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跑步圣经》作者乔治·希恩博士2017全新力作。
★一本让你战胜自我、强大内心的跑步圣经。可以让你从零爱上跑步,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
★曾连续14周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榜首,并被全球跑步爱好者公认为跑步界人人必读的“跑步圣经”。
★全新跑步概念——“意志力训练法”一提出,便引爆跑圈,受到全球跑步爱好者的强烈推崇。
★台湾铁人三项冠军徐国锋、《跑者世界》总编辑大卫·威利、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一致推荐。
★徐国峰评价本书:在跑步的领域里面,我把知识分成体能、肌力、技术和意志四大领域,在我心中它们各有一部经典著作,体能是《丹尼尔博士的跑步方程式》、技术是《跑步,该怎么跑》……而我心目中关于意志方面的经典正是乔治·希恩博士这本《越跑,心越强大》。
★《纽约时报》赞叹:这本书,被誉为“跑者的圣经”,它不仅堪称经典,更是现代人必读的一本书,因为它将改变你的人生!
★跑步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强大内心的秘密武器。你要击败的,不是其他对手,而是你心中想要放弃的微弱声音!
名人推荐
在跑步的领域里面,我把知识分成体能、肌力、技术和意志四大领域,在我心中它们各有一部经典著作,体能是《丹尼尔博士的跑步方程式》、技术是《跑步,该怎么跑》……而我心目中关于意志方面的经典正是乔治·希恩博士这本《越跑,心越强大》。——台湾铁人三项冠军徐国峰
作为跑步界的导师和思想家,乔治·希恩给众人启迪,并激励我们追随着他的教诲不断前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媒体推荐
在跑步的领域里面,我把知识分成体能、肌力、技术和意志四大领域,在我心中它们各有一部经典著作,体能是《丹尼尔博士的跑步方程式》、技术是《跑步,该怎么跑》……而我心目中关于意志方面的经典正是乔治·希恩博士这本《越跑,心越强大》。——台湾铁人三项冠军徐国峰
作为跑步界的导师和思想家,乔治·希恩给众人启迪,并激励我们追随着他的教诲不断前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本书被誉为“跑者的圣经”,希恩博士透过自我体验与醒悟,赋予“跑步”这项运动崭新的诠释及意义,不仅堪称经典,更是现代人必读的一本书,因为它将改变你的人生!——《纽约时报》
作者简介
乔治·希恩Dr.GeorgeSheehan
跑者、医学博士、哲学家、作家。他是掀起了美国第一波跑步风潮的先驱,更是“运动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他被美国前总统誉为“跑步界的导师和思想家”,并被全球跑步爱好者公认为“跑步教父”,更是将风靡全球的“意志力训练法”引爆中国跑圈。
希恩博士是一名心脏病专家。45岁那年重新穿上跑鞋,开始了自己的跑步生涯。1964年,他与225名跑者一起跑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场波士顿马拉松赛,之后又完成了20次波士顿马拉松赛;1969年,他以4分47秒跑完1英里,创造了50岁年龄组的世界纪录;1972年,开始在《跑者世界》撰写专栏,并成为极受欢迎的专栏作家。
他的作品曾连续14周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榜首,并被全球跑步爱好者公认为跑步界人人必读的“哲学圣经”。
目录
推荐序一│跑步家的具体样貌徐国峰
推荐序二│人生的经验,跑步的经典麦克·席翰、提姆·席翰
前言│过一个英雄式的人生大卫·威利
第一章蜕变
45岁才开始的重生
少即是好
阿拉米达七诫
倾听你的身体
离开牧群
天生就会跑
认识你自己
【席翰医生与我】“为什么你父亲穿着内裤到处跑?”
第二章游戏
变回小孩
痛苦与欢愉的混合
不只是健身
我游戏,故我在
创意无所不在
【席翰医生与我】愿意探索,就会忘记害怕失败
第三章找回你的日子,你的人生
成为你该成为的那个人
警醒地活着
没有明天
破釜沉舟
日本手表
【席翰医生与我】相濡以沫
第四章现代医学的误导
久病成良医
天然兴奋剂
乐在运动
跑步的黄金定律
医生不知道的运动好处
医院是没有体适能课程的地方
关于健康,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席翰医生与我】为身心灵充电
第五章训练
身体休耕计划
意志的力量
过犹不及
距离从来就不是跑步的重点
舒服的速度
伸展运动
多喝水
当自己的教练
御寒衣着
身体催促的声音
幽默感
第三气
垃圾里程
运动生理学
【席翰医生与我】路跑之前,男女平权
第六章比赛
平和的新英格兰夏日午后
全新的自己
倾尽全力
山路的挑战
分龄赛
独立纪念日路跑赛
最好的我
在秋天感到无比青春的老人
【席翰医生与我】临终前的访谈
第七章马拉松
最后6英里路的门槛
英雄齐聚
自我极限的冒险
越跑越上瘾
苦行僧
永不屈服
波士顿马拉松
我们在纽约跑,而你竟然不在那里!
