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图集(2000-2010年)》由测绘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篇中国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背景
1.1中国自然地理背景
2—3中国地形
4—5中国地貌类型
中国地貌景观
6—7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
中国年日照时数
中国年平均气温
中国年降水量
中国气候类型
8—9中国水系流域
中国主要河流流域面积
中国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
中国主要湖泊湖面面积
10—11中国土壤类型(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类型(发生学分类)
两个土壤系统的对比
中国主要土壤典型剖面
12—13中国植被类型
植物生活型系统
中国种子植物
中国植物类型
1.2中国生态环境背景
14—15中国生态地域区划
16—17中国生态景观
18本篇小结
第二篇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2.1全国生态系统格局空间分布及变化
20—21全国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一级类,2000年)
全国各类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22—23全国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一级类,2010年)
全国各类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24—25全国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二级类,2000年)
全国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26—27全国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二级类,2010年)
全国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28—29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0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30—31全国灌丛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0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32—33全国草地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0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34—35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00年)
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
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36—37全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00年)
全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
全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38—39全国生态系统类型相互转换与分区(2000—2010年)
生态系统类型转换与分区表
各分区内生态系统类型转换面积比重
2.2全国生态系统质量参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40—41全国归一化植被指数年均值(2000年)
全国归一化植被指数年均值(2010年)
全国归一化植被指数年均值变化(2000—2010年)
全国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面积比重
42—43全国植被覆盖度年均值(2000年)
全国植被覆盖度年均值(2010年)
全国植被覆盖度年均值变化(2000—2010年)
全国植被覆盖度变化面积比重
44—45全国植被叶面积指数年均值(2000年)
全国植被叶面积指数年均值(2010年)
全国植被叶面积指数年均值变化(2000—2010年)
全国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面积比重
46—47全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均值(2000年)
全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均值(2010年)
全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均值变化(2000—2010年)
全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面积比重
48—49全国植被生物量年均值(2000年)
全国植被生物量年均值(2010年)
全国植被生物量年均值变化(2000—2010年)
全国植被生物量变化面积比重
50—51全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200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201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变化(2000—201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52—53全国灌丛生态系统质量(200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质量(201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质量变化(2000—201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54—55全国草地生态系统质量(200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质量(201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2000—201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56—57全国生态系统总体质量(2000年)
全国生态系统总体质量(2010年)
全国生态系统总体质量变化(2000—2010年)
全国生态系统质量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生态系统质量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2.3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58全国水源涵养服务功能(2000年)
全国水源涵养服务功能(2010年)
全国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59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2010年)
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60—61全国土壤保持服务功能(2000年)
全国土壤保持服务功能(2010年)
全国土壤保持服务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全国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土壤保持服务功能变化面积比重(2000—2010年)
62—63全国防风固沙服务功能(2000年)
全国防风固沙服务功能(2010年)
全国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全国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变化面积比重(2000—2010年)
64—65全国固碳服务功能(2000年)
全国固碳服务功能(2010年)
全国固碳服务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全国固碳服务功能变化面积比重(2000—2010年)
66—67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2010年)
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2.4全国主要生态系统问题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68—69全国水土流失强度(2000年)
全国水土流失强度(2010年)
全国水土流失强度变化(2000—2010年)
全国水土流失强度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水土流失强度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水土流失强度变化面积比重(2000—2010年)
70—71全国土地沙化强度(2000年)
全国土地沙化强度(2010年)
全国土地沙化强度变化(2000—2010年)
全国土地沙化强度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土地沙化强度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土地沙化强度变化面积比重(2000—2010年)
72—73中国西南石漠化强度分布(2000年)
中国西南石漠化强度分布(2010年)
中国西南石漠化强度分布变化(2000—2010年)
中国西南石漠化强度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中国西南石漠化强度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中国西南石漠化强度变化面积比重(2000—2010年)
74—75全国湿地分布(2000年)
全国湿地分布(2010年)
全国湿地退化(2000—2010年)
全国各类型湿地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各类型湿地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各类型湿地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2.5全国生态系统胁近因素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76—77全国分县年末总人口(2000年)
全国分县年末总人口(2010年)
全国分县常住城镇人口(2000年)
全国分县常住城镇人口(2010年)
全国分县常住乡村人口(2000年)
全国分县常住乡村人口(2010年)
全国GDP密度(2000年)
全国GDP密度(2010年)
全国第一产业产值密度(2000年)
全国第一产业产值密度(2010年)
78—79全国第二产业产值密度(2000年)
全国第二产业产值密度(2010年)
全国第三产业产值密度(2000年)
全国第三产业产值密度(2010年)
全国GDP指数(2010年)
全国第一产业产值指数(2010年)
全国第二产业产值指数(2010年)
全国第三产业产值指数(2010年)
80—81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2005年)
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2010年)
全国交通路网密度(2005年)
全国交通路网密度(2010年)
全国建设用地占国土面积的百分比(2000年)
全国建设用地占国土面积的百分比(2010年)
全国化肥使用强度(2000年)
全国化肥使用强度(2010年)
全国农药使用强度(2000年)
全国农药使用强度(2010年)
全国放牧强度(2000年)
全国放牧强度(2010年)
82—83全国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密度(2000年)
全国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密度(2010年)
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密度(2000年)
