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经济学是理解复杂世界的精妙工具,
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玩有趣,本书帮你派个卧底!
谁是卧底?
他藏在街角的咖啡店、公司的茶水间、超市的货架旁;
他是谁?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幽默经济学大师——蒂姆·哈福德;
他的脑洞很大,说话很直,甚至没礼貌,可是句句充满智慧。
他将生活中最具挑战性的难题简化为经济模型,
献上最实在的理性线索与生活建议。
相信读完本书,你的世界会不一样。
名人推荐
《卧底经济学》是罕见的典范作品,也是让读者着迷的经济学著作。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和雄辩的分析,使经济学的力量跃然纸上。本书应是政府官员、企业领袖、大学生的必读书籍。
——史蒂芬·列维持,《魔鬼经济学》作者
通过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蒂姆·哈福德精彩地说明:在合适的人手中,强有力的经济学原理能够揭示我们所在世界的每个方面。
——马丁·沃尔夫,《金融时报》副总编
经济学家无聊、固执、错误?蒂姆·哈福德常常是正确的,他很固执,但绝对不无聊。他展现了如何用经济学来解释我们的日常生活。
——约翰·凯,《市场的真相》的作者
蒂姆·哈福德让“沉闷的科学”看起来那么有趣。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作者
媒体推荐
蒂姆·哈福德为门外汉写作宏观经济学著作勇气可嘉;幸运的是,他也是个有趣的人。朴素的风格和闲聊的语气让人捧腹。他还善于发现和解释困扰普通读者的问题。
——《华尔街日报》
哈福德为无聊的话题带来了生机、乐趣,这些话题常常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
——《出版人周刊》
作者简介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深受全球读者追捧的著名的卧底经济学家,被誉为“当前最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他主笔的“亲爱的经济学家”专栏已成为《金融时报》有史以来关注度最高的专栏之一,在专栏中,他用最新的经济学理论为读者五花八门的疑问和牢骚提供轻松诙谐的经济学解读。著有《卧底经济学》,这本书已经被翻译为30多种语言,在世界多国发行。他还曾在世界银行工作,担任牛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为国际知名金融公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目前他与妻子及两个孩子一起住在伦敦。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经济的使用指南
第2章 保姆合作社的衰退
第3章 货币,货币,货币
第4章 适量的通货膨胀
第5章 刺激
第6章 战俘营的经济衰退
第7章 产出缺口
第8章 失业的发明
第9章 老板经济学
第10章 宏观经济学的水妖塞壬
第11章 GNP崇拜
第12章 幸福经济学
第13章 经济增长能否永续?
第14章 不均等
第15章 宏观经济学的未来
推荐阅读
致谢
注释
文摘
奇怪的演出
1949年圣诞节前几周,伦敦经济学院。一场极负盛誉的讲座即将开始。这场讲座恰逢战后经济学恢复与发展的重要时刻,讲座的主人正是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Robbins)。罗宾斯是当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正是这位经济学巨擘,一手将伦敦经济学院打造成了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领衔的剑桥相匹敌的大学,培养了诸如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Hayek)、约翰?希克斯(JohnHicks)、阿瑟?刘易斯(ArthurLewis)和詹姆斯?米德(JamesMeade)等多位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今天的讲座不同以往,因为罗宾斯邀请了一位特殊的演讲嘉宾:一位身材矮小、性格腼腆、酷爱吸烟的新西兰人,也是一位刚刚与社会学荣誉学士学位擦肩而过的往届生。但引人注目的并非这位先生,当然也不是他片刻不离的香烟,而是他带来的一件奇怪的东西——一套花里胡哨的装置,看起来像给鱼儿打造的游乐场。这套装置至少有6个有机玻璃箱,箱体之间用管子、堤坝和闸门连接,箱子里盛满了深粉色的水。整个装置看起来就像是科学怪才能设计出来的滴漏。所有人都在猜测它和经济学有什么关系。……这个备受关注的新西兰人正是35岁的奥尔本?威廉?菲利普斯(AlbanWilliamPhillips)。菲利普斯,1914年出生于新西兰乡村蒂雷洪阿的一座奶牛场,得益于他的父亲哈罗德(Harold),他们的奶牛场是周边最早装上抽水马桶,并使用水轮带动的发电机和电灯的,这使得菲利普斯兄弟姐妹几人能够挑灯夜读。每当该睡觉的时候,哈罗德喊一声“熄灯”,然后将一根杠杆插入卧室的卷扬机里,卷扬机拉动金属线,金属线带动链条,链条切断水轮和发电机之间的连接,灯就会熄灭,从而让孩子们安睡。除此之外,哈罗德还教孩子们制作矿石收音机、西洋镜,还有许多玩具。孩子们的母亲伊迪丝(Edith)是位小学老师,也一直鼓励孩子们勤奋学习。