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方法(套装共3册)》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方法(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方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方法(下)》共3册。从时间上看,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思想进程。从内容上看,所选论著关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形成过程、建构方法、实践活动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思潮的关系,并依据逻辑与历史、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原则对之加以整理、编辑,呈现为一个理论整体;从主要作者看,他们分别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一直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前沿,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刻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
吴向东,1966年生。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国际价值哲学学会(ISVI)会长。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文化概论”课题组主要成员。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8项;先后在《求是》《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Critique: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代表作为《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
杨耕,1956年生。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代表作为《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当前人的问题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5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7项;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国家奖8项;先后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韬奋出版奖”“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人物”等称号。
目录
上卷·理论篇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念研究与价值学的发展
价值观和价值导向
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
现代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三重解读维度
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本质之维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社会制度的本质与主体人群的价值体现
普世价值、价值共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普世价值、价值认同与价值共识
价值共识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理念的四大区别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全面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生成与自觉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历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定位与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本质的彰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一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
中国共产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重要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种区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表现形态、提炼原则与内涵阐释
哲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态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结构与要求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的根源与实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与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秩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人精神世界重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新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道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力量的凝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力、凝聚力、引导力和塑造力
中卷·理论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与践行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彰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内涵
论富强
论民主
论文明
论和谐
论自由
论平等
论公正
论法治
论爱国
论敬业
论诚信
论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富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
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向度及方法论原则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公正
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诸价值及其内在秩序
爱国主义的当代挑战及其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
从四个维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
关于传统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考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涵养、滋养、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中国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文化要素
……
下卷·方法篇
附录
文摘
版权页:
在这种冲突面前,我们的价值观究竟是以整体还是以个体作为本位或终极实体,这直接关涉我国的制度安排和政治央策。这个问题在西方不太突出,因为近现代西方社会和制度基本上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中国则不同,中国是在已有的强调整体的社会主义框架内搞市场经济的,因而始终面临着是顺应市场经济的个体化要求,还是坚守政治意识形态的整体取向的两难问题。
自由与平等本来就存在着矛盾,自由取向的好处是社会充满活力,发展快,但会牺牲平等,容易发生社会两极分化,社会矛盾突出;平等取向的好处是社会稳定,不容易发生两极分化,但会使社会缺乏活力,发展缓慢。在这个问题上,西方总的取向是自由,而我国的传统以及改革开放前一直是倾向于平等。改革开放以来,主导观念还是倾向于平等(共同富裕),然而,我们又要求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样我们又不能不强调自由。对自由的强调又会妨碍社会平等和公正的实现。
德治和法治的两难,是中国特别突出的问题。现代社会要求法治,即以法律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威,一切权力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法律是社会的主要控制机制甚至唯 一的控制机制。而道德充其量只能作为社会的一种导向机制,不是一种社会控制机制。但是,我国传统社会是一种德治、德化的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了这一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也一再强调“以德治国”。法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有效地控制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防止暴政,问题是可能出现生活多样化,包括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的多样化。强调德治的好处是可以使社会道德一致,道德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但可能出现以道德的名义干预个人的自由权利,更有可能为人治开出一条通道,成为实行人治的一个凭借。从人类历史上看,实行德治的国家通常都是人治的国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方法(套装共3册)》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方法(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方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方法(下)》共3册。从时间上看,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思想进程。从内容上看,所选论著关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形成过程、建构方法、实践活动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思潮的关系,并依据逻辑与历史、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原则对之加以整理、编辑,呈现为一个理论整体;从主要作者看,他们分别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一直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前沿,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刻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者简介
吴向东,1966年生。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国际价值哲学学会(ISVI)会长。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文化概论”课题组主要成员。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等8项;先后在《求是》《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Critique: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代表作为《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
杨耕,1956年生。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哲学)组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代表作为《重新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及其革命性变革》《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当前人的问题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后马克思主义:历史语境与多重逻辑》;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5部,代表作为《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重建中的反思: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7项;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等国家奖8项;先后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韬奋出版奖”“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人物”等称号。
目录
上卷·理论篇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念研究与价值学的发展
价值观和价值导向
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
现代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三重解读维度
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本质之维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社会制度的本质与主体人群的价值体现
普世价值、价值共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普世价值、价值认同与价值共识
价值共识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理念的四大区别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全面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生成与自觉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历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定位与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本质的彰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一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
中国共产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重要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种区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表现形态、提炼原则与内涵阐释
哲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态与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结构与要求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的根源与实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与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秩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人精神世界重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精神的新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道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力量的凝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合力、凝聚力、引导力和塑造力
中卷·理论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与践行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彰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内涵
论富强
论民主
论文明
论和谐
论自由
论平等
论公正
论法治
论爱国
论敬业
论诚信
论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富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
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基本向度及方法论原则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公正
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诸价值及其内在秩序
爱国主义的当代挑战及其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
从四个维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
关于传统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考
中华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涵养、滋养、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性
中国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文化要素
……
下卷·方法篇
附录
文摘
版权页:
在这种冲突面前,我们的价值观究竟是以整体还是以个体作为本位或终极实体,这直接关涉我国的制度安排和政治央策。这个问题在西方不太突出,因为近现代西方社会和制度基本上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中国则不同,中国是在已有的强调整体的社会主义框架内搞市场经济的,因而始终面临着是顺应市场经济的个体化要求,还是坚守政治意识形态的整体取向的两难问题。
自由与平等本来就存在着矛盾,自由取向的好处是社会充满活力,发展快,但会牺牲平等,容易发生社会两极分化,社会矛盾突出;平等取向的好处是社会稳定,不容易发生两极分化,但会使社会缺乏活力,发展缓慢。在这个问题上,西方总的取向是自由,而我国的传统以及改革开放前一直是倾向于平等。改革开放以来,主导观念还是倾向于平等(共同富裕),然而,我们又要求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样我们又不能不强调自由。对自由的强调又会妨碍社会平等和公正的实现。
德治和法治的两难,是中国特别突出的问题。现代社会要求法治,即以法律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威,一切权力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法律是社会的主要控制机制甚至唯 一的控制机制。而道德充其量只能作为社会的一种导向机制,不是一种社会控制机制。但是,我国传统社会是一种德治、德化的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了这一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也一再强调“以德治国”。法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有效地控制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防止暴政,问题是可能出现生活多样化,包括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规范、道德行为的多样化。强调德治的好处是可以使社会道德一致,道德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但可能出现以道德的名义干预个人的自由权利,更有可能为人治开出一条通道,成为实行人治的一个凭借。从人类历史上看,实行德治的国家通常都是人治的国家。
ISBN | 9787220099496 |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杨耕 |
尺寸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