第三次青春期
踢到铁板也是高峰体验
成长的轨迹
充满喜乐的磨难
只是想要跑
【席翰医生与我】骄傲的人
第八章挑战与追求
跑步塑造全人
成为自己的英雄
超越寻常的经验
麦田里的守望者
关于“努力”这件事,人人生而平等
无法延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跑步,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运动的救赎
压力的价值
【席翰医生与我】别看医生,去找裁缝吧!
第九章心灵
跑步就像修道院
跑者的愉悦感
属于我的永恒
酒瘾vs跑步瘾
蕴藏生命潜能的瘾头
终极的镇定剂
最高级的放松技巧
【席翰医生与我】表演艺术家
第十章面对守护我们的天使
正向的怒气
坏脾气的爱尔兰人
倒霉的下一个病人
活在当下
爱自己
面对低潮
心之所向
【席翰医生与我】我的第二位父亲
第十一章癌症
宣判之前
我以为,癌症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癌症是种幸福
跑到倒下来的那一刻
活得有格调,走时也优雅
面对现实
好奇的探究
好好活着,就是好好受苦
【席翰医生与我】我的席翰好友
第十二章最后的领悟
家庭,是我的美好时光
生来的绝对命定
最困难的转型
令人敬佩的最后一名
老年游戏
长了智慧的小孩
后记
铭谢
序言
人生的经验,跑步的经典
文/乔治·希恩之子麦克·希恩、提姆·希恩
乔治·希恩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参加了曼哈顿学院竞争激烈的田径队赛跑,他的双眼直盯着死对头,也是当天一英里赛(1.6公里)的冠军选手莱斯利·麦克米切尔(Leslie MacMitchell)。在传奇教练皮特·瓦特斯(Pete Waters)的指导下,年轻的希恩一路超前,直到他与麦克米切尔间已无其他选手。希恩最后一次参加大专校际比赛时,再次输给了麦克米切尔,只拿到银牌。之后他便高挂钉鞋,隔年进了医学院,而麦克米切尔则继续朝世界纪录之路迈进。希恩从未追上麦克米切尔,但他从来没有失去“成为第一”的渴望。
二十五年后,迈入中年的希恩,眼前是一派安稳的人生,不再有什么挑战;他将寻求的驱力转向一条新的道路,带领自己以及成千上万的读者到一个追寻身心灵的新境地。
希恩的父亲是布鲁克林的心脏科医生。希恩为十四个小孩中的长子,接受的是耶稣会教育,他也不负期望地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医生,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婚,紧接着双胞胎儿女也立即报到。希恩被派到位于太平洋的一艘驱逐舰上担任军医,他与那艘军舰躲过了神风特攻队的袭击。日本长崎遭受原子弹毁灭性的轰炸过后几天,他们在长崎上岸。这段经历他从未公开提过。退伍后,他回到泽西海岸最美丽动人的玛莉·珍·弗莱明(Mary Jane Fleming)身边,在新泽西的雷德班克顺利执业,并育养了十二名子女。对一个非常内向、有孤独倾向的人来说,希恩每天面对他的病人与食指渐繁的家庭,展现了惊人的责任感。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了长子的就学问题,他在附近的林克罗夫特着手成立了一所男子高中——基督兄弟高中(Christian Bmthers Academy)。之后,他便重燃跑步与比赛的愿望。时年45岁的希恩对那个世代所谓“成功”的标准颇不以为然,亟思转换跑道。重返年轻时热爱的运动,似乎是正确的抉择。
但在那个年代,在住家附近的街上跑步可能会引来警察或教区神父的关注。为了免去当地人的闲言闲语,他决定在自家后院跑步。他清出了一条跑10圈后即为一英里的泥土跑道,他的汗水、口水、清喉咙声、咒骂声,甚至体味,弄得整个房子都闻得到、听得见。约一年后,他征得另一半的同意,到街上跑步。解除门禁后,他发现自己正跑在时代的尖端,也就是后来20世纪70年代跑步运动盛行之前。
他的午餐时间,变成了一小时的河岸慢跑;周日早晨,变成两小时车程内的路跑赛。跑步成为他逃入游戏与比赛世界中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也发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当地报纸每星期固定发表这段新生活的若干年后,他加入了《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杂志的团队,很快便成为跑步运动的代言人。他是位医学专家、破纪录的跑步高手,以及生活思想大师的研究者;同时,一如体育播报员比尔·马泽(Bill Mazer)所称的,他也是体适能领域的前辈。他带着热情与洞见,写出前所未有的经验。接下来的二十五年,他投注极大的心力在跑步、比赛与打字上,分享所有的所见所思。或许有些人认为他写的内容太多、太杂,但他认为,只要是出于真心的撰写,便不用在意分享的内容是什么。
他的努力赢得了跑者的尊敬,同样也获得非跑者的敬重。他的动机并非为了获利,而是想为运动与休闲、健康与体适能,开启新的思维,重新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人生发挥到极致。身为作者,他坚持向读者宣扬运动人生的各种好处;身为跑者,他坚持在每次参赛时,证明自己。