于是,菲利普斯从小就养成了好钻研、勤动手的习惯。那时,菲利普斯所在的中学距离奶牛场有14公里远,他很快就厌烦了骑车上学,于是他找来了一辆大人们都觉得无法再修好的废旧卡车,动手把它修好了。从此,14岁的比尔就开车上学并顺路捎带同学,到了学校就小心地把车停在老师们看不到的地方。菲利普斯一直都被大家寄予愿望,他在所有的考试中一路过关斩将,按理说,考上大学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厄运降临了。1929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的暴跌在世界的另一端引发了大萧条。大萧条的阴影延续了数年,并且蔓延到了蒂雷洪阿的奶牛场。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使得哈罗德和伊迪丝无力负担儿子上大学的费用。就这样,菲利普斯成了水力发电站的一名电工学徒。
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大萧条使得美国的工业产值几乎减半,人均收入下降了近三分之一,整个20世纪30年代的失业率平均在25%左右。为了给经济“止血”,美国对进口产品征收重税——这给向美国出口的各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德国的大规模失业成了阿道夫?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崛起的温床。全球各国都无法逃脱大萧条的魔爪。2大萧条不仅打破了一位积极进取的新西兰青年的大学梦,还给经济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引发经济学家们不断反思: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会发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他们开始使用新的方法,提出新的学说和政策建议,所有这些都直指“经济表现”这一核心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萧条催生了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家与微观经济学家观察世界的视角不同。正如我之前在《卧底经济学家》(TheUndercoverEconomist)和《生活的逻辑》(TheLogicofLife)中所说,微观经济学家关注的是个人和厂商的决策。最近,我在一个淫雨霏霏的日子里去了一次我们本地的人才市场,那儿有个死气沉沉的名字——“就业辅导中心分支机构”,到那里去求职的男女老少川流不息。……
微观经济学家如何理解这些令人沮丧的职位和看似无望的求职者之间的联系呢?他会想到激励、价格和生产率。那个愁眉苦脸的年轻母亲对雇主来说价值几何?如果工作意味着需要负担幼托费用或者失去部分低保,那么每小时7.5英镑的工资对她来说价值几何?那个身材瘦削、满脸雀斑、身着连帽衫
的少年在学校里积累了多少“人力资本”呢?求职者们是理性的吗?行为经济学能指导他们更高效地找到工作吗?(根据在伦敦附近劳顿小城的人才市场所做的随机试验结果,答案是“能”。宏观经济学家看待这一情境的视角则完全不同。与分析单个企业和求职者激励的角度不同,他研究的是概况:为什么会出现经济衰退、平均工资下降、失业人口增加的情况?是什么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了冲击?是石油价格的上涨或是银行贷款能力的下降削弱了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还是由于人们的消费需求的下降?是什么造成了经济版图的结构性变迁?怎样才能扭转或是预防这些因素?以上问题看似抽象,但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点毋庸置疑。
在大萧条带来的伤痛中,宏观经济学的先驱们尝试将经济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汇总,努力寻求对经济衰退的解释。这些新一代经济学家们的共性在于,他们都认同经济会发生崩溃——但也能修复。这些人中最著名的就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因其在《和约的经济后果》(TheEconomicConsequencesofthePeace)中对《凡尔赛和约》的强烈批判一举成名,20世纪20年代大萧条期间,他一直对英国的经济政策持批评态度。此外,还有一些宏观经济学家——如组织建立美国国民账户的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nets),以及我们之前提到的菲利普斯的导师詹姆斯?米德,在20世纪20年代晚期,有感于所经历的大规模失业,他毅然放弃了古典文学研究,转投经济学门下,立志有所作为。这些人除了具有经济学天赋,还有一颗立志有所作为的决心。凯恩斯在大萧条开始时就高调宣称,经济面临“结构性难题”——也就是说,一个技术性错误可能会使整台机器停止运行,但使用正确的工具并对症下药,很容易就能修好。换而言之,宏观经济学家修复大萧条笼罩下的经济的方法,与14岁的菲利普斯修补那辆旧卡车的方法如出一辙。其他人或许都放弃了,但年幼的菲利普斯认为他能找到症结并解决问题。他确实做到了。
经济学是理解复杂世界的精妙工具,
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玩有趣,本书帮你派个卧底!
