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彩妆传奇: 人类如何钟情于化妆,化妆又如何影响人类》是一部源远流长、活色生香的文化史,纵览数千年,从古埃及到文艺复兴的欧洲,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横跨文化、历史、美术、戏剧、政治、经济、化学与动植物学,会让你对如今的小小化妆包肃然起敬。
人们对美的追求如何被灵感女神引领?哪些人先抓住了化妆品商业化的良机?信息化时代的妆容潮流又将如何发展?兰蔻全球创意总监、英国著名化妆师丽莎?埃尔德里奇在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撰写本书,从红、白、黑三种色彩入手,详细梳理彩妆的过去,展望彩妆的未来。
书中精心呈现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图片与作者私人收藏的古董化妆品。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丽莎?埃尔德里奇译者:钟潇
丽莎?埃尔德里奇是业内备受尊敬的化妆大师。她曾与日本化妆品资生堂(Shiseido)联合开发了系列产品,曾为香奈儿(Channel)提供过彩妆创意,时任兰蔻(Lanc?me)全球创意总监;她曾为凯特?温斯莱特(Kate Winslet)、凯特?摩斯(Kate Moss)、凯拉?奈特利(Keira Knightley)、艾玛?沃特森(Emma Watson) 等上百位知名人士与明星设计过妆容;她曾与墨特-马可斯(Mert & Marcus)、索威?桑德波(S?lve Sundsb?)、彼得?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h)、帕特里克?德马舍利耶(Patrick Demarchelier) 等诸多优秀时装摄影师合作;她也曾与蔻依(Chloé)、阿尔伯特?菲尔蒂(Alberta Ferretti)、普拉达(Prada) 等一系列高级时装和化妆品牌合作进行时装秀与广告宣传。
目录
引言 9
序:化妆文化史 13
第一部分 古代化妆颜料
第1章 红:彩妆中永不褪色的经典 18
第2章 白:苍白背后的政治与权力 38
第3章 黑:彩妆中的深色印记 62
第二部分 美妆产业
第4章 媒体与动力:梦想的缔造者 90
第5章 彩妆先锋:前瞻者与百花齐放 122
第6章 化妆包里的历史:从民间偏方到世界品牌 156
第7章 彩妆最前沿:畅想未来 210
后记:我想像你一样 224
致谢 228
图片来源 230
出版后记 231
序言
人类化妆的历史已逾千年,然而时至21世纪,“为何化妆”和“如何化妆”的概念早已被颠覆。如今,我们“对镜贴花黄”时,完全可以在数百种彩妆时尚和风格中任意选择,在色彩各异、价格亲民(其中不乏贵妇级产品)的产品中随心挑选,同时不用担心遭受责难,不过这些都是当代人才有的待遇。然而,想要真正了解化妆是如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的,少不了要回顾并探索人类与化妆品之间的关系演进,探寻对美的追求成就了如今价值数十亿的相关产业的非凡旅程。
自孩童时期起,化妆品就令我着迷。起初,比起化妆的欲望,化妆品的色彩、气味、历史感和它们本身更令我倾心。家族友人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的一本舞台化妆书籍,让13岁的我立志要成为化妆师。从那时起,研究彩妆历史、追踪当今彩妆时尚、探寻未来彩妆潮流就成了我生活的全部。我开始收藏化妆品类古玩,比如粉饼盒和20世纪90年代生产的复古胭脂。伦敦的波托贝洛集市(Portobello Market)见证了我化妆品古董收藏的斩获,那时,内心迸发的兴奋让我毕生难忘。
直到现在,我又淘到了几件稀罕宝贝时,依旧兴奋难抑。过去的20年中,我为时尚杂志、