后记
想到父亲时,我的脑海中便浮现他穿着他标志性的蓝色衣服,走上我家后面的楼梯,进入厨房,腋下夹着四本书和一本便笺纸。他从来不只读一本书,有太多要学了。我的父亲幸运地拥有一颗令人赞叹的心,而他也乐于使用它。腋下的书是学习新知用的,黄色的便笺纸则是用来与别人分享他的知识与经验的。他通过书写、演讲和对谈,与别人分享。
当父亲接近70岁时,被诊断出癌症,他将注意力转向学习癌症及其治疗方法的相关知识。如同他一贯的风格,他孜孜不倦地搜寻新知与新的理解。他阅读医学期刊,研读癌症研究,与医学专家讨论。
同时,他开始应付与癌症共存的挑战,解答这个问题:“在我离开之前,我的目标是什么?”一如以往,他转向伟大的作家与哲学家寻求灵感与指引,但他现在增加了新的一群人:他的癌症病友,这些与他面对相同经验的人。他的写作内容反映出他的人生转折。最后一个出书计划,是关于他的癌症经历,书中写到他被诊断出罹患无法开刀治疗的前列腺癌并与之共处的岁月,以及最后面对死亡的整个历程。在这本书的前言中,他解释了出书的目的:
“任何有价值的事物,必须来自自己的经验。这本书写的是死亡对正在经历这段过程的人,有什么意义。这本书也是与其他正经历死亡的读者的心灵交流。而且,它也是对我的人生的评判,是否成功成为我之为我的某种判断标准。”
父亲并不否定人生。他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接受挑战、重新检视人生。他开始看待他的人际关系。他写道:“当你在剑与石中间,你会知道你想站在谁的那一边。当来日无多,哪些人是最重要的,变得一清二楚。”
父亲想多留一些时间和家人朋友相处。一位朋友和他聊到与家人在夏威夷度了两星期的假。父亲觉得听起来很不错,所以,当我姐姐玛丽·珍和她的丈夫瑞克邀请我们全家人一起去爱尔兰度假一星期时,父亲欣然接受了。他认为这是一个与家人共处的大好机会,于是他鼓励其他的兄弟姐妹一起参加。我们都喜欢一起出远门旅行,而这是父亲晚年时,四次家庭旅行中的第一次。
事实上,家庭旅行对我们是个新的概念。因为我们是个有十二个孩子的大家庭,父母亲很少和我们一起旅行,也从来没有办过家庭旅行。我们在新泽西的海边长大,所以,我们的假期就是夏天在海滩上度过的。父亲有很多好点子,家庭旅行无疑就是其中一个。回想起来,我想他是要我们共享欢乐,把家庭与责任暂抛脑后,一起加入跑步、游泳、航行、说故事,还有一起笑、一起哭的游戏。
在他的最后一本书中,父亲写到了这些家庭聚会对他的重要性:“打输癌症这场战争所形成的压力,使得这些聚会对新的自我的成长非常重要。若非及时的引导,我的人生将继续遵循原来的孤独轨道。如今,我过着全新的人生,花更多的时间与亲爱的、感恩的家人共度。”
我尤其记得最后两次假期是在1993年,父亲过世前的夏天。两次都是在海边:一次是在纽约长岛,另一次是在特拉华州的里霍伯斯滩。父亲已经将他对海洋的爱传承给我们,所以,能在海边度假是一件很棒的事。在这两次聚会之前,父亲已经告诉我们,他的癌症已经开始加速恶化,而且他正面临最后的几个月,我们也想多陪陪他。
在长岛时,虽然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但心智却和以往一样活跃。他继续写着他的书,思索人生的大问。“我死了,然后呢?”这个问题引导他回到另一个问题:“我死之前呢?”为了寻找答案,他开始探究不同的宗教。他变得对贵格会很有兴趣,便与我们讨论,想参加他们的聚会,看看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觉得很好,所以,像父亲一样,继续寻找人生意义与真理。
只要身体状况许可,他尽量参加白天的活动,在皮科尼克湾航行、游泳,在海滩烤肉。我记得烤肉那一晚,他坐在海滨的木板栈道上,远眺着大海,眼里充满哀伤,他告诉我们:“我真不想走。”
同一年夏天,我们回到新泽西时,父亲问我:“你觉得大家想不想再一起度个假?”“当然想!”我回答说,所以,我们又一起去度假。这最后一次在里霍伯斯滩的家庭旅行,我们住在海滩上的一幢大房子里。这时,父亲的身体已更加虚弱,他可以坐在前廊,望着大海。一整天,我们从海滩上回来陪陪父亲。他喜欢聊天、说故事、开玩笑。他写道:“我需要家人带回到餐桌上的支持、笑语和爱。”
在里霍伯斯滩时,父亲想到海里游泳。一边各有两个我们的兄弟一起搀扶他,父亲勇敢地走进他最爱的海浪里,最后一次游泳。
在这最后一次聚会里,父亲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他心智的活力。他兴奋地发现了一位新作者,他告诉我们所有关于爱德华·霍尔这位人类学家的事。他不是忙着读他的一本著作,而是他全部的著作,甚至因此迷上了人类学这个领域。他回到新泽西家中后,还在社区大学报名上了一堂社会学的课,这是在他过世前两个月的事。
这就是我的父亲:永远沉迷在学习的兴奋中,寻找新的想法、知识、真理与意义。我将永远怀念与父亲的畅谈。我怀念他全神贯注的演讲——他真的是一位天才演说家。我也很感激他在作品中,与我们所有人分享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他的专栏和著作将继续启迪我们、提醒我们,用哲学家米盖尔·德·乌纳穆诺的话来说,他已经造就了自己的无可取代。
文摘
1、越跑,心越强大。当体力到达上限,能否坚持下来靠的是意志力,明白再难,也要坚持下去。跑步能都磨炼你的意志,让你的内心更加强大!
