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人类学学刊》系中国人类学南方重镇、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创办的一份学术集刊,内容主要刊发有关文化人类学的专题论文及书评,包括田野民族志、前沿理论思考等。厦门大学人类学科在国内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国内zui早创办人类学的高校之一,目前,中国人类学学会挂靠在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在1980年代创办了《人类学论丛》,但一直属于间断出版,现重命名为《人类学学刊》由商务印书馆定期连续出版。
作者简介
张先清,男,福建省永安市人,博士,现任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目前主要从事历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华南民间文化、民族学理论及南方民族史方面的研究。
目录
专题论文·中国与世界:空间流动的人类学研究
“文化东南”:海外华人的跨国社会实践与地方文化的再生产
在流动中建构田野点——基于中国内地与香港跨境家庭田野研究的反思
在华非洲人的居留和身份困境——一个跨国移民研究框架下的解读
社会与文化
可以折叠的制度和能够拼接的图像——从闽台民间宗亲活动看宗法制度
迈向影视人类学的新方向:民族志电影的未来
芹晟乡村的“供亭”——关于越南南部京族供亭仪式的民族志研究
田野报告与札记
云南金平县普洱寨田野见闻散论
科学之美:幽明探索和思想蒸发
民族志中的时间测量与时间感——对埃文斯—普理查德的努尔人研究的延伸思考
英文特稿
Modeling Musical Healing: Symbols and Senses in Thailand, Australia,and India
书评
Deep China: The Moral Life of the Person评介
Government of Paper评介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四、裂变与垒加:时间感及其社会表达
努尔人对日常时间的估算,最为重要的就是时空参照点的选择。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论及季节对当地人的不可或缺性,这里还需强调的是,努尔人关于季节的概念实际上源自于社会活动,而不是来自于气候的变化。虽然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努尔人还观察其他天体的运动、风的方向与强弱以及一些鸟类的迁移,但他们并不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活动,也不用它们作为季节性时间估算的参照点。事实上,努尔人界定季节特征就是那些控制着人们迁移活动的要素:水、植被、鱼的洄游等,而这些标志物都是十分明显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标识就是“牛”,而这一点也为后续的人类学家们不断加以重视。埃文斯—普理查德观察发现,除了一些最常见的术语之外,很少有人会用到那些描述日常例行活动的表达方式,对于努尔人而言,他们每天的计时钟表就是“牛钟表”,即放牧任务的轮回次数,努尔人通常用养牛和牧牛的不同活动时刻,来把日常事件协调在一起,同时,正是牛的需要以及食物供应的变化,使得生态节奏得以转变为一年的社会节奏,而雨季高峰和旱季高峰生活模式的对照,则为时间的估算提供了概念的“标杆”。当然,这种时间标杆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计量标准,相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也正因如此,身处工业文明社会之中的埃文斯—普理查德对努尔人表达了殷羡之情,他说:“由于没有任何各种活动所必须要遵从的自主性参照点,于是各种事件都遵循着一种逻辑顺序,但它们并不受一种抽象系统的控制。努尔人是幸运的。”实际上,幸运的不仅是埃文斯—普理查德笔下的努尔人,年鉴史学家们在对中世纪的书写时,就已经强调“体验的时间”了。
费弗尔早就观察到,若以我们的标准衡量,16世纪的时空概念极不精确。“拉伯雷是哪年出生的?他一无所知”,而这在当时也不足为怪。毕竟“测量的时间”亦即时钟的时间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那些依靠自然的“体验的时间”才是重要的。在时间的测量上,16世纪的人们还通常满足于农民的方式——通过太阳来判断白天,通过鸡鸣来判断夜晚的结束。当时几乎没有真正的时钟,大部分的时钟都是公用的。这些时钟是一些兼顾的简陋的机器,一天24小时要上很多次发条,但自14世纪末起,城市的档案中就很少有详细记载“管理时钟”的人,可见他们是多么的无足轻重。至于个人,除了皇室之外,极少有人能拥有“计时的时钟”,甚至一个普通百姓能有一枚水漏而不是沙漏计时器的话,就会引以为傲了。费弗尔认为,这就是小农社会的惯例。要是时钟不响,农民就不知道确切的时间,要不然他们就把时辰与动植物、某些鸟类的归巢与歌声联系起来。由此可见,费弗尔笔下的中世纪时间,到处都是想象、不鲜明与不正确。这样做的人甚至不清楚他们自己确切的年龄。事实上,普罗大众都不在乎时间的精确与否。在费弗尔所考察的整个16世纪,经验的时间与测量的时间之争,前者始终占据上风。
