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传 : 爱是慈悲 9787511366030,751136603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弘一法师是红尘俗世里的风华才子,佛门寺院的一代宗师,是一个孤独却能至灵魂丰满的禅者,一位让林语堂、张爱玲、朱光潜、丰子恺、夏丐尊都感动的宗师,莞晴著的《弘一法师传(爱是慈悲)》是他的传记作品,带领读者进入他的独特内心世界,品读其人生的聚散离合。

目录

第一章 故园·才华横溢少年郎
第一节 生于乱世富贵家
第二节 少不谙事的时光
第三节 婚事,母命难为
第四节 报国无门的乱世书生
第二章 风月·翩翩浊世佳公子
第一节 南迁,别离天津
第二节 城南文社、城南草堂
第三节 意气风发“天涯五友”
第四节 北上,故园不复
第五节 投身南洋公学
第三章 留学·茕茕孑立他乡客
第一节 业未成,母先逝
第二节 孤身东渡日本
第三节 在异国天空下闪耀
第四节 归国,现实满目疮痍
第五节 与“第二妻”
第四章 为师·全知全能先驱者
第一节 西洋艺术第一人
第二节 做了《太平洋画报》编辑
第三节 执教生涯
第四节 与弟子之交
第五章 出家·繁华落尽断尘人
第一节 万千情绪,一曲《送别》
第二节 虎跑寺断食
第三节 出家始末
第四节 孤苦的修行
第六章 皈依·戒律精严苦行僧
第一节 灵魂的皈依
第二节 护法护国之僧人
第三节 《护生画集》出版,了却心愿
第四节 辗转,辗转
第七章 永寂·半生为佛慈悲师
第一节 友聚,作《清凉歌集》
第二节 风雨飘摇到惠安
第三节 生死顿悟
第四节 战火中最后的奔走
第五节 悲欣交集,浮生尽
后记

序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一曲《送别》,一段愁肠,道尽无数离别苦。这首至今广为流传的歌曲的词作者就是中国近代艺术大师李叔同。他是李叔同,也是弘一法师,在人生短短数十年的时光里,演绎了两世别样人生。
前半生,他生于乱世,却成长在有“桐达李家”之称的富贵门楣。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风流才子,琴棋书画、金石戏曲,无一不精,更将古代书法推至极致;他是全知全能的艺术先驱,“西洋艺术第一人”,最早将话剧、西洋音乐等引入中国,人体写生课的中国首创者,五线谱作曲的中国第一人;他是老师,教学严谨,与学生亦师亦友,丰子恺、刘质平、曹聚仁、吴梦非都曾师从于他。如果人生继续走下去,等待他的将是艺术的集大成者。然而,命运却在巅峰的时刻发生转折,在乱世不安的动荡里,在西湖无限的春色里,他寂静转身,选择皈依佛门,开启了人生的第二世。
人生最难莫过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关于出家的原因,李叔同并不愿多说。他的学生丰子恺曾这样解释:“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纵观弘一法师的一生,他的确就是这样一个追求心灵精神的人,不断探索自我、探索世界,以求达到生命的提升与完善。他的出家不因看破红尘、规避喧嚣,而是源自对自我更高的追求。
丰子恺也曾在《我的老师李叔同》中提及:“李叔同是一个万事皆认真的人。少年时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作画时,像个美术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做和尚,像个高僧。”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将红尘一切放下得彻底,皈依便是灵魂的皈依,选择最苦的修行,做最深的弘扬。他是大师,所谓大师不仅是对佛法的深谙,更是求善求美的慈悲心性,是众生平等的济世襟怀,是“念佛不忘救国”的家国大爱。
人生无非,悲欣交集。1942年10月13日,大师圆寂,然而他的智慧和传奇却还在那里,等待后人去探寻与缅怀。