2、跑步从来都是一场跟自己身心较量的战役,跑者的对手只有自己。你要学会孤独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需要克服内心的种种慌张、单调和烦闷的感受。
3、强者勇于面对磨难,弱者悄然逃避磨难。一场马拉松就是一次磨难的历程。把智者和强者传送到终点,把弱者半途淘汰。
4、跑步不单单是四肢的机械运动,它更是内心的体验。它让你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心态更平和,让你用更年轻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
5、在有限的生命力,尽情燃烧放开奔跑,让每一天都踏出扎实的脚印,每一步都注入激昂的热情,永远向前,永远奋进,这就是跑步的意义。
6、无可否认,马拉松能在人生中留下与众不同的回忆,这就足以当作每个月跑一次马拉松的理由。
7、就如同大部分的长跑选手一样,我还像个小孩;而且,在跑步的时候更像。我看待跑步这项游戏比对其他任何事情都认真,在这个游戏里,我可以任意遁入自我想象的游乐园。
8、抵达马拉松的终点就是那种感动的经验。跑者在沿途某些时刻经历严苛挑战,他光明正大地迎战痛苦,并且加以克服,他实实在在地获得了解脱。
9、跑步于我是过程,也是结果。有时,它充满了意义,但没有目的。有时,全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没有意义。
10、我认为全人本质的一部分是动物,一部分是小孩,一部分是艺术家,一部分则是圣人。跑步使我成为这全部,使我成为一个完整的全人。
11、跑步的理由何其多,像一年中的日子那么多,也像人生中的每一年那么多。但我跑步的主要原因是,我是动物,我是小孩,是艺术家,也是圣徒。所以,你也是。寻找属于你自己的游戏,寻找属于你自己的重生驱力,然后,你就能成为你该成为的人。
12、我们总是处在追寻之中,不论希望多么渺茫,不论多么遥不可及,因为我们知道,只有不断地追寻,最后才能心满意足地安息。
13、成功在于要有勇气与耐力,以及最重要的,是要有成为你自己的坚定意志,不论那个你可能有多奇特。然后,你遂能大声地说:“我已经找到我的英雄了,而那个人就是我。”
14、我们都有能力当一位麦田里的守望者,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宣扬造物主在我们出世时所赋予的美意,我们都有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15、我的目标不是简单的小确幸。我的需求、驱力与渴望,是为了达成圆满与完整的自我,若完成了我的任务,若成就了我被命定的人生,幸福便会不请自来。
16、不要在意别人做什么,只要追求尽善尽美。我们很努力,而且常常要这么努力。而在那些短暂的时刻,我们与地球上的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17、“若有任何艰苦或愉悦的、光荣或不光彩的事来到你面前,记住,此刻就是竞赛,此刻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而且无法延期。”
18、每个人迟早会知道,每天生命都带来不断出现的挑战,竞赛是每天必然之事。
19、一个人,不论他多虚弱、多胆小、多害怕、多焦虑,都不应该只是忍受,他应该要战胜。
20、威廉·福克纳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人类不会只是忍受,他终会获胜。他是不朽的,不是因为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他能够不断地发声,而是因为他有灵魂,具有能同情、牺牲与忍耐的精神。”
21、跑步就像这座修道院一样——是一个隐居所,一个与神与自己对话的地方,一个心理与灵魂重生的所在。
22、在短短一小时里,它给我做任何事和不做任何事的自由;它给我转念或者放空的自由;没有责难,也没有赞美。在那60分钟里,我是一个新的亚当,是在我个人宇宙里的第一人。我品尝着永恒的滋味,那是我清醒时每一分钟都渴望的滋味。
23、在午后跑步时,我突然越过了时间与空间的边界,我成了完美的跑者,轻松地、踏实地、不费力地,跑向无限。
24、上瘾的人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想找到他自己。跑者也在做同样的事,但他是以一种有建设性的、持续令人满意与成熟的方式。
25、智者已经说过了。他们的结论是,每一百个能面对逆境的人中,只有一个能面对成功。在回家的飞行途中,我知道我不是那一个。
26、世界上不需要有最后一个燃火的人。如果真的有,那么,世界就是投降了。伟大的功绩需要热血,伟大的生命需要伟大的感动。台面下的火,那闷烧的能量,是当往前的动能远远不足时,带领我们跨过障碍、促使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27、我的日子即是我的人生,此刻即是永恒。
28、唯有当我爱我自己,我才能爱我的邻人。
29、人生也许可以是场游戏,但上帝审判的是玩家,而不是成绩;是跑者,而不是比赛。
30、心是我们的能量、勇气、直觉与爱的尺度,它也是衡量我们的日子、我们的所作所为以及我们究竟是谁的一把尺子。
★《跑步圣经》作者乔治·希恩博士2017全新力作。
★一本让你战胜自我、强大内心的跑步圣经。可以让你从零爱上跑步,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
★曾连续14周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榜首,并被全球跑步爱好者公认为跑步界人人必读的“跑步圣经”。
★全新跑步概念——“意志力训练法”一提出,便引爆跑圈,受到全球跑步爱好者的强烈推崇。
★台湾铁人三项冠军徐国锋、《跑者世界》总编辑大卫·威利、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一致推荐。
★徐国峰评价本书:在跑步的领域里面,我把知识分成体能、肌力、技术和意志四大领域,在我心中它们各有一部经典著作,体能是《丹尼尔博士的跑步方程式》、技术是《跑步,该怎么跑》……而我心目中关于意志方面的经典正是乔治·希恩博士这本《越跑,心越强大》。
★《纽约时报》赞叹:这本书,被誉为“跑者的圣经”,它不仅堪称经典,更是现代人必读的一本书,因为它将改变你的人生!
