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世界中心 978750867419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钓鱼岛主权归属涉及的海洋权益有多大?
美日为何频频在南海“搅浑水”?
台湾问题的意义仅仅在于祖国统一吗?
未来的世界中心在哪里?

作者简介

温骏轩
网帖笔名“鄙视抢沙发的”,生于20世纪70年代,法律专业出身,长于分析解读国际局势。其2009年7月在天涯论坛“国际观察”版块开设的《地缘看世界》一帖,有理论,有资料,有地图,有分析,广受读者关注,点击量超过1700万次,回复超过7万条。

目录

推荐序

第一章谁是世界的中心
第一节主宰世界的思维
世界的中心是一座岛
拥有海洋就拥有世界
发现边缘地区的力量
第二节谁在主宰世界
世界之主的帝王之相
俄罗斯——大陆的征服者
欧盟——世界的发现者
……
中国——世界中心最有力的挑战者
美国——“新世界岛俱乐部”的缔造者大国的后花园
第三节中国如何崛起“新老世界岛”之争
中国的崛起路线图
第二章欧亚大陆第一缕阳光:东亚与西太平洋地区
第一节东亚的范围
东亚的地缘结构
第二节中央之国
“海中地”与“地中海”
中央之国的地缘博弈
第三节气候与东亚格局
北纬42度温度线
地缘孤岛
中央之国核心区的气候
第四节农耕民族的扩张
最后的耕地
农耕民族的禁区
第五节东亚的岛屿
日本征服外岛的历史
日本的终极梦想
琉球群岛
离开日本的日子
第六节台湾岛
“海商”与台湾岛
台湾岛地缘文化的形成
台湾岛的地缘定位
第七节东亚核心圈
东亚核心圈的概念形成
东亚核心圈的框架模式
第八节美国与西太平洋
两条岛链
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布局
APEC背后的地缘博弈
第三章连接三洲两洋之地:东南亚与南海部分
第一节中南半岛的地缘结构
中南半岛的地理范围
三级地形
中南半岛的国家与民族
河流与中南半岛的文明进程
殖民时代的遗产
第二节缅甸
缅甸的地缘结构
掸邦与金三角
克钦邦与南方丝绸之路
史迪威公路与缅甸的地缘政治价值
第三节越南与印度支那
越南的地缘扩张印度支那之争
第四节泰国
平衡是一种技巧
克拉地峡
中国与泰国的地缘关系
第五节大航海时代之前的南洋群岛
南洋群岛的地缘结构
印度文明与华夏文明在南洋群岛的竞争
伊斯兰文明在南洋群岛的扩张
第六节殖民时期的影响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与教皇子午线
麦哲伦与菲律宾
商本主义者——荷兰
大英帝国的地缘战略
第七节华夏文明与南洋群岛
“下南洋”现象的地缘背景
华人对“南洋群岛”地缘政治的影响
第八节文莱、巴厘岛以及东帝汶文莱的选择
巴厘岛—不仅仅是度假天堂
东帝汶—大国的“新战场”
第九节中国南海
南海断续线
南海岛礁的五方格局与北纬12度线
经略南海
南海的咽喉——马六甲海峡
备选方案——印尼通道
第四章南亚与印度洋部分
第一节南亚次大陆
南亚的地缘结构
印度文明的外部压力
印度文明的特点
巴基斯坦
旁遮普与锡克教
孟加拉国
第二节龙与象的较量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第三节印度洋与中国的南海战略
美国在印度洋的存在
送给印度的“珍珠链”
取代马六甲的安全陆上通道
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布局
第五章俄罗斯与北冰洋部分
第一节俄国在东亚的存在
俄国与日本海
豪猪取暖
第二节北冰洋
温室效应与北冰洋的新生
俄罗斯的希望——北冰洋航线
北冰洋开发对中国的影响
后记:暗战时代

序言



自从2009 年7 月我在天涯开写《地缘看世界》一帖,至今已经快8 年了。zui初选择“地缘”这个切入点,是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出现了各种对历史、时政的全新解读,颠覆了自己原来对很多事物的理解。为避免人云亦云,就需要找到一个相对客观的角度,以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而“地缘”就是一个兼具广度和深度的切入点。
无论出于研究还是分享的目的,地图都是展现“地缘”这一概念zui好的平台。在网帖中,数百张自己制作的地图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然而具体到出版的环节,这些地图却成了zui大的障碍,这个障碍并非来源于技术,而是来源于意识。大多数编辑并没有意识到,地图本身所承载的信息量要高于甚至远高于文字。很显然,在这种认知之下,你不可能要求合作者能够完整展现你的观点—这也是此帖一直未能出版的主要原因。
当中国国家地理图书部的编辑联系我,希望我加入他们筹划了几年的“地图会说话”系列丛书时,我们双方都发现,原来在这几年当中,其实彼此都在往一个方向上做着探索,接下来的合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地图本身只是一个载体,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载体向大家展现的,是一个包含丰富信息,并且能够科学(而非主观想象)验证甚至预测一些事件的地缘世界。
既然本书打算从地缘的角度来解读世界,我们就必须先给地缘下一个定义。首先必须明确,地缘绝对不能和地理简单地画等号;其次,虽然西方提出了“地缘政治”这一概念,本身的确是以地理关系为基础来分析国家政治行为,但地缘的研究范围也并不等同于地缘政治。英语中的地缘政治“geopolitics”一词,也是“地理+政治”的组合。
本书所希望解读的“地缘”,视角会更为广阔,并不会局限于现实的政治博弈,或者以地理环境为切入点,研究文明盛衰、民族兴亡的规律。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地缘”这个本来为“政治”做前缀的词,已经足以涵盖我所希望说明的一切了。所谓“地”,指的是客观物理环境;而“缘”,则意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纳起来,地缘研究就是以地理环境等客观物理因素为基础,研究以群体为单位的“人”,以及这些群体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地理环境这类客观物理因素是研究地缘的基础,但这种影响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在现实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中,那些基于此类影响而已经固定在一个群体身上的各种社会属性,也是地缘研究所考虑的基本要素。
实际上,地缘研究并非西方的舶来品。在中国古代,这类研究已经很深入,只是没有用“地缘”一词罢了。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所作之《隆中对》,就是一篇典型的地缘政治之作。既然古人能够仅凭有限的历史、地理知识,便在家中做出足以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战略分析,那么拥有更多信息来源的我们便更加没有理由妄自菲薄,认为地缘的研究仅仅适合于部分“专家”或政治家。
就本书所希望达到的目的而言,是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运用简单明确的逻辑,以地缘为角度,以历史为参考,相对客观地解读我们身边的政治文化等现象”。要想做到这一点,一张张“能说话”的地图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出发点一定是站在中国的角度。所以与其说是在解读世界,不如说是在探索中国崛起的地缘路线图。

文摘

插图:
ISBN9787508674193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温骏轩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