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剧作家考略 9787561389294

配送至
$ $ USD 美元

编辑推荐

关于明代的戏剧作家,在罗锦堂的《明代剧作家考略》之前还没有比较完整的资料可供参考。本书广征博采古今中外珍贵史料,重新考定明代杂剧作家共108人、传奇作家350人之生平,列杂剧作品523种,传奇作品950多种,显示出罗锦堂先生扎实的文献学功底,弥补了明代剧作家研究领域空白,得到了学术宗师霍松林作序推荐。

名人推荐

罗锦堂教授毕生从事曲学研究,著作等身,享誉中外。但因他的著作大多在海外出版,大陆比较难找,时为大陆喜好其著作者感到遗憾。这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其曲学著作,可谓曲学界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不管从学术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以及两岸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罗锦堂教授的曲学著作都值得在大陆出版。我更坚信,其在大陆出版,必将惠及读者,也会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誉。
——霍松林

作者简介

作者:罗锦堂罗锦堂,字云霖,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中国台湾地区第一位文学博士,与胡适、于右任、张学良等有密切交往。罗锦堂于曲学研究造诣极深,几十年潜心学问,著作等身,享誉世界,被国际汉学界赞誉为“硕果仅存的元曲研究大家和佛教禅宗研究专家”。他一生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曾在世界各地讲学,为弘扬国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目录

第一章明代剧作家叙说
第二章明代的杂剧作家
第三章明代的传奇作家
第四章明代的戏曲资料

序言


罗锦堂教授小我六岁,又是甘肃老乡,自然感到亲切。由于他在新中国建立前就去了台湾,并在胡适先生主试下以博士论文《元杂剧本事考》成为台湾教育领域授予“文学博士”的第一人,他毕生从事曲学研究,著作等身,享誉中外。但因他的著作大多在海外出版,大陆比较难找,时为大陆喜好其著作者感到遗憾。这次欣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即将出版其曲学著作,颇感高兴。余以为此可谓曲学界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翻阅厚厚的长达千页的书稿《元杂剧本事考》《中国散曲史》《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明代剧作家考略》,有如下感受:
首先,资料丰富、考证有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罗锦堂教授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他几十年潜心学问,尤其是对曲学的研究,更是造诣极深,其成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譬如他的博士论文《元杂剧本事考》根据剧本内容将元杂剧分为八类:历史剧、社会剧、家庭剧、恋爱剧、风情剧、仕隐剧、道释剧和神怪剧,对研究元杂剧的分类影响很大。更有价值的是他对现存一百六十一种元杂剧的本事渊源进行深入细致考证,像他在该书《自序》中说“参考群籍,搜索其渊源,辨析其同异,则不唯可以增加读者欣赏之兴趣,更可窥见作者剪裁穿插,处理剧情之用心”,对读者全面了解元杂剧的故事流变、体味文化精神具有很大的启迪作用。再如,他的《中国散曲史》最大特点是线索清楚,勾勒清晰,内容丰富,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我之所以写《中国散曲史》,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整个散曲的发展情形给大家做一个概括的介绍。”再如他所搜集整理的《北曲小令谱》《南曲小令谱》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南曲小令谱》,如今较少见,故其出版,对今人写作南曲小令有极大的帮助。《明代剧作家考略》材料丰富,考证精确,显现出先生扎实的文献学功底,故所得结论可信。
其次,论证充分,结论令人信服。罗锦堂教授不是抓住只言片语而加之主观的猜度性阐释,而是本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对中国戏曲的相关材料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可谓拉网式的梳耙,力图做到大量引用文献资料,然后再充分论证,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故结论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如《元杂剧本事考》在考述一个剧目的故事流变时,往往是在丰富的资料引证的基础上论证,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譬如在考论马致远的《黄粱梦》时,锦堂教授由《列仙传》卷六吕岩条引述,再说到《太平广记》卷八十二所收唐人沈既济的《枕中记》;再由《文苑英华》本谈及《容斋四笔》卷一,从而对这一故事的演变作了清晰的勾勒:“以此推论《搜神记》及《列子》所记,源本佛经之可能性。再由《枕中记》敷衍而成《黄粱梦》杂剧,其渊源永可寻绎而得也。”再如《中国散曲史》里论述“散曲的起源”等问题都具有这一特点。
再次,丰富的阅历、海外汉学的视野,增加了其著作的文化意义。罗教授1927年生于甘肃陇西的一个书香门第,1948年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上海国立复旦大学,旋即转赴台湾大学攻读中文,从而与曲学结下不解之缘。他又是台湾地区第一个文学博士。因为曲学研究,他与国学大师胡适、大书法家于右任、爱国名将张学良等有过密切交往。他先后在中国台湾、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多所大学任教,后被聘为夏威夷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如是的丰富阅历,增加了他的知名度,尤其是他长久的海外学术生涯使之具有融通中西的学术视野,掌握了海外汉学的动态,这些对促进国内的曲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总之,不管从学术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以及两岸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说,罗锦堂教授的曲学著作都值得在大陆出版,故在此我也要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我更坚信,其在大陆出版,必将惠及读者,也会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誉。
霍松林
2016年7月于陕西师范大学唐音阁

