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时光(重庆直辖二十周年珍藏版) 9787562186731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全民众创一本有自己故事的书;那些穿越时空、历经风雨而留存的老街区、老建筑以其鲜活的物质形态,积淀着城市的文化和历史,展示着不同时代先辈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演绎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市井民俗、风云变幻;他们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展现地域特色的根;是我们共有的历史财富和精神家园。200余张珍贵影像,20余万字真情回忆,带我们穿越百年重庆。

作者简介

作者:(中国)罗小卫

本书由著名出版人重庆出版社社长罗小卫主编,编委会由王雨、李柯成、何智亚、张一白、罗小卫、吴景娅、贺明、虹影、徐登权、戴前锋等专家学者和知名文化人构成。入册的124篇文章中有年高德劭的老者,也有不谙世事的学生;有知名导演、作家和文化学者,也有普通的市民;年龄从近百岁老人到零零后青少年;内容由城市到生活,内容包罗故城映像、市井民俗、百人百态、世纪沧桑,跨度近百年。

目录


开篇?
穿越百年重庆
穿越百年的回忆
第一篇?故不去的城
有一个地方叫解放碑
大门无形
下浩原来的风貌
杨家坪的变迁
窍角沱的过去
磁器口是一条长街
儿时的“太平渡”
我那伟大的大阳沟菜市场
海棠溪的回忆
嘉陵新村
北碚那个梧桐城
龙门浩枣子湾49号,残垣断壁儿时园
寺庙改建的学校
周贡植故居
白市驿与川剧结缘
望龙门一号院子
捍卫路二巷
征收局巷的大院
山城“板板中学”的前世今生
储奇门的花街子
南泉路29号
新马路
话说重庆玄坛庙
储奇门至今叫“大庆路码头”
两路口印象
沙坪坝火车站的前世今生
我和我的母校——八一小学
禅林八景名声远
璀璨的艺术明珠
六店子——刘伯承元帅旧居
白市驿机场与飞虎队
北方人的南方故城
上新街
防止城市空洞
走马镇的“故事”讲不完
菜园坝缆车与皇冠大扶梯
化龙桥,再也不见
消失的洋河沟水库
拼凑的记忆之石桥铺
印象平顶山
时光遗落下浩里
鱼洞,我旧时的老街
一个可以怀念的地方
我梦中的礼嘉华侨城
第二篇?忘不掉的人
第一个在重庆跳伞塔表演跳伞的女人
一个女孩的避难所
洪崖洞河边的记忆
家住十八梯
勤劳勇敢的吊脚楼居民
凤凰台的崽儿
为周总理演《八大员》
汪云松与九龙坡
冯玉祥在歇台子当保长
清贫自守的黄复生
五宿舍的邻居们
那个年代的邻里
回忆“三大步”:官茅厮和淘粪工
父亲的“扫街”生涯
船走川江
大溪沟三元桥往事
旅英华人的故乡碎记
情深的老船长
袁家岗崽儿,爬坡上坎去上学
黄葛树下的故人们
长江,我心中的魂
永驻心中的老街——太平门行街28号院子琐记
住在石板坡的黄丽
大坪时代
儿时七星岗
解放碑托儿所
傍晚的韦家院坝
黄桷垭的小路深巷
渝建村95号
纯阳洞街
北泉,还好吗
西和丝厂轶话
图片言说
他乡,故乡
长江上的轮渡
第三篇?挥不去的情
住在诗韵中的鹅岭
40年前的“茶道”
50年代江北城的夜生活
居然是那些年,他的快乐时光
忆重庆的老市声
沧桑且说读书灯
重庆小面
上学记
天当房,街当床
我经历的大灾难——重庆“九二火灾”
重庆建设厂的“汉阳造”
巧送《新华日报》
齐心修建成渝铁路
国际村记忆
儿童坝上的花样年华
岂止是眷恋
在安乐洞的那些日子
洪海湖旅趣
红玫,甜蜜的回味
我的邻居“白家馆”
儿时的记忆
钢笔画下的情思
红土地佚事
多彩的黑白片
遗落在盛夏的歇凉往事
过桥
只争朝夕建长街
抹不去的是记忆
副副佳联缀名山
弹子石老居民区的野花香
裕华二里
我的天空之城,儿时印记
小黄,城里的故事
记忆中的重庆品牌
旧事:203广场记忆
小时候,以为整个重庆只有渝中区
我们在重庆“乱劈柴”
记忆中的公交车
城,这里有最质朴的生活和最浓烈的人
都说一个人开始回忆时他已开始老去
异乡故城
巴南木洞,咫尺天涯的往事
结尾?朝阳从这里升起
记忆中的人和街
必经之路
那一次秋,一座城,一次地久天长
后记

