
桐桐小的时候,只要我在家,亲子阅读就是我们家雷打不动的保留节目。不是我坚持要给自己上这个“枷锁”,而是“小书虫”桐桐实在不能“一日无书”。每天晚饭后,桐桐便迫不及待地喊我去“陪读”了。
“今天读几本呀?”我照例问她。
“三本。”桐桐说着伸出三个手指。
“好,那我们拉拉钩!”我伸出手指,虽然明知道她过会儿还是会赖账。
“嗯,拉拉钩!”桐桐一边兴奋地喊,“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要!”一边高兴地在床上跳,这是她拉钩时的经典动作。
等我数好三本书放到她跟前时,小家伙已经安静得像个小猫咪,一下子蜷缩到我怀里,伸长了脖子期待着书中的故事。
三本书很快看完了,可小家伙还在那里坐着不动,仍是一脸的期待。
“三本书看完了哦,睡觉吧!”我故意调侃。
“不嘛,我还要再看三本。”小家伙趁机撒娇。
“不是已经拉过钩了吗?”我反问她,同时为她有这么强烈的阅读兴趣感到欣慰。
“那再拉一次!”小家伙不容分说,忽地爬起来,跳着嚷着:“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要!”
我忍俊不禁,这是我能宽恕的少数几个可以忽略“诚信教育”的场合之一。于是“三本”阅读继续进行,完毕,拉钩,阅读??直到实在担心挑灯夜读会伤了她的眼睛,强行“收工”后,小家伙才恋恋不舍地从我怀里爬起来。
有时候,小家伙懒得一次次地跟我“讨价还价”,索性就在我第一次问她读多少本的时候,把所有的手指都伸出来晃着,嘴里嚷着:“我要看许多许多本!我要看好几个三本!”
????
喜欢亲子阅读中的每一个插曲,更喜欢亲子阅读带来的温馨时光。宝贝在我怀里贪婪地享受着每一个故事,时而一脸专注,时而与我一起大笑,时而为故事中可怜的小主人公叹息。读到一些感人的情节,比如小狗亲了亲妈妈的脸,小家伙还会忘情地爬起来,抱着我亲呀亲??每每此时,我也仿佛与她一起进入了书中的世界,再没有了尘世的喧嚣与烦恼。
我想,之所以宝贝与我的关系牢固而亲密,个中缘由,也应该包括亲子阅读带给我们的高质量亲子时光吧!
鉴于早期阅读带给我和桐桐的美好体验,以及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价值,我不知不觉地成了早期阅读的热心推广人。在年访问量1000多万人次的微博里,我不厌其烦地更新着桐桐的阅读记录,分享自己陪读的点滴感悟。具体陪读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凭借自己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背景,用心地思考早期阅读中的常见问题,并把这些思考更新在访问量达1000多万人次的育儿博客里。
随着早期阅读类博文的增多,前来跟我交流早期阅读的朋友也越来越多,有些朋友还信任地跟我倾诉亲子阅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这些困惑进一步促进了我的思考,也丰富了我探索的触角。还有一些育儿杂志的约稿,也“逼”我更深入地挖掘关于这个话题的心得感悟。在回复了越来越多的咨询邮件后,在给育儿杂志写了一系列的相关文章后,我自认为对于这个领域的探索已经值得在更大范围内分享。
2012年,我曾在编辑好友小许的邀请下,写了一本口袋书《“小书虫”是怎样炼成的——儿童早期阅读那些事儿》,但由于“口袋书”的字数容量有限,很多心得没法尽情分享,这本“口袋书”出版之后,经读者口口相传,购买或阅读这本读物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找到我的博客或微博,跟我进一步交流陪读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使得我在这个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深入思考,随着认知的进一步丰富,我有了写一本专著的想法,希望呈现在您面前的思考成果能给您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桐桐妈2017年春节期间于上海
文摘
第一章 阅读习惯 随机培养
最近,关于高考改革政策的帖子被朋友圈广泛传播,“新政”对语文成绩的强调,使得“得阅读者得天下”成为一个让人感慨的话题,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再度受到家长们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表明,早期阅读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多有裨益。然而,尽管愿望美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之路却很难一蹴而就,需要父母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努力。下面我就分享一下“小书虫”桐桐的成长之路以及我对培养早期阅读习惯的几点思考,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小书虫”桐桐的成长之路
(一)“浸润式”的阅读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对桐桐的“阅读教育”从十月怀胎时就无意中开始了。那时候我正在赶写博士论文,每天都要阅读大量参考文献,自然,肚子里的桐桐也要全程奉陪,可能是因为这个“陪读”的经历,桐桐出生以后便对书本很感兴趣。记得她两个月左右的时候,我心血来潮,拿来一本小人书读给她听,没想到她竟然一下子变得很安静,一副听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这个发现让我很惊喜,从此我便经常读书给她听。
除了读给她听,我自己也常常在她视野范围内读书,抱着她玩的时候也常有意无意地转到书房去,让她感受满屋的书香气息,有时候还轻轻地告诉她“这就是书”“书可以让我们更有智慧”等等,不管她听懂与否,兴致来了我就会念叨几句。可能是这种“浸润式”的阅读教育起了作用,桐桐大约4个月大时,每当我把书放在趴在床上玩的小家伙面前时,她就会像模像样地看很长时间了。
不过“好景不长”,桐桐约6个月大时,手部的精细动作发展了,拿到手的书经常被她“哧哧”地撕坏,看书的兴趣似乎也不那么浓厚了。发现这一变化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就不再轻易给她书看了。偶尔拿书给她看两眼,如果她正好感兴趣就陪她读读,如果不感兴趣就马上收起来,以免她逆反。但为了给她正面的行为示范,我仍然经常拿着自己的书在她面前阅读。
(二)某画报带来的转折
桐桐11个多月大的时候,我带她去小丁阿姨家玩,临走时小丁阿姨送给我们一些2003年出的某画报。回到家我翻开一看,一个个毛茸茸的动物形象好漂亮啊,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兴奋地拿给桐桐看。奇迹发生了,看到这些大图故事的桐桐顿时眼前一亮,很入迷地看下去了,不仅没有东张西望,而且还时不时用手在上面指指点点或跟着我一起模仿画面上的动作。很显然,她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从此这份画报一度成了桐桐的爱,而我也经常由衷赞赏她爱阅读的表现,大概这种鼓励达到了强化兴趣的效果,桐桐渐渐爱上了读书。
(三)“怪异”的爱书行为
某画报带来转折之后,桐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只要我在她的面前看书,她就喜欢抢过去,像模像样地翻来翻去、指指点点的,哪怕是没有任何插图的黑白字书,她也同样感兴趣。
但这个过程并非是直线发展的,很多时候桐桐依然爱摔书、咬书甚至撕书。即使兴致勃勃地拉着我陪她看书,也常常会很随性地翻来翻去。翻开一页书,有时候我刚读了两个字,她就翻过去了,有时候却不厌其烦地停留在那里跟我互动??刚开始,我对这些“怪异”行为感到很困惑,后来读了一些相关的书,才知道孩子对于书的喜好,有着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那些撕咬行为实际上也是对书感兴趣的一种表现(详见后文相关章节的分析)。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便放心地任她捣乱甚至陪着她捣乱,就让宝贝以自己的方式表达阅读兴趣吧!
