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数字之谜 9787556056293,7556056295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1.写给孩子的经典科普读物
2.一代科普大师传世之作
3.好玩的数学,有趣的科普

作者简介

刘后一,著名科普作家,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从事科普创作。1962年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任科普杂志《化石》主编。1953年加入中国动物学会,1957年加入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80年加入中国人类学会、中国作家协会。1979年至1990年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第壹、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982年至1997年任《世界儿童》顾问。
著有《山顶洞人的故事》《算得快》等。科普集《算得快》获全国科普作品奖,《北京人的故事》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大象的故事》获上海优秀科普作品奖,《珍稀动物大观》获全国保护环境一等奖。

目录

擦掉了的数字1
一张发票7
越难越有趣14
金海笛出题20
充分利用已有条件25
不着一字的算式29
解决问题的窍门37
新奇的代数43
从易到难48
为难的好处52
学无止境57
抓两头,带中间62
奇怪的名字67
洋为中用72
习题参考答案77
后记93

序言

主编絮语
(代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的书,随便翻翻,浅尝辄止,足矣!有的书,经久耐读,愈品愈香,妙哉!
好书便是好伴侣,好书回味更悠长。
或许,它曾拓展了你的视野,启迪了你的思维,让你顿生豁然开朗之感;或许,它在你忧伤的时候给你安慰,在你欢乐的时候使你的生活充满光辉;甚而,它照亮了你的前程,影响了你的人生,给你留下了永久难忘的美好回忆……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丛书,收录的便是这样一些作品。它们都是曾经畅xiao、历经数十年岁月淘洗、如今仍有阅读和再版价值的科普佳作。
从那个年代“科学的春天”一路走来,我有幸享受了一次次科学阅读的盛宴,见证了那些优秀读物播撒科学种子后的萌发历程,颇有感怀。
被列入本丛书第一批书目的是刘后一先生的作品。
我是在1978年10岁时第一次读《算得快》,记住了作者“刘后一”这个名字。此书通过几个小朋友的游戏、玩耍、提问、解答,将枯燥、深奥的数学问题,演绎成饶有兴趣的“儿戏”,寓教于乐。在我当年的想象中,作者一定是一位知识渊博、戴着眼镜的老爷爷,兴许就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老教授哩。但没过多久我就被弄糊涂了,因为我陆续看到的几本课外读物——《北京人的故事》《山顶洞人的故事》和《半坡人的故事》,作者都是刘后一,可这几本书跟数学一点儿也不搭界呀?
直觉告诉我,这些书都是同一个刘后一写的,因为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是用故事体裁普及科学知识;故事铺陈中的人物都有比较鲜明的性格特征;再就是语言活泼、通俗、流畅,读起来非常轻松、愉悦。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在《科技日报》工作,意外地发现,我竟然跟刘后一先生的女儿刘碧玛是同事。碧玛极易相处,渐渐地,我们就成了彼此熟识、信赖的朋友。她跟我讲述了好些她父亲的故事。
女儿眼中的刘后一,是一个胸怀大志、勤奋好学而又十分“正统”的人。他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有时连课本和练习本也买不起。寒暑假一到,他就去做小工,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他之所以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在后来写出大量优秀的科普作品,靠的主要是刻苦自学。他长期业余从事科普创作,耗费了巨大的精力,然而所得到的稿酬并不多,甚至与付出“不成比例”。尽管如此,他仍经常拿出稿酬买书赠给渴求知识的青少年。在他心目中,身外之物远远不及他所钟情的科普创作重要。
在一篇题为《园外园丁的道路》的文章中,后一先生戏称自己当年挑灯夜战的办公室,是他“耕耘笔墨的桃花源”,字里行间透着欢快的笔调:“《算得快》出版了,书店里,很多小学生特意来买这本书。公园里,有的孩子聚精会神地看这本书。我开始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与快乐,因为我虽然离开了教师岗位,但还是可以为孩子们服务。不是园丁,也是园丁,算得上是一个园外园丁么?我这样反问自己。”
当年(1962年),正是了解到一些孩子对算术学习感到吃力,后一先生才决定写一本学习速算的书。而这,跟他的古生物学专业压根儿不沾边。那时,他正用数学统计的方法研究从周口店发掘出来的马化石。他敢接下这个他专业研究领域之外的活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兴趣。他很小就学会了打算盘,并研究过珠算。
后一先生迈向科普创作道路最关键的一步,是学会将故事书与知识读物结合起来,写成科学故事书。他的思考和创作走过了这样的历程:既是故事,就得有情节。情节是一件事一件事串起来的,就像动画片是一张一张画联结起来的一样,连续快放,就活动了。既是故事,就得有人物。由此,“很多小学生的形象在我脑际融会了,活跃起来了。他们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性情,但都好学、向上、有礼貌、守纪律,一个个怪可爱的”。
在后一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他的优秀科普作品被重新推出,是对他的一种缅怀和敬意,相信也一定会受到新一代小读者的喜爱和欢迎。作为丛书主编和他当年的小读者,对此我深感荣幸。

