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1.写给孩子的经典科普读物
2.一代科普大师传世之作
3.好玩的数学,有趣的科普
作者简介
刘后一,著名科普作家,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从事科普创作。1962年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任科普杂志《化石》主编。1953年加入中国动物学会,1957年加入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80年加入中国人类学会、中国作家协会。1979年至1990年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壹、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982年至1997年任《世界儿童》顾问。
著有《山顶洞人的故事》《算得快》等。科普集《算得快》获全国科普作品奖,《北京人的故事》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大象的故事》获上海优秀科普作品奖,《珍稀动物大观》获全国保护环境一等奖。
目录
北京人的故事
故事的由来2
猎火4
喂柴14
驱兽23
打虎30
山顶洞人的故事
故事的由来42
捕鱼43
杀象51
学艺59
埋尸66
缝衣72
钻木78
半坡人的故事
今日向何方96
张弓99
种粟111
驯狗121
养猪129
织布137
制陶146
画符154
易物162
计数171
斗械179
后记193
序言
主编絮语
(代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的书,随便翻翻,浅尝辄止,足矣!有的书,经久耐读,愈品愈香,妙哉!
好书便是好伴侣,好书回味更悠长。
或许,它曾拓展了你的视野,启迪了你的思维,让你顿生豁然开朗之感;或许,它在你忧伤的时候给你安慰,在你欢乐的时候使你的生活充满光辉;甚而,它照亮了你的前程,影响了你的人生,给你留下了永久难忘的美好回忆……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丛书,收录的便是这样一些作品。它们都是曾经畅xiao、历经数十年岁月淘洗、如今仍有阅读和再版价值的科普佳作。
从那个年代“科学的春天”一路走来,我有幸享受了一次次科学阅读的盛宴,见证了那些优秀读物播撒科学种子后的萌发历程,颇有感怀。
被列入本丛书第一批书目的是刘后一先生的作品。
我是在1978年10岁时第一次读《算得快》,记住了作者“刘后一”这个名字。此书通过几个小朋友的游戏、玩耍、提问、解答,将枯燥、深奥的数学问题,演绎成饶有兴趣的“儿戏”,寓教于乐。在我当年的想象中,作者一定是一位知识渊博、戴着眼镜的老爷爷,兴许就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老教授哩。但没过多久我就被弄糊涂了,因为我陆续看到的几本课外读物——《北京人的故事》《山顶洞人的故事》和《半坡人的故事》,作者都是刘后一,可这几本书跟数学一点儿也不搭界呀?
直觉告诉我,这些书都是同一个刘后一写的,因为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是用故事体裁普及科学知识;故事铺陈中的人物都有比较鲜明的性格特征;再就是语言活泼、通俗、流畅,读起来非常轻松、愉悦。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在《科技日报》工作,意外地发现,我竟然跟刘后一先生的女儿刘碧玛是同事。碧玛极易相处,渐渐地,我们就成了彼此熟识、信赖的朋友。她跟我讲述了好些她父亲的故事。
女儿眼中的刘后一,是一个胸怀大志、勤奋好学而又十分“正统”的人。他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有时连课本和练习本也买不起。寒暑假一到,他就去做小工,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他之所以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在后来写出大量优秀的科普作品,靠的主要是刻苦自学。他长期业余从事科普创作,耗费了巨大的精力,然而所得到的稿酬并不多,甚至与付出“不成比例”。尽管如此,他仍经常拿出稿酬买书赠给渴求知识的青少年。在他心目中,身外之物远远不及他所钟情的科普创作重要。
在一篇题为《园外园丁的道路》的文章中,后一先生戏称自己当年挑灯夜战的办公室,是他“耕耘笔墨的桃花源”,字里行间透着欢快的笔调:“《算得快》出版了,书店里,很多小学生特意来买这本书。公园里,有的孩子聚精会神地看这本书。我开始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与快乐,因为我虽然离开了教师岗位,但还是可以为孩子们服务。不是园丁,也是园丁,算得上是一个园外园丁么?我这样反问自己。”
当年(1962年),正是了解到一些孩子对算术学习感到吃力,后一先生才决定写一本学习速算的书。而这,跟他的古生物学专业压根儿不沾边。那时,他正用数学统计的方法研究从周口店发掘出来的马化石。他敢接下这个他专业研究领域之外的活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兴趣。他很小就学会了打算盘,并研究过珠算。
后一先生迈向科普创作道路最关键的一步,是学会将故事书与知识读物结合起来,写成科学故事书。他的思考和创作走过了这样的历程:既是故事,就得有情节。情节是一件事一件事串起来的,就像动画片是一张一张画联结起来的一样,连续快放,就活动了。既是故事,就得有人物。由此,“很多小学生的形象在我脑际融会了,活跃起来了。他们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性情,但都好学、向上、有礼貌、守纪律,一个个怪可爱的”。
在后一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他的优秀科普作品被重新推出,是对他的一种缅怀和敬意,相信也一定会受到新一代小读者的喜爱和欢迎。作为丛书主编和他当年的小读者,对此我深感荣幸。
尹传红
2017年4月12日
文摘
插图:
天气闷热得要命。
太阳已经偏西,照不到猿人洞口了,然而没有一丝丝风,山洞附近的树木花草,一动不动地呆立着,好像也闷得受不了似的。
山洞里虽然阴凉些,但是潮湿得很,地上湿漉漉的,石壁上也淌着一滴一滴的“汗珠”。
一个花白胡子的猿人老头儿,刚打制好几把石刀,仿佛浑身很不带劲儿,几十年来他身上留下的伤疤一齐在隐隐作痛。他只得停了下来,朝身边一个名叫小猴儿的孩子看了一眼。这孩子替老头儿到河边找了好几趟石块,现在也乏得躺着不想动弹了。老头儿怕他受潮,就吆喝了一声,左手拄了根大松树枝当拐杖,右手拉着小猴儿,一瘸一拐地走出洞去。
后边山上,传来了成年女猿人和孩子们的笑声、叫喊声,她们在采集着野果。东南河边平原上,男猿人们在怒骂着、呼叫着,他们在追赶着什么野物吧!