谁是卧底?
他藏在街角的咖啡店、公司的茶水间、超市的货架旁;
他是谁?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幽默经济学大师——蒂姆·哈福德;
他的脑洞很大,说话很直,甚至没礼貌,可是句句充满智慧。
他将生活中最具挑战性的难题简化为经济模型,
献上最实在的理性线索与生活建议。
相信读完本书,你的世界会不一样。
名人推荐
《卧底经济学》是罕见的典范作品,也是让读者着迷的经济学著作。作者以优美的文笔和雄辩的分析,使经济学的力量跃然纸上。本书应是政府官员、企业领袖、大学生的必读书籍。
——史蒂芬·列维持,《魔鬼经济学》作者
通过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蒂姆·哈福德精彩地说明:在合适的人手中,强有力的经济学原理能够揭示我们所在世界的每个方面。
——马丁·沃尔夫,《金融时报》副总编
经济学家无聊、固执、错误?蒂姆·哈福德常常是正确的,他很固执,但绝对不无聊。他展现了如何用经济学来解释我们的日常生活。
——约翰·凯,《市场的真相》的作者
蒂姆·哈福德让“沉闷的科学”看起来那么有趣。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作者
媒体推荐
蒂姆·哈福德为门外汉写作宏观经济学著作勇气可嘉;幸运的是,他也是个有趣的人。朴素的风格和闲聊的语气让人捧腹。他还善于发现和解释困扰普通读者的问题。
——《华尔街日报》
哈福德为无聊的话题带来了生机、乐趣,这些话题常常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
——《出版人周刊》
作者简介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深受全球读者追捧的著名的卧底经济学家,被誉为“当前最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他主笔的“亲爱的经济学家”专栏已成为《金融时报》有史以来关注度最高的专栏之一,在专栏中,他用最新的经济学理论为读者五花八门的疑问和牢骚提供轻松诙谐的经济学解读。著有《卧底经济学》,这本书已经被翻译为30多种语言,在世界多国发行。他还曾在世界银行工作,担任牛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为国际知名金融公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目前他与妻子及两个孩子一起住在伦敦。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经济的使用指南
第2章 保姆合作社的衰退
第3章 货币,货币,货币
第4章 适量的通货膨胀
第5章 刺激
第6章 战俘营的经济衰退
第7章 产出缺口
第8章 失业的发明
第9章 老板经济学
第10章 宏观经济学的水妖塞壬
第11章 GNP崇拜
第12章 幸福经济学
第13章 经济增长能否永续?
第14章 不均等
第15章 宏观经济学的未来
推荐阅读
致谢
注释
文摘
奇怪的演出
1949年圣诞节前几周,伦敦经济学院。一场极负盛誉的讲座即将开始。这场讲座恰逢战后经济学恢复与发展的重要时刻,讲座的主人正是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Robbins)。罗宾斯是当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正是这位经济学巨擘,一手将伦敦经济学院打造成了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领衔的剑桥相匹敌的大学,培养了诸如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Hayek)、约翰?希克斯(JohnHicks)、阿瑟?刘易斯(ArthurLewis)和詹姆斯?米德(JamesMeade)等多位后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今天的讲座不同以往,因为罗宾斯邀请了一位特殊的演讲嘉宾:一位身材矮小、性格腼腆、酷爱吸烟的新西兰人,也是一位刚刚与社会学荣誉学士学位擦肩而过的往届生。但引人注目的并非这位先生,当然也不是他片刻不离的香烟,而是他带来的一件奇怪的东西——一套花里胡哨的装置,看起来像给鱼儿打造的游乐场。这套装置至少有6个有机玻璃箱,箱体之间用管子、堤坝和闸门连接,箱子里盛满了深粉色的水。整个装置看起来就像是科学怪才能设计出来的滴漏。所有人都在猜测它和经济学有什么关系。……这个备受关注的新西兰人正是35岁的奥尔本?威廉?菲利普斯(AlbanWilliamPhillips)。菲利普斯,1914年出生于新西兰乡村蒂雷洪阿的一座奶牛场,得益于他的父亲哈罗德(Harold),他们的奶牛场是周边最早装上抽水马桶,并使用水轮带动的发电机和电灯的,这使得菲利普斯兄弟姐妹几人能够挑灯夜读。每当该睡觉的时候,哈罗德喊一声“熄灯”,然后将一根杠杆插入卧室的卷扬机里,卷扬机拉动金属线,金属线带动链条,链条切断水轮和发电机之间的连接,灯就会熄灭,从而让孩子们安睡。除此之外,哈罗德还教孩子们制作矿石收音机、西洋镜,还有许多玩具。孩子们的母亲伊迪丝(Edith)是位小学老师,也一直鼓励孩子们勤奋学习。于是,菲利普斯从小就养成了好钻研、勤动手的习惯。那时,菲利普斯所在的中学距离奶牛场有14公里远,他很快就厌烦了骑车上学,于是他找来了一辆大人们都觉得无法再修好的废旧卡车,动手把它修好了。