(四)享受亲子“悦读”时光
让人惊喜的是,我对桐桐上述“怪异”阅读行为的宽容非但没有转移她的阅读兴趣,反而出乎意料地使她变得规矩起来。随着月龄的增加,她不仅撕书和咬书的次数越来越少,而且几乎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拉着我陪她看那份画报,一边看一边给我表演里面的动作,看得不亦乐乎。每天早晨醒来的时候,只要看到书,她就会精神一振,示意我陪她阅读,很多时候,新的一天就是在这种“悦读”中开始的??
(五)爱上独立阅读
因为给桐桐读书时不曾刻意教她识字,虽然进入小学前已有3000多本的绘本阅读量,桐桐的自主阅读能力却一度落后于周围的小朋友,但我没有因此就着急,我相信每个孩子对文字产生敏感的年龄都不会一样,而且亲子共读自有它的价值(详见我在后面相关章节的分析)。
然而,就在我顺其自然地继续陪她阅读的时候,开始步入小学的桐桐,阅读习惯却悄悄开始了变化,尽管那个时候她还不认识多少汉字(估计连50个的识字量都没有),开始接触拼音的她却慢慢对独立阅读拼音读物产生了兴趣,我就特意给她准备了一些比较简单好玩的拼音读物,比如孙幼军先生写的“小猪唏哩呼噜”系列等,桐桐一开始读得很吃力很慢,但很有成就感。当然,也不是所有时候她都享受独立阅读,自己读得吃力了,也会让我给她读,我也喜欢在她做事时给她读着玩,并享受亲子共读的过程。
依然随时应邀甚至主动给桐桐阅读并没有妨碍她对自主阅读的兴趣。她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也让我感到吃惊,因为她这方面的发展节奏似乎不是按部就班的,而是跳跃式的,其速度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一年级上半学期看拼音读物还读得磕磕巴巴,到了下学期,她就喜欢上读不带拼音的了,还告诉我,带拼音的太幼稚了,要求我只给她借纯文字的读物①,而且,似乎已经没什么常见的字能够难住她。与此同时,她喜欢读的书,也越来越厚,到了二年级上学期,像《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这样的大部头,她都能见缝插针,一天读完一本了,还声称自己要读完曹文轩所有的小说!现在,已经在读三年级的她在阅读方面更是随心所欲,几乎没有什么障碍了,我要给她读,她都不是那么热衷了,觉得还是自己看书快,我则只负责给她提供有质量的读物了。
培养早期阅读习惯的几个要点
结合桐桐的早期阅读经历以及我经手的其他孩子早期阅读习惯养成的咨询案例,我认为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考虑几个关键点。
(一)可以考虑从胎教开始
有一天晚上,我为了准备早期阅读讲座,在网上浏览口碑相对较好的绘本,看到《月亮的味道》这一本时,看到有导读信息,就饶有兴趣地往下看,结果发现早期阅读推广人彭懿老师在导读中提到一位日本妈妈的话:
这是一本给几岁孩子看的图画书呢?请看一位日本的妈妈在网站上的留言:
“一开始,是两岁的儿子从图书馆里借回来的,每天晚上、每天晚上让我读给他听。到了还书那天,因为他哭个不停,明知不对,我还是又把它给借了回来。借了还,还了借,这样反复了好几次。到了第六次,我终于下定决心买了一本!接着,又每天晚上一遍一遍地读了半年。六年过去了,即使是现在,我凭记忆还能倒背如流。在这半年里,我又怀上了女儿。女儿一岁的时候,伸手去拿的婴儿图画书,绝对是这一本!为什么?因为还是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就喜欢上了这本图画书??”
这个妈妈的留言让我非常感慨,因为妈妈怀孕时喜欢读书孩子生下来也容易爱上读书的案例,我听说过很多,包括我自己,也是这种无意识胎教的受益者,就像上文我提到的,因为怀孕期间做博士论文,需要阅读大量文献,所以桐桐很小就显示出了对书的兴趣!
事实上,科学研究也证明了孕期给孩子阅读的力量。在经典阅读专著《朗读手册》中,作者吉姆?崔利斯就曾引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心理学家安东尼?迪卡斯伯(AnthonyDeCasper)和他的同事对给胎儿读故事书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婴儿可以辨认出一些出生前听到的声音。
迪卡斯伯要求33位怀孕的妇女在孕期的最后6周内,每天朗读3次某个童话故事中的特定一段。有3段不同的故事供这33位孕妇选择,每位孕妇选择其中一段。当婴儿出生52个小时后,研究人员给每个婴儿一个奶嘴和一副耳机,从耳机里,婴儿可以听到一位女士(不是他们的母亲)朗读这3段选定的故事。研究人员通过计算婴儿吸奶嘴的速度推断出,婴儿比较喜爱出生前母亲一直朗读的那一段故事!
