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库埃博士将教会你,如何正确利用自我暗示,才能使这种天赋的武器更有威力。
媒体推荐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带着与生俱来的一种工具,工具的名字叫做“自我暗示”。它有着超凡的力量,难以估量的潜能,它可能带来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制造出最严重的恶果。
自我暗示其实就是跟自己谈心,跟自己的潜意识交谈。只要坚持定期与自己坦诚相见,那么很有可能发生任何奇迹,你甚至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
——库埃
作者简介
作者:[法] 埃米尔·库埃 著张艳华 译
目录
第一章惊人的潜能,天赋的力量/1
暗示,人类最原始的“本能”/1
意志总是屈服于想象/3
暗示须变成自我暗示/7
自我暗示每天都在发生/8
自我暗示所创造的“奇迹”/12
想象控制着意志/16
疾病的背后都有心理因素/18
我们是潜意识的奴隶,也是主人/20
暗示是潜意识活动的关键/24
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同样重要/26
不良的暗示是犯罪的诱因/28
改变青少年的恶习,可以借助于暗示/29
自我暗示对社会的影响/30
潜意识很容易控制/33
暗示最忌紧张/36
梦想可以成真/38
自我暗示实录/41
积极的自我暗示意味着肯定自我/47
自我暗示的治愈机制/50
针对每种疾病的专门暗示法/54
暗示疗法实例/64
四个简单的试验/81
暗示者可采取的步骤与方法/85
暗示疗法的特效/89
对幼儿暗示的方式/93
治疗笔记/97
意外收获/110
第二章暗示在教育中的作用/114
胎教是有效而有必要的/114
负面暗示毁人不浅/115
被肯定的孩子更自信/117
给孩子灌输积极暗示的方法/118
第三章想象的力量是万能的/125
治愈你的是你自己,而不是我/125
在美国访问时的演讲/129
第四章暗示疗法的要素/141
理想的暗示环境/141
信念的力量/142
引导病人树立坚定的信念/143
不把病人看作病人/146
疗效要靠坚持/149
附录1怎样进行暗示/153
附录2自我暗示的要素/162
自我暗示就是内心独白/162
自我暗示的要点/163
自我暗示的话语/166
怎样使自我暗示更成功/168
潜意识的六大特征/171
后记被称为“神”的人——埃米尔·库埃/173
序言
丛书序:传承与发展
在近年来某些与心理学有关的普及读物中,在一些文艺作品、影视作品中,成功学、催眠术、读心术等似乎显得神乎其技,以至于心理学给普通大众的印象,往往与神秘、催眠、疗愈等相关,甚至有人以为心理学家自己本身都存在心理问题。且不论众人的观点是否正确,心理学所涉及的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各个心理学派或其创始人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心理学:漫长的过去,短暂的发展
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漫长的过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王充关于心灵的论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心灵的论述,心理学曾作为哲学的一部分而存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学说都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而心理学正式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式发展的历史却很短。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一年被公认为心理学诞生之年,而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研究的冯特被公认为“心理学之父”。
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心理学派林立,其中包括冯特和他的学生爱德华·铁钦纳所创立的构造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创立的机能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以及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等。孤独而多面的拓荒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出生于捷克的犹太人,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885年,他跟随法国解剖学与神经学专家让·马丁·沙可学习。沙可是神经学专家,现代神经病学的奠基人,歇斯底里现象的发现者。他关于癔症(歇斯底里症)的治疗成果对弗洛伊德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弗洛伊德自传》中说:“和沙可在一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癔症的最新研究,尤其是有一部分是我亲眼看到的。