广告宣传和时装秀上的模特儿和名流打造妆容。除了通过制作电视节目和网络视频来教会广大女性如何把我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了解的彩妆趋势转化成她们脸上的妆容之外,我还曾供职于资生堂(Shiseido)、博姿的N°7(Boots N°7)等诸多世界知名彩妆品牌,并于近日加入法国兰蔻(Lanc?me),我还拥有多年作为创意总监的工作经验。诸多国际品牌的供职经历让我得以了解化妆品制造、推广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洞悉全球审美的差异。化妆品制造对我产生了出乎意料的巨大吸引力(可我在读书时并不擅长化学),我不断学习和了解化妆品未来的技术发展,那种热切程度和我对化妆品历史的迷恋有得一拼。我对化妆品的色彩和化妆品本身的喜爱萌发的情感,随着对化妆品制造过程的了解不断加深,最后通过这本书实现了圆满。
本书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让我头疼的部分就是内容的取舍。要把那么多趣闻、逸事和引人入胜的研究全部收入,书的厚度可能会翻十倍。所以,我最后不得不选择那些我认为最有意思的部分写进书里,并且希望各位读者也能喜欢。就内容的组织结构而言,我选择按照主题划分,而不是按照年代顺序叙述。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按照主题划分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更是因为历史上的事件多有重叠、反复,并以互相影响而非总是线性的方式发展。此外,我必须严格把笔墨集中在化妆品上,因为化妆品的历史和香水、护肤品和美发产品的发展密不可分,但是任一主题都过于庞大,我只能在绝对必要的时候粗略谈及。我关于“彩妆缪斯”的描述贯穿全书,她们不仅改变了外界对女性的看法,而且重新定义了女性的形象。她们都是开拓者,是打破常规的勇士,配得上一切带有开拓进取意味的标签,她们也是时下诸多穿搭风尚的灵感来源。
这是一个激情四溢的行业,里面有我认为值得讲述的故事。我的终极梦想是,本书的任何一个读者都能改变对自己化妆包的看法,并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女性的历史。
后记
英国化妆师丽莎?埃尔德里奇是比较早开始利用大众传媒向观众传播自己的美妆与护肤理念的化妆师,也是化妆师中将个人传媒平台应用得很好的一位。她在繁忙的工作间隙通过镜头向观众传达的,是她充满个人风格的化妆技巧精髓。你不会看到她刻意宣传某些高端产品,而会看到一位早已功成名就的业界大师不加保留地施展她化妆刷的魔力,为每一位各有缺点的模特遮掩瑕疵,提升气色,设计能令她们扬长避短、充分展现魅力的妆容。她的舞台不只在红毯上,在T台的化妆间里,在普通女性只能在电视或杂志上一瞥的地方,也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她一直在热忱地用自己的技能和灵感帮助有需要的人变得美丽而自信。
她对化妆事业的热爱源自童年,深入骨髓,这种感情使得她在放下化妆刷的时候拿起了笔,为化妆品著书立传。在她看来,化妆品不仅仅是颜料,在人们发现美、创造美和评判美的行为背后,从审美的对象——通常是当时的女性身上折射出的价值观,深深地扎根在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政治语境中,以并不隐晦的方式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活现状,权利与自由,以及对自我的评判与预期。
埃尔德里奇希望读者能重新认识自己的化妆包,意识到如今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简单方便的日常美妆行为,在几个世纪前却往往要耗费大量心力,而且常常是以不可逆转的毁灭为代价的。历史的奇妙变迁,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时代先锋对潮流与商机的把握,尽在这样一本为你娓娓道来的文化史书中。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第一章 红:彩妆中永不褪色的经典 胭脂是现存历史悠久、用途多样的化妆单品,在过去的几千年中被用来给嘴唇和脸颊上色。虽然在不同时期,时尚和社会对化妆品的认知差异使得历史上胭脂的使用程度不尽相同,但是红色的地位却从未被动摇。当今的胭脂被冠上了不同的名称,从传统的粉质胭脂到液体胭脂、口红和唇彩,以及各式用于唇部和脸颊的膏状及啫喱状的产品。