“婴儿对故事的反应,的确是受出生前接触的故事的影响。”迪卡斯伯博士下了这样的结论,“学习上大致也是如此的方法。”在一个类似的实验中,孕妇在产前两个半月开始读书给胎儿听,迪卡斯伯发现,婴儿在听到新的故事时,心跳会加速;当他们听到熟悉的故事时,心跳会变缓。以上两项研究都可以清楚地表明,婴儿在胚胎时期就能对特定的声音感到熟悉,而且会将这些熟悉的语调与舒适感和安全感联系到一起。所以婴儿从出生前就开始学习了,到他们可以看到和摸到书,了解字的意义和感觉到读书者的存在时,他们所学习到的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了。
由上文可见,无论是经验观察还是理论研究结论,都可以确认胎儿期的阅读对孩子发展的意义,阅读对胎儿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安全感,从功利角度来说,对孩子出生后阅读兴趣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孕妈妈不妨从十月怀胎开始,就尝试给孩子读一些东西,而不是整天玩手机、玩IPAD、打游戏甚至搓麻将等等。否则,很可能会失去一个培养孩子阅读爱好的好机会。
(二)让图书和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秩序的一部分
孩子出生后,生活环境中比较固定的陈设会渐渐融入他对生活秩序的认知,进而成为他安全感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他看到的周围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就以为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父母不妨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做个有心人,让书自然地融入孩子的生活,随处可见,触手可及,这样,孩子就会“先入为主”地把这种充满书香的氛围视为生活常态。当然,孩子身边的书必须是适合他的,不会伤到他,也不易弄坏。四角尖尖的新书和容易弄脏、撕碎的书尽量不要放在孩子的视线之内,以免孩子在碰到这些书之后父母会忍不住提醒“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令孩子把书和“不可以”建立条件反射,使得环境的布置效果适得其反。
此外,家长还可以经常在孩子视野中读书,让孩子把“读书”与爸爸妈妈的形象建立情感连接,进而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读书的种子。国外有一项研究也指出,若是父母爱好阅读,则孩子闲暇时间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也较长,虽然父母们可能会用其他方式鼓励孩子阅读,但父母树立榜样最重要。
(三)合适的阅读材料或有决定性的影响
孩子能否建立对阅读的好感,阅读材料的选择很重要,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适合他们的读物会有所不同,如果选择的阅读材料超过了孩子的理解力,或者不能投其所好,孩子就可能拒绝阅读。反之,合适的阅读材料则很容易唤起孩子的阅读热情,甚至对孩子的阅读兴趣产生决定性影响。桐桐在11个月之前,虽然对童书很有好感,但真正让她建立阅读习惯的,还是我上文提到的某画报,这份画报给她的早期阅读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转折性的。
有朋友曾经很发愁地对我说,家里一岁半的男宝宝对书一点也不感兴趣,给他读书总是不要听,愁得她不得了,担心这孩子以后不爱读书。我在了解了她给孩子读的书之后,建议她先别给孩子读那些,并劝她买本《大卫,不可以》给孩子读读试试,朋友照做,奇迹果然发生了,孩子听妈妈读这本书后,爱不释手,动不动就让妈妈给他念,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小家伙万一哭闹起来,只要姥姥说“大卫在哪里呢?”,他就抹干眼泪去找这本书了!也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这个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养成了比较好的阅读习惯。
考虑到这一点,父母在给孩子选购童书时,一定要注意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好,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意挑选一些装帧特别的书来增强吸引力,在孩子有能力参与选择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孩子亲自参与挑选。
(四)父母的参与及参与的方式非常重要
孩子与书本之间,不会天然地发生关系,父母的媒介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当一个孩子没有看书的经验时,她不会对书有什么概念,也不会了解阅读带来的快乐,所以,在孩子的早期阅读中,父母的“推销”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在家中常有人念书给他听的孩子,自己看书的时间也比较多。另一项对12位不爱看书的准教师的研究中,则发现只有1位在孩提时代有人念书给他听过;而10位热爱阅读的受访者,幼年时都有人念书给他们听。
父母给孩子读书时,阅读的方式也很重要,最好的方式,是把宝宝揽在怀里的同向阅读,而不是让孩子坐在旁边规规矩矩地听读。这样,孩子对父母的天然依恋会给阅读平添一份温馨,让孩子对阅读更添积极情感体验,所以,茶余饭后的亲子时间,妈妈不妨把孩子揽在怀里一起阅读,这样会让阅读成为孩子非常向往的一件事。
我给珊珊读绘本的时候,刚开始她坐旁边听,没过一小会儿,她就会主动爬到我怀里,原来她是享受被妈妈揽在怀里的同向阅读,这样读的时候,怕对她的听力有影响,我会尽量降低声音。
——网友珊珊妈在我的一次讲座中的分享
顺便需要提醒的是,家长读给孩子的书,除了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外,最好还是自己喜欢的,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积极情感带进共读的体验中,给孩子正向的滋养,另外,这样的亲子共读,一定要在双方兴致都好的时候进行,不要疲劳轰炸,以免孩子对亲子共读产生抵触情绪。
台湾地区的早期阅读推广专家黄毓博士认为,爸爸的声音也是宝宝喜欢的。爸爸经常跟宝宝讲话,念童谣给他听,不管具体内容是什么,他感受到的都是爸爸在告诉他“我爱你”“有你真好”“我是个骄傲的父亲”。
(五)尊重孩子阅读兴趣的独特表达方式
成人的阅读往往是按部就班、讲究一定规矩的,孩子却不然,由于他们特有的心理发展特点,阅读往往是通过读图进行的,对图书的注意力往往是跟家长不同步的,有时候家长读完一页了,他还不让翻过去,或者家长还没读完一页,他就要翻过去了。此外,对书本身的好奇也会让他们出现一些看似捣乱的探索行为,如哗啦哗啦地快速翻书、倒着看书等。很多父母遇到这种情况会担心孩子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而急于纠正,结果却使孩子失去了阅读热情。其实对孩子来说,这些都是特定年龄的“阅读”行为,允许这些阅读行为的存在,跟着孩子的感觉走,非常重要,当初我就是坦然面对了女儿的“捣乱”行为,才最终收获了惊喜。
此外,幼小的孩子,由于注意还是以不随意注意为主,听妈妈读书的时候,往往很难专注地坐在那里听,一边听一边玩弄什么东西,甚至在床上翻着跟头听的现象并不罕见,只要他们还能听进去,甚至跟家长有所互动,就不要强求他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听,以免干扰孩子的轻松体验。
(六)适当赞美巩固习惯生成中的点滴进步
行为主义认为,孩子的行为,总是被它的后果所强化,如果孩子能在阅读行为中体验到积极的结果,那么进一步重复这些行为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就此巩固。
所以,家长陪孩子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予以及时赞赏,但这种夸赞不是泛泛的“你真棒”,而应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为什么受到表扬,具体描述孩子进步的方面很重要,比如,听读时更专注了、读图时表现出了良好的观察力、认识封面上的字了、发现了图文中出现的小失误、能独立阅读了等等,这样,孩子才能在获得阅读带来的良好情绪体验的同时,增强对阅读能力的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
(七)借助老师的力量引导孩子爱上阅读
对于已经入园的孩子来说,最能听进去的莫过于老师的话了,在经典阅读专著《朗读手册》中,作者吉姆?崔利斯曾经引用莫柔(Morrow,1982)的研究,指出若托儿所与幼儿园老师鼓励孩子多使用图书角,则孩子真的就照做。 其实不仅对幼儿园的孩子,对于小学的孩子,也是如此。莱米(Lamme,1976)的研究发现,在教师的鼓励下,小学教室书库的使用率会增加。
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也不妨好好利用这一点,让老师参与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效果一般事半功倍。具体做法仅举几例:
◆ 家长买好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书后,让老师当奖品发给孩子,并鼓励孩子回去阅读后跟老师分享,必要时还可以用五角星进行鼓励。
◆ 让老师当着孩子的面表扬爱读书的小朋友,引导孩子的阅读行为。
◆ 由老师发起阅读比赛,看一段时间内谁读的书多。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除了上述几个要点外,家庭图书环境的布置也十分重要,鉴于后面会专门讨论这个话题,在此不再赘述。总之,孩子的阅读习惯虽然很难自然养成,但其培养也并非难不可及,只要家长朝着正确的方向付出努力,就终会收获惊喜。
*一位教育学博士的九年“陪读”心得
*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推荐
*200部适合0-6岁儿童的国内外优秀绘本独家解读与推荐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每个孩子打开阅读世界的大门,让孩子在悦读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名人推荐
《“读”出一个好宝贝》是一本让孩子受益终生的书!