序言

鸡年正月,我还在海南五指山享受阳光,收到老朋友罗小卫发来短信,说是由“时光里独立书店”发起,拟以非官方民间文化活动形式,用众筹方式为重庆直辖20周年做一部老百姓自己的书,定名为《故城时光》。小卫是原重庆出版社、出版集团董事长,因对图书策划选题的情结和对文化公益活动的热心,被推为此书主编。他特邀我加入编委会,并望能为《故城时光》作序,且提供一些老照片。对这种很有创新意义的活动,我当即欣然应诺。
通过后来发给我的资料文稿和与“时光里独立书店”创始人李柯成见面交流,了解到“时光里独立书店”于2015年7月曾发起出版戴前锋老师大型记录摄影集《故城》的众筹活动。戴前锋是我尊敬的资深编辑和纪实摄影家,出于对故土的眷恋,他近乎以苦行僧的精神,坚持拍摄记录重庆老城几十年,为历史名城、二战名都留下大量珍贵历史资料。《故城》出版取得成功后,李柯成从故城影像联想到人们逝去的生活形态、生活意境、生活故事,它们与故城相互交融、休戚相关,因此产生了做一本《故城时光》的强烈愿望。于是,李柯成等人大胆创新众筹内容。他们通过“时光里独立书店”自媒体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发出征集通知,发动网友广泛征集反映消失的故城、流逝的时光、难忘的故事等文章和影像,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重庆人留下一份文化记忆。征集通知开启了网友的记忆之门,文稿纷至沓来,短短5个多月时间就收到1000多篇文章。写稿者中有年高德劭的老者,也有还不谙世事的学生;有知名文化学者,也有普通的市民;年龄从近100岁老人到00后青少年,跨度近百年,因此说它是世纪回忆也不为过。重庆五洲世纪文化产业集团掌门人徐登权先生积极参与联合策划,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由小卫牵头的重庆知名编辑及文化学者组成编委会,对《故城时光》文章、照片、版式、体例、设计进行认真推敲,争取将《故城时光》做成一本有温度、有深度、有价值的本土人文书籍。文章拟定的3个版块“故不去的城、忘不掉的人、挥不去的情”非常贴切,由有形到无形,由城市到生活,内容包罗故城映像、市井民俗、百人百态、世纪沧桑。
《故城时光》每位作者笔下流淌的文字都是情感的率性流露,读起来真挚感人,不禁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遥远的童年和少年,淡忘的往事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60多年前,我家住在重庆下半城望龙门巷一座青砖黛瓦的大宅院里,记得大院有高高的石门坎,斑驳的黑色土漆大门,雕花木栏杆,宽大的石板院坝。大院外面是古城墙,城墙外是长江,江边木船源源不断地运来木材、煤炭、水果、粮食和各种货物。那时家里生活拮据,母亲就到河边木船上去买回大筐的橘柑,一家人围坐剥橘柑。当时我只有5岁,和家里人一起,将橘柑剥皮、去筋,橘皮和橘筋晒干后卖给药铺,橘瓣则用土碗盛满,顶着江边的寒风,赤着脚,坐在望龙门缆车下的石梯大声叫卖:“快来快来!甜橘柑,一分钱一碗!”。
1953年,我家搬到来龙巷川盐四里。川盐四里过去是川盐银行(前身重庆盐业银行,今新华路重庆饭店)宿舍,解放后成为建设银行职工宿舍。民国时期,重庆城里有好几处川盐银行董事长吴受彤主持建造的大楼,从1933年起,吴受彤先后在米花街(八一路中段191号)建成川盐一里,在石灰市建成川盐二里,在七星坎街(临江路67号)建成川盐三里,在来龙巷建成川盐四里,在真元堂巷(五四路)建成川盐五里;川盐银行总经理王政平在夫子池魁星楼巷建成庆德里。在当时的重庆城,建造这样成规模的6处青砖大楼是十分罕见的。川盐四里大院由3座青砖楼房组成,居住了40多户建设银行职工,一直到2008年拆迁修建国泰广场。