★跑步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强大内心的秘密武器。你要击败的,不是其他对手,而是你心中想要放弃的微弱声音!
名人推荐
在跑步的领域里面,我把知识分成体能、肌力、技术和意志四大领域,在我心中它们各有一部经典著作,体能是《丹尼尔博士的跑步方程式》、技术是《跑步,该怎么跑》……而我心目中关于意志方面的经典正是乔治·希恩博士这本《越跑,心越强大》。——台湾铁人三项冠军徐国峰
作为跑步界的导师和思想家,乔治·希恩给众人启迪,并激励我们追随着他的教诲不断前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媒体推荐
在跑步的领域里面,我把知识分成体能、肌力、技术和意志四大领域,在我心中它们各有一部经典著作,体能是《丹尼尔博士的跑步方程式》、技术是《跑步,该怎么跑》……而我心目中关于意志方面的经典正是乔治·希恩博士这本《越跑,心越强大》。——台湾铁人三项冠军徐国峰
作为跑步界的导师和思想家,乔治·希恩给众人启迪,并激励我们追随着他的教诲不断前进。——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本书被誉为“跑者的圣经”,希恩博士透过自我体验与醒悟,赋予“跑步”这项运动崭新的诠释及意义,不仅堪称经典,更是现代人必读的一本书,因为它将改变你的人生!——《纽约时报》
作者简介
乔治·希恩Dr.GeorgeSheehan
跑者、医学博士、哲学家、作家。他是掀起了美国第一波跑步风潮的先驱,更是“运动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他被美国前总统誉为“跑步界的导师和思想家”,并被全球跑步爱好者公认为“跑步教父”,更是将风靡全球的“意志力训练法”引爆中国跑圈。
希恩博士是一名心脏病专家。45岁那年重新穿上跑鞋,开始了自己的跑步生涯。1964年,他与225名跑者一起跑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场波士顿马拉松赛,之后又完成了20次波士顿马拉松赛;1969年,他以4分47秒跑完1英里,创造了50岁年龄组的世界纪录;1972年,开始在《跑者世界》撰写专栏,并成为极受欢迎的专栏作家。
他的作品曾连续14周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榜首,并被全球跑步爱好者公认为跑步界人人必读的“哲学圣经”。
目录
推荐序一│跑步家的具体样貌徐国峰
推荐序二│人生的经验,跑步的经典麦克·席翰、提姆·席翰
前言│过一个英雄式的人生大卫·威利
第一章蜕变
45岁才开始的重生
少即是好
阿拉米达七诫
倾听你的身体
离开牧群
天生就会跑
认识你自己
【席翰医生与我】“为什么你父亲穿着内裤到处跑?”
第二章游戏
变回小孩
痛苦与欢愉的混合
不只是健身
我游戏,故我在
创意无所不在
【席翰医生与我】愿意探索,就会忘记害怕失败
第三章找回你的日子,你的人生
成为你该成为的那个人
警醒地活着
没有明天
破釜沉舟
日本手表
【席翰医生与我】相濡以沫
第四章现代医学的误导
久病成良医
天然兴奋剂
乐在运动
跑步的黄金定律
医生不知道的运动好处
医院是没有体适能课程的地方
关于健康,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席翰医生与我】为身心灵充电
第五章训练
身体休耕计划
意志的力量
过犹不及
距离从来就不是跑步的重点
舒服的速度
伸展运动
多喝水
当自己的教练
御寒衣着
身体催促的声音
幽默感
第三气
垃圾里程
运动生理学
【席翰医生与我】路跑之前,男女平权
第六章比赛
平和的新英格兰夏日午后
全新的自己
倾尽全力
山路的挑战
分龄赛
独立纪念日路跑赛
最好的我
在秋天感到无比青春的老人
【席翰医生与我】临终前的访谈
第七章马拉松
最后6英里路的门槛
英雄齐聚
自我极限的冒险
越跑越上瘾
苦行僧
永不屈服
波士顿马拉松
我们在纽约跑,而你竟然不在那里!
第三次青春期
踢到铁板也是高峰体验
成长的轨迹
充满喜乐的磨难
只是想要跑
【席翰医生与我】骄傲的人
第八章挑战与追求
跑步塑造全人
成为自己的英雄
超越寻常的经验
麦田里的守望者
关于“努力”这件事,人人生而平等
无法延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跑步,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运动的救赎
压力的价值
【席翰医生与我】别看医生,去找裁缝吧!