作者多年来专注于早期阅读的理论研究,并在教养女儿的过程中不断实践探索。9年时间,5000多本的陪读量,让她收获了一个行为习惯出众、想象力丰富、做事专注认真的“小书虫”。我想,这些特质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比好成绩更宝贵的财富。
这本书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心得,对于不了解早期阅读的家长,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指导,早读早受益。
——著名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
作者简介
桐桐妈
教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博士后,上海“阅读越精彩”亲子阅读培训专家志愿者,现供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曾经主修幼儿教育,一直有着深厚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情结,爱女桐桐诞生之后,遂把她当“课题”来“研究”,学习、工作、育儿之间隙坚持撰文分享教养心得,受邀为多家婴幼教育杂志供稿,上刊文章500余篇,著有《爱出一个好宝贝》等。曾受邀为通用汽车公司上海总部、IBM上海分公司、泰克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区图书馆、幼儿园、早教中心等做过多场早期阅读专题讲座,近年来也经常在各个亲子家教平台做微课分享。
目录
第一章 阅读习惯 随机培养
“小书虫”桐桐的成长之路 002
(一)“浸润式”的阅读教育 002
(二)某画报带来的转折 003
(三)“怪异”的爱书行为 003
(四)享受亲子“悦读”时光 004
(五)爱上独立阅读 004
培养早期阅读习惯的几个要点 005
(一)可以考虑从胎教开始 006
(二)让图书和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秩序的一部分 008
(三)合适的阅读材料或有决定性的影响 008
(四)父母的参与及参与的方式非常重要 009
(五)尊重孩子阅读兴趣的独特表达方式 010
(六)适当赞美巩固习惯生成中的点滴进步 011
(七)借助老师的力量引导孩子爱上阅读 011
第二章 阅读材料 因龄制宜(上)——0-3 岁的童书选择
0 - 1 岁宝宝的阅读计划 014
(一)“阅龄”特点 014
(二)适合的读物 016
1 - 2 岁宝宝的阅读计划 028
(一)“阅龄”特点 028
(二)适合的读物 030
(三)本年龄阅读的注意事项 043
2 - 3 岁宝宝的阅读计划 044
(一)“阅龄”特点 044
(二)适合的读物 045
第三章 阅读材料 因龄制宜(下)——3-6 岁的童书选择
3 - 4 岁宝宝的阅读计划 066
(一)“阅龄”特点 066
(二)适合的读物 068
4 - 5 岁宝宝的阅读计划 095
(一)“阅龄”特点 095
(二)适合的读物 096
5 - 6 岁宝宝的阅读计划 115
(一)“阅龄”特点 115
(二)适合的读物 116
(三)3-6 岁孩子阅读的相关注意事项 144
第四章 给孩子一个书香童年
谈谈孕期的阅读 148
早期阅读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娱乐性 149
(一)童书是为了孩子的快乐存在的 151
(二)早期阅读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娱乐性 152
(三)早期阅读的娱乐性自有其价值 154
把早期阅读的娱乐性进行到底 156
(一)允许孩子“玩”书 156
(二)尊重孩子独特的阅读习惯 157
(三)不给孩子制定太多的阅读规矩 157
(四)允许孩子重复喜欢的书 158
(五)尽量让孩子参与选书 158
(六)阅读过程跟着孩子的感觉走 159
(七)读完不提过多要求 159
(八)允许孩子读无用的书 160
打造能唤起孩子阅读欲望的图书环境 161
(一)书架的选择和摆放大有学问 161
(二)图书封面*好朝外陈列 162
(三)阅读区域*好放上地垫、枕头、垫子等 163
(四)图书摆放*好遵循一定的原则 164
亲子阅读的“前奏”和“续章” 165
(一)亲子阅读的“前奏” 165
(二)亲子阅读的“续章” 167
说说早期阅读的多元性 168
撕书,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170
说说早期阅读中的“重复”现象 174
(一)重复让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输出成为可能 175
(二)重复让孩子有机会面对其内心的某种体验 175
(三)重复让事物变得可以预测,进而增强孩子的自信 176
绘本图文,谁更给力? 178
“诵读”胜于“编读” 181
亲子共读的价值是自主阅读难以替代的 183
(一)亲子共读:那些鲜为人知的价值 184
(二)别把自主阅读和亲子阅读截然分开 186
(三)循序渐进地过渡到自主阅读 187
阅读中的亲子互动要自然 187
(一)选择能激发孩子互动欲望的阅读材料 187
(二)互动方式应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188
(三)努力创新亲子互动技巧 189
提供科普读物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189
童书选购那些事儿 191
(一)童书选购的“大原则” 191
(二)童书选购的“小窍门” 194
第五章 早期阅读的常见困惑
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 202
阅读时要不要教孩子认字? 204
要给孩子制定阅读规矩吗? 205
早期阅读需要固定时间吗? 206
如何看待早期阅读中的指读? 207
孩子突然不爱阅读了怎么办? 207
孩子只对特定的书和内容感兴趣怎么办? 208
杂志和图书同样有价值吗? 209
识字的孩子还要陪读吗? 210
该不该让孩子自己选书呢? 211
孩子对读物的注意力与我们不同步怎么办? 211
孩子喜欢看很幼稚的读物怎么办? 213
妈妈不理解绘本的内蕴怎么办? 213
孩子不喜欢读新买的书怎么办? 214
阅读后要立即引导孩子思考书中的内容吗? 215
孩子的阅读习惯养成后家长还可以做些什么? 216
家长亲自阅读好还是播放音频好? 216
孩子不爱看文字书怎么办? 217
拿着书读给孩子好还是撇开书讲故事好? 218
孩子看书喜欢随大流怎么办? 218
给孩子读书,几天增加一本新书好? 219
能不能让孩子接触改编后的名著? 219
附 一 桐桐妈的育儿观 221
附 二 桐桐妈的早期阅读观 222
附 三 我和桐桐喜欢的200 本童书 224
后 记 235
序言
阅读,让成长更美好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史斯克兰?吉利兰(Strickland Gillilan)
《阅读的妈妈》(The Reading Mother)
《最受美国人喜爱的诗》(Best Loved Poems of the American People)