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密度(2010年)
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密度(2000年)
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密度(2010年)
全国人均生产生态足迹(2000年)
全国人均生产生态足迹(2010年)
全国分省生产生态足迹(2000年)
全国分省生产生态足迹(2010年)
84本篇小结
第三篇典型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
3.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86—87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88—89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2000—2010年)
90—9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功能分布(200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功能分布(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量变化率及原因分析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量变化率(2000—2010年)
92—9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分布(200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分布(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国家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评估结果
94—95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分布(200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分布(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国家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量变化(2000—2010年)
96—97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指数分布(200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指数分布(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指数变化(2000—2010年)
国家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指数各等级面积比重及变化
98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综合成效评估变化(2000—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综合成效评估
3.2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99国家*自然保护区分布与变化(2000—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统计(2000—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数量统计(2000—2010年)
100—101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分区生态系统比重
102—103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程度分级(2000—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程度分级(2000—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分布(2000—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变化分布(2000—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比重(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斑块数量(2010年)
104—105森林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内陆湿地与水域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草原与草甸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海洋海岸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106—107荒漠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野生植物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古生物地质遗迹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108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分级(2000—2010年)
各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数量比重
3.3生物多样性优先区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109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系统类型分布
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名录
110—111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2000—2010年)
112—113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野生脊椎动物物种分布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野生维管束植物物种分布
114—115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中国特有物种分布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受威胁物种分布
116—117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自然生境面积比重变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人类活动强度变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变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保护成效变化(2000—2010年)
3.4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118—119国家生态屏障区空间分布
国家生态屏障区面积比重
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塔里木防沙带生态系统构成
河西走廊防沙带生态系统构成
青藏高原屏障生态系统构成
川滇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构成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构成
东北森林带生态系统构成
内蒙古防沙带生态系统构成
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系统构成
120—121国家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功能分布(200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功能分布(201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功能辐射效应
国家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功能辐射强度
122—123国家生态屏障区防风固沙功能分布(200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防风固沙功能分布(201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防风固沙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防风固沙功能辐射效应
防风固沙指数比较
3.5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124—125天然林保护工程区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基本情况
退牧还草工程区
退牧还草工程区基本情况
退耕还林工程区
退耕还林工程区基本情况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基本情况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基本情况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基本情况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基本情况
126—127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2000—2010年)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林地增加(2000—2010年)
工程完成情况统计
投资完成情况统计
128—129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退耕还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2000—2010年)
退耕还林工程区耕地转为林草地(2000—2010年)
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统计
130—131退牧还草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退牧还草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退牧还草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2000—2010年)
退牧还草工程区其他生态系统转为草地(2000—2010年)
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地增加统计
132—133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在全国的地理位置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2000—2010年)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林地增加(2000—2010年)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工程规划任务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工程实际完成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林地增加面积(2000—2010年)
134—135长江防护林工程区在全国的地理位置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2000—2010年)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林地增加(2000—2010年)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工程完成情况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林地面积变化统计(2000—2010年)
