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卡尔·纽波特 (CAL NEWPORT), 宋伟 9787210093213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力荐热卖书,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收到电邮有必要在1小时之内回复吗?在工作中一直保持联结状态重要吗?开放式办公环境合理吗?……本书将帮你重新审视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工作习惯,让你不再深陷于低效的忙碌之中。
深度工作,是信息碎片时代的自控力、专注力、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指南,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取得成就必备的核心技能。在这个以快为先的网络时代,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缺,所以它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价值。
比尔?盖茨、西奥多?罗斯福、理查德?费曼、马克?吐温、伍迪?艾伦、J. K.罗琳、乔纳森?弗兰岑、卡尔? 荣格、唐纳德?克努特、查尔斯?达尔文,这些引领时代潮流的行业翘楚,都是深度工作的践行者!

名人推荐

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等5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会经常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的能力。
——卡尔?纽波特,本书作者
《深度工作》在培养高度专注力领域是一本很出色的著作,它提供了立竿见影的操作步骤,帮我们把深度工作更好地纳入日常生活中。
——亚当?格兰特
企业精英必须拥有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具备竞争力,本书针对如何有效投资自我及怎样才能表现出众,提供了有力的建议。
——雷德?霍夫曼,领英网联合创始人
卡尔?纽波特在喧嚣的信息海洋中提供了一种清晰的声音,带来了一种科学与激情之间的平衡。我们不需要更多的点击量、更多的猫或更多的表情包,当我们无法从这些东西身上移开目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勇气。
——塞斯?高汀,热卖书《紫牛》作者

媒体推荐

《深度工作》完成了两项艰巨的任务:一是打破陈词滥调,野心勃勃地提出了丰富的实践策略。二是纽波特先生在反对“在工作中持续保持联结状态”这一团体迷思时,并没有对其牢骚不断。
——《华尔街日报》
纽波特是一名杰出的自助类书籍写作者,他的建议是具体的,如建立一个深度工作的可视化记分卡,将你的默认电子邮件处理习惯转变为“不响应”,在电脑旁设置记事板,规划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等。
——《纽约时报》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译者:宋 伟

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热卖书作家。
他还是一位人气博主,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纽波特还著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热卖作品。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理论
第1章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高级技术工人
超级明星
所有者
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
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杰克·多西是怎么回事?
第2章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度量的黑洞
最小阻力原则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对生意来讲是坏事,对个人来讲是好事
第3章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从神经学角度论证深度
从心理学角度论证深度
从哲学角度论证深度
深度智人
第二部分准则
准则1工作要深入
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禁欲主义哲学(Mona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双峰哲学(Bimodal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节奏哲学(Rhythm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新闻记者哲学(Journali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习惯化
要有大手笔
不要独自工作
像经商一样执行
原则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
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原则4:定期问责
图安逸
原因1: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原因2: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原因3: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准则2 拥抱无聊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
有成果的冥想
建议1: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
建议2:组织你的深度思考
记住一副牌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
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戒掉社交媒体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准则4摒弃浮浅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
5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贴士1:让发电子邮件给你的人做更多工作
贴士2:收发电子邮件的时候做更多工作
贴士3:不要回复
结论
注释

序言

在瑞士圣加仑(Swiss canton of St. Gallen),靠近苏黎世湖(Lake Zurich)北岸,有一个名为伯林根(Bollingen)的村庄。1922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选择在这里建起居所。最开始他建起一座简单的两层石头房子,将其称作“塔楼”。在一
次印度之行中,他发现当地人有在家里开辟冥想屋的习俗,那次旅行之后,他便在自己住所中开辟了一座私人办公室。“在休息室时,我可以独处。”荣格这样评述这个房间,“我随时都带着钥匙;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进入这个房间。”
记者曼森?卡里(Mason Currey)在他的著作《每日仪式》(Daily Rituals)中整理了各种关于荣格的材料,重现了这位心理学家在塔楼中的工作习惯。卡里在书中写道,荣格会在早上 7点起床,吃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在私人办公室中度过两个小时不被人打扰的写作时间。下午,他通常会冥想或在周围的乡村长时间漫步。塔楼里没有电,因此日光暗去夜色朦胧之时,油灯为亮,壁炉送暖。荣格会在晚上 10点上床休息。他说:“从一开始,我就感觉能够在这座塔楼里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恢复。”
尽管我们很容易将伯林根塔楼看作度假屋,但是回顾荣格的职业生涯,人们会发现这座湖边居所显然并非为躲避工作而建。 1922年,荣格买下这片地产的时候还无暇度假。仅仅一年之前,在 1921年,他发表了重要著作《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总结了长久以来荣格与其曾经的好友兼导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 nd Freud)思想的诸多差异。在 20世纪20年代,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质疑是很大胆的举动。想要支撑自己的著作,荣格需要保持清醒的状态,创作出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分析心理学( AnalyticalPsychology)。他后来也被称作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荣格在苏黎世期间开展演讲和心理咨询,一直很忙碌,这一点很明显。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忙碌生活。他想要改变我们对潜意识的认识,而这个目标需要更深入、更缜密的思考,这在忙碌的都市生活方式下是做不到的。所以荣格隐居到伯林根,并非逃离职业生活,而是为了职业生涯的发展。
卡尔?荣格后来发展为 20世纪影响力的思想家。当然,他成功背后有很多原因,但是在本书中,我的兴趣点会落在下述这项技能上,而这项技能显然对他的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摘

版权页:

我个人在职业生涯中也不断地加深对这一道理的认识。我作为深度工作拥趸已经十多年了,但是我仍然会经常惊讶于它的力量。我在读研究生时,第一次了解到并开始着重利用深度工作这种技能,使我不用在工作日和整个周末加班(在我的同学中很少见),还能每年都写出两篇同行审评的高质量论文(对于一名学生而言,已经很了不起了)。
然而,当我将要升为教授时,又开始担心了起来。作为一名学生、博士后,我投入的时间是最少的,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了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我知道,在我职业生涯的下一阶段,或许无法再有这样奢侈的特权,因为我不确信自己是否可以实现足够的深度工作,融入到要求更高的日程安排中,保持自己的产出。我不愿坐以待毙,决定尝试一种提高个人深度工作能力的锻炼计划。
我在麻省理工的最后两年展开了这些训练,当时我正攻读博士后并开始寻找教授职位。我主要的策略就是对日程进行刻意的限制,以更好地估算出成为教授后难得的自由时间预期。除了不在夜晚工作的原则外,我开始安排更多的午饭休息时间,先跑步,然后再把午餐带回到公寓。在这期间,我还签了第4本书《优秀到不能被忽视》(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的写作合同——当然,这个项目迅速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
为了抵消这些新限制的影响,我又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我会更细致地圈划出深度工作时间,避免在这些时间段受打扰。我还培养出在每周步行的多个小时里认真梳理思路的能力(对我的产出大有裨益),并且特别痴迷于寻找利于聚精会神的偏僻之所。比如,在这个夏天,我会经常到贝克工程图书馆的穹顶下工作,那是一个非常讨人喜欢的洞穴式建筑,但在学期中会挤满人。在冬季,我会寻找更偏僻的处所以获得安宁,最终我爱上了小而精致的路易斯音乐图书馆。在某些时候,我甚至会买50美元一本的实验室用高级网格笔记本来做数学验证,因为我认为高成本会引导我在思考时更细心。
ISBN9787210093213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卡尔·纽波特 (CAL NEWPORT)
尺寸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