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6) 9787502794262,750279426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6)》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部分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
第一章国际海洋事务的发展
一、国际海洋法的发展
二、海洋环境保护
三、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养护
四、国际海事
五、海洋科学和技术
六、国际极地事务
七、海洋与气候变化
八、小结
第二章中国海洋发展的周边环境
一、中国周边海洋环境
二、中国周边海洋形势
三、周边海洋环境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四、小结
第二部分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第三章中国海洋政策
一、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二、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三、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五、提升海洋公益服务能力
六、小结
第四章中国海洋管理
一、海洋管理体制
二、海洋管理制度
三、海洋管理实践
四、小结
第五章中国海上执法
一、海上执法概述
二、海上执法制度
三、海上执法能力建设
四、海上执法实践
五、小结
第三部分发展海洋经济
第六章中国海洋经济发展
一、2015年全国海洋经济情况
二、“十二五”期间海洋经济的发展
三、“十三五”期间海洋经济展望
四、小结
第七章中国海洋产业发展
一、海洋传统产业
二、海洋新兴产业
三、海洋服务业
四、小结
第八章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一、北部海洋经济区
二、东部海洋经济区
三、南部海洋经济区
四、三大海洋经济区比较
五、省域海洋经济比较
六、小结
第四部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第九章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
一、中国的主要海洋资源
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三、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四、小结
第十章中国海洋科技发展
一、海洋科研能力建设
二、海洋调查和科学考察
三、海洋高技术及相关装备
四、海洋教育
五、小结
第五部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第十一章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一、海洋生态文明概述
二、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框架
四、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
五、小结
第十二章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一、海水环境质量及其变化
二、陆源污染物排放
三、海洋生态健康状况及其变化
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
五、小结
第十三章中国海洋防灾减灾
一、海洋灾害类型及其影响
二、“十二五”期间海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三、“十三五”期间海洋防灾减灾工作重点
四、小结
第六部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第十四章中国海洋法律
一、海洋法律制度概述
二、国家海洋立法发展
三、地方海洋立法发展
四、海洋法律的实施
五、小结
第十五章中国海洋权益
一、海洋权益的概念及特点
二、中国海洋权益的历史发展
三、中国当前的海洋权益问题
四、小结
第十六章中国海洋安全
一、海洋安全概述
二、中国海洋安全形势
三、维护海洋安全的政策和举措
四、小结
第七部分建设海上丝绸之路
第十七章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
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三、小结
第十八章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一、总体进展情况
二、重点领域进展
三、沿线国家的响应
四、小结
附件
附件1中国领海基线示意图
附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录)
附件3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摘录)
附件4李克强在第十届东亚峰会上的发言
附件52015年中央领导关于海洋合作和发展的讲话
附件62015年国家海洋局推进海洋事业发展纪事
附件7中国主要海洋法律文件
附件8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
附件9主要涉海国际条约和协定
附件10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和初步信息情况
附件11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达成的初步意向
附件12中国历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及成果
附件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涉海项目
附件14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护航情况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海南省有效整合海洋、环保、水务、林业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红线,全省生态保护红线依据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和管理严格程度,实施分类分区管理,坚持性质不转换、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责任不改变,探索实施生态补偿、尊重现实区别对待的生态红线管控原则。对于法定红线区域,按照现有法律法规进行管控;对于其他红线区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提出分区分类的管控措施和发展指引。按生态服务功能实施“一区一策”的分区分类管控措施,严格审批限制红线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
(三)海洋维权实践
近年来,中国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和安全等多种手段,维护国家海洋权益。2015年,国家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采取多项举措开展海洋维权实践活动。举办南海问题国际研讨会、中英海洋法专家对话、东盟地区论坛海上溢油应急响应与处置国际研讨会。举办7场钓鱼岛主权展览,将钓鱼岛网站升级为7个语种版本。对外公布我在国际海底124个海底地名。完成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和2015年度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顺利实施。添置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并已投入试飞。完成大洋科考第34、35、36航次调查任务,“蛟龙”号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海底热液区下潜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加强南极考察活动管理。随着南极活动日趋多样化,参与南极考察活动的人员数量日益增多,组织与考察活动方式更加社会化,人员构成也日趋多样化,对南极考察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规范中国南极考察活动行政许可行为,保障南极考察活动有序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第412号令和南极条约体系的要求,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南极考察活动行政许可管理规定>的通知》(海办发(2014)18号)。该规定共5章33条,从申请与受理、审查与决定、监督管理等方面对中国南极考察活动进行规范,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规范南极考察活动许可的管理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中国国家形象和南极考察活动秩序,履行南极条约体系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同时,为提高南极考察管理水平,增强考察队员工作的积极性,根据国务院赋予国家海洋局的职责,以及国家海洋局南极考察队管理相关规定,国家海洋局办公室还印发了《关于<南极考察队员考核管理规定>的通知》(海办发(2014)11号)。
ISBN9787502794262,7502794263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