文摘

明代剧作家叙说
关于明代的戏剧作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资料可供我们参考。虽然有贾仲名的《录鬼簿续编》、宁献王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吕天成的《曲品》、高奕的《新传奇品》、无名氏的《古人传奇总目》、黄文旸的《曲海目》、无名氏的《重订曲海总目》、北婴的《曲海总目提要补编》、支丰宜的《曲目表》、无名氏的《传奇汇考》《传奇汇考标目》、姚燮的《今乐考证》、王国维的《曲录》、马廉和赵万里的《曲录补正》、任中敏的《曲录校补》,以及最近始发现的祁彪佳所撰《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等,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料,可是那些资料,有的重复,有的记载不明,甚至有些还错误百出,大有商酌的余地。
除了以上所举诸书外,还有日本青木正儿博士的《中国近世戏曲史》、赵景深的《方志著录明清曲家考略》、郑振铎的《元明以来杂剧总录》、松凫室主的《现存杂剧传奇版本记》、安乐氏的《历代剧作家传略》、焦木氏的《六十种曲撰人考》、徐朔方的《戏曲杂记》,以及傅惜华的《明代杂剧全目》和《明代传奇全目》等,都是研究明代戏剧作家的重要参考书。尤其是日人八木泽元博士所著的《明代剧作家研究》一书,更有系统地把朱有燉、康海、李开先、陈与郊、梅鼎祚、汤显祖、臧晋叔、叶小纨等八人,作了一次详细的研究,其中有不少见解,是发前人之所未发,倍觉难能可贵;本文便是参考了以上诸书的记载,对于明代的剧作家,依照其作品性质的不同,及所处时代的先后,分为杂剧作家和传奇作家两类来叙述。先说杂剧作家。通常研究明代杂剧作家的人,都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是起自明洪武帝初年(1368),到弘治、正德间,因为这时的作品,尚能继承元人余绪,北曲势力犹盛,其间尚多才智出众之士,统计起来,大约有下列二十六人:
罗 本王子一刘 兑谷子敬杨文奎李唐宾
杨 讷汤 式唐 复陈伯将丁野夫刘君锡
李士英须子寿金文质汪元亨邾 经陆进之
贾仲名黄元吉陶国英高茂卿朱 权宋 让
朱有燉马惟厚
至于后期,是起自嘉靖以降,直到明代灭亡(1643)。这时北杂剧的势力,日见衰退,昆曲代之而起,因此制曲者,并不尽填北词,他们或作南曲,或用南北合套的办法,同时往往又突破北剧传统末或旦一角独唱的惯例;折数之多少,亦不限于四折,自一折至七八折皆有。由于在这个时期内,杂剧体制,顿形革新,因此作家辈出,较前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据我们的统计,约有下列八十二人:
康 海王九思杨 慎陈 沂李开先徐 渭
汪道昆冯惟敏梁辰鱼陈 铎胡汝嘉陈自得
王 衡王骥德史 槃吕天成汪廷讷陈继儒
桑绍良梅鼎祚王 澹胡文焕徐复祚佘 翘