从此,14岁的比尔就开车上学并顺路捎带同学,到了学校就小心地把车停在老师们看不到的地方。菲利普斯一直都被大家寄予愿望,他在所有的考试中一路过关斩将,按理说,考上大学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厄运降临了。1929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的暴跌在世界的另一端引发了大萧条。大萧条的阴影延续了数年,并且蔓延到了蒂雷洪阿的奶牛场。农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使得哈罗德和伊迪丝无力负担儿子上大学的费用。就这样,菲利普斯成了水力发电站的一名电工学徒。
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大萧条使得美国的工业产值几乎减半,人均收入下降了近三分之一,整个20世纪30年代的失业率平均在25%左右。为了给经济“止血”,美国对进口产品征收重税——这给向美国出口的各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德国的大规模失业成了阿道夫?希特勒为代表的纳粹崛起的温床。全球各国都无法逃脱大萧条的魔爪。2大萧条不仅打破了一位积极进取的新西兰青年的大学梦,还给经济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引发经济学家们不断反思: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会发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他们开始使用新的方法,提出新的学说和政策建议,所有这些都直指“经济表现”这一核心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萧条催生了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家与微观经济学家观察世界的视角不同。正如我之前在《卧底经济学家》(TheUndercoverEconomist)和《生活的逻辑》(TheLogicofLife)中所说,微观经济学家关注的是个人和厂商的决策。最近,我在一个淫雨霏霏的日子里去了一次我们本地的人才市场,那儿有个死气沉沉的名字——“就业辅导中心分支机构”,到那里去求职的男女老少川流不息。……
微观经济学家如何理解这些令人沮丧的职位和看似无望的求职者之间的联系呢?他会想到激励、价格和生产率。那个愁眉苦脸的年轻母亲对雇主来说价值几何?如果工作意味着需要负担幼托费用或者失去部分低保,那么每小时7.5英镑的工资对她来说价值几何?那个身材瘦削、满脸雀斑、身着连帽衫
的少年在学校里积累了多少“人力资本”呢?求职者们是理性的吗?行为经济学能指导他们更高效地找到工作吗?(根据在伦敦附近劳顿小城的人才市场所做的随机试验结果,答案是“能”。宏观经济学家看待这一情境的视角则完全不同。与分析单个企业和求职者激励的角度不同,他研究的是概况:为什么会出现经济衰退、平均工资下降、失业人口增加的情况?是什么给整个经济体系带来了冲击?是石油价格的上涨或是银行贷款能力的下降削弱了经济中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还是由于人们的消费需求的下降?是什么造成了经济版图的结构性变迁?怎样才能扭转或是预防这些因素?以上问题看似抽象,但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点毋庸置疑。
在大萧条带来的伤痛中,宏观经济学的先驱们尝试将经济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汇总,努力寻求对经济衰退的解释。这些新一代经济学家们的共性在于,他们都认同经济会发生崩溃——但也能修复。这些人中最著名的就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因其在《和约的经济后果》(TheEconomicConsequencesofthePeace)中对《凡尔赛和约》的强烈批判一举成名,20世纪20年代大萧条期间,他一直对英国的经济政策持批评态度。此外,还有一些宏观经济学家——如组织建立美国国民账户的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nets),以及我们之前提到的菲利普斯的导师詹姆斯?米德,在20世纪20年代晚期,有感于所经历的大规模失业,他毅然放弃了古典文学研究,转投经济学门下,立志有所作为。这些人除了具有经济学天赋,还有一颗立志有所作为的决心。凯恩斯在大萧条开始时就高调宣称,经济面临“结构性难题”——也就是说,一个技术性错误可能会使整台机器停止运行,但使用正确的工具并对症下药,很容易就能修好。换而言之,宏观经济学家修复大萧条笼罩下的经济的方法,与14岁的菲利普斯修补那辆旧卡车的方法如出一辙。其他人或许都放弃了,但年幼的菲利普斯认为他能找到症结并解决问题。他确实做到了。
ISBN | 9787508668345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 [英]蒂姆·哈福德 |
尺寸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