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好家风 :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9787517123156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好家风涵养好作风:家风优良,子孙行端品正;作风廉洁,做人无贪无奢。
中国廉洁建设专家、“家”文化专家等众多知名人士联袂推荐,一本好家风养成的思想和行为的指南。
为家庭建设量身打造,是管理好“后院”的圣典。
父母行为表率家风,好思想指导正确的行为。
精彩小故事配以精美点评,让故事由浅入深,养眼养心养人生。
填补家风建设大众阅读类图书的市场空白,直击当代家风建设的核心,借古论今,受益千万家庭!

媒体推荐

中国家风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推荐读物!案例经典、故事生动,触动人心,融汇古今中外智慧,传递“小家”正能量。

作者简介

向亚云:文学硕士,著名职业策划师、自由撰稿人。从事传统文化、婚姻家庭、家庭文化、职场生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多年,现致力于为广大企业提供传统文化培训服务,对家风、家教、家训、家规等方面建设颇有研究心得。近几年来,其撰写了《孝,不能等待》《家和万事兴:现代和谐家庭创建指南》《中华国学智慧员工读本》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
景扬:男,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国有大型企业工作,先后从事职工教育与管理、纪检、监察、审计、工会、共青团、办公室行政、宣传教育、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尤其在传统文化弘扬与宣传、企业文化建设及党建群团工作方面颇有建树,先后在《天然气经济与技术》《企业文化》《办公室业务》《四川党的建设》《中国工会论文选编》《中国纪检监察报》《四川日报》等多种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200余篇,其撰写的著作有《恪守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企业班组长培训教材》《中国天然气文化研究》。
王溪明:男,汉族,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辽宁党刊集团党建文汇杂志社编辑、记者,曾获得过“辽宁党刊集团个人先进工作者”“全国党刊研究会优秀稿件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多年从事党刊编辑工作,在党建编辑报道方面,在党建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有深入研究。

目录

第一章 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家风是文化传承最好的载体中华
家风源远流长,从最早的“周公诫子”到今天的“家家有家风”,家风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力量的精髓,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追溯家风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在追溯中华文化的历史,家风就是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极为耀眼的明珠。
1.文化孕育家风,家风承载文明
2.家风优良,子孙贤明
3.制订家规,好家风从家规开始
4.传承家训,吸收家训中的文化精华
5.严格家教,以身作则做好家风榜样
6.潜移默化,把传统文化导入日常家庭活动中去
7.借鉴世界名人家风,打造特色家庭文化

第二章 爱老孝亲,爱国尽忠:弘扬传统美德培育忠孝家风
忠孝,是中华民族最为认同的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更是家风塑造的灵魂和精髓。自古忠孝一体,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结果;忠是孝的扩大,孝是忠的缩小。只有孝顺的家风,才能培育出忠君之子,“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所以忠孝家风一直是传统家风建设的第一位。
1.百善孝为先
2.孝敬父母,赡养老人
3.培育感恩之心,回报父母恩情
4.开展家庭爱国教育,从小培养爱国思想
5.以报效祖国为家庭愿景
6.参加爱国活动,把爱国落实到行动上

第三章 施仁布爱,行善积德:弘扬善良美德建设仁善家风
仁爱善良,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也是儒家道德的中心。儒家的道德观念都是从仁出发的。在这样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仁善家风也成为众多家庭追求的目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也成为众多家庭信奉的家庭建设圭臬。
1.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2.善待家人,爱护亲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乐于助人,陌生人有危难也要尽力相助
5.居仁由义,多做好事
6.修桥补路,热心公益

第四章 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弘扬诚实美德锤炼诚信家风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是重要的德目之一。正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是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若无信,则什么事也不可能干好。所以只有诚信的家风才能培育出诚信的子孙,因而诚信家风也历来是家风建设的核心内容。
1.言必信,行必果
2.把诚信作为家庭的最高原则
3.从家庭成员间做起,养成守信好习惯
4.家庭中拒绝任何谎言
5.说到做到,想尽办法履行承诺
6.从家教开始,锤炼诚信家风