每每看到《朗读手册》绪论中的这句话,都禁不住为自己感到骄傲,骄傲自己这些年在陪女儿读书方面的执着和狂热,8年多的坚持,5000多本的阅读量,其中有的还不止重复一遍,我相信这不是每个妈妈都能做到的。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妈妈,因为自己的这种喜好,我特别希望女儿桐桐也能喜欢阅读。爱读书的女人通常都是沉静、纯真的,能够远离低级趣味,这是我向往的生命状态,我希望桐桐能成为这样的人。为此,自她出生以来,我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她的阅读兴趣,不是为了让她从中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希望她能从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让人欣慰的是,桐桐在11个月大的时候,就基本养成了阅读习惯,后来更是成了名副其实的“小书虫”——小时候,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每天必定要我给她读书听;不会自主阅读的时候,如果我没空陪她读,她就让我播放绘本或故事音频给她听,或者自己跑到专门为她准备的低矮小书架前,翻出过往的书看得乐此不疲;有时让她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她也会以陪她读几本书为条件跟我“谈判”;现在会自己读书了,阅读的自由度更是大了许多,不仅“不可一日无书”,而且阅读量让我都惊叹不已,有时候厚厚的几百页大部头经典,像《草房子》《青铜葵花》等,一两天就可以读完!??虽然陪她读书曾经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但我还是喜在心头,乐在其中,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桐桐和我都获益良多。
阅读是女儿身心发展的“复合维生素”
9岁多的桐桐是个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强、想象力丰富、行为习惯良好、做事能够静心专注的小姑娘。经常有不少谦虚的朋友就孩子的教养问题向我“取经”,由于孩子的成长存在个体差异,我给他们的建议通常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有一点我却会不厌其烦地提及,那就是阅读。因为,就促进桐桐身心全面发展而言,阅读所起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远远超过了我当初的期待!
阅读给她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
因为阅读,桐桐不仅经常神游在奇思妙想的世界,还认识了大量日常生活中没有机会接触的东西,比如形态各异的自然现象、林林总总的动物、千奇百怪的风土人情等。在不断拓展认知范围的过程中,桐桐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而她的想象力,则由此插上了翅膀。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喜欢自编故事,而且编起来内容题材天马行空,很多都是直接经验无从涉及的形象和情节,比如,少了一条腿的锡兵、跑得很快的羚羊、激光和微波等。只有作为她忠实听众的我知道,个中的很多素材都是从看过的书里迁移过来的。
因为敢于想象,又充满童趣,桐桐编的故事,还受到了一些编辑阿姨的欢迎,还没上小学,她就先后有两篇文字稿的故事、四篇电子版的故事发表。
阅读促进了她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美国著名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认为,孩子的词汇量,并非由日常对话中的5000个常用词和另外5000个不那么常用的词决定的,而是由生僻词决定的,在孩子获取生僻词方面,即使是最简单的童书,平均每千字中生僻词的量也是日常对话最大生僻词量的三倍之多,是更有效的生僻词来源。我在女儿桐桐身上也观察到了这一点,经常阅读的她,词汇量明显比一般的同龄孩子丰富许多。
还不到3岁时,桐桐就能自如地运用很多形象生动的话语。比如“太阳火辣辣的”“我迫不及待地下了床”“爸爸,快来拯救我”等。她读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也一直夸她表达能力强。她刚上托班不久,有一次开家长会,我坐在老师身边,就看到老师的发言稿上写着桐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好的,真是异常欣慰。要知道,生于7月底的桐桐在班里年龄算是偏小的呢。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桐桐的思维有了相对超前的发展。很小的时候,她就已经具备了简单的推理能力,能够反过来理解大人的话了。比如,很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说“如果你不吃水果,就会便秘的”,她就会反过来对我们说“如果我多吃水果的话,就不会便秘了”。
上小学后,我在跟她讲话的时候,偶尔就会用一些带有哲思色彩的语言,比如“宝贝,你做的事情不是你”“本领给你自由”“爱你的人也会犯错误”等等。原以为她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没想到她都能有所领悟,这样强大的语言理解能力也为我们的说服教育提供了方便。
女儿的作文能力也从丰富的词汇中受益匪浅,仅举最近一个例子吧,老师让三年级的孩子们写一篇《吹泡泡》的命题作文,要求写200字,从微信群里看到,有的小朋友很难达到这个字数要求,桐桐则一口气写了523字,而且句子通顺,用词生动活泼!
阅读优化了她的行为习惯
如今,图画书的题材越来越广泛,其中不乏一些引导习惯养成、发展道德认知、培养安全意识的故事。桐桐在阅读过程中,逐渐摄取了许多行为规范常识,明白了什么是正确可取的行为,什么是不受欢迎或危险的行为。很多正面的图书形象成了她认同的榜样,很小的时候,桐桐就经常在生活中模仿他们的行为,如刷牙、洗手、穿衣服、把垃圾丢进垃圾桶等。遇到负面的行为,小家伙也会表明自己的立场:那样做是不对的!
阅读让她的成长更快乐
没什么比做喜欢的事情更能带给人快乐了。阅读之于桐桐,就是如此。每次看到小家伙阅读时满足的表情,我就会有种莫名的感动。我想,即使阅读无法带来功利意义上的教益,仅仅就能为孩子带来快乐这一点来说,花多少时间陪她阅读,花多少钱给她买书,也都是一千个值得。我相信,只有内心充满快乐的孩子,才能正常地思维,才能专注于探索,才能获得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
阅读带来高质量亲子时光
桐桐小的时候,只要我在家,亲子阅读就是我们家雷打不动的保留节目。不是我坚持要给自己上这个“枷锁”,而是“小书虫”桐桐实在不能“一日无书”。每天晚饭后,桐桐便迫不及待地喊我去“陪读”了。
“今天读几本呀?”我照例问她。
“三本。”桐桐说着伸出三个手指。
“好,那我们拉拉钩!”我伸出手指,虽然明知道她过会儿还是会赖账。
“嗯,拉拉钩!”桐桐一边兴奋地喊,“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要!”一边高兴地在床上跳,这是她拉钩时的经典动作。
等我数好三本书放到她跟前时,小家伙已经安静得像个小猫咪,一下子蜷缩到我怀里,伸长了脖子期待着书中的故事。
三本书很快看完了,可小家伙还在那里坐着不动,仍是一脸的期待。
“三本书看完了哦,睡觉吧!”我故意调侃。
“不嘛,我还要再看三本。”小家伙趁机撒娇。
“不是已经拉过钩了吗?”我反问她,同时为她有这么强烈的阅读兴趣感到欣慰。
“那再拉一次!”小家伙不容分说,忽地爬起来,跳着嚷着:“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要!”