不过,为什么它能成为我们化妆包里受欢迎、地位稳固的单品呢?又是什么促使全球一代又一代女性在脸上擦上一抹绯红呢? 想要找到答案,或许要从了解红色和它引起的丰富联想开始。虽然在不同文化中,红色的含义略有差异,但它总是和吸引、爱、热情、青春和健康联系在一起。在东方文化中,红色通常象征着喜庆,所以中国、印度和越南的新娘在婚礼上通常身着红色礼服。它在戏剧中也具有象征意义,在中国京剧和日本歌舞伎的脸谱中被大量使用。当然,红色也有其非常不同的内涵意义——它是鲜血、危险和革命的颜色,也是一些政党团体的象征。 如果我们单纯从化妆品本身和它的功能来看,使用胭脂的目的就是给皮肤增添一抹红晕。进化心理学家南茜?埃特考夫(Nancy Etcoff)曾指出,红色的魅力来自于它能产生纯粹的、生理上的吸引力:“脸颊上的红晕和嘴唇上的烈焰都是性信号,是在模拟一种年轻、还未生育、健康而有活力的状态。”对红色经久不衰的吸引力的另一科学解释是,红色是人类可视范围内波长很长的颜色,意味着和其他颜色相比,红色能够激发起我们更加强烈的潜意识反应。试想一下,你走进一个红色的房间,它对你产生的作用,以及深深浅浅的红色是如何迅速吸引你的目光的。 古老的的胭脂是混合氧化铁和动物脂肪或者植物油制成的红赭石棒,这种颜料棒的外形和尺寸和如今诸多品牌旗下较粗的眼影棒无异。到了19世纪,胭脂开始在药店销售,当时的胭脂由手工制成,原料各异,所以色调和质地有所差异。人们会晒干胭脂虫,用以生产鲜红的胭脂红色素。虽然红丹、朱砂、硫化汞等矿物质毒性剧烈,但都曾被用来制造烈火般的鲜红颜料;蔬菜和其他植物的提取物——例如从红花中提取的红花黄色素、从紫草根中提取的紫草红、从捣碎的桑葚和草莓中获取的深红色、红甜菜汁和红苋菜——都曾被用来制造或柔和或浓烈,色调不一的红色和粉色。 早在公元前一万年,古埃及就贡献出了面部化妆颜料和化妆品的杰作。古埃及人精通化学,热衷化妆,通过混合不同原料制造出了润肤霜、眼线、唇彩、胭脂和指甲油等化妆品。他们将由各种天然产物——包括茎块类植物和矿物质——制成的粉末撒在调制盘、碟子和勺子里,加入动物脂肪或植物油进行搅拌,以改变混合物的质地,保证在眼部、嘴唇和脸颊上不会脱落。早期坟墓中出土了诸如调色板、研磨器和涂抹器等用于混合的工具,暗示这些工具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来生的重要性也丝毫不减。 令人惊艳的眼妆是埃及人(在美妆界)被铭记的主要原因,但他们也同样因为大胆运用红色而出名。古埃及人用油脂和赭石红混合制成原始口红,打造出烈焰红唇。腮红的成分和口红相同,可能会用蜡或树脂进行混合,给双颊带去嫣红色的光泽,不过这种光彩被翠绿色的眼影和描着深黑色眼线的电眼所中和,退为配角。 在研究古代化妆品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女性在特定时期拥有的自由和权利与她们化妆的自由紧密相关。通常来说,在女性受压迫强烈的年代,化妆品也会备受非议,被视为无法接受。比起后几个世纪,古埃及的女性实际上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她们可以拥有和继承土地与财产(据美国记者威尔伯在埃及购买的莎草纸记载,10%~11%的土地所有者是女性),经营自己的生意,并对男性提出法律诉讼。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会招来厌恶,一些底层的古埃及妇女以出卖体力谋生。虽然古埃及是较早使用化妆品的社会,但考虑到上述原因,它能成为具实验性和包容性的也就不足为奇了,遗憾的是,后期的其他文明却非如此开明。 在伊朗,考古学家在克尔曼省(Kerman)的沙赫达德(Shahdad)发现了胭脂的痕迹,当地每一个坟墓中都能找到数量可观的白色粉末。在储藏白色粉末的船只的船底(这种白色粉末被男性和女性用作粉底),考古学家找到了涂成红色的金属小碗和浅碟,他们认为这些是曾装过口红和腮红的容器。 胭脂在当地被称为“surkhab”“ghazah”和“gulgunah”,由赤铁矿和红色大理石粉末,甚至是纯红色土壤制成,其中还会加入茜草等天然红色染料。沙赫达德等地的早期遗址发掘显示,人们在青铜时代之前就开始使用胭脂。在建于公元前5至前4世纪的一位伊朗女性的坟墓中,考古学家有了新发现,他们找到了用一块已被染红的棉布块上妆的胭脂,而这种使用方法似乎一直延续到恺加王朝(Qajar Dynasty)。 