出于生活之计,我们那一代人从小就做了许多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读小学在私立达育小学(民国时期是重庆城屠宰帮开办的学校,解放后改为中华路小学)。我们家几个孩子从小都十分懂事,想方设法在寒暑假、星期日,甚至放学之后去挣一些钱,以补贴家用。比如,我和姐姐、弟弟一起,将家里的小人书收集起来,又找别人借一些,在和平电影院(后来的国泰电影院,现在的国泰广场)门口摆书摊,一分钱看两本,半天可以收到一两角钱;放假后,通过母亲与29中学老师联系,到29中挖防空洞,挖出的泥土用篾筐一次装四五十斤,穿过临江门古城墙,下陡峭的石阶到河边去倾倒,一天要折返七八次;通过邻居介绍,到朝天门码头上下货,还未长成熟的身体,抬着几十斤重的化肥、粮食等物品,踩着颤悠悠的跳板抬上运下;来龙巷有一个煤店,我们星期天去打蜂窝煤,大概是打1个收入1分钱,一天可打上几十个;我们还打过棕麻,在家里折纸盒、做水泥袋、拆棉纱;等等。
我还有一次上街擦皮鞋的经历。我从小爱做手工,比如用竹子、木头做宝剑、弓箭、手枪之类玩具。一次我突发奇想:上街去擦皮鞋挣钱!于是花了两三天时间,用木板做了一个擦皮鞋的木箱子,看起来像模像样,很是得意了一阵,然后把父亲的皮箱油、皮鞋刷偷偷放入盒里,带个小板凳,叫上弟弟,到五四路等候。那时穿皮鞋的人不多,好不容易才等来一个中年人,可能是他看到我们太小,有些可怜我们,就坐下来让我擦皮鞋。我特别认真地擦,擦完已是满头大汗,收到我人生第一次擦皮鞋挣来的5分钱,接钱的手都在颤抖。恰巧被院子里的人路过看到,回去告诉了我母亲。母亲出身书香门第,喜书法,尤擅篆书。民国时期她在南京汇文女中(教会学校)读高中,后因日军逼近南京,遂回到奉节,之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直至退休。虽然家庭经济困难,但母亲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到街上去擦皮鞋。回到家里,皮鞋箱子被母亲砸烂,我再不可能去擦皮鞋了,为此难过了好几天。
岁月沧桑,往事如烟,我们那一代人,大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住过的老院子、老街巷已不见踪影,老城历史形态呈加速丢失之势,与老城密不可分的生活方式、生活场景也随着老城的消失而渐行渐远。但是,不管岁月怎么流逝,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老城仍然是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记忆。
关于重庆的老城,一般有几种说法:一是指由8890米长的城墙、17个城门围合的重庆古城,面积约2.35平方千米。更缩小一点是“下半城”,面积只有约0.97平方千米,这里是古代川东道、重庆府、巴县衙三级官府所在地,是重庆城的政治经济核心,至今老一些的重庆人还将到这一区域称之为“进城”;二是以解放碑为中心的老市中区,面积约9.33平方千米;三是横跨重庆两江四岸的重庆古城、江北老城、南岸老街区域。再往外就不是重庆城,只能叫重庆市了。故城的概念则可以根据人们自己的认知来想象和定义,曾经居住过、生活过,渐渐被旧城改造、城市开发所侵蚀消失的城区街巷,称之为故城也未尝不可。
重庆老城具有强烈的城市特质,因水而兴、两江环抱、地势起伏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独特的个性和富于变化的街巷肌理。《华阳国志?巴志》对重庆老城有“地势刚险,重屋垒居”的贴切描述。英国作家萨默塞特?毛姆曾经对20世纪20年代初的重庆城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这座城市是建在岩石上的城市……走平路最多也走不了几步,和意大利的山城里维埃拉一样,这里有许多台阶。由于空间很小,街道都挤在了一起,狭窄而昏暗。走在这样蜿蜒曲折的道路上,犹如在迷宫中穿行。街上人群拥挤,人多得就像伦敦剧院清场后的人行道,你不得不自己挤出一条路来,每当有轿子或是小工挑着沉重的货物经过时,又赶紧让到一边。走街串巷的小贩卖着几乎每个人都想买的东西,在你路过时把你挤来挤去。” 著名文学家张恨水先生陪都时期寓居重庆8年,作为一位“下江人”,重庆老城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张恨水先生许多散文、小说、随笔对重庆的街、房、貌、人有着入木三分的刻画。他在《重庆旅感录》写道:“旅客乘舟西来,至两江合流处,但见四面山光,三方市影,烟雾迷离,乃不知何处为重庆。”又曰:“此间地价不昂,而地势崎岖,无可拓展。故建屋者,由高临下,则削山为坡。居卑面高,则支崖作阁。平面不得展开,乃从事于屋上下之堆叠。”

