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 978730247212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作者多年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本书是教学、科研和项目开发的经验和体会。本书配有PPT课件、课后习题等课程资源。

目录

目录Contents
第1章绪论1
1.1操作系统的概念1
1.1.1计算机体系结构1
1.1.2操作系统的定义3
1.2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4
1.2.1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4
1.2.2手工操作5
1.2.3批处理系统6
1.2.4分时系统7
1.2.5实时系统8
1.2.6通用操作系统9
1.2.7网络操作系统9
1.2.8分布式操作系统10
1.2.9嵌入式系统11
1.3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征11
1.3.1操作系统的功能11
1.3.2操作系统的特征12
1.4操作系统的运行环境13
1.4.1操作系统的结构13
1.4.2处理机的执行状态15
1.4.3中断及其处理15
1.5操作系统用户接口17
1.5.1命令接口17
1.5.2程序接口18
1.5.3图形接口19
1.6现代主流操作系统19
1.6.1UNIX操作系统191.6.2Linux操作系统20
1.6.3Windows系统20
习题21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目录第2章进程管理22
2.1CPU管理22
2.1.1CPU管理的功能22
2.1.2程序的执行23
2.2进程的概念26
2.2.1进程的定义26
2.2.2进程的特征26
2.3进程的状态27
2.3.1进程的基本状态27
2.3.2进程的状态转换27
2.3.3进程的挂起状态28
2.4进程的描述29
2.4.1进程结构29
2.4.2进程控制块30
2.5进程的组织30
2.6进程的控制32
2.6.1操作系统内核32
2.6.2进程控制原语33
2.7线程35
2.7.1线程的引入35
2.7.2线程的类型37
习题38
第3章进程同步40
3.1基本概念40
3.1.1进程的制约关系40
3.1.2进程互斥与同步40
3.2同步机制42
3.2.1软件方法43
3.2.2硬件方法45
3.3信号量方法46
3.3.1信号量机制47
3.3.2信号量的分类47
3.3.3互斥与同步的实现50
3.4经典的同步问题52
3.4.1生产者消费者问题52
3.4.2读者写者问题54
3.4.3哲学家进餐问题56
3.5管程58
3.5.1管程的概念58
3.5.2条件变量59
3.5.3管程的应用59
3.6进程通信61
3.6.1共享存储器系统61
3.6.2消息传递系统61
3.6.3管道通信系统63
习题64
第4章调度与死锁66
4.1CPU调度66
4.2进程调度68
4.3调度性能衡量69
4.4调度算法70
4.4.1先来先服务70
4.4.2短者优先71
4.4.3高响应比优先71
4.4.4优先权高者优先72
4.4.5时间片轮转73
4.4.6多级反馈队列74
4.5死锁75
4.5.1死锁的基本概念75
4.5.2产生死锁的原因76
4.5.3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77
4.5.4处理死锁的基本方法77
4.5.5死锁的预防78
4.5.6死锁避免78
4.5.7死锁检测与解除82
习题84
第5章存储器管理87
5.1存储器管理概述87
5.1.1存储体系87
5.1.2存储管理功能88
5.1.3地址变换89
5.1.4存储管理方式91
5.2单一连续分配管理91
5.3分区存储管理93
5.3.1固定分区存储管理93
5.3.2可变分区存储管理95
5.3.3可重定位分区存储管理99
5.4覆盖与交换100
5.4.1覆盖技术100
5.4.2交换技术101
5.5分页存储管理102
5.5.1基本概念102
5.5.2页表104
5.5.3地址转换105
5.5.4分页存储管理的改进106
5.6分段存储管理109
5.6.1基本概念109
5.6.2段表110
5.6.3地址转换110
5.6.4段的保护和共享111
5.6.5分页和分段的区别111
5.7段页式存储管理112
5.7.1基本概念112
5.7.2段表和页表113
5.7.3地址变换114
5.8虚拟存储管理114
5.8.1基本原理115
5.8.2请求分页存储管理116
5.8.3请求分段存储管理121
习题123
第6章设备管理126
6.1设备层次结构126
6.2设备管理概述127
6.2.1设备的分类127
6.2.2设备管理的目标和任务128
6.2.3设备管理的主要功能129
6.3输入输出系统129
6.3.1I/O系统结构129
6.3.2I/O设备控制器130
6.3.3I/O通道132
6.3.4设备的控制方式133
6.4设备分配与回收136
6.4.1数据结构136
6.4.2设备分配因素137
6.4.3设备分配与回收139
6.5设备处理140
6.5.1设备驱动程序140
6.5.2驱动程序的处理过程141
6.6设备管理的实现技术142
6.6.1中断技术142
6.6.2缓冲技术144
6.6.3假脱机技术147
6.7存储设备148
6.7.1存储设备类型149
6.7.2磁盘驱动调度算法150
习题153
第7章文件管理154
7.1文件管理概述154
7.1.1文件与文件系统154
7.1.2文件的分类155
7.2文件结构156
7.2.1文件的逻辑结构157
7.2.2文件的物理结构158
7.2.3文件的存取方法162
7.2.4记录成组和分解163
7.3存储空间管理164
7.3.1存储空间的分配165
7.3.2存储空间的管理165
7.4文件目录168
7.4.1基本概念169
7.4.2文件目录结构170
7.5文件共享与安全174
7.5.1文件共享174
7.5.2文件安全175
7.6文件操作177
习题179
参考文献181