山洞外面似乎并不比洞里舒服。老头儿正打算拉着小猴儿回洞去,忽听“呼”的一声,一阵风从山后刮了过来。
刮大风了。一团乌云很快就把太阳遮住了。
风越刮越大,乌云也越积越厚,大地一下子变得昏沉沉的。
老头儿知道大雷雨马上要来了,立刻用两手合成筒形,套在尖尖的、长满花白胡子的嘴上,向东南平原和后山呼叫了几声,就拉着小猴儿走回洞去。
紧跟着进来的,是一个叫阿鹿的青年女猿人。接着是几个笑着、叫着的女猿人,她们捧着、抱着连枝带叶的野果,有的还背着、抱着小娃娃。最后进来的是一个半老女猿人阿犹——她背着一个名叫小兔儿的女孩——和一个半老男猿人阿豫。
小猴儿立刻挣脱了老头儿的手,叫喊着迎了上去,从她们手上接过野果,藏到洞的深处。
“轰隆隆”,一声雷响,大雨点儿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
一个叫阿马的青年男猿人,一手拿着棍棒,一手提着一只刚打到的小兔子,冒着急雨,冲了进来。接着,几个男猿人,手中拿着棍棒和石块,也叫喊着冲了进来。
他们放下手里的东西,从突出的眉脊上挥下雨滴和汗水,呵呵地喘着气,叽叽咕咕地嚷着。
“轰隆隆——嗵!”
一声巨响,地动山摇。一些沙石,从山洞顶上唰唰掉了下来。挤在一块的猿人们以为山洞要塌了,立刻一窝蜂似的从洞里蹿了出去,有的连随身带的棍棒都忘了拿。
来到洞外边,大伙儿就看到北山树林子里,一团黑烟冲上天空,一只通红的、没有一定形状的怪物正在吞吃着树木。那些豺狼麋鹿都慌慌张张地从树林子里冲了出来,东奔西窜,没命地逃。
“跑!”阿马大叫了一声,带头奔向河边,往东南方逃去。接着,男人、女人、孩子们也跟着乱窜。
“咦——”老头儿打了一个呼哨,顺手拉住了跑在最后的阿豫和背着小兔儿的阿犹两个半老猿人。
“跑吗?”
他见大家停住了脚步,便放了阿犹和阿豫,挥舞着双手,叫了一声:“来!”
听老头儿一呼唤,大伙儿虽然心头还在突突地跳,可是都服从地走了回来。
“斯——火也!”