比方说,他证明了癔症现象的真实性及其合理性。他指出了癔症也常常发生在男人身上,并且以催眠暗示等方法引发歇斯底里性的麻痹和强直收缩,从而证明这种人为的癔症和自发性的症状发作,没有任何细节上的差异。沙可的许多教范,先是引起我和其他受教育者的惊奇,继而产生怀疑,使我们想办法去应用当时的学理以求证实他的学说,而他在处理这一类怀疑时,永远都是那么友善,那么有耐心。但是,他有时也是最武断的一个人。在一次类似的争论中,他(谈到理论时)评论说:‘这不影响它的存在’,此话在我脑子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弗洛伊德希望建立一个学说,以一般的界限概念为基础,而不是以解剖学上的事实作为划分歇斯底里麻痹症与身体各部分的感觉障碍症的根据。沙可虽然赞成,但实际上对精神疾病的进一步探索没多大兴趣,他对病理解剖学更感兴趣。于是1895年后弗洛伊德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法治疗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学说,比如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压抑是造成精神病的原因,性欲始于儿童早期等,在很长时间里被拒于主流心理学流派之外,也被称为“非学院派心理学”。由于他将力比多作为很多心理现象原因的解释,而被批为“泛性论”,他的学说遭到了众多质疑与非议。因此在《精神分析导论》里弗洛伊德的演讲中经常提到“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反对者们认为”等。
面对批评者的质疑,面对各种非议,弗洛伊德也有愤怒的时候,他说:“经过二十五年的研究,我现在也算上了年纪,可以不客气地说,这些观察的工作都特别艰苦而且需要专心投入。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批评家们不愿意对我们理论的基础进行探讨,似乎这个理论只是来自于主观臆断,任谁都可以指摘,我无法容忍这种批评的态度。医生没有给予精神病人足够的关注,也没有用心倾听他们的讲述,所以不能作周密的观察而有所发现。我想借这个机会告诉大家,在这些讲演里,我将不再提起个人的批评。
“自从开始研究以来,我已经屡次修改了自己见解的要点,删减或增加内容,我都照实发表。然而这种坦白的态度换来的是什么结果呢?有些人不管我自己是否已经进行了修正,到现在仍然根据我过去的见解,提出批评。有些人则讽刺我善于变化,且诋毁我不值得信赖。经常修改自己观点的人自然会被看作是不值得信赖,因为他最后修正过的学说仍然不能保证完全正确。而坚持己见,不肯让步的人,又会被说成是固执而不虚心,事实难道不是这样的吗?面对这种矛盾的批评,我们只好坚持认定的观点,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就是我所决定的态度,以后我仍然会根据新的经验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学说。但是我不认为自己的基本观点……病,暗示和自我暗示治疗的方法其实是要让它们进入潜意识,潜意识对身体发出指令,从而起到疗愈作用;精神分析认为潜意识才是人的本质,人的活动是受到潜意识支配的,梦、口误等背后都隐含着潜意识的意义。又如,二人都非常重视实践,库埃的学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很简单,没有什么理论,他的方法反复在强调的都是一句话“每一天,在每一个方面,我正在变得越来越好”;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也是来自精神治疗临床实践。再如,二人原本都研究、使用过催眠术,后来都因为催眠术的实际效用有限,而放弃了催眠术。
1882年,布洛伊尔给弗洛伊德讲述了用催眠术对一位癔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这位病人就是著名的安娜·欧小姐。尽管布洛伊尔在催眠状态下,用谈话疗法治好了她的症状,但她却又产生了新的症状,甚至对医生产生了“移情”,布洛伊尔只好放弃。为了进一步研究催眠术及其治疗机制,弗洛伊德于1889年夏天带着一位病人到法国南锡,向那里的催眠术大师们求教。尽管伯恩海姆的催眠实验给弗洛伊德带来了极大震撼,但他带去的病人并没有被治好。伯恩海姆的几次催眠疗法治疗,效果都不好。在随后的治疗实践和研究中,弗洛伊德认识到催眠术对于治疗精神疾病有明显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病人不容易被催眠;二是通过催眠治疗病人,有时一种症状消失了,却又出现一种新的症状。也就是说催眠法往往不能使病症根除。随着对催眠术局限性的认识,弗洛伊德逐渐放弃了催眠术,他曾说,真正的精神分析,始于放弃催眠术。但这种放弃并不是对催眠术彻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库埃最初学习的也是催眠术,还实践了很多年,后来逐渐放弃了,转而采用暗示法。
正所谓千人千面,同样的事物会给不同的人留下不同的印象,有人重实用,有人重理论,为了将最原汁原味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呈现在读者面前,本系列不对心理学做任何评介,也不做任何解读,仅挑选现代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供读者评阅,采撷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具体包括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超越唯乐原则》,勒庞的《乌合之众》,库勒的《暗示与自我暗示》等,这些经典之作值得一读再读。弗洛伊德曾评价《乌合之众》:“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后记