第九章心灵
跑步就像修道院
跑者的愉悦感
属于我的永恒
酒瘾vs跑步瘾
蕴藏生命潜能的瘾头
终极的镇定剂
最高级的放松技巧
【席翰医生与我】表演艺术家
第十章面对守护我们的天使
正向的怒气
坏脾气的爱尔兰人
倒霉的下一个病人
活在当下
爱自己
面对低潮
心之所向
【席翰医生与我】我的第二位父亲
第十一章癌症
宣判之前
我以为,癌症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癌症是种幸福
跑到倒下来的那一刻
活得有格调,走时也优雅
面对现实
好奇的探究
好好活着,就是好好受苦
【席翰医生与我】我的席翰好友
第十二章最后的领悟
家庭,是我的美好时光
生来的绝对命定
最困难的转型
令人敬佩的最后一名
老年游戏
长了智慧的小孩
后记
铭谢
序言
人生的经验,跑步的经典
文/乔治·希恩之子麦克·希恩、提姆·希恩
乔治·希恩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参加了曼哈顿学院竞争激烈的田径队赛跑,他的双眼直盯着死对头,也是当天一英里赛(1.6公里)的冠军选手莱斯利·麦克米切尔(Leslie MacMitchell)。在传奇教练皮特·瓦特斯(Pete Waters)的指导下,年轻的希恩一路超前,直到他与麦克米切尔间已无其他选手。希恩最后一次参加大专校际比赛时,再次输给了麦克米切尔,只拿到银牌。之后他便高挂钉鞋,隔年进了医学院,而麦克米切尔则继续朝世界纪录之路迈进。希恩从未追上麦克米切尔,但他从来没有失去“成为第一”的渴望。
二十五年后,迈入中年的希恩,眼前是一派安稳的人生,不再有什么挑战;他将寻求的驱力转向一条新的道路,带领自己以及成千上万的读者到一个追寻身心灵的新境地。
希恩的父亲是布鲁克林的心脏科医生。希恩为十四个小孩中的长子,接受的是耶稣会教育,他也不负期望地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医生,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婚,紧接着双胞胎儿女也立即报到。希恩被派到位于太平洋的一艘驱逐舰上担任军医,他与那艘军舰躲过了神风特攻队的袭击。日本长崎遭受原子弹毁灭性的轰炸过后几天,他们在长崎上岸。这段经历他从未公开提过。退伍后,他回到泽西海岸最美丽动人的玛莉·珍·弗莱明(Mary Jane Fleming)身边,在新泽西的雷德班克顺利执业,并育养了十二名子女。对一个非常内向、有孤独倾向的人来说,希恩每天面对他的病人与食指渐繁的家庭,展现了惊人的责任感。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了长子的就学问题,他在附近的林克罗夫特着手成立了一所男子高中——基督兄弟高中(Christian Bmthers Academy)。之后,他便重燃跑步与比赛的愿望。时年45岁的希恩对那个世代所谓“成功”的标准颇不以为然,亟思转换跑道。重返年轻时热爱的运动,似乎是正确的抉择。
但在那个年代,在住家附近的街上跑步可能会引来警察或教区神父的关注。为了免去当地人的闲言闲语,他决定在自家后院跑步。他清出了一条跑10圈后即为一英里的泥土跑道,他的汗水、口水、清喉咙声、咒骂声,甚至体味,弄得整个房子都闻得到、听得见。约一年后,他征得另一半的同意,到街上跑步。解除门禁后,他发现自己正跑在时代的尖端,也就是后来20世纪70年代跑步运动盛行之前。
他的午餐时间,变成了一小时的河岸慢跑;周日早晨,变成两小时车程内的路跑赛。跑步成为他逃入游戏与比赛世界中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也发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当地报纸每星期固定发表这段新生活的若干年后,他加入了《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杂志的团队,很快便成为跑步运动的代言人。他是位医学专家、破纪录的跑步高手,以及生活思想大师的研究者;同时,一如体育播报员比尔·马泽(Bill Mazer)所称的,他也是体适能领域的前辈。他带着热情与洞见,写出前所未有的经验。接下来的二十五年,他投注极大的心力在跑步、比赛与打字上,分享所有的所见所思。或许有些人认为他写的内容太多、太杂,但他认为,只要是出于真心的撰写,便不用在意分享的内容是什么。
他的努力赢得了跑者的尊敬,同样也获得非跑者的敬重。他的动机并非为了获利,而是想为运动与休闲、健康与体适能,开启新的思维,重新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人生发挥到极致。身为作者,他坚持向读者宣扬运动人生的各种好处;身为跑者,他坚持在每次参赛时,证明自己。
后记
想到父亲时,我的脑海中便浮现他穿着他标志性的蓝色衣服,走上我家后面的楼梯,进入厨房,腋下夹着四本书和一本便笺纸。他从来不只读一本书,有太多要学了。我的父亲幸运地拥有一颗令人赞叹的心,而他也乐于使用它。腋下的书是学习新知用的,黄色的便笺纸则是用来与别人分享他的知识与经验的。他通过书写、演讲和对谈,与别人分享。
