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9787513047852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纳入了本教材,较其他教材而言,所涵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最多。

作者简介

张秀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和研究;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邹世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和研究;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目录

绪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第一节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重要机遇期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与阶段性特征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与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及其历史成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关系
第三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一、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四节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最新理论探索
一、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历史抉择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最新思想成果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一、经济和经济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第二节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动因
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三、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四、推动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
五、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第三节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从战略上研判中国经济新常态
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关键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四、强化经济金融方向防控
第四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推进城镇化
二、创新土地制度改革
三、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
第五节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内容
第六节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一、构建互利共赢、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三、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
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制度概述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政治制度形成的历史依据
三、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第二节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一、健全民主制度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第三节全面依法治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二、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第四节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就
二、市场经济对政权建设的影响与要求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和体制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第二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一、价值观和价值的导向
二、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导向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导向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第三节加快文化改革发展
一、繁荣文化精品创作生产
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五、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第四节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一、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建设及其基本要素
二、社会建设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一、关于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思想
二、关于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思想
三、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
四、关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思想
五、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六、关于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的思想
七、关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想
八、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创新的思想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路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制度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建设的领导力量
第八章当代中国与世界

序言

主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动因和现实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的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与世界等,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后记

主要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动因和现实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的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与世界等,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文摘

版权页:



当然,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严重的生态问题,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片面的理解有直接的关系。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革命领袖面临着巩固新政权的迫切任务,无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以后,由于政治生活日趋不正常,学术研究也趋于不正常的状态,学术研究由正常的争论逐渐变为一家之言。马克思主义由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变为教科书式的僵死的形式。教科书式的表述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化了,马克思主义由内容深刻、丰富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简化成了一些枯燥、干瘪的条条、点点,使马克思主义失去了生命力和对现实的解释力、指导力。在整个斯大林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只有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西方生态思想影响日益广泛、苏联才开始陆陆续续有了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但如何将其付诸实践,则仍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正像毛泽东所说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苏联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思想理论界有深远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教学活动围绕着条条、点点打转,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面临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如何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摆脱贫困,使人民生活富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在一定时期内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忽视也是很自然的事。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对着国际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国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包括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国内学术界发出了“回到马克思”的呼声,挖掘、整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就是回到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表现。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西方生态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生态马克思主义被大量地引入国内,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新的、更全面的认识,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ISBN9787513047852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张秀荣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