136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在全国的地理位置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2000—2010年)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沙地减少(2000—2010年)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工程执行情况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沙地减少情况统计(2000—2010年)
137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在全国的地理位置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生态用地增加(2000—2010年)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2000—2010年)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生态系统转移矩阵(2000—2010年)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工程实施情况
3.6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138—139七大重点流域分布
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40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珠江流域生态系统构成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构成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构成
松花江流域生态系统构成
辽河流域生态系统构成
海河流域生态系统构成
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构成
141七大重点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变化(2000—2010年)
长江流域各类湿地面积
珠江流域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增加率
辽河流域草地质量变化
松花江流域各类湿地面积
海河流域平均断流天数
黄河流域各类湿地面积
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变化
142七大重点流域岸边带生态质量(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岸边带生态质量(2010年)
143七大重点流域岸边带自然植被面积变化(2000—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属性
144—145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分布(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分布(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变化(2000—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土壤保持量变化
七大重点流域土壤保持功能变化
146—147七大重点流域食物生产功能(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食物生产功能(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食物生产功能变化(2000—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食物供给总量及其变化
148—149七大重点流域水资源利用率(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水资源利用率(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变化(2000—2010年)
150—151七大重点流域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工业氨氮排放强度(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工业氨氮排放强度(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工业废水排放强度(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工业废水排放强度(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活氨氮排放强度(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活氨氮排放强度(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活废水排放强度(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活废水排放强度(2010年)
152—153七大重点流域生态健康评估(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态健康评估(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态健康变化(2000—2010年)
154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水文调节功能分布(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水文调节功能分布(2010年)
3.7海岸带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155中国大陆海岸带分布
156海岸线类型分布(2000年)
不同海岸线类型比重(2000年)
不同海岸线类型长度(2000年)
自然和人工海岸线长度(2000年)
海岸线类型分布(2010年)
不同海岸线类型比重(2010年)
不同海岸线类型长度(2010年)
自然和人工海岸线长度(2010年)
157海岸带侵蚀性防护功能分布(2000年)
不同侵蚀性岸段比重(2000年)
海岸带侵蚀性防护功能分布(2010年)
不同侵蚀性岸段比重(2010年)
158—159海岸带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海岸带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海岸带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海岸带区域生态系统构成
160—161海岸带围填海(2000—2010年)
海岸带滩涂围垦(2000—2010年)
海岸带蚀淤变化(2000—2010年)
围填海和滩涂围垦面积统计
162—163海岸带生境质量分布(2000年)
海岸带生境质量分布(2010年)
海岸带生境质量变化(2000—2010年)
不同生境质量的景观面积比重(2000年)
不同生境质量的景观面积比重(2010年)
不同生境质量的景观面积变化比重(2000—2010年)
164海岸带敏感性防护功能(2000年)
不同敏感性岸段比重(2000年)
海岸带敏感性防护功能(2010年)
不同敏感性岸段比重(2010年)
3.8重点城市化区域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165全国建设用地空间分布
166—167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84年)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90年)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68—169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80年)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90年)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70—171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80年)
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90年)
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72—173武汉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80年)
武汉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90年)
武汉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武汉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74—175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80年)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95年)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76—177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86年)
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95年)
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78北京市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北京市生态系统分布(2005年)
北京市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79上海市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上海市生态系统分布(2005年)
上海市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80广州市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广州市生态系统分布(2005年)
广州市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81武汉市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武汉市生态系统分布(2005年)
武汉市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82长沙市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长沙市生态系统分布(2005年)
长沙市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83成都市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成都市生态系统分布(2005年)
成都市生态系统分布(2010午)
3.9典型国家重点开发区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184—185典型国家重点开发区分布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00年)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10年)
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00年)
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10年)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00年)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10年)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构成变化(2000—2010年)