《人类学学刊》系中国人类学南方重镇、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创办的一份学术集刊,内容主要刊发有关文化人类学的专题论文及书评,包括田野民族志、前沿理论思考等。厦门大学人类学科在国内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国内zui早创办人类学的高校之一,目前,中国人类学学会挂靠在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在1980年代创办了《人类学论丛》,但一直属于间断出版,现重命名为《人类学学刊》由商务印书馆定期连续出版。
作者简介
张先清,男,福建省永安市人,博士,现任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目前主要从事历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华南民间文化、民族学理论及南方民族史方面的研究。
目录
专题论文·中国与世界:空间流动的人类学研究
“文化东南”:海外华人的跨国社会实践与地方文化的再生产
在流动中建构田野点——基于中国内地与香港跨境家庭田野研究的反思
在华非洲人的居留和身份困境——一个跨国移民研究框架下的解读
社会与文化
可以折叠的制度和能够拼接的图像——从闽台民间宗亲活动看宗法制度
迈向影视人类学的新方向:民族志电影的未来
芹晟乡村的“供亭”——关于越南南部京族供亭仪式的民族志研究
田野报告与札记
云南金平县普洱寨田野见闻散论
科学之美:幽明探索和思想蒸发
民族志中的时间测量与时间感——对埃文斯—普理查德的努尔人研究的延伸思考
英文特稿
Modeling Musical Healing: Symbols and Senses in Thailand, Australia,and India
书评
Deep China: The Moral Life of the Person评介
Government of Paper评介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四、裂变与垒加:时间感及其社会表达
努尔人对日常时间的估算,最为重要的就是时空参照点的选择。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论及季节对当地人的不可或缺性,这里还需强调的是,努尔人关于季节的概念实际上源自于社会活动,而不是来自于气候的变化。虽然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努尔人还观察其他天体的运动、风的方向与强弱以及一些鸟类的迁移,但他们并不以此来调节自己的活动,也不用它们作为季节性时间估算的参照点。事实上,努尔人界定季节特征就是那些控制着人们迁移活动的要素:水、植被、鱼的洄游等,而这些标志物都是十分明显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标识就是“牛”,而这一点也为后续的人类学家们不断加以重视。埃文斯—普理查德观察发现,除了一些最常见的术语之外,很少有人会用到那些描述日常例行活动的表达方式,对于努尔人而言,他们每天的计时钟表就是“牛钟表”,即放牧任务的轮回次数,努尔人通常用养牛和牧牛的不同活动时刻,来把日常事件协调在一起,同时,正是牛的需要以及食物供应的变化,使得生态节奏得以转变为一年的社会节奏,而雨季高峰和旱季高峰生活模式的对照,则为时间的估算提供了概念的“标杆”。当然,这种时间标杆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计量标准,相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也正因如此,身处工业文明社会之中的埃文斯—普理查德对努尔人表达了殷羡之情,他说:“由于没有任何各种活动所必须要遵从的自主性参照点,于是各种事件都遵循着一种逻辑顺序,但它们并不受一种抽象系统的控制。努尔人是幸运的。”实际上,幸运的不仅是埃文斯—普理查德笔下的努尔人,年鉴史学家们在对中世纪的书写时,就已经强调“体验的时间”了。
费弗尔早就观察到,若以我们的标准衡量,16世纪的时空概念极不精确。“拉伯雷是哪年出生的?他一无所知”,而这在当时也不足为怪。毕竟“测量的时间”亦即时钟的时间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那些依靠自然的“体验的时间”才是重要的。在时间的测量上,16世纪的人们还通常满足于农民的方式——通过太阳来判断白天,通过鸡鸣来判断夜晚的结束。当时几乎没有真正的时钟,大部分的时钟都是公用的。这些时钟是一些兼顾的简陋的机器,一天24小时要上很多次发条,但自14世纪末起,城市的档案中就很少有详细记载“管理时钟”的人,可见他们是多么的无足轻重。至于个人,除了皇室之外,极少有人能拥有“计时的时钟”,甚至一个普通百姓能有一枚水漏而不是沙漏计时器的话,就会引以为傲了。费弗尔认为,这就是小农社会的惯例。要是时钟不响,农民就不知道确切的时间,要不然他们就把时辰与动植物、某些鸟类的归巢与歌声联系起来。由此可见,费弗尔笔下的中世纪时间,到处都是想象、不鲜明与不正确。这样做的人甚至不清楚他们自己确切的年龄。事实上,普罗大众都不在乎时间的精确与否。在费弗尔所考察的整个16世纪,经验的时间与测量的时间之争,前者始终占据上风。
ISBN | 9787100129824,7100129826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 张先清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