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女性们就开始使用胭脂给嘴唇和脸颊增加一抹青春的红润。她们把胭脂涂抹在苹果肌上,手法和我们使用现代的腮红时一样。希腊人使用的胭脂由多种天然产物制成,包括海藻、老鼠簕属植物和类似紫草根的根茎作物。欧洲中部和南部居民种植这种根茎植物,用来提取染料,提取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油脂和酒精。之后,人们开始使用朱砂色来制作胭脂,这种红色的色素是从粉末状的辰砂中提取的,是红色硫化汞的衍生物。然而和所有汞类衍生物一样,这样的胭脂在长期使用下会产生毒副作用。虽然人们还在使用化妆品,但惹眼的妆容普遍会招来厌恶,尤其是男性精英的反感。在他们眼中,贤良淑德、安分守己、以家为业才是女性在生活中的主要形象。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两性相较,男性生来优越,而女性次之;男性统治,而女性臣服。” 我们或许认为城邦较为先进发达,但是雅典城邦女性的生活却受限制和管控。她们被鼓励留在家中,这使得她们不仅和外部世界隔离,也和周遭城市的政治生活无缘。公元前6至前4世纪,女性“被剥夺了财产所有权,也无权参与政治事务、法律事务和战争”。女性的公民权不被认可,因此,她们不得不继续生活在男性亲属的控制和庇护中,连婚姻大事都无权做主。政府甚至设立了办公室,来监管女性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被监控和评判,如此看来,女性使用化妆品会引来诸多争议也并不令人意外。常态之下也有例外,交际花们通常都是浓妆艳抹的,而颇为讽刺的是,她们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权利。她们被允许参与讨论和管理自己的钱财。有趣的是,交际花、职业情妇和妓女比其他女性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除了化妆方面),这个规律在不同时期被不断地重复。
《彩妆传奇: 人类如何钟情于化妆,化妆又如何影响人类》是一部源远流长、活色生香的文化史,纵览数千年,从古埃及到文艺复兴的欧洲,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横跨文化、历史、美术、戏剧、政治、经济、化学与动植物学,会让你对如今的小小化妆包肃然起敬。
人们对美的追求如何被灵感女神引领?哪些人先抓住了化妆品商业化的良机?信息化时代的妆容潮流又将如何发展?兰蔻全球创意总监、英国著名化妆师丽莎?埃尔德里奇在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撰写本书,从红、白、黑三种色彩入手,详细梳理彩妆的过去,展望彩妆的未来。
书中精心呈现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图片与作者私人收藏的古董化妆品。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丽莎?埃尔德里奇译者:钟潇
丽莎?埃尔德里奇是业内备受尊敬的化妆大师。她曾与日本化妆品资生堂(Shiseido)联合开发了系列产品,曾为香奈儿(Channel)提供过彩妆创意,时任兰蔻(Lanc?me)全球创意总监;她曾为凯特?温斯莱特(Kate Winslet)、凯特?摩斯(Kate Moss)、凯拉?奈特利(Keira Knightley)、艾玛?沃特森(Emma Watson) 等上百位知名人士与明星设计过妆容;她曾与墨特-马可斯(Mert & Marcus)、索威?桑德波(S?lve Sundsb?)、彼得?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h)、帕特里克?德马舍利耶(Patrick Demarchelier) 等诸多优秀时装摄影师合作;她也曾与蔻依(Chloé)、阿尔伯特?菲尔蒂(Alberta Ferretti)、普拉达(Prada) 等一系列高级时装和化妆品牌合作进行时装秀与广告宣传。
目录
引言 9
序:化妆文化史 13
第一部分 古代化妆颜料
第1章 红:彩妆中永不褪色的经典 18