186—187成渝经济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成渝经济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成渝经济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00年)
成渝经济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10年)
成渝经济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00年)
成渝经济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10年)
成渝经济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00年)
成渝经济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10年)
成渝经济区生态系统构成变化(2000—2010年)
188—189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0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1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0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1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0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1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系统构成变化(2000—2010年)
190—191环渤海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环渤海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环渤海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00年)
环渤海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10年)
环渤海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00年)
环渤海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10年)
环渤海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00年)
环渤海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10年)
环渤海区生态系统构成变化(2000—2010年)
192—193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0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1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0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1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0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1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生态系统构成变化(2000—2010年)
3.10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调查与评估
194—195全国新增矿区分布(2000—2010年)
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矿产扩张侵占土地类型分布
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生态风险评估
全国矿产扩张类型比重(2000—2010年)
新增矿区分省分布(2000—2010年)
全国矿产侵占土地利用类型比重(2000—2010年)
196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矿区分布
国家安全屏障区内矿区分布
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内矿区分布
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矿区分布
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矿区统计
国家安全屏障区内矿区统计
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内矿区统计
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矿区统计
197赣南稀土矿开采区生态景观(2000年)
赣南稀土矿开采区生态景观(2010年)
赣南稀土矿主要开采区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赣南稀土矿矿区面积统计(2010年)
赣南稀土矿开采区生态系统分类面积统计(2010年)
赣南稀土矿矿区变化(2000—2010年)
198鞍山铁矿开采区生态景观(2000年)
鞍山铁矿开采区生态景观(2010年)
鞍山铁矿开采区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鞍山铁矿区工矿用地面积变化统计(2000—2010年)
199平朔露天煤矿开采区生态景观(2000年)
平朔露天煤矿开采区生态景观(2010年)
平朔露天煤矿开采区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平朔露天煤矿工矿用地面积变化统计(2000—2010年)
平朔露天煤矿典型矿区占地面积统计(2010年)
平朔露天煤矿矿区生态系统分类面积统计(2010年)
200本篇小结
……
第四篇省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图集(2000-2010年)》由测绘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篇中国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背景
1.1中国自然地理背景
2—3中国地形
4—5中国地貌类型
中国地貌景观
6—7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
中国年日照时数
中国年平均气温
中国年降水量
中国气候类型
8—9中国水系流域
中国主要河流流域面积
中国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
中国主要湖泊湖面面积
10—11中国土壤类型(系统分类)
中国土壤类型(发生学分类)
两个土壤系统的对比
中国主要土壤典型剖面
12—13中国植被类型
植物生活型系统
中国种子植物
中国植物类型
1.2中国生态环境背景
14—15中国生态地域区划
16—17中国生态景观
18本篇小结
第二篇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2.1全国生态系统格局空间分布及变化
20—21全国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一级类,2000年)
全国各类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22—23全国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一级类,2010年)
全国各类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24—25全国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二级类,2000年)
全国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26—27全国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二级类,2010年)
全国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28—29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0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30—31全国灌丛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0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32—33全国草地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0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34—35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00年)
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
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36—37全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00年)
全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及其空间分布(2010年)
全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荒漠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38—39全国生态系统类型相互转换与分区(2000—2010年)
生态系统类型转换与分区表
各分区内生态系统类型转换面积比重
2.2全国生态系统质量参数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40—41全国归一化植被指数年均值(2000年)
全国归一化植被指数年均值(2010年)
全国归一化植被指数年均值变化(2000—2010年)
全国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面积比重
42—43全国植被覆盖度年均值(2000年)
全国植被覆盖度年均值(2010年)
全国植被覆盖度年均值变化(2000—2010年)
全国植被覆盖度变化面积比重
44—45全国植被叶面积指数年均值(2000年)
全国植被叶面积指数年均值(2010年)
全国植被叶面积指数年均值变化(2000—2010年)
全国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面积比重
46—47全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均值(2000年)
全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均值(2010年)
全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均值变化(2000—2010年)
全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面积比重
48—49全国植被生物量年均值(2000年)
全国植被生物量年均值(2010年)
全国植被生物量年均值变化(2000—2010年)
全国植被生物量变化面积比重
50—51全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200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201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变化(2000—201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52—53全国灌丛生态系统质量(200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质量(201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质量变化(2000—201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灌丛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54—55全国草地生态系统质量(200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质量(201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2000—201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草地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56—57全国生态系统总体质量(2000年)