“火?”大家学着说了一声,你瞧着我,我瞧着你,都觉得挺新鲜。有几个年纪大点的还“哦”了一声,仿佛说,原来就是这个。因为他们多次听老头儿说过火这怪物,可是亲眼看见,这还是第一次。
接着,老头儿指了指北山的树林子,告诉大家:“火——向东——河——过不去的;向这——水沟、石头——过不来的。”老头儿见大家安静了下来,就指手画脚地又一次给大家讲起了火的故事。
老头儿的话,简单粗糙,又结结巴巴的,不用翻译,我们现代人是听不懂的。不过当时他打了很多手势,做了很多动作,所以在场的猿人听得津津有味。后来,老头儿坐下来了,大家也就围着他坐了下来,听他慢慢地讲着。
这时,雨已停了,云散天青,太阳显得更加灿烂辉煌。但是,北山树林子里的火,还在熊熊地烧着。
1.写给孩子的经典科普读物
2.一代科普大师传世之作
3.好玩的数学,有趣的科普
作者简介
刘后一,著名科普作家,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从事科普创作。1962年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任科普杂志《化石》主编。1953年加入中国动物学会,1957年加入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80年加入中国人类学会、中国作家协会。1979年至1990年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壹、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982年至1997年任《世界儿童》顾问。
著有《山顶洞人的故事》《算得快》等。科普集《算得快》获全国科普作品奖,《北京人的故事》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大象的故事》获上海优秀科普作品奖,《珍稀动物大观》获全国保护环境一等奖。
目录
北京人的故事
故事的由来2
猎火4
喂柴14
驱兽23
打虎30
山顶洞人的故事
故事的由来42
捕鱼43
杀象51
学艺59
埋尸66
缝衣72
钻木78
半坡人的故事
今日向何方96
张弓99
种粟111
驯狗121
养猪129
织布137
制陶146
画符154
易物162
计数171
斗械179
后记193
序言
主编絮语
(代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的书,随便翻翻,浅尝辄止,足矣!有的书,经久耐读,愈品愈香,妙哉!
好书便是好伴侣,好书回味更悠长。
或许,它曾拓展了你的视野,启迪了你的思维,让你顿生豁然开朗之感;或许,它在你忧伤的时候给你安慰,在你欢乐的时候使你的生活充满光辉;甚而,它照亮了你的前程,影响了你的人生,给你留下了永久难忘的美好回忆……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丛书,收录的便是这样一些作品。它们都是曾经畅xiao、历经数十年岁月淘洗、如今仍有阅读和再版价值的科普佳作。
从那个年代“科学的春天”一路走来,我有幸享受了一次次科学阅读的盛宴,见证了那些优秀读物播撒科学种子后的萌发历程,颇有感怀。
被列入本丛书第一批书目的是刘后一先生的作品。
我是在1978年10岁时第一次读《算得快》,记住了作者“刘后一”这个名字。此书通过几个小朋友的游戏、玩耍、提问、解答,将枯燥、深奥的数学问题,演绎成饶有兴趣的“儿戏”,寓教于乐。在我当年的想象中,作者一定是一位知识渊博、戴着眼镜的老爷爷,兴许就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老教授哩。但没过多久我就被弄糊涂了,因为我陆续看到的几本课外读物——《北京人的故事》《山顶洞人的故事》和《半坡人的故事》,作者都是刘后一,可这几本书跟数学一点儿也不搭界呀?
直觉告诉我,这些书都是同一个刘后一写的,因为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是用故事体裁普及科学知识;故事铺陈中的人物都有比较鲜明的性格特征;再就是语言活泼、通俗、流畅,读起来非常轻松、愉悦。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在《科技日报》工作,意外地发现,我竟然跟刘后一先生的女儿刘碧玛是同事。碧玛极易相处,渐渐地,我们就成了彼此熟识、信赖的朋友。她跟我讲述了好些她父亲的故事。
女儿眼中的刘后一,是一个胸怀大志、勤奋好学而又十分“正统”的人。他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有时连课本和练习本也买不起。寒暑假一到,他就去做小工,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他之所以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在后来写出大量优秀的科普作品,靠的主要是刻苦自学。他长期业余从事科普创作,耗费了巨大的精力,然而所得到的稿酬并不多,甚至与付出“不成比例”。尽管如此,他仍经常拿出稿酬买书赠给渴求知识的青少年。在他心目中,身外之物远远不及他所钟情的科普创作重要。
在一篇题为《园外园丁的道路》的文章中,后一先生戏称自己当年挑灯夜战的办公室,是他“耕耘笔墨的桃花源”,字里行间透着欢快的笔调:“《算得快》出版了,书店里,很多小学生特意来买这本书。公园里,有的孩子聚精会神地看这本书。我开始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与快乐,因为我虽然离开了教师岗位,但还是可以为孩子们服务。不是园丁,也是园丁,算得上是一个园外园丁么?我这样反问自己。”
当年(1962年),正是了解到一些孩子对算术学习感到吃力,后一先生才决定写一本学习速算的书。而这,跟他的古生物学专业压根儿不沾边。那时,他正用数学统计的方法研究从周口店发掘出来的马化石。他敢接下这个他专业研究领域之外的活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兴趣。他很小就学会了打算盘,并研究过珠算。
后一先生迈向科普创作道路最关键的一步,是学会将故事书与知识读物结合起来,写成科学故事书。他的思考和创作走过了这样的历程:既是故事,就得有情节。情节是一件事一件事串起来的,就像动画片是一张一张画联结起来的一样,连续快放,就活动了。既是故事,就得有人物。由此,“很多小学生的形象在我脑际融会了,活跃起来了。他们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性情,但都好学、向上、有礼貌、守纪律,一个个怪可爱的”。
在后一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他的优秀科普作品被重新推出,是对他的一种缅怀和敬意,相信也一定会受到新一代小读者的喜爱和欢迎。作为丛书主编和他当年的小读者,对此我深感荣幸。
尹传红
2017年4月12日
文摘
插图:
天气闷热得要命。
太阳已经偏西,照不到猿人洞口了,然而没有一丝丝风,山洞附近的树木花草,一动不动地呆立着,好像也闷得受不了似的。
山洞里虽然阴凉些,但是潮湿得很,地上湿漉漉的,石壁上也淌着一滴一滴的“汗珠”。
一个花白胡子的猿人老头儿,刚打制好几把石刀,仿佛浑身很不带劲儿,几十年来他身上留下的伤疤一齐在隐隐作痛。他只得停了下来,朝身边一个名叫小猴儿的孩子看了一眼。这孩子替老头儿到河边找了好几趟石块,现在也乏得躺着不想动弹了。老头儿怕他受潮,就吆喝了一声,左手拄了根大松树枝当拐杖,右手拉着小猴儿,一瘸一拐地走出洞去。
后边山上,传来了成年女猿人和孩子们的笑声、叫喊声,她们在采集着野果。东南河边平原上,男猿人们在怒骂着、呼叫着,他们在追赶着什么野物吧!