序言

前言
Foreword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与软件紧密结合的统一整体。操作系统是硬件功能的首次扩充,也是其他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建立的基础和支撑平台,在计算机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它管理和控制整个计算机系统,使之高效、协调地运转,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服务。操作系统的设计及实现对整个计算机的功能和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操作系统不仅要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在操作系统中如何实现这些原理,并学以致用,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工作原理,对于深入学习计算机乃至信息类专业知识、提升软件开发和项目设计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教材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要求,参考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教材,借鉴新理论和新技术,结合当前国内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教材以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为主,阐述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剖析操作系统的工作过程、实现技术和运行机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更系统、直观、深刻地理解操作系统,并依据所学知识,设计、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或应用系统。本教材力求结构清晰、概念清楚,内容由浅入深、易教易学,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本教材共分7章。第1章绪论,概括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发展过程、基本特征;第2章进程管理,首先介绍CPU管理的功能,然后介绍进程的概念,进程的特征、状态及其转换,进程的描述与管理,线程的概念;第3章进程同步,首先介绍并发程序的有关技术,讲解进程互斥、同步机制,信号量和管程机制,随后介绍进程通信;第4章调度与死锁,介绍进程调度算法和死锁的基本概念、必要条件和处理方法;第5章存储器管理,讲述存储器管理的基本概念、各种分配管理方法和虚拟存储管理技术;第6章设备管理,讲解设备控制、设备分配和处理等问题;第7章文件管理,介绍文件结构、文件目录和存储空间管理等。每章均配备了适当的习题,可帮助学生消化并掌握操作系统的知识。
本教材编写分工如下: 第1~5章由段正杰编写,第6、7章由刘华文编写。最后由刘华文负责统稿、审阅全书。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相关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教材内容参考和引用了国内外相关著作、教材,以及部分互联网上的技术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我们改进、完善本教材,谢谢!

编者◆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

文摘

第5章chapter5

存储器管理1.1微型计算机简介存储器通常分为主存储器(内存)和辅助存储器(外存),其中外存是内存的直接延伸。CPU可以直接访问内存中的指令和数据,但不能直接访问外存中的数据。虽然内存容量不断增大,但程序或软件的增长速度惊人,导致内存仍然是一种宝贵而又紧俏的资源。因此,存储器管理也称为内存管理,它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了整个系统的性能。
本章主要介绍存储器管理的基本概念,以及各种存储器管理方式,如单一连续分区存储管理、分区(固定分区和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分页存储管理、分段存储管理和虚拟存储管理等。
5.1存储器管理概述
CPU可直接访问内存,用户作业的程序和数据必须装入内存后才能运行。内存一般分为两大区域: 系统区和用户区。系统区用于存放操作系统的内核程序和其他系统常驻程序。用户区用于存放用户程序和数据,以及用户态环境中运行的系统程序。它是用户进程可共享的内存区。计算机系统在启动初始化时,将操作系统内核和相关数据加载并驻留在系统区(位于内存的低地址部分),这部分内存空间将不再释放,也不能被其他程序或数据所覆盖。系统初始化结束后,操作系统内核开始对用户空间进行动态管理,为用户程序和内核服务程序的运行动态分配内存存储空间,并在执行结束后,释放并回收所占据的空间。存储器管理实质上就是管理供用户使用的那部分空间。
5.1.1存储体系
……
图51计算机系统的存储层次
内存主要用于存放进程运行时的程序和数据。CPU可直接从内存中取得指令和数据进行运算或执行,运算完成后再将结果保存至内存。虽然CPU可直接访问内存,但内存的访问速度远低于CPU的执行速度。为了缓和这一矛盾,系统引入了寄存器和高速缓存。
寄存器位于CPU内部,与CPU具有相同的速度,它直接参与CPU内部运算,减少了CPU与内存的数据交换,很好地解决了速度不匹配的问题,但其容量有限、价格昂贵。高速缓存(Cache)是介于寄存器和内存之间的存储器,它主要用于存储CPU经常访问的数据,以减少CPU对内存的访问频率,从而大幅提高程序执行速度。高速缓存较好地缓和了CPU与内存之间速度不匹配的问题,它的访问速度虽然比CPU要慢,但比内存的访问速度要快。
外存虽然可以永久存储程序或数据,但是其访问速度远低于内存。为此,引入了磁盘缓存,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际存在的存储器,而是利用内存中的部分存储空间暂时存放从磁盘中读出(或读入)的信息,从而减少访问磁盘的次数,提升磁盘I/O的效率,有效地保护磁盘免于因重复读写操作而导致损坏,并最终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和系统性能。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第◆5章存储器管理5.1.2存储管理功能
为了有效利用内存空间,允许多个进程共享数据,避免各个进程相互干扰,实现存储保护,存储器管理需具备以下几项主要功能。
(1) 内存分配和回收: 指采用一定的数据结构,按照某种算法为每道程序分配内存空间,并记录内存空间的使用情况和作业的分配情况;当程序运行结束后,必须归还作业所占用的内存空间。
(2) 地址变换: CPU在执行指令的过程中,按内存地址空间中的物理地址获取指令,而程序的编址却是按逻辑地址进行组织指令的,因此系统需要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3) 内存共享: 指两个或多个进程共用内存中相同的区域,使得多道程序动态共享内存,提高内存的利用率,而且还能共享内存中某个区域的信息。
(4) 内存保护: 指为多道程序环境中多个进程共享内存时提供保障,使内存中的各道程序只能访问自己的区域,避免各道程序之间相互干扰。当程序发生错误时,不至于影响其他进程的运行,更要防止破坏系统程序。
(5) 内存扩充: 指借助虚拟存储技术,将内存和外存结合起来统一使用,从逻辑上扩充内存的容量,使用户得到比实际内存容量大得多的内存空间……
物理地址空间是指内存中全部存储单元的物理地址的集合,即内存的总容量,故也称存储空间。不同的程序装入内存后,它们的物理地址空间不能冲突,即每道程序都有自己独立的物理存储空间,互相不干扰、不重叠。
ISBN9787302472124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华文、段正杰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