全国生态系统总体质量(2010年)
全国生态系统总体质量变化(2000—2010年)
全国生态系统质量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生态系统质量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生态系统质量等级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2.3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58全国水源涵养服务功能(2000年)
全国水源涵养服务功能(2010年)
全国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59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2010年)
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60—61全国土壤保持服务功能(2000年)
全国土壤保持服务功能(2010年)
全国土壤保持服务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全国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土壤保持服务功能变化面积比重(2000—2010年)
62—63全国防风固沙服务功能(2000年)
全国防风固沙服务功能(2010年)
全国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全国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防风固沙服务功能变化面积比重(2000—2010年)
64—65全国固碳服务功能(2000年)
全国固碳服务功能(2010年)
全国固碳服务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全国固碳服务功能变化面积比重(2000—2010年)
66—67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2010年)
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2.4全国主要生态系统问题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68—69全国水土流失强度(2000年)
全国水土流失强度(2010年)
全国水土流失强度变化(2000—2010年)
全国水土流失强度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水土流失强度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水土流失强度变化面积比重(2000—2010年)
70—71全国土地沙化强度(2000年)
全国土地沙化强度(2010年)
全国土地沙化强度变化(2000—2010年)
全国土地沙化强度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土地沙化强度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土地沙化强度变化面积比重(2000—2010年)
72—73中国西南石漠化强度分布(2000年)
中国西南石漠化强度分布(2010年)
中国西南石漠化强度分布变化(2000—2010年)
中国西南石漠化强度等级面积比重(2000年)
中国西南石漠化强度等级面积比重(2010年)
中国西南石漠化强度变化面积比重(2000—2010年)
74—75全国湿地分布(2000年)
全国湿地分布(2010年)
全国湿地退化(2000—2010年)
全国各类型湿地面积比重(2000年)
全国各类型湿地面积比重(2010年)
全国各类型湿地面积比重变化(2000—2010年)
2.5全国生态系统胁近因素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76—77全国分县年末总人口(2000年)
全国分县年末总人口(2010年)
全国分县常住城镇人口(2000年)
全国分县常住城镇人口(2010年)
全国分县常住乡村人口(2000年)
全国分县常住乡村人口(2010年)
全国GDP密度(2000年)
全国GDP密度(2010年)
全国第一产业产值密度(2000年)
全国第一产业产值密度(2010年)
78—79全国第二产业产值密度(2000年)
全国第二产业产值密度(2010年)
全国第三产业产值密度(2000年)
全国第三产业产值密度(2010年)
全国GDP指数(2010年)
全国第一产业产值指数(2010年)
全国第二产业产值指数(2010年)
全国第三产业产值指数(2010年)
80—81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2005年)
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2010年)
全国交通路网密度(2005年)
全国交通路网密度(2010年)
全国建设用地占国土面积的百分比(2000年)
全国建设用地占国土面积的百分比(2010年)
全国化肥使用强度(2000年)
全国化肥使用强度(2010年)
全国农药使用强度(2000年)
全国农药使用强度(2010年)
全国放牧强度(2000年)
全国放牧强度(2010年)
82—83全国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密度(2000年)
全国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密度(2010年)
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密度(2000年)
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密度(2010年)
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密度(2000年)
全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密度(2010年)
全国人均生产生态足迹(2000年)
全国人均生产生态足迹(2010年)
全国分省生产生态足迹(2000年)
全国分省生产生态足迹(2010年)
84本篇小结
第三篇典型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
3.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86—87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88—89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2000—2010年)
90—9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功能分布(200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功能分布(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量变化率及原因分析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量变化率(2000—2010年)
92—93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分布(200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分布(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国家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评估结果
94—95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分布(200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分布(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国家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量变化(2000—2010年)
96—97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指数分布(200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指数分布(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指数变化(2000—2010年)
国家部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境质量指数各等级面积比重及变化
98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综合成效评估变化(2000—2010年)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综合成效评估
3.2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99国家*自然保护区分布与变化(2000—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面积统计(2000—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数量统计(2000—2010年)
100—101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分区生态系统比重
102—103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程度分级(2000—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程度分级(2000—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分布(2000—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变化分布(2000—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比重(2010年)
国家*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斑块数量(2010年)
104—105森林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内陆湿地与水域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草原与草甸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海洋海岸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106—107荒漠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野生植物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古生物地质遗迹类型保护区人类活动面积变化(2000—2010年)
108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分级(2000—2010年)
各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数量比重
3.3生物多样性优先区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109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系统类型分布
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名录
110—111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00年)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比重(2010年)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2000—2010年)