第五章 行事谨慎,谦恭有礼:弘扬谦虚美德打造谦谨家风
谦虚谨慎、礼仪周到,是传统文化最为推崇的处世方法和为人格调。大多数家庭都教导子孙要常怀诚敬之心,以礼敬之,以谦为怀,以恭为尊,以礼为道,谦恭有礼,不自傲不张狂,不越规不逾矩,打造谦谨家风,培育谦逊子孙。
1.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2.在日常生活中传承良好的礼仪风度
3.不论家里家外,都要礼貌待人
4.为人谦恭低调,不张扬不炫耀
5.行事小心谨慎,不狂傲不妄为
6.谨守法纪,不越规不逾矩

第六章 克勤克俭,不怠不奢:弘扬勤俭美德谨守勤俭家风
勤俭节约,力戒奢靡,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勤俭节约更是传统家风最普遍的内容。持家不可不俭,兴家不可不勤。勤可致富、勤可富贵,俭可养德、俭可旺家。克勤克俭,秉持勤俭持家的优良家风,必然家道兴旺,家运昌盛。
1.成由勤俭败由奢
2.劳动光荣,所有的劳动都值得尊重
3.从小养成勤劳的习惯
4.坚决克服懒惰和懈怠
5.以俭为荣,不奢侈不铺张
6.杜绝浪费,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7.正确看待金钱和财富,不盲目攀比

第七章 治家以严,居家以和:弘扬和睦美德建设和谐家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传统儒家观念的终极理想,而达到这一理想的前提是建立和睦的家庭。要建设和睦的家庭,需要严谨的家规和严格的执行。所以,治家时要严,严才能秩序井然,上下有序;居家时要和,和才能父慈子孝,和乐幸福。
1.治家以严,赏罚有度
2.居家以和,家和万事兴
3.夫妻恩爱是家庭和谐的主旋律
4.珍视兄弟姐妹手足亲情
5.婆媳相处贵在上慈下孝
6.邻里相处宽厚大度,互帮互助
7.教育子女忌打骂,棍棒下面出不了孝子
8.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第八章 好学上进,笃学不倦:弘扬进取美德建立好学家风
学习,是进步的源泉,是成长的阶梯。家风建设绝不能少了学习。好学家风也是传统家风的重要内容。一个家庭只有营造好学上进、进取奋发的家风,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促进家庭成员人人爱学习,个个争进取的良好风气,这个家庭才能奋发上进、不断进取。
1.父母带头,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2.制订家庭学习计划,有目标地学习
3.建立家庭“图书角”,让阅读成为习惯
4.处处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5.三人行必有吾师,家中成员相互学习
6.克服骄傲自满,要不断学习
7.打造学习型家风,创建学习型家庭

第九章 一身清白,两袖清风:弘扬廉洁美德锻造清廉家风
“国无廉则不安,家无廉则不宁”,清廉家风是家庭幸福久长的保障。家庭中人人洁身自爱、高风亮节、重义轻利,才能经得起诱惑,抗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留得住气节,功名利禄不动心,冰霜气节玉精神,整个家庭才能安宁长久,幸福永远。
1.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
2.父母带头,不该拿的一分不拿
3.不该收的礼不收,让送礼者在家门口止步
4.管住嘴不伸手,坚决不开后门
5.互相监督,让廉洁成为家庭习惯
6.家风清廉,幸福永远

第十章 以德为先,修身自立:弘扬当代“四德”建设良好家风
家风建设是全家人共同的事情,只有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从自己做起,以当代“四德”为核心,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促进整个家庭道德水平的提升。塑造良好的家风,并以家风促进党风、政风和民风、世风的建设,共建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
1.响应中央号召,重视家风建设
2.履行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明礼知耻
3.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4.弘扬家庭美德,助力家风建设
5.修炼个人品德,做家风建设的榜样
6.用良好的家风筑就美好民风、党风和世风