当父亲接近70岁时,被诊断出癌症,他将注意力转向学习癌症及其治疗方法的相关知识。如同他一贯的风格,他孜孜不倦地搜寻新知与新的理解。他阅读医学期刊,研读癌症研究,与医学专家讨论。
同时,他开始应付与癌症共存的挑战,解答这个问题:“在我离开之前,我的目标是什么?”一如以往,他转向伟大的作家与哲学家寻求灵感与指引,但他现在增加了新的一群人:他的癌症病友,这些与他面对相同经验的人。他的写作内容反映出他的人生转折。最后一个出书计划,是关于他的癌症经历,书中写到他被诊断出罹患无法开刀治疗的前列腺癌并与之共处的岁月,以及最后面对死亡的整个历程。在这本书的前言中,他解释了出书的目的:
“任何有价值的事物,必须来自自己的经验。这本书写的是死亡对正在经历这段过程的人,有什么意义。这本书也是与其他正经历死亡的读者的心灵交流。而且,它也是对我的人生的评判,是否成功成为我之为我的某种判断标准。”
父亲并不否定人生。他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接受挑战、重新检视人生。他开始看待他的人际关系。他写道:“当你在剑与石中间,你会知道你想站在谁的那一边。当来日无多,哪些人是最重要的,变得一清二楚。”
父亲想多留一些时间和家人朋友相处。一位朋友和他聊到与家人在夏威夷度了两星期的假。父亲觉得听起来很不错,所以,当我姐姐玛丽·珍和她的丈夫瑞克邀请我们全家人一起去爱尔兰度假一星期时,父亲欣然接受了。他认为这是一个与家人共处的大好机会,于是他鼓励其他的兄弟姐妹一起参加。我们都喜欢一起出远门旅行,而这是父亲晚年时,四次家庭旅行中的第一次。
事实上,家庭旅行对我们是个新的概念。因为我们是个有十二个孩子的大家庭,父母亲很少和我们一起旅行,也从来没有办过家庭旅行。我们在新泽西的海边长大,所以,我们的假期就是夏天在海滩上度过的。父亲有很多好点子,家庭旅行无疑就是其中一个。回想起来,我想他是要我们共享欢乐,把家庭与责任暂抛脑后,一起加入跑步、游泳、航行、说故事,还有一起笑、一起哭的游戏。
在他的最后一本书中,父亲写到了这些家庭聚会对他的重要性:“打输癌症这场战争所形成的压力,使得这些聚会对新的自我的成长非常重要。若非及时的引导,我的人生将继续遵循原来的孤独轨道。如今,我过着全新的人生,花更多的时间与亲爱的、感恩的家人共度。”
我尤其记得最后两次假期是在1993年,父亲过世前的夏天。两次都是在海边:一次是在纽约长岛,另一次是在特拉华州的里霍伯斯滩。父亲已经将他对海洋的爱传承给我们,所以,能在海边度假是一件很棒的事。在这两次聚会之前,父亲已经告诉我们,他的癌症已经开始加速恶化,而且他正面临最后的几个月,我们也想多陪陪他。
在长岛时,虽然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但心智却和以往一样活跃。他继续写着他的书,思索人生的大问。“我死了,然后呢?”这个问题引导他回到另一个问题:“我死之前呢?”为了寻找答案,他开始探究不同的宗教。他变得对贵格会很有兴趣,便与我们讨论,想参加他们的聚会,看看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觉得很好,所以,像父亲一样,继续寻找人生意义与真理。
只要身体状况许可,他尽量参加白天的活动,在皮科尼克湾航行、游泳,在海滩烤肉。我记得烤肉那一晚,他坐在海滨的木板栈道上,远眺着大海,眼里充满哀伤,他告诉我们:“我真不想走。”
同一年夏天,我们回到新泽西时,父亲问我:“你觉得大家想不想再一起度个假?”“当然想!”我回答说,所以,我们又一起去度假。这最后一次在里霍伯斯滩的家庭旅行,我们住在海滩上的一幢大房子里。这时,父亲的身体已更加虚弱,他可以坐在前廊,望着大海。一整天,我们从海滩上回来陪陪父亲。他喜欢聊天、说故事、开玩笑。他写道:“我需要家人带回到餐桌上的支持、笑语和爱。”
在里霍伯斯滩时,父亲想到海里游泳。一边各有两个我们的兄弟一起搀扶他,父亲勇敢地走进他最爱的海浪里,最后一次游泳。
在这最后一次聚会里,父亲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他心智的活力。他兴奋地发现了一位新作者,他告诉我们所有关于爱德华·霍尔这位人类学家的事。他不是忙着读他的一本著作,而是他全部的著作,甚至因此迷上了人类学这个领域。他回到新泽西家中后,还在社区大学报名上了一堂社会学的课,这是在他过世前两个月的事。
这就是我的父亲:永远沉迷在学习的兴奋中,寻找新的想法、知识、真理与意义。我将永远怀念与父亲的畅谈。我怀念他全神贯注的演讲——他真的是一位天才演说家。我也很感激他在作品中,与我们所有人分享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他的专栏和著作将继续启迪我们、提醒我们,用哲学家米盖尔·德·乌纳穆诺的话来说,他已经造就了自己的无可取代。
文摘
1、越跑,心越强大。当体力到达上限,能否坚持下来靠的是意志力,明白再难,也要坚持下去。跑步能都磨炼你的意志,让你的内心更加强大!