叶宪祖屠本畯田艺衡林 章陈与郊张国筹
程士廉杨之炯朱恩鑡许 潮朱京藩车任远
陈汝元李逢时湛 然沈自徵王应遴徐阳辉
凌濛初李磐隐吴仁仲杨维中李 槃徐羽化
王 湘顾思义董 玄陈情表李大兰王淑忭
叶汝荟诸葛味水 吴礼卿杨伯子胡士奇黄中正
陈六如钱 珠陈清长凌星卿张大谌谢天惠
王素完傅一臣孟称舜卓人月徐士俊祁麟佳
祁骏佳 冶城老人 恒居士 吴中情奴 金粟子 铎梦野人
樵 风收春醉客 陈□□高□□
以上总计,前期的杂剧作家,有罗本等二十六人,后期的杂剧作家,有康海等七十九人,再加上只署名号及名字失载的如冶城老人等九人在内,共有一百零八人;作品有三百四十九种,另外还有无名氏的作品一百七十四种,总共有五百二十三种。这是根据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一书的记载,虽然八木泽元在其《明代剧作家研究》一书的总论中所述,与此略有不同,但我们为了材料的处理方便起见,仍以傅氏的记载为准,把以上那些作家,按照他们姓氏笔画的多少,排列在下面,然后再依次系以简单的小传,说明他们的身世及其作品,使研究明代戏曲的人,有一个全面性的认识,可省去翻检之劳。
丁野夫王子一王九思王 衡王骥德王 澹
王应遴王 湘王淑汴王素完史 槃田艺衡
朱 权朱有燉朱恩鑡朱京藩谷子敬李唐宾
李士英李开先李逢时李磐隐李 槃李大兰
汪元亨汪道昆汪廷讷宋 让吕天成佘 翘
车任远沈自徵吴仁仲吴礼卿吴中情奴冶城老人
收春醉客金文质金粟子林 章孟称舜卓人月
祁麟佳祁骏佳恒居士邾 经胡汝嘉胡文焕
胡士奇唐 复马惟厚徐 渭徐复祚徐阳辉
徐羽化徐士俊桑绍良凌濛初凌星卿高茂卿
高□□陈伯将陈 沂陈 铎陈自得陈继儒
陈与郊陈汝元陈情表陈六如陈清长陈□□
陆进之陶国英康 海梁辰鱼屠本畯张国筹
张大谌汤 式须子寿许 潮黄元吉黄中正
冯惟敏梅鼎祚程士廉湛 然傅一臣杨文奎
杨 讷杨 慎杨之炯杨维中杨伯子贾仲名
叶宪祖叶汝荟董 玄刘 兑刘君锡诸葛味水
樵 风钱 珠谢天惠顾思义罗 本铎梦野人
在以上一百零八人中,王澹、王骥德、王应遴、史槃、李开先、李逢时、汪廷讷、朱京藩、吕天成、佘翘、车任远、林章、孟称舜、胡文焕、徐复祚、徐阳辉、凌濛初、陈与郊、陈铎、陈汝元、梁辰鱼、湛然、梅鼎祚、杨之炯、叶宪祖等二十五人,又是兼写传奇的作家,因而他们的小传,另见传奇作家之列。……

王九思
王九思 字敬夫,号渼陂,别署紫阁山人。陕西鄠县(今陕西户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值刘瑾乱政,翰林悉调部属,九思改吏部主事,历郎中。九思为人傲睨多疏脱,人或谗之于相国李东阳,谓九思常讥其诗。后坐刘瑾党,责罚九思及康海独严,降寿州同知,寻敕致仕。于是九思愤懑不堪,作《杜子美沽酒游春记》杂剧,力诋李东阳。九思与康海、何景明等,号为“十才子”。尤善歌弹,工于词曲,所制杂剧有《杜子美沽酒游春记》《中山狼》两种,至今流传。著有《渼陂集》《渼陂续集》《碧山新稿》《碧山续稿》《碧山诗余》《碧山乐府》《鄠县志》等。成化四年(1468)生,嘉靖三十年(1551)卒,年八十四岁。