序言

家风,又称门风,是由一个家庭或家族所奉行的道德规范、所崇尚的风骨气节、所遵循的行为准则、所追求的价值标准、所沿袭的生活方式以及家庭中所特有的文化氛围、生活习惯、言行规矩和禁忌等,共同构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并世代承袭的文化风尚。因其产生于家庭,又有着鲜明的家族特色,因而称之为家风。家风通常以生活经验、实践智慧或价值理念的形式蕴含于家训、家规、族谱等文献载体中,也以实践理性的样态渗透在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教、家风培育的民族。因为家庭是国家的基石,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是由千千万万的家庭组成的,家庭是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重要的连接点,每个人都是由家庭走入社会的,家庭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如何。家风严正则世风清正,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所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文化,特别是家风家教文化,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意义。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和道德源头。一个人,奉行什么,遵守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崇尚什么,摒弃什么,都与其家风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子孙。大凡家风严正、清明优良的家族,子孙也会贤良、文明、有成。更重要的是,家风是党风、政风、民风和世风的基础,家风正,则党风正,政风端,民风淳,世风清。故而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弘扬传统文化,建设良好家风,以家风引领国风、民风、世风,也成为一种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强调家风建设对于党风政风的重要性,指出良好的家风家教不仅能够影响到家风、社风的形成,在党风、政风建设上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号召全党同志要重视家风建设,引领良好的政风和党风的形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每一个人的亲情港湾,也是每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更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起点。家道正,则天下定。重视家风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发扬传统道德,对于今天我们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都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家风家教建设的系列讲话精神,全面提升当前家庭文化和良好家风建设水平,助推中华复兴梦的实现,我们编写了这本《建设好家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书从建设良好家风的角度出发,以弘扬中华文化为重点,全面梳理了中华家风历史发展脉络,阐述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家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并以弘扬勤俭节约、诚实守信、清白正直、忠厚善良、谦恭有礼、好学上理、修德立身等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为前提,专门探讨了建设新时代的良好家风的方法和途径。全书内容丰富,风格清新,体例独特,叙述精彩,特别适合社区、家庭在建设新时代的良好家风时阅读和参考。