112—113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野生脊椎动物物种分布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野生维管束植物物种分布
114—115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中国特有物种分布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受威胁物种分布
116—117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自然生境面积比重变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人类活动强度变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变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保护成效变化(2000—2010年)
3.4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118—119国家生态屏障区空间分布
国家生态屏障区面积比重
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塔里木防沙带生态系统构成
河西走廊防沙带生态系统构成
青藏高原屏障生态系统构成
川滇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构成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构成
东北森林带生态系统构成
内蒙古防沙带生态系统构成
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系统构成
120—121国家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功能分布(200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功能分布(201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功能辐射效应
国家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功能辐射强度
122—123国家生态屏障区防风固沙功能分布(200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防风固沙功能分布(201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防风固沙功能变化(2000—2010年)
国家生态屏障区防风固沙功能辐射效应
防风固沙指数比较
3.5重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124—125天然林保护工程区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基本情况
退牧还草工程区
退牧还草工程区基本情况
退耕还林工程区
退耕还林工程区基本情况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基本情况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基本情况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基本情况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基本情况
126—127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2000—2010年)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林地增加(2000—2010年)
工程完成情况统计
投资完成情况统计
128—129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退耕还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2000—2010年)
退耕还林工程区耕地转为林草地(2000—2010年)
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统计
130—131退牧还草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退牧还草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退牧还草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2000—2010年)
退牧还草工程区其他生态系统转为草地(2000—2010年)
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地增加统计
132—133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在全国的地理位置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2000—2010年)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林地增加(2000—2010年)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工程规划任务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工程实际完成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林地增加面积(2000—2010年)
134—135长江防护林工程区在全国的地理位置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2000—2010年)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林地增加(2000—2010年)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工程完成情况
长江防护林工程区林地面积变化统计(2000—2010年)
136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在全国的地理位置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2000—2010年)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沙地减少(2000—2010年)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工程执行情况
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工程区沙地减少情况统计(2000—2010年)
137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在全国的地理位置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生态用地增加(2000—2010年)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变化(2000—2010年)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生态系统转移矩阵(2000—2010年)
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区工程实施情况
3.6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138—139七大重点流域分布
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40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珠江流域生态系统构成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构成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构成
松花江流域生态系统构成
辽河流域生态系统构成
海河流域生态系统构成
淮河流域生态系统构成
141七大重点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变化(2000—2010年)
长江流域各类湿地面积
珠江流域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增加率
辽河流域草地质量变化
松花江流域各类湿地面积
海河流域平均断流天数
黄河流域各类湿地面积
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变化
142七大重点流域岸边带生态质量(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岸边带生态质量(2010年)
143七大重点流域岸边带自然植被面积变化(2000—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属性
144—145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分布(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分布(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变化(2000—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土壤保持量变化
七大重点流域土壤保持功能变化
146—147七大重点流域食物生产功能(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食物生产功能(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食物生产功能变化(2000—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食物供给总量及其变化
148—149七大重点流域水资源利用率(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水资源利用率(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变化(2000—2010年)
150—151七大重点流域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工业氨氮排放强度(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工业氨氮排放强度(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工业废水排放强度(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工业废水排放强度(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活氨氮排放强度(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活氨氮排放强度(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活废水排放强度(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活废水排放强度(2010年)
152—153七大重点流域生态健康评估(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态健康评估(201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态健康变化(2000—2010年)
154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水文调节功能分布(2000年)
七大重点流域生态系统水文调节功能分布(2010年)
3.7海岸带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155中国大陆海岸带分布
156海岸线类型分布(2000年)
不同海岸线类型比重(2000年)
不同海岸线类型长度(2000年)
自然和人工海岸线长度(2000年)
海岸线类型分布(2010年)
不同海岸线类型比重(2010年)
不同海岸线类型长度(2010年)
自然和人工海岸线长度(2010年)
157海岸带侵蚀性防护功能分布(2000年)
不同侵蚀性岸段比重(2000年)
海岸带侵蚀性防护功能分布(2010年)
不同侵蚀性岸段比重(2010年)