尹传红
2017年4月12日

文摘

插图:

“糟糕!怎么得了呀!”
陈莉莉总爱大惊小怪地乱嚷嚷,引得两旁埋头做作业的丁水平、洪涛都忍不住抬起头来看着她。
“安静点好不好!”坐在她后面的班长金海笛站了起来。
幸好教数学的储老师从教室后门进来查自习了。她按下金海笛,走到陈莉莉课桌旁,低头一看,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原来,陈莉莉草稿本上的一道算式,铅笔写的好几个数字都被擦得模糊不清了。
储老师走上讲台,将陈莉莉的那道算式写在黑板上,擦掉了的数字用星号代替。

“这有什么难的,也值得……”丁水平嘟囔着。
“用逆推法一推就出来了。”洪涛抢着说。
“对,逆推法!本来是加得的,你就从和数中减去!”储老师转过身来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还是请陈莉莉自己来解答吧!陈莉莉,几加9等于5——不,等于15?”
陈莉莉站起来说:“6哇!”
“对,几加8等于14?”
“6哇!”陈莉莉刚说完6,听得左边的丁水平鼻子里哼了一声,知道自己说法有漏洞,连忙补充道:“不过,个位进了1,加数十位只要5就行了。”
“百位、千位呢?”储老师又问。
“5、5,都是5。”
“和的万位呢?”
“1!两数相加最多进1!”陈莉莉说完就坐下。她刚坐下,立刻又站了起来,捧着草稿本说:“这里还有个题目。”说完,就走上讲台将草稿本递给储老师看。
储老师立刻将这个题目抄在黑板上。大家抬头一看,原来题目是这样的:

“这是个减法题,未知数字占了一半以上,说明这道题比较难。减法的逆运算是?”储老师问。
“加——法!”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
“8加0等于几?”
“8!”“还是8!”这次回答得不太整齐。
“9加几等于6——不,16?”
“7——”这次回答得又整齐了。
“好,现在再看最前面,被减数还有两位,减数只有一位,差数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储老师问。
大家都在抢着回答,可是谁也听不清谁的话。储老师一看,金海笛举着手,就指了指他,全教室立刻安静下来。
金海笛站起来说:“前面的差数是1,后面小数减大数不够减,借去了,所以这里就没有剩的了。”
“那就是说,被减数最前面的两位是最小的两位数,减数最前面的一位是大的一位数。”
“对,也就是10减去9!”金海笛答完,就坐下了。
储老师将整个算式写全后,回头对大家说:“加、减法复原题是比较简单的,用逆推法就可以推出来,乘、除法复原题中也可以用逆推法,这里我举两个例子。”
储老师说完,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乘法算式,然后说:“我们学习速算的时候,提出从高位算起,现在我们将这个算法也应用到这里来了。当然,在破谜的时候应该‘乘虚而入’,哪里有缺口,就从哪里下手。
“例如这个题,留下两个‘缺口’:被乘数的十位和积的个位都是5。被乘数的十位是5,乘数的十位和个位分别乘了被乘数,得到的积都是两位数,那么乘数的十位和个位只能是几?”
“1——”大家齐声回答。
“再看,积的个位是5,那么,乘数个位上的1乘几才得5?”
“5——”大家又齐声回答。
“对!”储老师满意地笑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整个算式写出来了。”
接着,她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乘法竖式:

她回头看看大家,谁也没有怀疑的表情,还听见陈莉莉在跟丁水平说俏皮话:“味道好极了!”于是,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除法算式:

她解释道:“这个除法算式里,只知道商是89,大家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丁水平立刻站起来说:“除数乘8得两位数,乘9得三位数。”
“那么,除数应该是多少呢?”
洪涛举了举手,站起来说:“比11大,比13小。”
陈莉莉噘噘嘴说:“你就说12得了!”
“对!”储老师说,“商和除数都知道了,整个算式就可以推算出来了。”
于是,她转过身,先写出96,再写出108,最后才将被除数1068写了出来。
ISBN9787556056293,7556056295
出版社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刘后一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