2、跑步从来都是一场跟自己身心较量的战役,跑者的对手只有自己。你要学会孤独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需要克服内心的种种慌张、单调和烦闷的感受。
3、强者勇于面对磨难,弱者悄然逃避磨难。一场马拉松就是一次磨难的历程。把智者和强者传送到终点,把弱者半途淘汰。
4、跑步不单单是四肢的机械运动,它更是内心的体验。它让你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心态更平和,让你用更年轻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
5、在有限的生命力,尽情燃烧放开奔跑,让每一天都踏出扎实的脚印,每一步都注入激昂的热情,永远向前,永远奋进,这就是跑步的意义。
6、无可否认,马拉松能在人生中留下与众不同的回忆,这就足以当作每个月跑一次马拉松的理由。
7、就如同大部分的长跑选手一样,我还像个小孩;而且,在跑步的时候更像。我看待跑步这项游戏比对其他任何事情都认真,在这个游戏里,我可以任意遁入自我想象的游乐园。
8、抵达马拉松的终点就是那种感动的经验。跑者在沿途某些时刻经历严苛挑战,他光明正大地迎战痛苦,并且加以克服,他实实在在地获得了解脱。
9、跑步于我是过程,也是结果。有时,它充满了意义,但没有目的。有时,全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没有意义。
10、我认为全人本质的一部分是动物,一部分是小孩,一部分是艺术家,一部分则是圣人。跑步使我成为这全部,使我成为一个完整的全人。
11、跑步的理由何其多,像一年中的日子那么多,也像人生中的每一年那么多。但我跑步的主要原因是,我是动物,我是小孩,是艺术家,也是圣徒。所以,你也是。寻找属于你自己的游戏,寻找属于你自己的重生驱力,然后,你就能成为你该成为的人。
12、我们总是处在追寻之中,不论希望多么渺茫,不论多么遥不可及,因为我们知道,只有不断地追寻,最后才能心满意足地安息。
13、成功在于要有勇气与耐力,以及最重要的,是要有成为你自己的坚定意志,不论那个你可能有多奇特。然后,你遂能大声地说:“我已经找到我的英雄了,而那个人就是我。”
14、我们都有能力当一位麦田里的守望者,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宣扬造物主在我们出世时所赋予的美意,我们都有能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15、我的目标不是简单的小确幸。我的需求、驱力与渴望,是为了达成圆满与完整的自我,若完成了我的任务,若成就了我被命定的人生,幸福便会不请自来。
16、不要在意别人做什么,只要追求尽善尽美。我们很努力,而且常常要这么努力。而在那些短暂的时刻,我们与地球上的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17、“若有任何艰苦或愉悦的、光荣或不光彩的事来到你面前,记住,此刻就是竞赛,此刻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而且无法延期。”
18、每个人迟早会知道,每天生命都带来不断出现的挑战,竞赛是每天必然之事。
19、一个人,不论他多虚弱、多胆小、多害怕、多焦虑,都不应该只是忍受,他应该要战胜。
20、威廉·福克纳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人类不会只是忍受,他终会获胜。他是不朽的,不是因为在所有的生物中只有他能够不断地发声,而是因为他有灵魂,具有能同情、牺牲与忍耐的精神。”
21、跑步就像这座修道院一样——是一个隐居所,一个与神与自己对话的地方,一个心理与灵魂重生的所在。
22、在短短一小时里,它给我做任何事和不做任何事的自由;它给我转念或者放空的自由;没有责难,也没有赞美。在那60分钟里,我是一个新的亚当,是在我个人宇宙里的第一人。我品尝着永恒的滋味,那是我清醒时每一分钟都渴望的滋味。
23、在午后跑步时,我突然越过了时间与空间的边界,我成了完美的跑者,轻松地、踏实地、不费力地,跑向无限。
24、上瘾的人不是逃避现实,而是想找到他自己。跑者也在做同样的事,但他是以一种有建设性的、持续令人满意与成熟的方式。
25、智者已经说过了。他们的结论是,每一百个能面对逆境的人中,只有一个能面对成功。在回家的飞行途中,我知道我不是那一个。
26、世界上不需要有最后一个燃火的人。如果真的有,那么,世界就是投降了。伟大的功绩需要热血,伟大的生命需要伟大的感动。台面下的火,那闷烧的能量,是当往前的动能远远不足时,带领我们跨过障碍、促使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27、我的日子即是我的人生,此刻即是永恒。
28、唯有当我爱我自己,我才能爱我的邻人。
29、人生也许可以是场游戏,但上帝审判的是玩家,而不是成绩;是跑者,而不是比赛。
30、心是我们的能量、勇气、直觉与爱的尺度,它也是衡量我们的日子、我们的所作所为以及我们究竟是谁的一把尺子。
ISBN | 7544288331,9787544288330 |
---|---|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作者 | 乔治·希恩 |
尺寸 | 16 |