被称为“神”的人
——埃米尔·库埃
库埃先生身材粗壮,略显矮小,看上去安静、结实、有力。他的高额头格外引人注目,略微稀薄的头发梳向后边,胡子又短又硬。
他的头发和胡子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变白了,笑起来显得更白。脸庞红润而充满活力,微笑的时候让人觉得特别顽皮。他的眼神充满坦率,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那脸上带着友善、坚定、温和的表情。他的双眼似乎能洞察一切,总是紧紧地、敏锐地注视着你。有时候,他的眼睛会突然眯得更小,挤出调皮的皱纹。有时他的眼睛几乎闭上了,前额绷紧,看起来似乎有点儿傲慢,但实际上他是在集中注意力。
他的演讲简洁、生动,振奋人心,他习惯于使用那些熟悉的寓言和轶闻趣事。他的行为举止很自然,没有丝毫做作。你可以感觉得到:他是那种随时准备脱掉外套,马上去帮助别人的人。这就是曾经见过埃米尔·库埃先生的人对他的印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他更容易接近、更可以接近了。
平易近人的天才
库埃先生是英格兰人以及美国人嘴里的那种“白手起家的人”。他从不否认自己出身的低微,让人觉得他其实对人类这个群体充满了某种感情,一种可以被概括为同情心的感情。
1857年2月6日,库埃先生出生在特鲁瓦,他的生日与维克多·雨果是同一天。他的家境十分平凡,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但这个年轻人是一个天才,他在挪森赛大学完成了学业。一开始,他准备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的情况下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尽管失败了,但这并没有打倒他,他经过不断的努力之后,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也是他拥有过人毅力的最好证明。
后来,他到了蒙特迪,因为他的父亲被铁路公司调到那里去工作。不难想象,这个男孩在童年时期,一直从同一个国家的这个小镇转移到另一个小镇,这也是法国东部铁路雇员生活的典型特征。那些铁路工人温和而友好,他们亲切、谦恭、勤劳、尽责、淳朴、正直,没有野心,一言以概之,他们是一群可爱的好乡亲。现在,这个“心理操纵者”已经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但更让我们高兴的是,他身上的那些美好的品性特征并没有改变,包括那些中低阶层民众身上所具备的坚韧和谦虚的美德。有一天晚上,在“维斯联合”俱乐部,弗洛科特先生欢迎库埃先生时说了这样的话:“库埃先生是第一个最惹人喜欢的小伙子的典型。”后来弗洛科特先生用“值得敬仰”一词来评价库埃先生的工作,库埃先生反而觉得这是言过其实,其实他身上所表现出的那种独一无二的谦逊持续了一生。
在成长的过程中,库埃先生已经决定成为一位化学家,但是现实生活不允许他有这种选择,他必须挣钱养活自己。父亲提醒他说:“我们要解决科学事业和物质需要之间的矛盾。”父亲希望儿子去学药物学,这是一种实用性的化学,库埃先生妥协了,但是化学这个层面的知识仍然不能充分地满足这个求知者。
那个时候的库埃先生,我们可以在他身上看到“转换”或者“补偿”的例子,这位心理分析大师通过一些方法使自己的心灵感到愉悦。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幅画面:这个年轻人,未来的化学家和现实生活中的药剂师,待在特鲁瓦城实验室里(其实只是间仓库),他缺少成为一个真正的化学家所必备的一切条件,包括专业学习、实验材料等。于是,他直接转向了另一种不需要非常昂贵的设备,也不需要特别的实验室的化学,即关于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化学,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这样的实验室。
在库埃先生自己看来,他是一个“压抑的”化学家,他曾被“描述为”一个心理学家。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点,以便于理解他的心理学特征的一个方面。他将心理现实表现为物质的、固体的东西,从传统的方法来看,这是原子化的,与物质或原子排列的方式相同,包括相同的、相对的或超级组合。当他提到“想法”“想象”或“意志力”的时候,就像谈起了元素、合成或者反应。他的观点保持着对他那个时代中所有心理学流派的疏远,包括由詹姆斯和伯格森所提出的连续性概念。他的心理学理论保持了自发性的简化,那些傲慢的学者因此而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
但他显然赢得了人们的称赞:对于理论,他有着严格的期望——一个外科医生的期望。显然,知识分子式的长发并不适合他,他宁愿把它们全都剪掉!他身上那种显著的平民作风,是一个对纯学术不感兴趣的人的“自然反应”。化学之所以吸引他,是因为它是一门可操作性强的实用科学。这使我想起了英格利斯的手提琴。在闲暇的时候,库埃先生就像一个雕刻家,他塑造了好几个头像。对于他来说,他需要处理各种事情。