后记

佛教经论中说:“佛法难闻,人身难得。”因此,可以说,李叔同是幸运的。为人时,他成了艺术家;为僧时,他又成了佛法高深的弘一法师。他的一生,经历了诸多角色,他是富贵之家的骄子,他是孝顺的孩童,他是多情温婉的丈夫,他是浪漫的情种,他是温雅严厉的教师……,
他的生命层层递进,演绎过诸多的传奇而精彩的故事。命运在他的人生中种下了佛的种子,正当盛年,由昔日的风流佳公子及名噪中华的名士,毅然皈依佛门潜心修律的行为,又使多少俗家弟子,勘破迷情的生活,循着法师的人生轨迹,做了永久的解脱。当他心底的莲花绽放,便毅然放下尘世,踏入佛门。他奔走各地,积极弘法,直至生命息止。
他用一生,饱满地诠释了“悲欣交集”。这四字又留下了那么多众说纷纭的解释,在他传奇而谜一般的一生中,再度涂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为后世无数景仰法师的人猜测、迷惑、感怀。

文摘

第四节归国,现实满目疮痍
满江红
皎皎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李叔同
居日五年,他成就斐然。求学四年,他成绩突出,名列前茅,在同班的五名本科生中,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1910年,学校因他杰出的表现授予他精勤者证书。
191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美术学校毕业。4月,他买了回归故里的船票。离乡已经四年了,这一次,他满载而归,除了学富五车的文艺知识,还有摩拳擦掌的跃跃欲试之心,以及一位堪称红颜的日籍妻子。
每一位远赴他乡求学的学子,在那些独自一人奋斗的日子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海峡另一岸的祖国,思念那故国的景、故国的人。他们忍受着白眼和落寞,吞下寂寥与心酸,只为了学成这一日,只为了回归故里这一天。
他带着满满的思念,带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回到那熟悉的国、熟悉的家。他希望那里已经有所改变,希望等着自己的是一片广阔的舞台,希望自己有用武之地。
站在游轮的甲板上,天是蓝的,海是咸的,风是缠绵的。他极目远眺,只觉思绪万千,回头望,三十一载,人生已过去大半。他觉得自己像是在攀爬一座佛塔,在既定的轨道上螺旋上升,他活过一轮又一轮,每一轮都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自己。
回国,他的人生开始全新的一轮,他不知那片天空是否辽阔,也不知英雄是否有用武之处,他只知,如今的他和五年前截然不同,他是全新的,他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之上。
岸近了,他嗅到了久违的气息,这是属于祖国的独特气味。又见上海,这个被称为十里洋场的城市,给了他最幸福的几年,回忆蔓延,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思绪把整个心房全部填满。
他把日籍爱妻安顿在上海,便起身回天津城。那里有他明媒正娶的妻,虽然本来就没几分的爱意早已在时光的洪流里消磨殆尽,但她却仍是自己明媒正娶的妻。
故园依旧立在那里,几年的雨打风吹虽然已使这座宅院显露出一丝沧桑的色彩,但却没有吹断那封建的礼教,那守旧的传统依旧将李氏家族紧紧束缚。
他跨进大门,在满屋迎候的人中,他看到了站在角落看着他的妻子。四年的光阴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点点印记,但却影响不了她周身端秀娴静的气质。她穿越人群望向自己,带着思念与渴望,泪眼婆娑,他是她一生一世的夫君,是她放不下的念想。
这样真挚的目光,让他不敢对视。她是自己的妻,却不是自己的爱人。他的爱人,在上海等着他。封建传统的门当户对,把她推向他,却没把爱情推向他,这一生,他终究是要负她的。
他看向妻子身边的两个孩子,他们一左一右,伴在她的身边,却用怯怯的眼光看着自己。他走时,他们还小,少不更事的年纪,他们已不记得他,父亲这个词语,仅仅成了一个简单的称谓。
他走向他们,妻子慌着拉起他们的小手,把他们拽到身前来,低声命令道:“快,叫爹啊。”
P99-101
ISBN9787511366030,7511366031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作者莞晴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