朱有燉
朱有燉 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橚长子,全阳子、全阳道人,全阳翁、全阳老人,老狂生、锦窝老人、诚斋等,皆其别署。遭世隆平,勤学好古,留心翰墨。谙晓音律,所作杂剧散曲,甚为宏富。杂剧凡三十一种,总名《诚斋乐府》,至今尚传于世,明李梦阳《汴中元宵绝句》曰:“中山儒子倚新妆,赵女燕姬总擅场。齐唱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沈德符《顾曲杂言》称:“诚斋乐府,至今行世,虽警拔稍逊古人,而调入弦索,稳惬流利,犹有金元风范。”清朱彝尊《列朝诗集》,亦谓其“音律谐美,流传内府,至今中原弦索多用之”。明洪武十二年(1379)有燉生于凤阳(今安徽凤阳县),洪熙元年(1425)袭封周王。奉藩多暇,杂剧多制于此时之后。正统四年(1439)年六十一岁,卒于开封,谥曰宪王。所写诗文有《诚斋新录》《诚斋集》《诚斋遗稿》及《诚斋词集》等。所作杂剧有:《甄月娥春风庆朔堂》《美姻缘风月桃景》《清河县继母大贤》《赵贞姬身后团圆梦》《刘盼春守志香囊怨》《宣平巷刘金儿复落娼》《福禄寿仙官庆会》《神后山秋狝得驺虞》《黑旋风仗义疏财》《紫阳仙三度常椿寿》《东华仙三度十长生》《群仙庆寿蟠桃会》《瑶池会八仙庆寿》《吕洞宾花月神仙会》《洛阳风月牡丹仙》《天香圃牡丹品》《十美人庆赏牡丹园》《张天师明断辰钩月》《孟浩然踏雪寻梅》《小天香半夜朝元》《李妙清花里悟真如》《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惠禅师三度小桃红》《搊搜判官乔断鬼》《豹子和尚自还俗》《兰红叶从良烟花梦》《河嵩神灵芝庆寿》《四时花月赛娇容》《南极星度脱海棠仙》《文殊菩萨降狮子》《关云长义勇辞金》等三十一种,至今尚传。

沈 璟
沈 璟 字伯英,沈汉曾孙,号宁庵,别署词隐生,晚号聃和。江苏吴江人。生而韶秀玉立,颖悮绝人。数岁属对,应声如响。授之章句,日诵千余言,有神童之目。明万历二年(1547)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除兵部方司主事,以病免。寻又改礼部,转员外郎,复改吏部稽勋司。后以上疏立储,及为王恭妃封号忤旨,于万历十四(1586)年,降行人司正。十六年(1588)为顺天同考官。复升光禄寺寺丞。精六书学,喜诵读,遇误字悉厘正之。工诗文,善行草书。至万历十七年(1589),以疾归里,屏迹郊居,放情词曲。与同里顾大典,并蓄声伎,为香山洛社之游。所著词曲,甚为丰富,传奇作品,现存于世者计《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义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七种,仅存残曲者有《分钱记》《十孝记》二种,未见传本者有《合衫记》《鸳衾记》《分柑记》《四异记》《凿井记》《珠串记》《奇节记》《结发记》八种。以上十七种,总名《属玉堂传奇》。另又改订明汤显祖《还魂记》传奇为《同梦记》,《紫钗记》传奇为《新钗记》,又考订高明《琵琶记》传奇,皆未见流传。所制散曲,有《情痴呓语》《词隐新词》,复取元人北词,翻为南调,曰《曲海青冰》,今俱不传。论曲则有《唱曲当知》《正吴编》《论词六则》,亦多未见。尝增订明人蒋孝南《九宫谱》,成《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一书,为现存仅有完备之南曲谱,乃制曲者之圭臬。又别辑《南词韵选》,幸传于世。尚有《北词韵选》《古今南北词林辨体》《古今词谱》及《属玉堂诗文稿》等,惜今未见。戏曲家吕天成尝称其:“嗟曲流之泛滥,表音韵以立防;痛词法之蓁芜,订全谱以辟路。红牙馆内,乐府之匠石;游刃余地,词坛之庖丁。此道赖以中兴,吾党甘为北面。”推许之深如此。然沈氏于制曲,曾曰:“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曲之工巧。”汤显祖闻之曰:“彼恶知曲意哉!予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故吕天成谓:“临川近狂,吴江近狷。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矱,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两美者乎?”沈氏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二月十四日,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正月初六日,年五十八岁。天启五年(1625)追赠光禄寺少卿。