可能他是用泥巴塑造模型的方式来处理精神方面的事情的,在思想层面,他首先能够看到一种塑造人类身体的力量。他的“英格利斯手提琴”并没有使他脱离他的工作,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他的心理学观点是具有可塑性的,这就是他的首创的伟大之所在。
伯格森曾经说过:“意识是具有连续性和流动性的,然而,当它希望作……
库埃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来源于两个基本的观点:第一,所有的暗示都是自我暗示。自我暗示不过是大家都熟悉的“想象(潜意识)”或“心理”行为,但是自我暗示要遵循某种特点的规律,并且它的力量远比我们过去所想象的更为强大,而且更难控制。第二,意识被想象所压制。这个观点是第一个观点的必然推论。既然在暗示中起作用的并不是暗示者的行为,而只不过是受试者的想象,那么在暗示与催眠的过程中,所有实践者之间的强烈而真实的冲突并不是两者意识的冲突,而是受试者自身的想象与意识之间的冲突。
看起来,第二个基本观点才是库埃先生观点的基础,也是成绩斐然的一个。他对这个观点进行了非常准确而透彻的研究,并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即意识转换规律。根据这一点可以得知:意识丝毫无法影响暗示,当它试图阻挠暗示时,它反而会加强暗示的力量。这就像一个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人看到路上有一块石头,他担心被这块石头绊倒,于是努力想要避开它,结果还是撞了上去。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越是想要逃避恐惧,反而越容易恐惧;他越是想要控制大笑,反而笑得更厉害。
毫无疑问,这条规律也可以这样表述:当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发生冲突时,占上风的往往是潜意识。意识只有借用自己的武器才能够战胜潜意识。这些都发生在自我暗示的研究中。
当受试者在想象中已经意识到这个巨大的杠杆后,库埃先生放弃了催眠法,然后告诉受试者怎样运用自我暗示。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证明了自己是正确的。1910年,库埃的体系逐渐成熟,他建立了“新”南锡学校,并广为人知。该校所开展的工作卓有成效,被人们称为“南锡奇迹”。
追随库埃先生的人群数量庞大,他因此受到责备。无论他走到哪里,这种胜利的喧嚣、欢迎的浪潮都跟随着库埃先生,吓跑了那些所谓的文雅之士和保守派。在反对者眼里,库埃先生的举止都只是表演和骗术,而对于那些了解库埃先生的人来说,那些对这位伟大、善良而谦虚的人的误解,实在是让人失望。
不过,当那些“有教养的人”捂着他们的脸,并大声嚷嚷着“骗子”时,库埃先生仍然平静地走着自己的路,因为他知道他没办法迎合整个世界,甚至无法取悦他的妻子。
樊捷、高秀荣、熊亚辉、张凯、朱杰、李瑞敏、张丽、周蕾、张君桂、潘超、郑娟、李璇参与了本书的翻译。囿于时间和所学有限,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纰漏,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文摘
版权页:
自我暗示往往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只有了解了存在于人类身上的两种特性,才能准确地理解这种暗示现象。人类身上的这两种特性虽然都是才智的体现,但又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是有意识的,而另一种则是潜意识的。
人们常常忽视潜意识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只要多花点儿心思,认真研究检验某种现象,并加以思考,就很容易发现它的存在。我们举个实例来看一看,以梦游症为例,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相信每个人都听说过。
有个人患有梦游症,晚上他在没有醒来的情况下,从床上爬起来,穿上衣服,他也可能干脆不穿衣服,然后走出他的房间。接下来,他还可能会下楼,穿过走廊,完成某种行为,或者做完某项工作,最后返回他的房间,上床继续睡觉。第二天,当他发现自己前一天没有做完的工作已经完成了的时候,他会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不知道是谁完成的。
梦游中所有的行为、举动都是在他完全没有意识到的状态下完成的,如果指挥他的身体行动的不是潜意识,也就是他的“非自觉”,那么这种现象根本无从解释。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例子:有一个喝醉了酒的家伙,发酒疯,他的大脑似乎完全被疯狂的念头控制了。他捡起了离他最近的武器,不管是小刀、木槌,还是斧头,只要是他随手能抓到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然后暴虐地袭击那些靠近他的人。等他发泄完了,脑子清醒了,理智恢复了,看到周围混乱不堪甚至惨烈的现场,他会惊恐地注视着这一切,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他自己就是制造这种场面的罪魁祸首。
那些连当事人自己都没办法解释的举动,难道不是因为受到了潜意识的支配吗?