我忍俊不禁,这是我能宽恕的少数几个可以忽略“诚信教育”的场合之一。于是“三本”阅读继续进行,完毕,拉钩,阅读??直到实在担心挑灯夜读会伤了她的眼睛,强行“收工”后,小家伙才恋恋不舍地从我怀里爬起来。
有时候,小家伙懒得一次次地跟我“讨价还价”,索性就在我第一次问她读多少本的时候,把所有的手指都伸出来晃着,嘴里嚷着:“我要看许多许多本!我要看好几个三本!”
????
喜欢亲子阅读中的每一个插曲,更喜欢亲子阅读带来的温馨时光。宝贝在我怀里贪婪地享受着每一个故事,时而一脸专注,时而与我一起大笑,时而为故事中可怜的小主人公叹息。读到一些感人的情节,比如小狗亲了亲妈妈的脸,小家伙还会忘情地爬起来,抱着我亲呀亲??每每此时,我也仿佛与她一起进入了书中的世界,再没有了尘世的喧嚣与烦恼。
我想,之所以宝贝与我的关系牢固而亲密,个中缘由,也应该包括亲子阅读带给我们的高质量亲子时光吧!
鉴于早期阅读带给我和桐桐的美好体验,以及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价值,我不知不觉地成了早期阅读的热心推广人。在年访问量1000多万人次的微博里,我不厌其烦地更新着桐桐的阅读记录,分享自己陪读的点滴感悟。具体陪读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凭借自己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背景,用心地思考早期阅读中的常见问题,并把这些思考更新在访问量达1000多万人次的育儿博客里。
随着早期阅读类博文的增多,前来跟我交流早期阅读的朋友也越来越多,有些朋友还信任地跟我倾诉亲子阅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这些困惑进一步促进了我的思考,也丰富了我探索的触角。还有一些育儿杂志的约稿,也“逼”我更深入地挖掘关于这个话题的心得感悟。在回复了越来越多的咨询邮件后,在给育儿杂志写了一系列的相关文章后,我自认为对于这个领域的探索已经值得在更大范围内分享。
2012年,我曾在编辑好友小许的邀请下,写了一本口袋书《“小书虫”是怎样炼成的——儿童早期阅读那些事儿》,但由于“口袋书”的字数容量有限,很多心得没法尽情分享,这本“口袋书”出版之后,经读者口口相传,购买或阅读这本读物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找到我的博客或微博,跟我进一步交流陪读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使得我在这个领域有了越来越多的深入思考,随着认知的进一步丰富,我有了写一本专著的想法,希望呈现在您面前的思考成果能给您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桐桐妈2017年春节期间于上海
文摘
第一章 阅读习惯 随机培养
最近,关于高考改革政策的帖子被朋友圈广泛传播,“新政”对语文成绩的强调,使得“得阅读者得天下”成为一个让人感慨的话题,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再度受到家长们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表明,早期阅读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多有裨益。然而,尽管愿望美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之路却很难一蹴而就,需要父母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努力。下面我就分享一下“小书虫”桐桐的成长之路以及我对培养早期阅读习惯的几点思考,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小书虫”桐桐的成长之路
(一)“浸润式”的阅读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对桐桐的“阅读教育”从十月怀胎时就无意中开始了。那时候我正在赶写博士论文,每天都要阅读大量参考文献,自然,肚子里的桐桐也要全程奉陪,可能是因为这个“陪读”的经历,桐桐出生以后便对书本很感兴趣。记得她两个月左右的时候,我心血来潮,拿来一本小人书读给她听,没想到她竟然一下子变得很安静,一副听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这个发现让我很惊喜,从此我便经常读书给她听。
除了读给她听,我自己也常常在她视野范围内读书,抱着她玩的时候也常有意无意地转到书房去,让她感受满屋的书香气息,有时候还轻轻地告诉她“这就是书”“书可以让我们更有智慧”等等,不管她听懂与否,兴致来了我就会念叨几句。可能是这种“浸润式”的阅读教育起了作用,桐桐大约4个月大时,每当我把书放在趴在床上玩的小家伙面前时,她就会像模像样地看很长时间了。
不过“好景不长”,桐桐约6个月大时,手部的精细动作发展了,拿到手的书经常被她“哧哧”地撕坏,看书的兴趣似乎也不那么浓厚了。发现这一变化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就不再轻易给她书看了。偶尔拿书给她看两眼,如果她正好感兴趣就陪她读读,如果不感兴趣就马上收起来,以免她逆反。但为了给她正面的行为示范,我仍然经常拿着自己的书在她面前阅读。
(二)某画报带来的转折
桐桐11个多月大的时候,我带她去小丁阿姨家玩,临走时小丁阿姨送给我们一些2003年出的某画报。回到家我翻开一看,一个个毛茸茸的动物形象好漂亮啊,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兴奋地拿给桐桐看。奇迹发生了,看到这些大图故事的桐桐顿时眼前一亮,很入迷地看下去了,不仅没有东张西望,而且还时不时用手在上面指指点点或跟着我一起模仿画面上的动作。很显然,她正享受着“阅读”的乐趣。
从此这份画报一度成了桐桐的爱,而我也经常由衷赞赏她爱阅读的表现,大概这种鼓励达到了强化兴趣的效果,桐桐渐渐爱上了读书。
(三)“怪异”的爱书行为
某画报带来转折之后,桐桐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只要我在她的面前看书,她就喜欢抢过去,像模像样地翻来翻去、指指点点的,哪怕是没有任何插图的黑白字书,她也同样感兴趣。
但这个过程并非是直线发展的,很多时候桐桐依然爱摔书、咬书甚至撕书。即使兴致勃勃地拉着我陪她看书,也常常会很随性地翻来翻去。翻开一页书,有时候我刚读了两个字,她就翻过去了,有时候却不厌其烦地停留在那里跟我互动??刚开始,我对这些“怪异”行为感到很困惑,后来读了一些相关的书,才知道孩子对于书的喜好,有着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那些撕咬行为实际上也是对书感兴趣的一种表现(详见后文相关章节的分析)。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便放心地任她捣乱甚至陪着她捣乱,就让宝贝以自己的方式表达阅读兴趣吧!