吕天成
吕天成 原名文,字勤之,号棘津,别署郁蓝生,浙江余姚人,吕姜山子,童年嗜声律,善词曲,既为诸生,兼工古文辞,其祖母孙太夫人,好储书,于古今戏剧,靡不购存,故天成泛澜极博,所著《烟鬟阁传奇》十种,杂剧八种。始工绮魔,才藻煜然,后最膺沈璟,改辙从之,稍流质易,然于宫调、字句平仄,皆兢兢恪守,不少假借。沈璟生平著述,悉授天成,并为刻播,与王骥德称文字交,垂二十年,每抵掌读词曲,日昃不休,又擅摹写丽情亵语,世所传《绣榻野史》《闲情别传》二种小说,皆其少年游戏之举,《曲律》称其“风貌玉立,才名藉甚,青云在襟袖间,而如此人曾不得四十,一夕溘逝,风流顿尽”。约生于明万历五年(1577)左右,卒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左右。所著《曲品》二卷,为研究明代戏曲作品最重要之资料,今尚盛传于世。所作传奇,共有十六种,其中未见流传者,为《神镜记》《金合记》《神女记》《李丹记》《双栖记》《三星记》《戒珠记》《蓝桥记》《神剑记》《二淫记》《四元记》《四相记》《画扇记》等十三种,存疑待考者为《玉符记》《碎琴记》《金谷记》三种。

太和正音谱(明朱权撰)
《太和正音谱》,为明宁献王王朱权撰,卷首有洪武三十一年(1398)作者的自序。凡二卷,上卷论曲,包括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势、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音律宫调、词林须知等项。其中乐府格势一项,评骘元明曲家作品风格,及群英所编杂剧,著录元明杂剧作品目录,足资参考。至于下卷,全是曲谱,分别宫调,详载谱式,为现存最古老的北曲谱,至属重要。现存版本有:影抄明洪武间刻本,为钱塘丁氏善本书室藏。近人孙毓修等辑,民国十五年(1526)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涵芬楼秘笈》第九集所收影印本、民国十五年海宁陈氏影印本、明末黛玉轩重刻本,书名改为《北雅》。1959年北京中国戏曲研究院主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集所收排印本。

远山堂剧品(明祁彪佳撰)
《远山堂剧品》,为明祁彪佳撰,原本不分卷,共著录明人杂剧二百四十二种,分为妙品(二十四种)、雅品(九十种)、逸品(二十八种)、艳品(九种)、能品(五十二种)、具品(三十九种)六等。又其中包括几种元人及元明间无名氏的杂剧数种,尤多未见著录之本。全目尽为山阴祁氏澹生堂藏戏曲。此书于著录杂剧名目、作家名氏及评骘之语外,间或涉及剧中本事,实为研究明戏曲的重要文献。原书有北京图书馆所载明蓝格抄本。近人黄裳氏曾加以校注,与《远山堂曲品》(见下)合刊,题为《远山堂明曲品剧品校录》,重印行世,于1955年由上海出版公司出版。另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六集所收本。
ISBN9787561389294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作者罗锦堂
尺寸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