我们将意识的与潜意识的两种行为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意识的回忆往往都不可信。相反,潜意识的记忆却近乎完美,甚至连那些最琐碎的事情都没有疏漏,在我们眼里丝毫不重要的行为都没有被抛弃,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此外,对于被告知的任何信息,潜意识往往都会毫无理性地选择相信与接受。由于潜意识对大脑所支配的一切器官的功能都负有责任,所以它会导致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的产生。如果它怀疑某个器官运转正常或不正常,那么这个器官的运转就会真的变得正常或者不正常;如果它认为我们应该有某种感觉,那么我们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感觉。
我们所有器官的正常运转都受到了潜意识的控制,同时,无论我们行为的内容是什么,都会受到潜意识的支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想象。它不仅不接受任何判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想象与意志相对立时,它甚至常常指挥我们采取行动以对抗我们的意志。
在本书中,库埃博士将教会你,如何正确利用自我暗示,才能使这种天赋的武器更有威力。
媒体推荐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带着与生俱来的一种工具,工具的名字叫做“自我暗示”。它有着超凡的力量,难以估量的潜能,它可能带来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制造出最严重的恶果。
自我暗示其实就是跟自己谈心,跟自己的潜意识交谈。只要坚持定期与自己坦诚相见,那么很有可能发生任何奇迹,你甚至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
——库埃
作者简介
作者:[法] 埃米尔·库埃 著张艳华 译
目录
第一章惊人的潜能,天赋的力量/1
暗示,人类最原始的“本能”/1
意志总是屈服于想象/3
暗示须变成自我暗示/7
自我暗示每天都在发生/8
自我暗示所创造的“奇迹”/12
想象控制着意志/16
疾病的背后都有心理因素/18
我们是潜意识的奴隶,也是主人/20
暗示是潜意识活动的关键/24
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同样重要/26
不良的暗示是犯罪的诱因/28
改变青少年的恶习,可以借助于暗示/29
自我暗示对社会的影响/30
潜意识很容易控制/33
暗示最忌紧张/36
梦想可以成真/38
自我暗示实录/41
积极的自我暗示意味着肯定自我/47
自我暗示的治愈机制/50
针对每种疾病的专门暗示法/54
暗示疗法实例/64
四个简单的试验/81
暗示者可采取的步骤与方法/85
暗示疗法的特效/89
对幼儿暗示的方式/93
治疗笔记/97
意外收获/110
第二章暗示在教育中的作用/114
胎教是有效而有必要的/114
负面暗示毁人不浅/115
被肯定的孩子更自信/117
给孩子灌输积极暗示的方法/118
第三章想象的力量是万能的/125
治愈你的是你自己,而不是我/125
在美国访问时的演讲/129
第四章暗示疗法的要素/141
理想的暗示环境/141
信念的力量/142
引导病人树立坚定的信念/143
不把病人看作病人/146
疗效要靠坚持/149
附录1怎样进行暗示/153
附录2自我暗示的要素/162
自我暗示就是内心独白/162
自我暗示的要点/163
自我暗示的话语/166
怎样使自我暗示更成功/168
潜意识的六大特征/171
后记被称为“神”的人——埃米尔·库埃/173
序言
丛书序:传承与发展
在近年来某些与心理学有关的普及读物中,在一些文艺作品、影视作品中,成功学、催眠术、读心术等似乎显得神乎其技,以至于心理学给普通大众的印象,往往与神秘、催眠、疗愈等相关,甚至有人以为心理学家自己本身都存在心理问题。且不论众人的观点是否正确,心理学所涉及的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各个心理学派或其创始人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心理学:漫长的过去,短暂的发展
心理学的发展有着漫长的过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王充关于心灵的论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心灵的论述,心理学曾作为哲学的一部分而存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学说都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而心理学正式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式发展的历史却很短。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创始人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一年被公认为心理学诞生之年,而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研究的冯特被公认为“心理学之父”。