第2章 白:苍白背后的政治与权力 38
第3章 黑:彩妆中的深色印记 62
第二部分 美妆产业
第4章 媒体与动力:梦想的缔造者 90
第5章 彩妆先锋:前瞻者与百花齐放 122
第6章 化妆包里的历史:从民间偏方到世界品牌 156
第7章 彩妆最前沿:畅想未来 210
后记:我想像你一样 224
致谢 228
图片来源 230
出版后记 231
序言
人类化妆的历史已逾千年,然而时至21世纪,“为何化妆”和“如何化妆”的概念早已被颠覆。如今,我们“对镜贴花黄”时,完全可以在数百种彩妆时尚和风格中任意选择,在色彩各异、价格亲民(其中不乏贵妇级产品)的产品中随心挑选,同时不用担心遭受责难,不过这些都是当代人才有的待遇。然而,想要真正了解化妆是如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的,少不了要回顾并探索人类与化妆品之间的关系演进,探寻对美的追求成就了如今价值数十亿的相关产业的非凡旅程。
自孩童时期起,化妆品就令我着迷。起初,比起化妆的欲望,化妆品的色彩、气味、历史感和它们本身更令我倾心。家族友人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的一本舞台化妆书籍,让13岁的我立志要成为化妆师。从那时起,研究彩妆历史、追踪当今彩妆时尚、探寻未来彩妆潮流就成了我生活的全部。我开始收藏化妆品类古玩,比如粉饼盒和20世纪90年代生产的复古胭脂。伦敦的波托贝洛集市(Portobello Market)见证了我化妆品古董收藏的斩获,那时,内心迸发的兴奋让我毕生难忘。
直到现在,我又淘到了几件稀罕宝贝时,依旧兴奋难抑。过去的20年中,我为时尚杂志、
广告宣传和时装秀上的模特儿和名流打造妆容。除了通过制作电视节目和网络视频来教会广大女性如何把我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了解的彩妆趋势转化成她们脸上的妆容之外,我还曾供职于资生堂(Shiseido)、博姿的N°7(Boots N°7)等诸多世界知名彩妆品牌,并于近日加入法国兰蔻(Lanc?me),我还拥有多年作为创意总监的工作经验。诸多国际品牌的供职经历让我得以了解化妆品制造、推广和销售的各个环节,洞悉全球审美的差异。化妆品制造对我产生了出乎意料的巨大吸引力(可我在读书时并不擅长化学),我不断学习和了解化妆品未来的技术发展,那种热切程度和我对化妆品历史的迷恋有得一拼。我对化妆品的色彩和化妆品本身的喜爱萌发的情感,随着对化妆品制造过程的了解不断加深,最后通过这本书实现了圆满。
本书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让我头疼的部分就是内容的取舍。要把那么多趣闻、逸事和引人入胜的研究全部收入,书的厚度可能会翻十倍。所以,我最后不得不选择那些我认为最有意思的部分写进书里,并且希望各位读者也能喜欢。就内容的组织结构而言,我选择按照主题划分,而不是按照年代顺序叙述。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按照主题划分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更是因为历史上的事件多有重叠、反复,并以互相影响而非总是线性的方式发展。此外,我必须严格把笔墨集中在化妆品上,因为化妆品的历史和香水、护肤品和美发产品的发展密不可分,但是任一主题都过于庞大,我只能在绝对必要的时候粗略谈及。我关于“彩妆缪斯”的描述贯穿全书,她们不仅改变了外界对女性的看法,而且重新定义了女性的形象。她们都是开拓者,是打破常规的勇士,配得上一切带有开拓进取意味的标签,她们也是时下诸多穿搭风尚的灵感来源。
这是一个激情四溢的行业,里面有我认为值得讲述的故事。我的终极梦想是,本书的任何一个读者都能改变对自己化妆包的看法,并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女性的历史。
后记
英国化妆师丽莎?埃尔德里奇是比较早开始利用大众传媒向观众传播自己的美妆与护肤理念的化妆师,也是化妆师中将个人传媒平台应用得很好的一位。她在繁忙的工作间隙通过镜头向观众传达的,是她充满个人风格的化妆技巧精髓。你不会看到她刻意宣传某些高端产品,而会看到一位早已功成名就的业界大师不加保留地施展她化妆刷的魔力,为每一位各有缺点的模特遮掩瑕疵,提升气色,设计能令她们扬长避短、充分展现魅力的妆容。她的舞台不只在红毯上,在T台的化妆间里,在普通女性只能在电视或杂志上一瞥的地方,也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她一直在热忱地用自己的技能和灵感帮助有需要的人变得美丽而自信。