后记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故城时光》成书之时,我们忘不了500多天近千名作者和十来万名重庆人给予该书无私的奉献和全力帮助。作者中有百岁老人和十多岁的儿童,有享誉海内外的重庆籍知名作家和导演,有各行各业的重庆市民;我们更忘不了96岁的重庆文化名人杨钟岫(牛翁)欣然为《故城时光》题词,何智亚、戴前锋等名家把他们拍摄的精品照片无偿地奉献给该书。大家一起携手走进《故城时光》,穿越百年重庆。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庆市民共话重庆百年沧桑巨变,纪念重庆直辖20周年的文创活动。一部书装不下重庆百年沧桑巨变,更盛不完重庆人对老重庆的深情眷念!故城重庆的故事讲不完,我们的活动永远在路上……

文摘

我的童年正值四川军阀混战的年代。混战,成了我童年很重要的一段记忆。童年时家住军阀争夺之地——磁器口,大小军阀为争夺地盘,不顾百姓死活,带来无穷的灾难。 一天上午,在我就读的磁器口小学的操场,集合了满场士兵,在那里打逃兵。我跑去偷看:两个人把逃兵摁倒,一个摁头,一个摁脚,把逃兵的裤子脱光了,让兵士轮流用扁担打光屁股,打得逃兵喊叫着:“长官啊,我错了,再不敢跑了。”这样的求饶是无效的,扁担的敲打久久不停,逃兵的嘶喊由沉闷而呻吟。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呻吟也没有了,扁担声也慢慢停了下来。训话的长官站在较高点的地方,挺起肚皮向着士兵吼来吼去。我只听到其中两句:敢有逃跑的,就是这个下场。 队伍离开后,剩下被打的逃兵躺在操场一动不动。有两个同情者或者是他的同乡,把逃兵抬到学校后面的官山坡,用鸡蛋清和黄表纸,燃起烧酒为他提瘀血。已被打得骨肉粉碎的屁股,牵连的还有已被伤害的内脏,怎么努力也救不活他,最后还是死了。在掩埋逃兵的土堆上插块大竹片,写上姓名×××,28岁,蓬溪人。 有个兵营伙夫,看到逃兵的死,同情地叹息道:“上头层层克扣他们的钱,一两个月不关饷,还要挨打受气,啷个不跑嘛。”
ISBN9787562186731
出版社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罗小卫
尺寸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