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心理学派林立,其中包括冯特和他的学生爱德华·铁钦纳所创立的构造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约翰·杜威创立的机能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以及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等。孤独而多面的拓荒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出生于捷克的犹太人,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885年,他跟随法国解剖学与神经学专家让·马丁·沙可学习。沙可是神经学专家,现代神经病学的奠基人,歇斯底里现象的发现者。他关于癔症(歇斯底里症)的治疗成果对弗洛伊德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弗洛伊德自传》中说:“和沙可在一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癔症的最新研究,尤其是有一部分是我亲眼看到的。比方说,他证明了癔症现象的真实性及其合理性。他指出了癔症也常常发生在男人身上,并且以催眠暗示等方法引发歇斯底里性的麻痹和强直收缩,从而证明这种人为的癔症和自发性的症状发作,没有任何细节上的差异。沙可的许多教范,先是引起我和其他受教育者的惊奇,继而产生怀疑,使我们想办法去应用当时的学理以求证实他的学说,而他在处理这一类怀疑时,永远都是那么友善,那么有耐心。但是,他有时也是最武断的一个人。在一次类似的争论中,他(谈到理论时)评论说:‘这不影响它的存在’,此话在我脑子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弗洛伊德希望建立一个学说,以一般的界限概念为基础,而不是以解剖学上的事实作为划分歇斯底里麻痹症与身体各部分的感觉障碍症的根据。沙可虽然赞成,但实际上对精神疾病的进一步探索没多大兴趣,他对病理解剖学更感兴趣。于是1895年后弗洛伊德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法治疗精神疾病。
弗洛伊德的学说,比如俄狄浦斯情结,力比多压抑是造成精神病的原因,性欲始于儿童早期等,在很长时间里被拒于主流心理学流派之外,也被称为“非学院派心理学”。由于他将力比多作为很多心理现象原因的解释,而被批为“泛性论”,他的学说遭到了众多质疑与非议。因此在《精神分析导论》里弗洛伊德的演讲中经常提到“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反对者们认为”等。
面对批评者的质疑,面对各种非议,弗洛伊德也有愤怒的时候,他说:“经过二十五年的研究,我现在也算上了年纪,可以不客气地说,这些观察的工作都特别艰苦而且需要专心投入。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批评家们不愿意对我们理论的基础进行探讨,似乎这个理论只是来自于主观臆断,任谁都可以指摘,我无法容忍这种批评的态度。医生没有给予精神病人足够的关注,也没有用心倾听他们的讲述,所以不能作周密的观察而有所发现。我想借这个机会告诉大家,在这些讲演里,我将不再提起个人的批评。
“自从开始研究以来,我已经屡次修改了自己见解的要点,删减或增加内容,我都照实发表。然而这种坦白的态度换来的是什么结果呢?有些人不管我自己是否已经进行了修正,到现在仍然根据我过去的见解,提出批评。有些人则讽刺我善于变化,且诋毁我不值得信赖。经常修改自己观点的人自然会被看作是不值得信赖,因为他最后修正过的学说仍然不能保证完全正确。而坚持己见,不肯让步的人,又会被说成是固执而不虚心,事实难道不是这样的吗?面对这种矛盾的批评,我们只好坚持认定的观点,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就是我所决定的态度,以后我仍然会根据新的经验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学说。但是我不认为自己的基本观点……病,暗示和自我暗示治疗的方法其实是要让它们进入潜意识,潜意识对身体发出指令,从而起到疗愈作用;精神分析认为潜意识才是人的本质,人的活动是受到潜意识支配的,梦、口误等背后都隐含着潜意识的意义。又如,二人都非常重视实践,库埃的学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很简单,没有什么理论,他的方法反复在强调的都是一句话“每一天,在每一个方面,我正在变得越来越好”;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也是来自精神治疗临床实践。再如,二人原本都研究、使用过催眠术,后来都因为催眠术的实际效用有限,而放弃了催眠术。
1882年,布洛伊尔给弗洛伊德讲述了用催眠术对一位癔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这位病人就是著名的安娜·欧小姐。尽管布洛伊尔在催眠状态下,用谈话疗法治好了她的症状,但她却又产生了新的症状,甚至对医生产生了“移情”,布洛伊尔只好放弃。为了进一步研究催眠术及其治疗机制,弗洛伊德于1889年夏天带着一位病人到法国南锡,向那里的催眠术大师们求教。尽管伯恩海姆的催眠实验给弗洛伊德带来了极大震撼,但他带去的病人并没有被治好。伯恩海姆的几次催眠疗法治疗,效果都不好。在随后的治疗实践和研究中,弗洛伊德认识到催眠术对于治疗精神疾病有明显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些病人不容易被催眠;二是通过催眠治疗病人,有时一种症状消失了,却又出现一种新的症状。也就是说催眠法往往不能使病症根除。随着对催眠术局限性的认识,弗洛伊德逐渐放弃了催眠术,他曾说,真正的精神分析,始于放弃催眠术。但这种放弃并不是对催眠术彻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库埃最初学习的也是催眠术,还实践了很多年,后来逐渐放弃了,转而采用暗示法。
正所谓千人千面,同样的事物会给不同的人留下不同的印象,有人重实用,有人重理论,为了将最原汁原味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呈现在读者面前,本系列不对心理学做任何评介,也不做任何解读,仅挑选现代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供读者评阅,采撷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具体包括弗洛伊德的《自我与本我》《超越唯乐原则》,勒庞的《乌合之众》,库勒的《暗示与自我暗示》等,这些经典之作值得一读再读。弗洛伊德曾评价《乌合之众》:“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后记