她对化妆事业的热爱源自童年,深入骨髓,这种感情使得她在放下化妆刷的时候拿起了笔,为化妆品著书立传。在她看来,化妆品不仅仅是颜料,在人们发现美、创造美和评判美的行为背后,从审美的对象——通常是当时的女性身上折射出的价值观,深深地扎根在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政治语境中,以并不隐晦的方式反映了当时女性的生活现状,权利与自由,以及对自我的评判与预期。
埃尔德里奇希望读者能重新认识自己的化妆包,意识到如今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简单方便的日常美妆行为,在几个世纪前却往往要耗费大量心力,而且常常是以不可逆转的毁灭为代价的。历史的奇妙变迁,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时代先锋对潮流与商机的把握,尽在这样一本为你娓娓道来的文化史书中。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第一章 红:彩妆中永不褪色的经典 胭脂是现存历史悠久、用途多样的化妆单品,在过去的几千年中被用来给嘴唇和脸颊上色。虽然在不同时期,时尚和社会对化妆品的认知差异使得历史上胭脂的使用程度不尽相同,但是红色的地位却从未被动摇。当今的胭脂被冠上了不同的名称,从传统的粉质胭脂到液体胭脂、口红和唇彩,以及各式用于唇部和脸颊的膏状及啫喱状的产品。不过,为什么它能成为我们化妆包里受欢迎、地位稳固的单品呢?又是什么促使全球一代又一代女性在脸上擦上一抹绯红呢? 想要找到答案,或许要从了解红色和它引起的丰富联想开始。虽然在不同文化中,红色的含义略有差异,但它总是和吸引、爱、热情、青春和健康联系在一起。在东方文化中,红色通常象征着喜庆,所以中国、印度和越南的新娘在婚礼上通常身着红色礼服。它在戏剧中也具有象征意义,在中国京剧和日本歌舞伎的脸谱中被大量使用。当然,红色也有其非常不同的内涵意义——它是鲜血、危险和革命的颜色,也是一些政党团体的象征。 如果我们单纯从化妆品本身和它的功能来看,使用胭脂的目的就是给皮肤增添一抹红晕。进化心理学家南茜?埃特考夫(Nancy Etcoff)曾指出,红色的魅力来自于它能产生纯粹的、生理上的吸引力:“脸颊上的红晕和嘴唇上的烈焰都是性信号,是在模拟一种年轻、还未生育、健康而有活力的状态。”对红色经久不衰的吸引力的另一科学解释是,红色是人类可视范围内波长很长的颜色,意味着和其他颜色相比,红色能够激发起我们更加强烈的潜意识反应。试想一下,你走进一个红色的房间,它对你产生的作用,以及深深浅浅的红色是如何迅速吸引你的目光的。 古老的的胭脂是混合氧化铁和动物脂肪或者植物油制成的红赭石棒,这种颜料棒的外形和尺寸和如今诸多品牌旗下较粗的眼影棒无异。到了19世纪,胭脂开始在药店销售,当时的胭脂由手工制成,原料各异,所以色调和质地有所差异。人们会晒干胭脂虫,用以生产鲜红的胭脂红色素。虽然红丹、朱砂、硫化汞等矿物质毒性剧烈,但都曾被用来制造烈火般的鲜红颜料;蔬菜和其他植物的提取物——例如从红花中提取的红花黄色素、从紫草根中提取的紫草红、从捣碎的桑葚和草莓中获取的深红色、红甜菜汁和红苋菜——都曾被用来制造或柔和或浓烈,色调不一的红色和粉色。 早在公元前一万年,古埃及就贡献出了面部化妆颜料和化妆品的杰作。古埃及人精通化学,热衷化妆,通过混合不同原料制造出了润肤霜、眼线、唇彩、胭脂和指甲油等化妆品。他们将由各种天然产物——包括茎块类植物和矿物质——制成的粉末撒在调制盘、碟子和勺子里,加入动物脂肪或植物油进行搅拌,以改变混合物的质地,保证在眼部、嘴唇和脸颊上不会脱落。早期坟墓中出土了诸如调色板、研磨器和涂抹器等用于混合的工具,暗示这些工具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来生的重要性也丝毫不减。 令人惊艳的眼妆是埃及人(在美妆界)被铭记的主要原因,但他们也同样因为大胆运用红色而出名。古埃及人用油脂和赭石红混合制成原始口红,打造出烈焰红唇。