158—159海岸带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海岸带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海岸带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海岸带区域生态系统构成
160—161海岸带围填海(2000—2010年)
海岸带滩涂围垦(2000—2010年)
海岸带蚀淤变化(2000—2010年)
围填海和滩涂围垦面积统计
162—163海岸带生境质量分布(2000年)
海岸带生境质量分布(2010年)
海岸带生境质量变化(2000—2010年)
不同生境质量的景观面积比重(2000年)
不同生境质量的景观面积比重(2010年)
不同生境质量的景观面积变化比重(2000—2010年)
164海岸带敏感性防护功能(2000年)
不同敏感性岸段比重(2000年)
海岸带敏感性防护功能(2010年)
不同敏感性岸段比重(2010年)
3.8重点城市化区域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165全国建设用地空间分布
166—167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84年)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90年)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68—169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80年)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90年)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70—171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80年)
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90年)
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72—173武汉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80年)
武汉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90年)
武汉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武汉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74—175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80年)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95年)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76—177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86年)
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1995年)
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成渝城市群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78北京市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北京市生态系统分布(2005年)
北京市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79上海市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上海市生态系统分布(2005年)
上海市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80广州市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广州市生态系统分布(2005年)
广州市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81武汉市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武汉市生态系统分布(2005年)
武汉市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82长沙市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长沙市生态系统分布(2005年)
长沙市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183成都市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成都市生态系统分布(2005年)
成都市生态系统分布(2010午)
3.9典型国家重点开发区生态状况及其变化
184—185典型国家重点开发区分布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00年)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10年)
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00年)
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10年)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00年)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10年)
北部湾经济区生态系统构成变化(2000—2010年)
186—187成渝经济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成渝经济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成渝经济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00年)
成渝经济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10年)
成渝经济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00年)
成渝经济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10年)
成渝经济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00年)
成渝经济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10年)
成渝经济区生态系统构成变化(2000—2010年)
188—189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0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1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0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1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0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10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系统构成变化(2000—2010年)
190—191环渤海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环渤海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环渤海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00年)
环渤海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10年)
环渤海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00年)
环渤海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10年)
环渤海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00年)
环渤海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10年)
环渤海区生态系统构成变化(2000—2010年)
192—193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生态系统分布(200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生态系统分布(201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0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生态承载力格局(201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0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开发强度综合指数(201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0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生态系统类型比重(2010年)
黄河中上游能源开发区生态系统构成变化(2000—2010年)
3.10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调查与评估
194—195全国新增矿区分布(2000—2010年)
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矿产扩张侵占土地类型分布
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生态风险评估
全国矿产扩张类型比重(2000—2010年)
新增矿区分省分布(2000—2010年)
全国矿产侵占土地利用类型比重(2000—2010年)
196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矿区分布
国家安全屏障区内矿区分布
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内矿区分布
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矿区分布
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矿区统计
国家安全屏障区内矿区统计
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内矿区统计
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矿区统计
197赣南稀土矿开采区生态景观(2000年)
赣南稀土矿开采区生态景观(2010年)
赣南稀土矿主要开采区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赣南稀土矿矿区面积统计(2010年)
赣南稀土矿开采区生态系统分类面积统计(2010年)
赣南稀土矿矿区变化(2000—2010年)
198鞍山铁矿开采区生态景观(2000年)
鞍山铁矿开采区生态景观(2010年)
鞍山铁矿开采区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鞍山铁矿区工矿用地面积变化统计(2000—2010年)
199平朔露天煤矿开采区生态景观(2000年)
平朔露天煤矿开采区生态景观(2010年)
平朔露天煤矿开采区生态系统变化(2000—2010年)
平朔露天煤矿工矿用地面积变化统计(2000—2010年)
平朔露天煤矿典型矿区占地面积统计(2010年)
平朔露天煤矿矿区生态系统分类面积统计(2010年)
200本篇小结
……
第四篇省域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ISBN | 9787503036323 |
---|---|
出版社 | 测绘出版社 |
作者 | 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
尺寸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