被称为“神”的人
——埃米尔·库埃
库埃先生身材粗壮,略显矮小,看上去安静、结实、有力。他的高额头格外引人注目,略微稀薄的头发梳向后边,胡子又短又硬。
他的头发和胡子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变白了,笑起来显得更白。脸庞红润而充满活力,微笑的时候让人觉得特别顽皮。他的眼神充满坦率,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那脸上带着友善、坚定、温和的表情。他的双眼似乎能洞察一切,总是紧紧地、敏锐地注视着你。有时候,他的眼睛会突然眯得更小,挤出调皮的皱纹。有时他的眼睛几乎闭上了,前额绷紧,看起来似乎有点儿傲慢,但实际上他是在集中注意力。
他的演讲简洁、生动,振奋人心,他习惯于使用那些熟悉的寓言和轶闻趣事。他的行为举止很自然,没有丝毫做作。你可以感觉得到:他是那种随时准备脱掉外套,马上去帮助别人的人。这就是曾经见过埃米尔·库埃先生的人对他的印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比他更容易接近、更可以接近了。
平易近人的天才
库埃先生是英格兰人以及美国人嘴里的那种“白手起家的人”。他从不否认自己出身的低微,让人觉得他其实对人类这个群体充满了某种感情,一种可以被概括为同情心的感情。
1857年2月6日,库埃先生出生在特鲁瓦,他的生日与维克多·雨果是同一天。他的家境十分平凡,父亲是一名铁路工人。但这个年轻人是一个天才,他在挪森赛大学完成了学业。一开始,他准备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的情况下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尽管失败了,但这并没有打倒他,他经过不断的努力之后,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也是他拥有过人毅力的最好证明。
后来,他到了蒙特迪,因为他的父亲被铁路公司调到那里去工作。不难想象,这个男孩在童年时期,一直从同一个国家的这个小镇转移到另一个小镇,这也是法国东部铁路雇员生活的典型特征。那些铁路工人温和而友好,他们亲切、谦恭、勤劳、尽责、淳朴、正直,没有野心,一言以概之,他们是一群可爱的好乡亲。现在,这个“心理操纵者”已经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但更让我们高兴的是,他身上的那些美好的品性特征并没有改变,包括那些中低阶层民众身上所具备的坚韧和谦虚的美德。有一天晚上,在“维斯联合”俱乐部,弗洛科特先生欢迎库埃先生时说了这样的话:“库埃先生是第一个最惹人喜欢的小伙子的典型。”后来弗洛科特先生用“值得敬仰”一词来评价库埃先生的工作,库埃先生反而觉得这是言过其实,其实他身上所表现出的那种独一无二的谦逊持续了一生。
在成长的过程中,库埃先生已经决定成为一位化学家,但是现实生活不允许他有这种选择,他必须挣钱养活自己。父亲提醒他说:“我们要解决科学事业和物质需要之间的矛盾。”父亲希望儿子去学药物学,这是一种实用性的化学,库埃先生妥协了,但是化学这个层面的知识仍然不能充分地满足这个求知者。
那个时候的库埃先生,我们可以在他身上看到“转换”或者“补偿”的例子,这位心理分析大师通过一些方法使自己的心灵感到愉悦。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幅画面:这个年轻人,未来的化学家和现实生活中的药剂师,待在特鲁瓦城实验室里(其实只是间仓库),他缺少成为一个真正的化学家所必备的一切条件,包括专业学习、实验材料等。于是,他直接转向了另一种不需要非常昂贵的设备,也不需要特别的实验室的化学,即关于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化学,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这样的实验室。
在库埃先生自己看来,他是一个“压抑的”化学家,他曾被“描述为”一个心理学家。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点,以便于理解他的心理学特征的一个方面。他将心理现实表现为物质的、固体的东西,从传统的方法来看,这是原子化的,与物质或原子排列的方式相同,包括相同的、相对的或超级组合。当他提到“想法”“想象”或“意志力”的时候,就像谈起了元素、合成或者反应。他的观点保持着对他那个时代中所有心理学流派的疏远,包括由詹姆斯和伯格森所提出的连续性概念。他的心理学理论保持了自发性的简化,那些傲慢的学者因此而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
但他显然赢得了人们的称赞:对于理论,他有着严格的期望——一个外科医生的期望。显然,知识分子式的长发并不适合他,他宁愿把它们全都剪掉!他身上那种显著的平民作风,是一个对纯学术不感兴趣的人的“自然反应”。化学之所以吸引他,是因为它是一门可操作性强的实用科学。这使我想起了英格利斯的手提琴。在闲暇的时候,库埃先生就像一个雕刻家,他塑造了好几个头像。对于他来说,他需要处理各种事情。
可能他是用泥巴塑造模型的方式来处理精神方面的事情的,在思想层面,他首先能够看到一种塑造人类身体的力量。他的“英格利斯手提琴”并没有使他脱离他的工作,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他的心理学观点是具有可塑性的,这就是他的首创的伟大之所在。
伯格森曾经说过:“意识是具有连续性和流动性的,然而,当它希望作……
库埃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来源于两个基本的观点:第一,所有的暗示都是自我暗示。自我暗示不过是大家都熟悉的“想象(潜意识)”或“心理”行为,但是自我暗示要遵循某种特点的规律,并且它的力量远比我们过去所想象的更为强大,而且更难控制。第二,意识被想象所压制。这个观点是第一个观点的必然推论。既然在暗示中起作用的并不是暗示者的行为,而只不过是受试者的想象,那么在暗示与催眠的过程中,所有实践者之间的强烈而真实的冲突并不是两者意识的冲突,而是受试者自身的想象与意识之间的冲突。