山洞外面似乎并不比洞里舒服。老头儿正打算拉着小猴儿回洞去,忽听“呼”的一声,一阵风从山后刮了过来。
刮大风了。一团乌云很快就把太阳遮住了。
风越刮越大,乌云也越积越厚,大地一下子变得昏沉沉的。
老头儿知道大雷雨马上要来了,立刻用两手合成筒形,套在尖尖的、长满花白胡子的嘴上,向东南平原和后山呼叫了几声,就拉着小猴儿走回洞去。
紧跟着进来的,是一个叫阿鹿的青年女猿人。接着是几个笑着、叫着的女猿人,她们捧着、抱着连枝带叶的野果,有的还背着、抱着小娃娃。最后进来的是一个半老女猿人阿犹——她背着一个名叫小兔儿的女孩——和一个半老男猿人阿豫。
小猴儿立刻挣脱了老头儿的手,叫喊着迎了上去,从她们手上接过野果,藏到洞的深处。
“轰隆隆”,一声雷响,大雨点儿噼里啪啦地掉了下来。
一个叫阿马的青年男猿人,一手拿着棍棒,一手提着一只刚打到的小兔子,冒着急雨,冲了进来。接着,几个男猿人,手中拿着棍棒和石块,也叫喊着冲了进来。
他们放下手里的东西,从突出的眉脊上挥下雨滴和汗水,呵呵地喘着气,叽叽咕咕地嚷着。
“轰隆隆——嗵!”
一声巨响,地动山摇。一些沙石,从山洞顶上唰唰掉了下来。挤在一块的猿人们以为山洞要塌了,立刻一窝蜂似的从洞里蹿了出去,有的连随身带的棍棒都忘了拿。
来到洞外边,大伙儿就看到北山树林子里,一团黑烟冲上天空,一只通红的、没有一定形状的怪物正在吞吃着树木。那些豺狼麋鹿都慌慌张张地从树林子里冲了出来,东奔西窜,没命地逃。
“跑!”阿马大叫了一声,带头奔向河边,往东南方逃去。接着,男人、女人、孩子们也跟着乱窜。
“咦——”老头儿打了一个呼哨,顺手拉住了跑在最后的阿豫和背着小兔儿的阿犹两个半老猿人。
“跑吗?”
他见大家停住了脚步,便放了阿犹和阿豫,挥舞着双手,叫了一声:“来!”
听老头儿一呼唤,大伙儿虽然心头还在突突地跳,可是都服从地走了回来。
“斯——火也!”
“火?”大家学着说了一声,你瞧着我,我瞧着你,都觉得挺新鲜。有几个年纪大点的还“哦”了一声,仿佛说,原来就是这个。因为他们多次听老头儿说过火这怪物,可是亲眼看见,这还是第一次。
接着,老头儿指了指北山的树林子,告诉大家:“火——向东——河——过不去的;向这——水沟、石头——过不来的。”老头儿见大家安静了下来,就指手画脚地又一次给大家讲起了火的故事。
老头儿的话,简单粗糙,又结结巴巴的,不用翻译,我们现代人是听不懂的。不过当时他打了很多手势,做了很多动作,所以在场的猿人听得津津有味。后来,老头儿坐下来了,大家也就围着他坐了下来,听他慢慢地讲着。
这时,雨已停了,云散天青,太阳显得更加灿烂辉煌。但是,北山树林子里的火,还在熊熊地烧着。
ISBN | 7556056341,9787556056347 |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 刘后一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