(四)享受亲子“悦读”时光
让人惊喜的是,我对桐桐上述“怪异”阅读行为的宽容非但没有转移她的阅读兴趣,反而出乎意料地使她变得规矩起来。随着月龄的增加,她不仅撕书和咬书的次数越来越少,而且几乎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拉着我陪她看那份画报,一边看一边给我表演里面的动作,看得不亦乐乎。每天早晨醒来的时候,只要看到书,她就会精神一振,示意我陪她阅读,很多时候,新的一天就是在这种“悦读”中开始的??
(五)爱上独立阅读
因为给桐桐读书时不曾刻意教她识字,虽然进入小学前已有3000多本的绘本阅读量,桐桐的自主阅读能力却一度落后于周围的小朋友,但我没有因此就着急,我相信每个孩子对文字产生敏感的年龄都不会一样,而且亲子共读自有它的价值(详见我在后面相关章节的分析)。
然而,就在我顺其自然地继续陪她阅读的时候,开始步入小学的桐桐,阅读习惯却悄悄开始了变化,尽管那个时候她还不认识多少汉字(估计连50个的识字量都没有),开始接触拼音的她却慢慢对独立阅读拼音读物产生了兴趣,我就特意给她准备了一些比较简单好玩的拼音读物,比如孙幼军先生写的“小猪唏哩呼噜”系列等,桐桐一开始读得很吃力很慢,但很有成就感。当然,也不是所有时候她都享受独立阅读,自己读得吃力了,也会让我给她读,我也喜欢在她做事时给她读着玩,并享受亲子共读的过程。
依然随时应邀甚至主动给桐桐阅读并没有妨碍她对自主阅读的兴趣。她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也让我感到吃惊,因为她这方面的发展节奏似乎不是按部就班的,而是跳跃式的,其速度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一年级上半学期看拼音读物还读得磕磕巴巴,到了下学期,她就喜欢上读不带拼音的了,还告诉我,带拼音的太幼稚了,要求我只给她借纯文字的读物①,而且,似乎已经没什么常见的字能够难住她。与此同时,她喜欢读的书,也越来越厚,到了二年级上学期,像《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这样的大部头,她都能见缝插针,一天读完一本了,还声称自己要读完曹文轩所有的小说!现在,已经在读三年级的她在阅读方面更是随心所欲,几乎没有什么障碍了,我要给她读,她都不是那么热衷了,觉得还是自己看书快,我则只负责给她提供有质量的读物了。
培养早期阅读习惯的几个要点
结合桐桐的早期阅读经历以及我经手的其他孩子早期阅读习惯养成的咨询案例,我认为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可以考虑几个关键点。
(一)可以考虑从胎教开始
有一天晚上,我为了准备早期阅读讲座,在网上浏览口碑相对较好的绘本,看到《月亮的味道》这一本时,看到有导读信息,就饶有兴趣地往下看,结果发现早期阅读推广人彭懿老师在导读中提到一位日本妈妈的话:
这是一本给几岁孩子看的图画书呢?请看一位日本的妈妈在网站上的留言:
“一开始,是两岁的儿子从图书馆里借回来的,每天晚上、每天晚上让我读给他听。到了还书那天,因为他哭个不停,明知不对,我还是又把它给借了回来。借了还,还了借,这样反复了好几次。到了第六次,我终于下定决心买了一本!接着,又每天晚上一遍一遍地读了半年。六年过去了,即使是现在,我凭记忆还能倒背如流。在这半年里,我又怀上了女儿。女儿一岁的时候,伸手去拿的婴儿图画书,绝对是这一本!为什么?因为还是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就喜欢上了这本图画书??”
这个妈妈的留言让我非常感慨,因为妈妈怀孕时喜欢读书孩子生下来也容易爱上读书的案例,我听说过很多,包括我自己,也是这种无意识胎教的受益者,就像上文我提到的,因为怀孕期间做博士论文,需要阅读大量文献,所以桐桐很小就显示出了对书的兴趣!
事实上,科学研究也证明了孕期给孩子阅读的力量。在经典阅读专著《朗读手册》中,作者吉姆?崔利斯就曾引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心理学家安东尼?迪卡斯伯(AnthonyDeCasper)和他的同事对给胎儿读故事书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他们认为婴儿可以辨认出一些出生前听到的声音。
迪卡斯伯要求33位怀孕的妇女在孕期的最后6周内,每天朗读3次某个童话故事中的特定一段。有3段不同的故事供这33位孕妇选择,每位孕妇选择其中一段。当婴儿出生52个小时后,研究人员给每个婴儿一个奶嘴和一副耳机,从耳机里,婴儿可以听到一位女士(不是他们的母亲)朗读这3段选定的故事。研究人员通过计算婴儿吸奶嘴的速度推断出,婴儿比较喜爱出生前母亲一直朗读的那一段故事!