看起来,第二个基本观点才是库埃先生观点的基础,也是成绩斐然的一个。他对这个观点进行了非常准确而透彻的研究,并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即意识转换规律。根据这一点可以得知:意识丝毫无法影响暗示,当它试图阻挠暗示时,它反而会加强暗示的力量。这就像一个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人看到路上有一块石头,他担心被这块石头绊倒,于是努力想要避开它,结果还是撞了上去。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越是想要逃避恐惧,反而越容易恐惧;他越是想要控制大笑,反而笑得更厉害。
毫无疑问,这条规律也可以这样表述:当潜意识与意识之间发生冲突时,占上风的往往是潜意识。意识只有借用自己的武器才能够战胜潜意识。这些都发生在自我暗示的研究中。
当受试者在想象中已经意识到这个巨大的杠杆后,库埃先生放弃了催眠法,然后告诉受试者怎样运用自我暗示。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证明了自己是正确的。1910年,库埃的体系逐渐成熟,他建立了“新”南锡学校,并广为人知。该校所开展的工作卓有成效,被人们称为“南锡奇迹”。
追随库埃先生的人群数量庞大,他因此受到责备。无论他走到哪里,这种胜利的喧嚣、欢迎的浪潮都跟随着库埃先生,吓跑了那些所谓的文雅之士和保守派。在反对者眼里,库埃先生的举止都只是表演和骗术,而对于那些了解库埃先生的人来说,那些对这位伟大、善良而谦虚的人的误解,实在是让人失望。
不过,当那些“有教养的人”捂着他们的脸,并大声嚷嚷着“骗子”时,库埃先生仍然平静地走着自己的路,因为他知道他没办法迎合整个世界,甚至无法取悦他的妻子。
樊捷、高秀荣、熊亚辉、张凯、朱杰、李瑞敏、张丽、周蕾、张君桂、潘超、郑娟、李璇参与了本书的翻译。囿于时间和所学有限,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纰漏,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文摘
版权页:
自我暗示往往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只有了解了存在于人类身上的两种特性,才能准确地理解这种暗示现象。人类身上的这两种特性虽然都是才智的体现,但又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是有意识的,而另一种则是潜意识的。
人们常常忽视潜意识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只要多花点儿心思,认真研究检验某种现象,并加以思考,就很容易发现它的存在。我们举个实例来看一看,以梦游症为例,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相信每个人都听说过。
有个人患有梦游症,晚上他在没有醒来的情况下,从床上爬起来,穿上衣服,他也可能干脆不穿衣服,然后走出他的房间。接下来,他还可能会下楼,穿过走廊,完成某种行为,或者做完某项工作,最后返回他的房间,上床继续睡觉。第二天,当他发现自己前一天没有做完的工作已经完成了的时候,他会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不知道是谁完成的。
梦游中所有的行为、举动都是在他完全没有意识到的状态下完成的,如果指挥他的身体行动的不是潜意识,也就是他的“非自觉”,那么这种现象根本无从解释。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例子:有一个喝醉了酒的家伙,发酒疯,他的大脑似乎完全被疯狂的念头控制了。他捡起了离他最近的武器,不管是小刀、木槌,还是斧头,只要是他随手能抓到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然后暴虐地袭击那些靠近他的人。等他发泄完了,脑子清醒了,理智恢复了,看到周围混乱不堪甚至惨烈的现场,他会惊恐地注视着这一切,却完全没有意识到,他自己就是制造这种场面的罪魁祸首。
那些连当事人自己都没办法解释的举动,难道不是因为受到了潜意识的支配吗?
我们将意识的与潜意识的两种行为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意识的回忆往往都不可信。相反,潜意识的记忆却近乎完美,甚至连那些最琐碎的事情都没有疏漏,在我们眼里丝毫不重要的行为都没有被抛弃,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此外,对于被告知的任何信息,潜意识往往都会毫无理性地选择相信与接受。由于潜意识对大脑所支配的一切器官的功能都负有责任,所以它会导致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的产生。如果它怀疑某个器官运转正常或不正常,那么这个器官的运转就会真的变得正常或者不正常;如果它认为我们应该有某种感觉,那么我们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感觉。
我们所有器官的正常运转都受到了潜意识的控制,同时,无论我们行为的内容是什么,都会受到潜意识的支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想象。它不仅不接受任何判断,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想象与意志相对立时,它甚至常常指挥我们采取行动以对抗我们的意志。
ISBN | 9787302458593,7302458596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埃米尔·库埃 (Emile Coue)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