腮红的成分和口红相同,可能会用蜡或树脂进行混合,给双颊带去嫣红色的光泽,不过这种光彩被翠绿色的眼影和描着深黑色眼线的电眼所中和,退为配角。 在研究古代化妆品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女性在特定时期拥有的自由和权利与她们化妆的自由紧密相关。通常来说,在女性受压迫强烈的年代,化妆品也会备受非议,被视为无法接受。比起后几个世纪,古埃及的女性实际上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她们可以拥有和继承土地与财产(据美国记者威尔伯在埃及购买的莎草纸记载,10%~11%的土地所有者是女性),经营自己的生意,并对男性提出法律诉讼。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会招来厌恶,一些底层的古埃及妇女以出卖体力谋生。虽然古埃及是较早使用化妆品的社会,但考虑到上述原因,它能成为具实验性和包容性的也就不足为奇了,遗憾的是,后期的其他文明却非如此开明。 在伊朗,考古学家在克尔曼省(Kerman)的沙赫达德(Shahdad)发现了胭脂的痕迹,当地每一个坟墓中都能找到数量可观的白色粉末。在储藏白色粉末的船只的船底(这种白色粉末被男性和女性用作粉底),考古学家找到了涂成红色的金属小碗和浅碟,他们认为这些是曾装过口红和腮红的容器。 胭脂在当地被称为“surkhab”“ghazah”和“gulgunah”,由赤铁矿和红色大理石粉末,甚至是纯红色土壤制成,其中还会加入茜草等天然红色染料。沙赫达德等地的早期遗址发掘显示,人们在青铜时代之前就开始使用胭脂。在建于公元前5至前4世纪的一位伊朗女性的坟墓中,考古学家有了新发现,他们找到了用一块已被染红的棉布块上妆的胭脂,而这种使用方法似乎一直延续到恺加王朝(Qajar Dynasty)。 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女性们就开始使用胭脂给嘴唇和脸颊增加一抹青春的红润。她们把胭脂涂抹在苹果肌上,手法和我们使用现代的腮红时一样。希腊人使用的胭脂由多种天然产物制成,包括海藻、老鼠簕属植物和类似紫草根的根茎作物。欧洲中部和南部居民种植这种根茎植物,用来提取染料,提取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油脂和酒精。之后,人们开始使用朱砂色来制作胭脂,这种红色的色素是从粉末状的辰砂中提取的,是红色硫化汞的衍生物。然而和所有汞类衍生物一样,这样的胭脂在长期使用下会产生毒副作用。虽然人们还在使用化妆品,但惹眼的妆容普遍会招来厌恶,尤其是男性精英的反感。在他们眼中,贤良淑德、安分守己、以家为业才是女性在生活中的主要形象。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两性相较,男性生来优越,而女性次之;男性统治,而女性臣服。” 我们或许认为城邦较为先进发达,但是雅典城邦女性的生活却受限制和管控。她们被鼓励留在家中,这使得她们不仅和外部世界隔离,也和周遭城市的政治生活无缘。公元前6至前4世纪,女性“被剥夺了财产所有权,也无权参与政治事务、法律事务和战争”。女性的公民权不被认可,因此,她们不得不继续生活在男性亲属的控制和庇护中,连婚姻大事都无权做主。政府甚至设立了办公室,来监管女性在公共场合的行为举止。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被监控和评判,如此看来,女性使用化妆品会引来诸多争议也并不令人意外。常态之下也有例外,交际花们通常都是浓妆艳抹的,而颇为讽刺的是,她们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权利。她们被允许参与讨论和管理自己的钱财。有趣的是,交际花、职业情妇和妓女比其他女性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权利(除了化妆方面),这个规律在不同时期被不断地重复。
ISBN | 9787550299276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 丽莎·埃尔德里奇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