“婴儿对故事的反应,的确是受出生前接触的故事的影响。”迪卡斯伯博士下了这样的结论,“学习上大致也是如此的方法。”在一个类似的实验中,孕妇在产前两个半月开始读书给胎儿听,迪卡斯伯发现,婴儿在听到新的故事时,心跳会加速;当他们听到熟悉的故事时,心跳会变缓。以上两项研究都可以清楚地表明,婴儿在胚胎时期就能对特定的声音感到熟悉,而且会将这些熟悉的语调与舒适感和安全感联系到一起。所以婴儿从出生前就开始学习了,到他们可以看到和摸到书,了解字的意义和感觉到读书者的存在时,他们所学习到的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了。
由上文可见,无论是经验观察还是理论研究结论,都可以确认胎儿期的阅读对孩子发展的意义,阅读对胎儿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安全感,从功利角度来说,对孩子出生后阅读兴趣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所以,孕妈妈不妨从十月怀胎开始,就尝试给孩子读一些东西,而不是整天玩手机、玩IPAD、打游戏甚至搓麻将等等。否则,很可能会失去一个培养孩子阅读爱好的好机会。
(二)让图书和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秩序的一部分
孩子出生后,生活环境中比较固定的陈设会渐渐融入他对生活秩序的认知,进而成为他安全感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他看到的周围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就以为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父母不妨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做个有心人,让书自然地融入孩子的生活,随处可见,触手可及,这样,孩子就会“先入为主”地把这种充满书香的氛围视为生活常态。当然,孩子身边的书必须是适合他的,不会伤到他,也不易弄坏。四角尖尖的新书和容易弄脏、撕碎的书尽量不要放在孩子的视线之内,以免孩子在碰到这些书之后父母会忍不住提醒“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令孩子把书和“不可以”建立条件反射,使得环境的布置效果适得其反。
此外,家长还可以经常在孩子视野中读书,让孩子把“读书”与爸爸妈妈的形象建立情感连接,进而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读书的种子。国外有一项研究也指出,若是父母爱好阅读,则孩子闲暇时间花在阅读上的时间也较长,虽然父母们可能会用其他方式鼓励孩子阅读,但父母树立榜样最重要。
(三)合适的阅读材料或有决定性的影响
孩子能否建立对阅读的好感,阅读材料的选择很重要,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适合他们的读物会有所不同,如果选择的阅读材料超过了孩子的理解力,或者不能投其所好,孩子就可能拒绝阅读。反之,合适的阅读材料则很容易唤起孩子的阅读热情,甚至对孩子的阅读兴趣产生决定性影响。桐桐在11个月之前,虽然对童书很有好感,但真正让她建立阅读习惯的,还是我上文提到的某画报,这份画报给她的早期阅读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转折性的。
有朋友曾经很发愁地对我说,家里一岁半的男宝宝对书一点也不感兴趣,给他读书总是不要听,愁得她不得了,担心这孩子以后不爱读书。我在了解了她给孩子读的书之后,建议她先别给孩子读那些,并劝她买本《大卫,不可以》给孩子读读试试,朋友照做,奇迹果然发生了,孩子听妈妈读这本书后,爱不释手,动不动就让妈妈给他念,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小家伙万一哭闹起来,只要姥姥说“大卫在哪里呢?”,他就抹干眼泪去找这本书了!也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这个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养成了比较好的阅读习惯。
考虑到这一点,父母在给孩子选购童书时,一定要注意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好,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意挑选一些装帧特别的书来增强吸引力,在孩子有能力参与选择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孩子亲自参与挑选。
(四)父母的参与及参与的方式非常重要
孩子与书本之间,不会天然地发生关系,父母的媒介作用非常重要,因为当一个孩子没有看书的经验时,她不会对书有什么概念,也不会了解阅读带来的快乐,所以,在孩子的早期阅读中,父母的“推销”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在家中常有人念书给他听的孩子,自己看书的时间也比较多。另一项对12位不爱看书的准教师的研究中,则发现只有1位在孩提时代有人念书给他听过;而10位热爱阅读的受访者,幼年时都有人念书给他们听。
父母给孩子读书时,阅读的方式也很重要,最好的方式,是把宝宝揽在怀里的同向阅读,而不是让孩子坐在旁边规规矩矩地听读。这样,孩子对父母的天然依恋会给阅读平添一份温馨,让孩子对阅读更添积极情感体验,所以,茶余饭后的亲子时间,妈妈不妨把孩子揽在怀里一起阅读,这样会让阅读成为孩子非常向往的一件事。
我给珊珊读绘本的时候,刚开始她坐旁边听,没过一小会儿,她就会主动爬到我怀里,原来她是享受被妈妈揽在怀里的同向阅读,这样读的时候,怕对她的听力有影响,我会尽量降低声音。
——网友珊珊妈在我的一次讲座中的分享
顺便需要提醒的是,家长读给孩子的书,除了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外,最好还是自己喜欢的,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积极情感带进共读的体验中,给孩子正向的滋养,另外,这样的亲子共读,一定要在双方兴致都好的时候进行,不要疲劳轰炸,以免孩子对亲子共读产生抵触情绪。
台湾地区的早期阅读推广专家黄毓博士认为,爸爸的声音也是宝宝喜欢的。爸爸经常跟宝宝讲话,念童谣给他听,不管具体内容是什么,他感受到的都是爸爸在告诉他“我爱你”“有你真好”“我是个骄傲的父亲”。
(五)尊重孩子阅读兴趣的独特表达方式
成人的阅读往往是按部就班、讲究一定规矩的,孩子却不然,由于他们特有的心理发展特点,阅读往往是通过读图进行的,对图书的注意力往往是跟家长不同步的,有时候家长读完一页了,他还不让翻过去,或者家长还没读完一页,他就要翻过去了。此外,对书本身的好奇也会让他们出现一些看似捣乱的探索行为,如哗啦哗啦地快速翻书、倒着看书等。很多父母遇到这种情况会担心孩子养成不好的阅读习惯而急于纠正,结果却使孩子失去了阅读热情。其实对孩子来说,这些都是特定年龄的“阅读”行为,允许这些阅读行为的存在,跟着孩子的感觉走,非常重要,当初我就是坦然面对了女儿的“捣乱”行为,才最终收获了惊喜。
此外,幼小的孩子,由于注意还是以不随意注意为主,听妈妈读书的时候,往往很难专注地坐在那里听,一边听一边玩弄什么东西,甚至在床上翻着跟头听的现象并不罕见,只要他们还能听进去,甚至跟家长有所互动,就不要强求他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听,以免干扰孩子的轻松体验。
(六)适当赞美巩固习惯生成中的点滴进步
行为主义认为,孩子的行为,总是被它的后果所强化,如果孩子能在阅读行为中体验到积极的结果,那么进一步重复这些行为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就此巩固。
所以,家长陪孩子阅读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予以及时赞赏,但这种夸赞不是泛泛的“你真棒”,而应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为什么受到表扬,具体描述孩子进步的方面很重要,比如,听读时更专注了、读图时表现出了良好的观察力、认识封面上的字了、发现了图文中出现的小失误、能独立阅读了等等,这样,孩子才能在获得阅读带来的良好情绪体验的同时,增强对阅读能力的信心,明确努力的方向。
(七)借助老师的力量引导孩子爱上阅读
对于已经入园的孩子来说,最能听进去的莫过于老师的话了,在经典阅读专著《朗读手册》中,作者吉姆?崔利斯曾经引用莫柔(Morrow,1982)的研究,指出若托儿所与幼儿园老师鼓励孩子多使用图书角,则孩子真的就照做。 其实不仅对幼儿园的孩子,对于小学的孩子,也是如此。莱米(Lamme,1976)的研究发现,在教师的鼓励下,小学教室书库的使用率会增加。
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也不妨好好利用这一点,让老师参与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过程,效果一般事半功倍。具体做法仅举几例:
◆ 家长买好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书后,让老师当奖品发给孩子,并鼓励孩子回去阅读后跟老师分享,必要时还可以用五角星进行鼓励。
◆ 让老师当着孩子的面表扬爱读书的小朋友,引导孩子的阅读行为。
◆ 由老师发起阅读比赛,看一段时间内谁读的书多。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除了上述几个要点外,家庭图书环境的布置也十分重要,鉴于后面会专门讨论这个话题,在此不再赘述。总之,孩子的阅读习惯虽然很难自然养成,但其培养也并非难不可及,只要家长朝着正确的方向付出努力,就终会收获惊喜。
ISBN | 9787535496096,7535496091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 桐桐妈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