文摘

1文化孕育家风,家风承载文明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教、家风培育的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发展中,孕育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文化和以人伦大道为主的传统美德,更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家庭文化和优良家风。不同的家风之中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诚实守信、清白正直、忠厚善良、谦恭有礼……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千千万万家的家风中随便选取一家,都足以窥见传统文化的缩影。
江南望族浙江临安钱氏的家风,以勤俭、忠厚、好学、有为为要,这正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而这样的家风深刻地影响了钱氏子孙。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家风是爱国、敬业、谦虚、俭朴。刻苦学艺、戏比天大,是梅家的家训,这样的家训让梅家子孙在继承梅派艺术时格外认真,梅兰芳更是把梅派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在山河破碎之际,为了国家,艺术则显得次要了,在日寇侵我山河、气焰嚣张的岁月里,梅兰芳蓄须明志,息影舞台,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气节。梅兰芳一生律己甚严,他不但把自己的表演艺术传给诸多弟子和儿子梅葆玖,同时把梅家谦虚谨慎、俭朴随和、乐善助人的淳朴家风传给了子孙后代。
当代文学名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的家风是仁爱、善良。冯老每次本命年母亲都要亲手给他做一条红腰带。冯老的本命年是马年,在他72岁本命年时,他的母亲已经98岁了,依然坚持亲手为儿子做红腰带,并绣上“马年大吉”四个字。冯骥才感动不已,久久抱住母亲不撒手。他说:“正是因为我在家里获得了这样美好的爱、知道爱是什么滋味,所以我更加希望把爱传递给别人。”
父母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孙德行高标、能力超群,行走于世,受人尊敬。那么在家庭教育中也应该以这样的标准来进行,这样才能达成所愿,让家风为社风服务,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中国现存最早有记录的家风,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代。尧为天下帝君,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却传给贤明又能干的舜,这种公正无私、以天下为重的精神就是廉洁家风之滥觞;而舜“以孝立身,以国为重”的行为正是忠孝家风之源头;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勤勉作风则是勤俭家风的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文化流派、风格传承以及社会文化都全面发展,儒家、道家、墨家、医家、农家、名家、阴阳家……百家学说林立,光华万丈,文化发展空前繁荣。在这些社会文化的推动下,家风也初步成形,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推崇和重视。在《论语》《管子》《孟子》《韩非子》《春秋》等经典著作中,都可以看到有关家风的记载。如《孟子?公孙丑上》载:“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意思是说商纣离武丁时代不远,商朝世家大族遗留下来的传统习俗、流传的良好风尚、优良的政策,都还有留存。这里的“流风”指的就是一直流传到当时的商王室的家风家纪。在《论语》中,也有对孔子家教训子的专门记述:
孔子有一子,名鲤,字伯鱼,孔子对他管教很严,让他和自己的弟子一起读书。《论语?季氏》中记载:孔鲤两次于庭院中走过时被父亲叫住,吩咐他学习《诗》(即《诗经》)和《礼》(即《礼记》),并且训斥他,不学习诗,就不会说话,不学习礼,便不能立身处世。诗是立言之本,礼是立身之本,这就是孔子传达给儿子的家风。“诗礼传家”是孔氏家风的重要内容,一直到现在,这都是孔氏家风中的重要内容。
春秋时代,贵族之家大多非常重视家风建设,家训家规也逐步形成。《国语?鲁语下》中记载的一篇《敬姜论劳逸》,讲的是敬姜劝诫儿子做官要忠于职守,勤俭节约,不要贪图安逸。这不仅是春秋时期家训的代表,更是一篇教育子孙的范文,敬姜因此成为后世敬仰的贤母典范。
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对家风建设的重视有增无减,出现了集中记载家庭教育经验的读本——“家训”,如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都非常有名。
唐宋以后,家风建设已经成为家庭道德建设的必备内容,专门的家规家训也大量涌现。如唐代李世民传给子孙的《帝范》,宋若莘给女儿写的《女论语》,李恕给儿子的《戒子拾遗》;宋代司马光给儿子司马康的《训俭示康》,陆游的《放翁家训》,袁采的《袁氏世范》,陆九韶的《居家正本制用篇》,都是齐家教子的典范之作。这一时期的家风也更趋严厉,治家犹如治国一般,一犯家规,就会有家法处置,绝不容半丝情面。很多大族之家都对子孙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譬如北宋包拯立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由此框定了包家的家风以清廉为主。司马光定下的《温公家范》,不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封建家庭伦理关系、治家方法、子弟的身心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还告诫族人,一定要“以德业遗子孙”,而他的另一部家训《训俭示康》则给司马家的家风定下了“俭朴”的基调。
明清以降,家训家规更加普遍,不仅皇室贵胄有严格的家范,普通百姓家庭也都有自己的家训和家规,流传后世的家范家训也更加丰富。如明代姚舜牧的《药言》、杨继盛的《杨忠愍公遗笔》、何伦的《何氏家训》、孙奇逢的《孝友堂家规》;清代康熙帝的《庭训格言》、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张英的《聪训斋语》、汪辉祖的《双节堂庸训》、郑板桥的《家书十六通》、曾国藩的《教子书》、甘树椿的《甘氏家训》、邹岐山的《启后留言》等。在民间百姓千家万户当中,那些文字或口头上的《诫子书》《训子令》《谕子规》《教子经》《示儿贴》等家风家规更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数不胜数,以公开或秘密的方式在各个家庭、家族、宗族中世代流传。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中国古代公开印行的家训共有120多种,而且以明清最多。
现代家庭家族的家风更讲究与时俱进,不仅继承了传统家风的优秀内容,如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勤劳节俭、知书守礼、孝敬父母、忠于国家等,而且又增添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如自由民主、团结友爱、幽默风趣、庄重正派、善良感恩、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许多名人的家风家训也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的榜样,如万里“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彭真“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李先念“不允许子女经商赚钱”,陈云“家财不为子孙谋”,还有像《傅雷家书》这样深深地影响和感动了几代人的家教经典。

……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家风家教建设的肯定和重视,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家风家教和家庭建设的极力倡导,家风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
在2015年羊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总书记之言为新时代的家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代的家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文化孕育了良好的家风,而家风又承载了文明。培育良好家风,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中华民族历来有重家教、守家训、正家风的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的良好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中的具体表现,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其倡导和形成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文化内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良好的家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互为表里、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蔚然大观。
ISBN9787517123156
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
作者向亚云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